第586章 表功
第586章 表功
白馬。
「你再說一遍。」司空曹操身軀微微前傾,神色略微捉急,他追問著前來通稟軍情的傳令官。
傳令官單膝跪地,拱手仰頭,一字一句清清楚楚的再通稟了一遍軍情。
「稟司空,關將軍和張將軍與烏桓胡騎交戰,關將軍單騎衝殺,臨陣斬殺了烏桓大人蘇仆延,另一烏桓大人難樓為之膽寒,不敢再戰,棄軍奔逃而去。」
「關將軍和張將軍一路尾銜追殺,追亡逐北,於大河之畔追上了烏桓大人難樓,張將軍張弓引箭,一箭將難樓射殺,胡騎為之喪膽,泅水以求一生,關張二位將軍趁機掩殺,殺略烏桓胡騎不可勝計。」
「善,大善。」曹操撫掌感喟,又朗聲笑了幾聲,笑聲中是快意之色。
由郭嘉獻計,提出聲東擊西之策,於延津偽作渡河的姿態,引誘屯於黎陽的袁軍輕騎趕赴延津,而後趁著袁軍機動力量被調走,發精銳之師潛至白馬,襲殺圍困白馬的烏桓胡騎,解開白馬之圍。
這一環連一環的步驟,若說曹操最為擔心的一步,便是襲殺白馬的烏桓胡騎這一步,烏桓胡騎為天下名騎,常為大漢用金帛招誘利用,作為僱傭兵為大漢賣命,戰鬥力自是沒得說的。
而曹操這邊,輕騎唯有千人,麾下多為步卒,所以他以輕騎為先導,打算通過輕騎纏住烏桓胡騎,然後精銳步卒續上,步騎協作,以求擊破烏桓。
曹軍輕騎能否纏住烏桓胡騎,拖到精銳步卒的到來?又或是烏桓胡騎往來游離,不與曹軍輕騎纏鬥;又或是烏桓胡騎見白馬城有援軍抵達,引軍而去。
面對諸多可能導致此次作戰失敗的推想,統帥精銳步卒作為後繼趕赴白馬戰場的曹操心下著實沒有個底。
不過現在烏桓大人難樓和蘇仆延皆已授首,白馬之圍得解,這一次聲東擊西的作戰有了個完美的結局,曹操一顆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雖是在外人面前,曹操始終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但這只是作為主帥,不得不掩飾內心情緒掛上的面具罷了。
「加速前行。」曹操揚聲下令道,他望著早一點見到今次大戰的兩位功臣——關羽和張遼。
行不多時,曹操一行步卒撞上了前來迎接他的關羽和張遼。
「曹公。」關羽於馬背上拱手致禮了一句。
「明公。」這是來自張遼的致禮。
不同的稱呼有著不同的意義,惹得曹操心下輕嘆了一聲,自從擒獲關羽,為獲關羽的效忠,他對關羽是推衣衣之、推食食之,優待無二,可如今,看起來他還是沒有獲得關羽的效忠之心。
曹操神色無異,他打馬上前,與關羽馬首相交,握住關羽的手說道:「此戰詳情,經傳令官通稟,吾悉以知之,此戰雲長臨戰斬將,乃得大勝。」
「此戰,雲長之功當為第一,吾即刻上表天子,為雲長表功。」
聽到『表功』二字,關羽神色無異,無悲無喜,他只抽出被曹操握著的手,拱手致謝道:「羽為敗將,得曹公寬宥,恩情無二,曹公有恩於我,某自當效力一二,若雲表功,非羽之本意也。」
「雲長何故如此謙遜,卿今陣斬烏桓大人蘇仆延,有功於國爾,非是為我報恩也。」曹操擺了擺手,似是不在意關羽的話,但眉宇間一抹落寞升起,表明他的心情還是不太好。
只是曹操情緒調整的很快,他偏向一側,慰問起了同樣立有戰功的張遼:「文遠此戰射殺烏桓大人難樓,功勳亦是不小,只在雲長之下,吾自會一併表功。」
「謝明公。」張遼拱手致謝道。
曹軍兵馬繼續前行,曹操來到了白馬城下,守御白馬城的東郡太守劉延早早的下了城樓,大開城門,親自出城迎接起了曹操:「明公。」
「劉卿鎮守白馬城,無所紕漏,是為有功之臣也。」曹操撫慰了一句據守白馬城的劉延。
