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迷霧之始
我叫林淵,二十八歲,坐標現代都市,深夜十點的我正擠在市區的一家小型博物館附屬資料室里,為下周的一個專題講座做最後的準備。外面雨聲淅淅瀝瀝,隔著窗能看到街對面昏黃的路燈下,雨點像無數細絲編織在空氣中,給夜色蒙上一層朦朧的面紗。館長囑咐我準備一份關於某片出土竹簡的說明資料。這片竹簡據說是近年考古挖掘的罕見文物,朝代未明,但文字結構似與漢唐之間的過渡期文獻有相似處。學界尚在爭議。由於我在研究生時期涉獵過古文字學,並輔修過歷史考證,如今就成了這個臨時任務的苦工。
資料室的燈是冷光白燈,平日不覺刺眼,今夜卻格外清冷。桌上攤開的資料散發出古舊紙張與油墨的氣味,讓我忍不住打了個哈欠。表上的指針已經指向22:47,我決定再堅持半小時就打道回府。若再不走,地鐵就要停運了,到時只能打車回家。
我翻動手邊的一摞複印稿件,從中抽出一份特殊記錄:據傳這片竹簡出土時伴有一塊形制怪異的金屬飾片,非銅非鐵,也非現代可見的合金。考古隊曾想用X光掃描,卻遭遇設備故障。飾片表面刻有詭異花紋,類似星象圖,又混有凌亂的線條。那些線條在圖片上看不清晰,我記得館裡原件就在二樓的特藏室中鎖著。館長特地提醒過我,這東西暫未公開展示,只是內部研究。謹慎起見,我合上文件夾,走出資料室,踏上昏暗的樓梯,準備再看一眼原件,以求多些靈感。
二樓的特藏室平素緊閉,門口有個密碼鎖。館長給我了密碼,是為了準備講座時更好地研究。輸入後門「咔噠」一聲輕響,我推門而入,鼻尖立刻嗅到一種奇特的味道——是金屬氧化後的微弱鏽氣,混合著陳舊木櫃散出的清冷氣息。房間不大,正中是一張長條桌,桌面鋪著綠色絨布。好幾隻長方形的亞克力展示盒一字排開。竹簡本身鎖在中間那個盒子裡。旁邊,單獨陳列著那塊奇異的金屬飾片。
我點亮桌上的小射燈,光線集中在飾片上。它呈不規則的橢圓形,略有薄翹,正面刻著縱橫交錯的弧線,間或點綴數個圓點,仿佛星辰散布夜空。我俯身仔細端詳,眼前卻突然有些恍惚——光線在飾片表面跳躍,仿佛那些線條在輕輕流動。我眨眨眼,以為是疲勞使然。剛想直起身,耳中卻嗡地一聲,像是室外雷聲滾過。可明明只是細雨,又何來雷鳴?
緊接著,一股莫名的眩暈感襲來,恍若整個人被一股無形的手輕輕拉扯。倏忽間,我似乎聽見什麼破裂的聲響——不是玻璃碎裂,而像是空氣中某種薄膜被戳穿。眼前的飾片驟然放大,又猛然拉遠,周圍光線變得扭曲,仿佛站在一面流動的水銀鏡前。我想伸手支撐桌面,卻只抓到一片虛空。周圍驟然黑暗,好似電閘被人一把拉下,沉沉夜幕吞沒了我的意識。
不知過了多久,我緩緩甦醒。頭痛欲裂,耳中仍有嗡鳴。我艱難地睜開眼睛,卻不是在那間熟悉的特藏室。第一眼看到的是灰暗的天空,烏雲密布,有一絲冷風颳過臉龐,夾雜著潮濕的泥土氣味。我發現自己平躺在泥地上,背脊有點疼,抬頭看見身邊是幾簇亂草、破落的土牆,以及一扇搖搖欲墜的木門。
「我怎麼在這兒……」我喃喃自語,聲音嘶啞而低沉。
