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板蕩依然有誠臣(上)
「轟隆隆~」無論多堅固的城牆也經不住大炮持續的轟擊,靠近東安門的一段城牆終於被轟塌了。
「殺~殺~殺~」鎮江副將張元勛率六千降軍由豁口處殺入,大汗有令「先登者擢三級、賞銀千兩」,沒想到今日讓自己拔得頭籌,想到這裡,不由得面露喜色。然而高興得過早了些,在老將索尼的指揮下,清軍早就在皇城內栽下柵欄,又於各處城門附近布有刀車。見城牆坍塌,護軍統領畢立克圖立即率軍立於柵欄後射擊,阻攔衛軍湧入。密集的箭矢和銃彈有效延緩了衛軍的衝擊速度。鑲黃旗參領舒西蘭趁機率敢死隊一邊砍殺湧入城的衛軍,一邊推著刀車封鎖豁口,城牆上反應過來的清軍也居高臨下朝豁口處扔早就準備好的沙袋。很快,好不容易才轟塌的城牆又重新被刀車和沙袋堵上。
見沒有機會,負責指揮攻打東華門的趙王畢力根達來不得不下令降軍撤退。衛軍如潮水般退去,正如他們潮水般湧來。
「報!衛軍轟塌東安門城牆緣豁口闖入,被我軍驅趕出去。目前被轟塌的城牆已經被堵上」,太和門(奉天門)內,侍衛傳來了前方的消息。
「奴才賀喜皇上,再次擊退衛軍攻擊~」「臣為皇上賀~」大臣們紛紛向順治帝賀喜,仿佛打了多大的勝仗。
「嗯,同賀~」順治帝口中說著同賀,臉色卻陰沉得可怕。有城牆被衛軍的大炮轟塌絕不是件好事,意味著千瘡百孔的城牆越來越不牢靠,後面會有越來越多的坍塌出現。可身為大臣們的主心骨,他必須表現出勝券在握的樣子,口中說著賀喜的話。
「皇上不必擔憂,只要咱們堅持下去,定會有援軍趕到」,老臣范文程看出了他的心思,湊近後心小聲說。
「范卿,汝覺得還會有援軍嗎?」順治帝充滿希冀地問。他其實心中明白,自從多尼率領的八旗主力兵敗撤回宣府後,各地已經抽不出多少精兵強將來救援自己,即使有,估計也只是些戰力不強的軍隊。之所以這樣問,其實是自己給自己鼓勁兒。
「皇上放心,天下封疆甚多,豈無一二忠臣?援軍一定會來的~」范文程將胸脯挺得筆直,竭力給年輕的皇帝以信心。其實這位大學士並不相信還會有什麼援軍敢入衛京畿,他賭的是衛軍承受不了連年戰爭的損失、久攻不克後撤軍回去休養生息。
然而令這位范大學士沒有料到的是,真的又有援軍至。
——
山東濟寧州河道總督衙門,大清朝治河能臣、河道總督朱之錫正與濟寧道方兆商議入衛京畿之事。他倆曾經共同冒著生命危堵塞黃河決口,算是過命之交。
「總河,咱們河道衙門號稱轄二十四營、擁兵二萬餘。其實那些兵與其說是兵,倒不如說是民夫。其中勉強能列得了陣的,僅有南岸兵三千九百零三名、北岸兵三千三百七十四名,加上葦盪營及標兵不過九千。這些兵馬平日裡多是做些巡河的營生,甚少操練,幾乎沒幾個上過戰場。入衛京畿,無異於以卵擊石啊!」方兆焦急地對老友說。
「賢弟所言,吾豈不知?只是身為臣子,君父有難,豈有不救之理?」朱之錫正色道:「此事愚兄心意已決,賢弟若覺得危險,愚兄獨往即可」。
「總河將小弟當成什麼人了?既然您心意已決,小弟即刻組織濟寧道的差役與您同往便是」,方兆怒極,慷慨表態願同行。
「好!有賢弟相助,如虎添翼!吾立即下令河道各營來濟寧集中,加上本地的差役,估計有二萬餘眾。若萬眾一心,未嘗不能一戰」,朱之錫是治河能臣,可卻是文官,打仗只看數字,只覺得麾下有兩萬多兵馬堪與衛軍交戰,卻不知打仗光靠數量不行。或者並非不知,只一個「忠」字忘不了,故意忽視戰鬥力的差距,這便是讀書人的迂腐。
方兆卻清楚雙方力量的差異,想了想說道:「總河,其實咱們還有一支兵馬可用」。
「還有一支兵馬?哪支?」朱之錫一愣。