劉延聞言謙遜道:「不敢稱有功,延即為東郡太守,自是有守土之責,今者白馬城未為賊子所獲,是臣下做到了本分的工作而已。」
曹操揚聲笑道:「據守白馬,賊攻不下,何談無功,卿勿過謙爾。」
言訖,曹操揮鞭,督促坐下馬匹,進入了白馬城內,今夜他將在白馬城內歇息一夜。
入夜,夜來四野寂靜,唯有蟲鳴鳥叫之聲偶有跳出,卻是更顯幽靜,此刻白馬城的縣寺中,燈火一片通明。
縣寺中最好的屋宅為曹操所占據,他當下和謀士郭嘉、董昭等人商議起了下一步的動作。
「今番斬殺難樓和蘇仆延,雖是未能盡數殺略烏桓,但烏桓胡騎想必膽寒萬分,不敢再於此地停留,行助陣袁紹之事,當漸次北歸也。」董昭說了一句吉祥話,作為會議的開場白。
郭嘉面色含笑,他追加了一句:「非止於此,烏桓大人難樓與蘇仆延為袁軍先鋒,而二人皆為我軍所殺,斬將之威,當是令黎陽的袁軍聞之震駭。」
「嗯。」曹操面上倒是無有幾分笑意,他只憂心接下來的時局:「以卿等之見,白馬城可否守之?」
「不可。」郭嘉應聲作答道:「若是留兵據守白馬城,多留兵則糧草不濟,少留兵則為袁軍所擒也,況乎白馬城左近,地勢通達,乃是驍騎馳騁所在,而袁軍有驍騎萬餘,可隔絕內外,能使我等得不到白馬城的消息,即不得通消息,也就沒有裡應外合的機會,留兵無益也。」
「依奉孝之見,不守白馬,引軍而去?」曹操追問了一句。
「然也。」郭嘉肯定了一聲:「白馬不可守,當撥出白馬守軍及城內士庶,堅壁清野,以遺袁軍。」
……
黎陽,袁軍大營。
「有曹軍殺至白馬?」袁紹面露惑色,前面不是說曹軍準備偷渡延津嗎?怎生現在有曹軍出現在白馬。
沒有疑惑太長時間,袁紹想起了田豐的進言,曹軍於延津渡河的姿態,不過是偽飾爾,實際上曹軍的目標是解開白馬之圍,之所以在延津做出一番動作,乃是為了引走他營中輕騎。
一念至此,袁紹急忙下令道:「速速召回顏良、文丑,讓他們直接轉向白馬,前去救援難樓和蘇仆延……」
下發救援的命令後,袁紹起身踱步,不到一個來回,他又下了一道命令:「著令張郃、淳于瓊二將領精銳步卒往白馬城一併救援。」
接著袁紹繼續踱步了起來,他忽的嘆息了一聲,其中帶著痛恨的意味,原本田豐已經把正確的選項擺在了他的面前,但他因為心存猶豫,沒有及時的更正人馬的調配,導致難樓和蘇仆延陷入險地,卻是悔之晚矣。
逢紀瞧出了袁紹的悔恨,他連忙勸解了一句道:「明公,難樓和蘇仆延所統胡騎,乃是烏桓中的精騎,其眾至五千餘,而曹軍中斷不會有這麼多的驍騎,也就很難擊敗難樓和蘇仆延。」
「兵勢一交,實難分解,一天之內斷難分出勝負,此刻派遣援軍前去,說不得能在烏桓和曹軍纏鬥之時,側擊曹軍,大勝上一場。」
撇開袁紹中了曹操聲東擊西的陷阱一事,逢紀言語中,只在往好的方向展望,藉以寬慰袁紹心中的暗自悔恨。
袁紹頷首,目光中帶著一抹希冀:「希望如此。」
座下田豐聞言,他口舌翻動,欲言又止,在他看來,曹軍即是做足了準備,襲殺難樓和蘇仆延的必然是精銳中的精銳,而烏桓素來散漫,一時不慎,為曹軍所趁,只怕會折損不少,說不得會有一場大敗。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烏桓胡騎作為南下先鋒,先鋒遇挫,於軍心士氣必然不利,這都是可以預見的。
事已至此,田豐自知說些什麼也是無濟於事了,於是他閉口不言,與此同時,他心中有一二冀望,希望難樓和蘇仆延不要敗的太慘。
該派遣的援軍已經派遣了,袁紹按捺下焦躁的心緒,坐等起了最新的消息。
不多時,一道身影踏入大帳,通稟起了難樓和蘇仆延的消息。