我掙扎著坐起來,身上穿的還是那件藍色衝鋒衣和牛仔褲,但鞋面上已滿是泥點。我的手機呢?我趕忙摸口袋,手機還在,但屏幕漆黑,按鍵無反應,像是徹底沒電了。試圖看看周圍——這裡似乎是一座破敗小院,院牆低矮,泥地坑窪,遠處看不清,但聽得見有雞鳴狗吠,還有不遠處傳來吆喝叫賣聲。
我站起來,小心穿過那扇木門,木門發出吱呀的響聲。門外是一條狹窄的土路,路邊是幾戶低矮的民宅,屋頂是小青瓦,牆壁用黃泥夯就,好似某個歷史時期的農舍。我愣住了:這絕對不是我所在的現代城市,沒有水泥路,沒有電線桿,沒有熟悉的便利店招牌。眼前的一切,如同考古圖冊中關於古村落的復原想像圖,或者是影視劇搭建的古代場景。
「喂,你是誰啊,站在那兒傻看啥?」一個聲音從側後方傳來。
我回頭,一名中年男子正拎著一隻木桶,皺著眉頭盯著我看。他穿著粗布褐衣,褲腿挽起,腳踩一雙草鞋,臉上風塵僕僕。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種古怪的韻律,像是古代方言,與現代普通話略有差別,但勉強還能聽懂個大概。
我一時語塞,不知該怎麼回答。那男子又上下打量我幾眼,看我穿得奇裝異服,又如此狼狽,似乎有點警惕:「你是哪來的?莫不是個流民?」
「呃……我……」我努力組織語言,「請問……這是哪裡?」
男子瞪大眼睛:「你連這兒是哪兒都不知道?這裡是寧州城南巷啊,你剛從山裡滾出來的?」
寧州?我從未聽過現代有叫「寧州」的地方。退一步講,就算是現代某個不出名的小城,總不至於這個模樣吧?沒有電,沒有現代設施,只剩下泥土與木板。再聽他口吻,還提什麼流民之類的詞,似乎正處於什麼動盪時代。我心中一團亂麻,腦海中閃過一個可怕又荒誕的念頭——我是不是穿越了?
這不可能。穿越是小說里的情節。但眼前的景象和感官絕非虛構。我仔細端詳那男子的表情,那是貨真價實的人類面孔,皮膚粗糙,神情帶著戒備與疲憊。
我還未答話,遠處傳來敲鑼聲:「開倉賑米啦——城主府今朝出糧,南門廣場聽令——」一個聲音嘶啞的男子邊走邊喊,隨後好些人朝聲音方向跑去。中年男子皺皺眉,低聲對我說:「若你真不知是何地,這年頭亂,四處皆有流民,你最好趕快找個落腳處。可莫要做賊啊,官兵一來,你沒處跑。」
說完,他拎起木桶匆匆離開,似是不願多管閒事。
我留在原地,愣了片刻,從兜里掏出那部報廢似的手機,看著黑屏反光中自己疲憊又狼狽的臉。我必須冷靜下來。無論如何,我當務之急是確認自己的處境。我隨即邁步,沿著狹窄的土路往有人聲的方向走。還未走出多遠,就見前方稍寬敞的街巷中有三五攤販,架著木架售賣蔬菜、粗糧,有的用陶碗、有的用竹筐,服飾、口音無不透出古舊年代的痕跡。
幾個路過的鄉民看到我的衣著皆露出奇怪的表情,但似乎沒有閒功夫詢問。此刻天氣陰沉,像是隨時會再下一場雨。遠方隱約有一堵高大的土石城牆聳立,外面山影迷濛。我若有所思:這裡真像某個古代集鎮。究竟是哪個朝代?若是架空世界,如何分辨?腦中急速閃過幾條可能性:一、我在做夢。二、我遭遇了幻覺或新型催眠。三、我真的穿越到另一個時空。