「您忘了?江南左路總兵兼太子少保楊捷前些日子兵敗後不是撤至德州了嗎?聽說這些日子此人一直在德州招兵買馬,他的麾下可多是久經沙場的老卒,若肯一同入衛京畿,吾等便有了支精兵」,方兆微笑。
「哎呀,吾怎麼把楊少保忘了。他可是大清的重臣,定然願意與咱們一同勤王」,朱之錫大喜,一邊令方兆及麾下將領曹孝、文燴、談祉組織河道衙門麾下的兵丁、民伕聚於濟寧,一邊修書一封派記室談朴送往德州,請楊捷出兵相助。
朱之錫出生於浙江義烏,談朴出生於浙江海寧,二人是同鄉。談朴之父談遷也曾做過朱之錫的記室,朱總河很欣賞博學且有口才的談朴,特意派他前往。談朴不敢怠慢,坐馬車疾行德州。
看完朱之錫的書信、聽談朴說明來意,大清國江南左路總兵兼太子少保楊捷不由得眉頭擰成山字形。他敗退德州後只剩三千人馬,經過這段時間的招兵買馬,也才剛剛恢復到七千人,增添的新兵戰陣尚不熟練,更重要的是嘗到衛軍的利害後,這位總鎮患了「恐衛症」,如何敢去捋蓮花大可汗的虎鬚?不過身為一鎮總兵、太子少保,君父有難置若罔聞,似乎也說不過去。楊少保轉了轉眼珠說道:「請回復總河,身為臣子救駕乃是本分,本鎮願意同往」。
「多謝楊少保,在下這便回濟寧。請您做好準備,總河不日便會率軍來德州與您會師」,談朴大喜,沒料到入衛京畿之事進行得如此順利,楊捷居然一口答應,果真是大清的忠臣啊!
「放心吧,吾這便命將士們準備」,楊捷慨然表態。
見目的達到,談朴不再多說,乘馬車風馳電掣般返回。他一走,有親戚問楊捷:「少保真打算隨他們入衛京畿?」
「入衛京畿?憑咱們這點殘兵敗將如何能是衛軍對手?」楊捷呵呵一笑,「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咱們立刻走,去河南安陽,遠離這是非之地」。(本章完)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
「殺~殺~殺~」鎮江副將張元勛率六千降軍由豁口處殺入,大汗有令「先登者擢三級、賞銀千兩」,沒想到今日讓自己拔得頭籌,想到這裡,不由得面露喜色。然而高興得過早了些,在老將索尼的指揮下,清軍早就在皇城內栽下柵欄,又於各處城門附近布有刀車。見城牆坍塌,護軍統領畢立克圖立即率軍立於柵欄後射擊,阻攔衛軍湧入。密集的箭矢和銃彈有效延緩了衛軍的衝擊速度。鑲黃旗參領舒西蘭趁機率敢死隊一邊砍殺湧入城的衛軍,一邊推著刀車封鎖豁口,城牆上反應過來的清軍也居高臨下朝豁口處扔早就準備好的沙袋。很快,好不容易才轟塌的城牆又重新被刀車和沙袋堵上。
見沒有機會,負責指揮攻打東華門的趙王畢力根達來不得不下令降軍撤退。衛軍如潮水般退去,正如他們潮水般湧來。
「報!衛軍轟塌東安門城牆緣豁口闖入,被我軍驅趕出去。目前被轟塌的城牆已經被堵上」,太和門(奉天門)內,侍衛傳來了前方的消息。
「奴才賀喜皇上,再次擊退衛軍攻擊~」「臣為皇上賀~」大臣們紛紛向順治帝賀喜,仿佛打了多大的勝仗。
「嗯,同賀~」順治帝口中說著同賀,臉色卻陰沉得可怕。有城牆被衛軍的大炮轟塌絕不是件好事,意味著千瘡百孔的城牆越來越不牢靠,後面會有越來越多的坍塌出現。可身為大臣們的主心骨,他必須表現出勝券在握的樣子,口中說著賀喜的話。
「皇上不必擔憂,只要咱們堅持下去,定會有援軍趕到」,老臣范文程看出了他的心思,湊近後心小聲說。
「范卿,汝覺得還會有援軍嗎?」順治帝充滿希冀地問。他其實心中明白,自從多尼率領的八旗主力兵敗撤回宣府後,各地已經抽不出多少精兵強將來救援自己,即使有,估計也只是些戰力不強的軍隊。之所以這樣問,其實是自己給自己鼓勁兒。