「明公,難樓和蘇仆延二位烏桓大人,為曹軍輕騎所趁,蘇仆延臨陣被殺,難樓奔走逃竄,不得生機,亦是為曹軍所射殺。」
「嗯?」袁紹不自禁發出訝異的一聲。
對於難樓、蘇仆延所統率的烏桓胡騎,同曹軍輕騎的戰鬥結果,袁紹有過很多的推測,有兩軍纏鬥,一時間難分勝負;有烏桓猝然撞上曹軍,有所驚駭,為曹軍小敗;再有就是難樓和蘇仆延大發神威,拿出蠻夷悍不畏死的勁頭,逆戰擊破曹軍。
可袁紹的諸多揣測,眼下卻是一一落空,傳令官帶來的結果,是他不敢置信,也從未想過的結果。
堂堂的烏桓大人難樓和蘇仆延,竟是為曹軍所殺。且知道烏桓胡騎為天下名騎,往來飄忽,難以追擊,難樓和蘇仆延就算敗了,也當能逃出生天才是,未料到其二人竟是落得身死的下場。
袁紹俯身,滿是疑惑的問道:「曹軍輕騎有幾許人,統兵之將是何人?難樓和蘇仆延是為何人所殺?」
面對袁紹一連問出的幾個問題,傳令官不敢遲疑,他將所知曉的消息全盤拋出:「據逃到北岸的烏桓胡騎講,曹軍輕騎約有千餘,至於統兵之人,觀其旗號,一為關姓,一為張姓。」
「蘇仆延為關姓將領臨陣所殺,難樓為張姓將領一箭射殺,此外據距離蘇仆延相近的胡騎所言,關姓將領面赤、丹鳳眼,單騎馳入,一招就殺了蘇仆延,神威無二,有萬人敵的風采。」
「關、張?」袁紹目視一眾謀士,希望謀士能給出一個答案。
許攸站了出來,他的人脈很廣,在許都有不少的暗線,對曹操麾下諸將諳熟於心:「明公,張姓將領,當是雁門張遼、張文遠,其人原本是呂布麾下驍將,後曹操擊敗呂布,張遼就委身於曹操。」
「至於關姓,聽聞劉玄德有一弟,姓關名羽字雲長,先前劉玄德復據徐州,為曹操所破,劉玄德雖是逃奔河北,然關羽卻是為曹操所擒。」
袁紹喃喃道:「關羽、張遼。」他頓感有些牙疼,似關羽、張遼皆為降將,曹操卻是能信而用之,並發揮出此等的奇效,給他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此外除卻折損了烏桓胡騎,對他的軍心士氣也有一定的打壓,畢竟烏桓胡騎號為驍騎,以五千之數對敵曹軍千餘騎卒,卻是連兩位烏桓大人-——難樓和蘇仆延都未能保住,可見曹軍騎卒的驍銳難當,底下的士卒或將生出畏懼的心思來。
一念至此,袁紹目光掃視,在田豐身上停留的片刻,他悔不聽田豐之言,中了曹操的聲東擊西之策,他此刻心下除了後悔,更多的是生出了一股子羞憤之意。
想他袁紹何等英傑,擊破黑山、討定公孫,肅清河北,威震河朔,然而今次揮師南下,本以為對上區區一個閹宦之後的曹操,當是一帆風順,旬月討定。
可首戰遇挫,第一戰就落了下風,且還不是小敗,是損兵折將的大敗,這對他來說,簡直是天大的羞辱,令他心下忿極:『好一個曹孟德,甚為可恨也。』
心中憤恨了一句後,袁紹收斂怒氣,向田豐請教道:「別駕,今次首戰不利,當如何行事為宜。」
田豐先是寬慰了一句袁紹:「明公,我軍勢大,曹軍式微,雖是一時不慎,為曹軍所趁,然於大局無損,況乎這一戰損失的不過是烏桓胡騎罷了。」
「然經此一戰,可知曹軍雖少,卻是精悍,當少做分兵之舉,不給曹孟德各個擊破的機會,而今應該舉眾南下,以勢壓人,曹孟德就將無計可施也。」
田豐在軍事上的建言,以穩妥為先,是兵法所云,先不去求取勝機,而是保證立於不敗之地,這也是當下對比袁曹兩家實力,因袁紹遠勝於曹操,所得出的最好的進軍方略。
在實力碾壓的情況下,優勢方不必去耍什麼花招,但以勢壓人,用實力碾壓過去,不給對方偷雞的機會,一場大勝就將落到手中也。
(本章完)
白馬。