無論哪種,我總得活下去。若真是古代,我身無分文、語言也有些不暢,怎麼維持?幸好方才聽懂了那中年男子的話,說明語言差別不至於不可交流。或許只是口音問題。我一邊走,一邊留意周圍人談話內容:「聽說皇都那邊又下詔徵兵……」「稅賦這麼重,誰能活?」「前些日子逃民可多,聽說北境蠻族又南下了……」隻言片語讓我意識到,外有敵患、內有苛政,生計艱難。
我走得不快,怕過於引人注目。走過兩個巷子,眼前出現一處稍顯繁華的地段,有幾家小鋪,用木板刻字的招牌高懸:什麼「萬福雜貨行」「長安記帳房」之類的名稱。店鋪外擺著粗布、竹蓆、陶罐,還有幾個人在討價還價。我冒險走近一家雜貨行,想打探點有用信息。
店家是位鬚髮斑白的老者,正在和一名婦人講價。老者一抬頭看到我,愣了片刻,上下打量後不耐煩地說:「客官要買點什麼?」
我心中一動:在這裡買東西需要什麼貨幣?銀兩?銅錢?我空無一物,錢包里是現代紙幣和銀行卡,在這裡恐怕一無是處。我伸手往口袋摸,摸到幾張紙幣和零錢,還有身份證。無用的證件和紙鈔讓我徹底絕望。靈機一動,我乾脆問道:「老人家……可否告訴我,這裡是寧州屬哪個朝代的地界?」
老者神色詫異:「你連朝代都不知道?這是大曜王朝境內啊,如今是惠宗十六年,天下雖不太平,可你這問話也太奇怪了。」
大曜王朝?惠宗十六年?我從沒聽過這樣的國號。看來十有八九是架空的古代世界。聽老者語氣,似乎本朝已有一段歷史,惠宗年號已到十六年。比照華夏古代年號體系,這意味著這位惠宗皇帝起碼在位十六年了。
老者見我神情恍惚,皺眉道:「要買就買,不買就讓開,別耽誤我做生意。」
我無奈退開。整個人站在街角,腦中嗡鳴不散。這是一個陌生的朝代,面臨動盪,民生艱難,而我孤身一人,無依無靠,連吃的喝的都沒有。穿越題材小說里,主角往往有金手指或奇遇,但我現在連安身之所都無。怎麼辦?我忽然想起特藏室的那枚飾片——它是將我帶到這裡的關鍵嗎?可我現在身上沒有那東西,怎麼找回去?
雨絲又開始飄落,路上行人加快腳步。我縮在屋檐下避雨,思考下一步行動。也許我應該先找個臨時落腳處,然後想法子弄點錢財,至少不至於餓死。若真無法回去,那就得學會在此生存下去。
就在我躊躇間,遠處巷口忽然傳來急促的腳步聲。我扭頭看去,只見幾個身著布衣短褐的男子快步行來,中間似有一個看上去不像平民的人。那人一身淺青色直裰,腰系窄帶,頭戴幞頭,年紀約莫三十上下,一臉肅然。他們的出現並不明顯引起周圍人的驚訝,像是地方上的差吏或僕從。在他們經過時,我聽到那青衣男子低聲說:「城主府有令,不得出亂子。我等得趕緊找些識字之人來抄寫告示,那批流民也該登記在冊。」
識字之人?我的心中忽生一念:我來自現代,識字自然不在話下。儘管有文字差異,但我之前研究過古文字,或許能推斷出。若能藉此混口飯吃,說不定能暫時安身。於是我鼓起勇氣,快步跟上那伙人,在約莫他們能聽見的距離試探性地喚道:「這位大人,我……」
青衣男子停下腳步,用略嫌疑惑的眼神看著我:「你是?」