「皇上放心,天下封疆甚多,豈無一二忠臣?援軍一定會來的~」范文程將胸脯挺得筆直,竭力給年輕的皇帝以信心。其實這位大學士並不相信還會有什麼援軍敢入衛京畿,他賭的是衛軍承受不了連年戰爭的損失、久攻不克後撤軍回去休養生息。
然而令這位范大學士沒有料到的是,真的又有援軍至。
——
山東濟寧州河道總督衙門,大清朝治河能臣、河道總督朱之錫正與濟寧道方兆商議入衛京畿之事。他倆曾經共同冒著生命危堵塞黃河決口,算是過命之交。
「總河,咱們河道衙門號稱轄二十四營、擁兵二萬餘。其實那些兵與其說是兵,倒不如說是民夫。其中勉強能列得了陣的,僅有南岸兵三千九百零三名、北岸兵三千三百七十四名,加上葦盪營及標兵不過九千。這些兵馬平日裡多是做些巡河的營生,甚少操練,幾乎沒幾個上過戰場。入衛京畿,無異於以卵擊石啊!」方兆焦急地對老友說。
「賢弟所言,吾豈不知?只是身為臣子,君父有難,豈有不救之理?」朱之錫正色道:「此事愚兄心意已決,賢弟若覺得危險,愚兄獨往即可」。
「總河將小弟當成什麼人了?既然您心意已決,小弟即刻組織濟寧道的差役與您同往便是」,方兆怒極,慷慨表態願同行。
「好!有賢弟相助,如虎添翼!吾立即下令河道各營來濟寧集中,加上本地的差役,估計有二萬餘眾。若萬眾一心,未嘗不能一戰」,朱之錫是治河能臣,可卻是文官,打仗只看數字,只覺得麾下有兩萬多兵馬堪與衛軍交戰,卻不知打仗光靠數量不行。或者並非不知,只一個「忠」字忘不了,故意忽視戰鬥力的差距,這便是讀書人的迂腐。
方兆卻清楚雙方力量的差異,想了想說道:「總河,其實咱們還有一支兵馬可用」。
「還有一支兵馬?哪支?」朱之錫一愣。
「您忘了?江南左路總兵兼太子少保楊捷前些日子兵敗後不是撤至德州了嗎?聽說這些日子此人一直在德州招兵買馬,他的麾下可多是久經沙場的老卒,若肯一同入衛京畿,吾等便有了支精兵」,方兆微笑。
「哎呀,吾怎麼把楊少保忘了。他可是大清的重臣,定然願意與咱們一同勤王」,朱之錫大喜,一邊令方兆及麾下將領曹孝、文燴、談祉組織河道衙門麾下的兵丁、民伕聚於濟寧,一邊修書一封派記室談朴送往德州,請楊捷出兵相助。
朱之錫出生於浙江義烏,談朴出生於浙江海寧,二人是同鄉。談朴之父談遷也曾做過朱之錫的記室,朱總河很欣賞博學且有口才的談朴,特意派他前往。談朴不敢怠慢,坐馬車疾行德州。
看完朱之錫的書信、聽談朴說明來意,大清國江南左路總兵兼太子少保楊捷不由得眉頭擰成山字形。他敗退德州後只剩三千人馬,經過這段時間的招兵買馬,也才剛剛恢復到七千人,增添的新兵戰陣尚不熟練,更重要的是嘗到衛軍的利害後,這位總鎮患了「恐衛症」,如何敢去捋蓮花大可汗的虎鬚?不過身為一鎮總兵、太子少保,君父有難置若罔聞,似乎也說不過去。楊少保轉了轉眼珠說道:「請回復總河,身為臣子救駕乃是本分,本鎮願意同往」。
「多謝楊少保,在下這便回濟寧。請您做好準備,總河不日便會率軍來德州與您會師」,談朴大喜,沒料到入衛京畿之事進行得如此順利,楊捷居然一口答應,果真是大清的忠臣啊!
「放心吧,吾這便命將士們準備」,楊捷慨然表態。
見目的達到,談朴不再多說,乘馬車風馳電掣般返回。他一走,有親戚問楊捷:「少保真打算隨他們入衛京畿?」
「入衛京畿?憑咱們這點殘兵敗將如何能是衛軍對手?」楊捷呵呵一笑,「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咱們立刻走,去河南安陽,遠離這是非之地」。(本章完)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