「你再說一遍。」司空曹操身軀微微前傾,神色略微捉急,他追問著前來通稟軍情的傳令官。
傳令官單膝跪地,拱手仰頭,一字一句清清楚楚的再通稟了一遍軍情。
「稟司空,關將軍和張將軍與烏桓胡騎交戰,關將軍單騎衝殺,臨陣斬殺了烏桓大人蘇仆延,另一烏桓大人難樓為之膽寒,不敢再戰,棄軍奔逃而去。」
「關將軍和張將軍一路尾銜追殺,追亡逐北,於大河之畔追上了烏桓大人難樓,張將軍張弓引箭,一箭將難樓射殺,胡騎為之喪膽,泅水以求一生,關張二位將軍趁機掩殺,殺略烏桓胡騎不可勝計。」
「善,大善。」曹操撫掌感喟,又朗聲笑了幾聲,笑聲中是快意之色。
由郭嘉獻計,提出聲東擊西之策,於延津偽作渡河的姿態,引誘屯於黎陽的袁軍輕騎趕赴延津,而後趁著袁軍機動力量被調走,發精銳之師潛至白馬,襲殺圍困白馬的烏桓胡騎,解開白馬之圍。
這一環連一環的步驟,若說曹操最為擔心的一步,便是襲殺白馬的烏桓胡騎這一步,烏桓胡騎為天下名騎,常為大漢用金帛招誘利用,作為僱傭兵為大漢賣命,戰鬥力自是沒得說的。
而曹操這邊,輕騎唯有千人,麾下多為步卒,所以他以輕騎為先導,打算通過輕騎纏住烏桓胡騎,然後精銳步卒續上,步騎協作,以求擊破烏桓。
曹軍輕騎能否纏住烏桓胡騎,拖到精銳步卒的到來?又或是烏桓胡騎往來游離,不與曹軍輕騎纏鬥;又或是烏桓胡騎見白馬城有援軍抵達,引軍而去。
面對諸多可能導致此次作戰失敗的推想,統帥精銳步卒作為後繼趕赴白馬戰場的曹操心下著實沒有個底。
不過現在烏桓大人難樓和蘇仆延皆已授首,白馬之圍得解,這一次聲東擊西的作戰有了個完美的結局,曹操一顆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雖是在外人面前,曹操始終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但這只是作為主帥,不得不掩飾內心情緒掛上的面具罷了。
「加速前行。」曹操揚聲下令道,他望著早一點見到今次大戰的兩位功臣——關羽和張遼。
行不多時,曹操一行步卒撞上了前來迎接他的關羽和張遼。
「曹公。」關羽於馬背上拱手致禮了一句。
「明公。」這是來自張遼的致禮。
不同的稱呼有著不同的意義,惹得曹操心下輕嘆了一聲,自從擒獲關羽,為獲關羽的效忠,他對關羽是推衣衣之、推食食之,優待無二,可如今,看起來他還是沒有獲得關羽的效忠之心。
曹操神色無異,他打馬上前,與關羽馬首相交,握住關羽的手說道:「此戰詳情,經傳令官通稟,吾悉以知之,此戰雲長臨戰斬將,乃得大勝。」
「此戰,雲長之功當為第一,吾即刻上表天子,為雲長表功。」
聽到『表功』二字,關羽神色無異,無悲無喜,他只抽出被曹操握著的手,拱手致謝道:「羽為敗將,得曹公寬宥,恩情無二,曹公有恩於我,某自當效力一二,若雲表功,非羽之本意也。」
「雲長何故如此謙遜,卿今陣斬烏桓大人蘇仆延,有功於國爾,非是為我報恩也。」曹操擺了擺手,似是不在意關羽的話,但眉宇間一抹落寞升起,表明他的心情還是不太好。
只是曹操情緒調整的很快,他偏向一側,慰問起了同樣立有戰功的張遼:「文遠此戰射殺烏桓大人難樓,功勳亦是不小,只在雲長之下,吾自會一併表功。」
「謝明公。」張遼拱手致謝道。
曹軍兵馬繼續前行,曹操來到了白馬城下,守御白馬城的東郡太守劉延早早的下了城樓,大開城門,親自出城迎接起了曹操:「明公。」
「劉卿鎮守白馬城,無所紕漏,是為有功之臣也。」曹操撫慰了一句據守白馬城的劉延。