我拱拱手,學著古人禮節,謙卑地低頭:「在下從他鄉而來,頗識文墨,不知城主府可需人手?在下願意效勞。」
青衣男子上下打量我,眼中閃過一絲狐疑:「你是外鄉人?何處來歷?可有腰牌?」
我一陣尷尬,哪裡來什麼腰牌?只好硬著頭皮說:「我乃遭逢變亂,家中失散,如今無依無靠,但頗能讀書寫字,若蒙不棄,可為大人分憂。」
他皺眉,身旁一位隨從低聲道:「鄭師爺,咱們確實缺能抄寫的人手,不如先帶回去試試?」
被稱為鄭師爺的青衣男子點點頭,似乎眼下用人之際不願多做計較:「好,你先隨我們來。若能幫忙抄寫公告,算你有功。若敢誆騙,休怪我不客氣。」
我心中竊喜,忙不迭答應。既然無處可去,不如先混進城主府當個小文書。或許藉此可打聽更多信息,找到返回現代的線索。就算回不去,也要先活下去。雨絲漸密,我緊緊跟隨他們向前走,心緒複雜。
大曜王朝,惠宗十六年,我,一個名叫林淵的現代人,居然莫名其妙地墜落到這個時空。命運像那塊詭異的飾片,在時空的縫隙中旋轉。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此刻,我只能隨波逐流,先從這陌生的泥濘土地上站穩腳跟。
雨滴打在屋檐,咚咚作響。前方的街巷通向一處較為寬闊的場地,隱約可見高門大院,青色門板上垂掛一串古樸的銅鈴。鄭師爺等人腳步不斷,我心中隱隱忐忑,卻也帶著一絲莫名的期待。也許,一段離奇而艱難的旅程,就從這場雨中開始了。
資料室的燈是冷光白燈,平日不覺刺眼,今夜卻格外清冷。桌上攤開的資料散發出古舊紙張與油墨的氣味,讓我忍不住打了個哈欠。表上的指針已經指向22:47,我決定再堅持半小時就打道回府。若再不走,地鐵就要停運了,到時只能打車回家。
我翻動手邊的一摞複印稿件,從中抽出一份特殊記錄:據傳這片竹簡出土時伴有一塊形制怪異的金屬飾片,非銅非鐵,也非現代可見的合金。考古隊曾想用X光掃描,卻遭遇設備故障。飾片表面刻有詭異花紋,類似星象圖,又混有凌亂的線條。那些線條在圖片上看不清晰,我記得館裡原件就在二樓的特藏室中鎖著。館長特地提醒過我,這東西暫未公開展示,只是內部研究。謹慎起見,我合上文件夾,走出資料室,踏上昏暗的樓梯,準備再看一眼原件,以求多些靈感。
二樓的特藏室平素緊閉,門口有個密碼鎖。館長給我了密碼,是為了準備講座時更好地研究。輸入後門「咔噠」一聲輕響,我推門而入,鼻尖立刻嗅到一種奇特的味道——是金屬氧化後的微弱鏽氣,混合著陳舊木櫃散出的清冷氣息。房間不大,正中是一張長條桌,桌面鋪著綠色絨布。好幾隻長方形的亞克力展示盒一字排開。竹簡本身鎖在中間那個盒子裡。旁邊,單獨陳列著那塊奇異的金屬飾片。
我點亮桌上的小射燈,光線集中在飾片上。它呈不規則的橢圓形,略有薄翹,正面刻著縱橫交錯的弧線,間或點綴數個圓點,仿佛星辰散布夜空。我俯身仔細端詳,眼前卻突然有些恍惚——光線在飾片表面跳躍,仿佛那些線條在輕輕流動。我眨眨眼,以為是疲勞使然。剛想直起身,耳中卻嗡地一聲,像是室外雷聲滾過。可明明只是細雨,又何來雷鳴?