劉延聞言謙遜道:「不敢稱有功,延即為東郡太守,自是有守土之責,今者白馬城未為賊子所獲,是臣下做到了本分的工作而已。」
曹操揚聲笑道:「據守白馬,賊攻不下,何談無功,卿勿過謙爾。」
言訖,曹操揮鞭,督促坐下馬匹,進入了白馬城內,今夜他將在白馬城內歇息一夜。
入夜,夜來四野寂靜,唯有蟲鳴鳥叫之聲偶有跳出,卻是更顯幽靜,此刻白馬城的縣寺中,燈火一片通明。
縣寺中最好的屋宅為曹操所占據,他當下和謀士郭嘉、董昭等人商議起了下一步的動作。
「今番斬殺難樓和蘇仆延,雖是未能盡數殺略烏桓,但烏桓胡騎想必膽寒萬分,不敢再於此地停留,行助陣袁紹之事,當漸次北歸也。」董昭說了一句吉祥話,作為會議的開場白。
郭嘉面色含笑,他追加了一句:「非止於此,烏桓大人難樓與蘇仆延為袁軍先鋒,而二人皆為我軍所殺,斬將之威,當是令黎陽的袁軍聞之震駭。」
「嗯。」曹操面上倒是無有幾分笑意,他只憂心接下來的時局:「以卿等之見,白馬城可否守之?」
「不可。」郭嘉應聲作答道:「若是留兵據守白馬城,多留兵則糧草不濟,少留兵則為袁軍所擒也,況乎白馬城左近,地勢通達,乃是驍騎馳騁所在,而袁軍有驍騎萬餘,可隔絕內外,能使我等得不到白馬城的消息,即不得通消息,也就沒有裡應外合的機會,留兵無益也。」
「依奉孝之見,不守白馬,引軍而去?」曹操追問了一句。
「然也。」郭嘉肯定了一聲:「白馬不可守,當撥出白馬守軍及城內士庶,堅壁清野,以遺袁軍。」
……
黎陽,袁軍大營。
「有曹軍殺至白馬?」袁紹面露惑色,前面不是說曹軍準備偷渡延津嗎?怎生現在有曹軍出現在白馬。
沒有疑惑太長時間,袁紹想起了田豐的進言,曹軍於延津渡河的姿態,不過是偽飾爾,實際上曹軍的目標是解開白馬之圍,之所以在延津做出一番動作,乃是為了引走他營中輕騎。
一念至此,袁紹急忙下令道:「速速召回顏良、文丑,讓他們直接轉向白馬,前去救援難樓和蘇仆延……」
下發救援的命令後,袁紹起身踱步,不到一個來回,他又下了一道命令:「著令張郃、淳于瓊二將領精銳步卒往白馬城一併救援。」
接著袁紹繼續踱步了起來,他忽的嘆息了一聲,其中帶著痛恨的意味,原本田豐已經把正確的選項擺在了他的面前,但他因為心存猶豫,沒有及時的更正人馬的調配,導致難樓和蘇仆延陷入險地,卻是悔之晚矣。
逢紀瞧出了袁紹的悔恨,他連忙勸解了一句道:「明公,難樓和蘇仆延所統胡騎,乃是烏桓中的精騎,其眾至五千餘,而曹軍中斷不會有這麼多的驍騎,也就很難擊敗難樓和蘇仆延。」
「兵勢一交,實難分解,一天之內斷難分出勝負,此刻派遣援軍前去,說不得能在烏桓和曹軍纏鬥之時,側擊曹軍,大勝上一場。」
撇開袁紹中了曹操聲東擊西的陷阱一事,逢紀言語中,只在往好的方向展望,藉以寬慰袁紹心中的暗自悔恨。
袁紹頷首,目光中帶著一抹希冀:「希望如此。」
座下田豐聞言,他口舌翻動,欲言又止,在他看來,曹軍即是做足了準備,襲殺難樓和蘇仆延的必然是精銳中的精銳,而烏桓素來散漫,一時不慎,為曹軍所趁,只怕會折損不少,說不得會有一場大敗。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烏桓胡騎作為南下先鋒,先鋒遇挫,於軍心士氣必然不利,這都是可以預見的。
事已至此,田豐自知說些什麼也是無濟於事了,於是他閉口不言,與此同時,他心中有一二冀望,希望難樓和蘇仆延不要敗的太慘。
該派遣的援軍已經派遣了,袁紹按捺下焦躁的心緒,坐等起了最新的消息。
不多時,一道身影踏入大帳,通稟起了難樓和蘇仆延的消息。
「明公,難樓和蘇仆延二位烏桓大人,為曹軍輕騎所趁,蘇仆延臨陣被殺,難樓奔走逃竄,不得生機,亦是為曹軍所射殺。」
「嗯?」袁紹不自禁發出訝異的一聲。
對於難樓、蘇仆延所統率的烏桓胡騎,同曹軍輕騎的戰鬥結果,袁紹有過很多的推測,有兩軍纏鬥,一時間難分勝負;有烏桓猝然撞上曹軍,有所驚駭,為曹軍小敗;再有就是難樓和蘇仆延大發神威,拿出蠻夷悍不畏死的勁頭,逆戰擊破曹軍。
可袁紹的諸多揣測,眼下卻是一一落空,傳令官帶來的結果,是他不敢置信,也從未想過的結果。
堂堂的烏桓大人難樓和蘇仆延,竟是為曹軍所殺。且知道烏桓胡騎為天下名騎,往來飄忽,難以追擊,難樓和蘇仆延就算敗了,也當能逃出生天才是,未料到其二人竟是落得身死的下場。
袁紹俯身,滿是疑惑的問道:「曹軍輕騎有幾許人,統兵之將是何人?難樓和蘇仆延是為何人所殺?」
面對袁紹一連問出的幾個問題,傳令官不敢遲疑,他將所知曉的消息全盤拋出:「據逃到北岸的烏桓胡騎講,曹軍輕騎約有千餘,至於統兵之人,觀其旗號,一為關姓,一為張姓。」
「蘇仆延為關姓將領臨陣所殺,難樓為張姓將領一箭射殺,此外據距離蘇仆延相近的胡騎所言,關姓將領面赤、丹鳳眼,單騎馳入,一招就殺了蘇仆延,神威無二,有萬人敵的風采。」
「關、張?」袁紹目視一眾謀士,希望謀士能給出一個答案。
許攸站了出來,他的人脈很廣,在許都有不少的暗線,對曹操麾下諸將諳熟於心:「明公,張姓將領,當是雁門張遼、張文遠,其人原本是呂布麾下驍將,後曹操擊敗呂布,張遼就委身於曹操。」
「至於關姓,聽聞劉玄德有一弟,姓關名羽字雲長,先前劉玄德復據徐州,為曹操所破,劉玄德雖是逃奔河北,然關羽卻是為曹操所擒。」
袁紹喃喃道:「關羽、張遼。」他頓感有些牙疼,似關羽、張遼皆為降將,曹操卻是能信而用之,並發揮出此等的奇效,給他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此外除卻折損了烏桓胡騎,對他的軍心士氣也有一定的打壓,畢竟烏桓胡騎號為驍騎,以五千之數對敵曹軍千餘騎卒,卻是連兩位烏桓大人-——難樓和蘇仆延都未能保住,可見曹軍騎卒的驍銳難當,底下的士卒或將生出畏懼的心思來。
一念至此,袁紹目光掃視,在田豐身上停留的片刻,他悔不聽田豐之言,中了曹操的聲東擊西之策,他此刻心下除了後悔,更多的是生出了一股子羞憤之意。
想他袁紹何等英傑,擊破黑山、討定公孫,肅清河北,威震河朔,然而今次揮師南下,本以為對上區區一個閹宦之後的曹操,當是一帆風順,旬月討定。
可首戰遇挫,第一戰就落了下風,且還不是小敗,是損兵折將的大敗,這對他來說,簡直是天大的羞辱,令他心下忿極:『好一個曹孟德,甚為可恨也。』
心中憤恨了一句後,袁紹收斂怒氣,向田豐請教道:「別駕,今次首戰不利,當如何行事為宜。」
田豐先是寬慰了一句袁紹:「明公,我軍勢大,曹軍式微,雖是一時不慎,為曹軍所趁,然於大局無損,況乎這一戰損失的不過是烏桓胡騎罷了。」
「然經此一戰,可知曹軍雖少,卻是精悍,當少做分兵之舉,不給曹孟德各個擊破的機會,而今應該舉眾南下,以勢壓人,曹孟德就將無計可施也。」
田豐在軍事上的建言,以穩妥為先,是兵法所云,先不去求取勝機,而是保證立於不敗之地,這也是當下對比袁曹兩家實力,因袁紹遠勝於曹操,所得出的最好的進軍方略。
在實力碾壓的情況下,優勢方不必去耍什麼花招,但以勢壓人,用實力碾壓過去,不給對方偷雞的機會,一場大勝就將落到手中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