緊接著,一股莫名的眩暈感襲來,恍若整個人被一股無形的手輕輕拉扯。倏忽間,我似乎聽見什麼破裂的聲響——不是玻璃碎裂,而像是空氣中某種薄膜被戳穿。眼前的飾片驟然放大,又猛然拉遠,周圍光線變得扭曲,仿佛站在一面流動的水銀鏡前。我想伸手支撐桌面,卻只抓到一片虛空。周圍驟然黑暗,好似電閘被人一把拉下,沉沉夜幕吞沒了我的意識。
不知過了多久,我緩緩甦醒。頭痛欲裂,耳中仍有嗡鳴。我艱難地睜開眼睛,卻不是在那間熟悉的特藏室。第一眼看到的是灰暗的天空,烏雲密布,有一絲冷風颳過臉龐,夾雜著潮濕的泥土氣味。我發現自己平躺在泥地上,背脊有點疼,抬頭看見身邊是幾簇亂草、破落的土牆,以及一扇搖搖欲墜的木門。
「我怎麼在這兒……」我喃喃自語,聲音嘶啞而低沉。
我掙扎著坐起來,身上穿的還是那件藍色衝鋒衣和牛仔褲,但鞋面上已滿是泥點。我的手機呢?我趕忙摸口袋,手機還在,但屏幕漆黑,按鍵無反應,像是徹底沒電了。試圖看看周圍——這裡似乎是一座破敗小院,院牆低矮,泥地坑窪,遠處看不清,但聽得見有雞鳴狗吠,還有不遠處傳來吆喝叫賣聲。
我站起來,小心穿過那扇木門,木門發出吱呀的響聲。門外是一條狹窄的土路,路邊是幾戶低矮的民宅,屋頂是小青瓦,牆壁用黃泥夯就,好似某個歷史時期的農舍。我愣住了:這絕對不是我所在的現代城市,沒有水泥路,沒有電線桿,沒有熟悉的便利店招牌。眼前的一切,如同考古圖冊中關於古村落的復原想像圖,或者是影視劇搭建的古代場景。
「喂,你是誰啊,站在那兒傻看啥?」一個聲音從側後方傳來。
我回頭,一名中年男子正拎著一隻木桶,皺著眉頭盯著我看。他穿著粗布褐衣,褲腿挽起,腳踩一雙草鞋,臉上風塵僕僕。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種古怪的韻律,像是古代方言,與現代普通話略有差別,但勉強還能聽懂個大概。
我一時語塞,不知該怎麼回答。那男子又上下打量我幾眼,看我穿得奇裝異服,又如此狼狽,似乎有點警惕:「你是哪來的?莫不是個流民?」
「呃……我……」我努力組織語言,「請問……這是哪裡?」
男子瞪大眼睛:「你連這兒是哪兒都不知道?這裡是寧州城南巷啊,你剛從山裡滾出來的?」
寧州?我從未聽過現代有叫「寧州」的地方。退一步講,就算是現代某個不出名的小城,總不至於這個模樣吧?沒有電,沒有現代設施,只剩下泥土與木板。再聽他口吻,還提什麼流民之類的詞,似乎正處於什麼動盪時代。我心中一團亂麻,腦海中閃過一個可怕又荒誕的念頭——我是不是穿越了?
這不可能。穿越是小說里的情節。但眼前的景象和感官絕非虛構。我仔細端詳那男子的表情,那是貨真價實的人類面孔,皮膚粗糙,神情帶著戒備與疲憊。
我還未答話,遠處傳來敲鑼聲:「開倉賑米啦——城主府今朝出糧,南門廣場聽令——」一個聲音嘶啞的男子邊走邊喊,隨後好些人朝聲音方向跑去。中年男子皺皺眉,低聲對我說:「若你真不知是何地,這年頭亂,四處皆有流民,你最好趕快找個落腳處。可莫要做賊啊,官兵一來,你沒處跑。」
說完,他拎起木桶匆匆離開,似是不願多管閒事。
我留在原地,愣了片刻,從兜里掏出那部報廢似的手機,看著黑屏反光中自己疲憊又狼狽的臉。我必須冷靜下來。無論如何,我當務之急是確認自己的處境。我隨即邁步,沿著狹窄的土路往有人聲的方向走。還未走出多遠,就見前方稍寬敞的街巷中有三五攤販,架著木架售賣蔬菜、粗糧,有的用陶碗、有的用竹筐,服飾、口音無不透出古舊年代的痕跡。
幾個路過的鄉民看到我的衣著皆露出奇怪的表情,但似乎沒有閒功夫詢問。此刻天氣陰沉,像是隨時會再下一場雨。遠方隱約有一堵高大的土石城牆聳立,外面山影迷濛。我若有所思:這裡真像某個古代集鎮。究竟是哪個朝代?若是架空世界,如何分辨?腦中急速閃過幾條可能性:一、我在做夢。二、我遭遇了幻覺或新型催眠。三、我真的穿越到另一個時空。
無論哪種,我總得活下去。若真是古代,我身無分文、語言也有些不暢,怎麼維持?幸好方才聽懂了那中年男子的話,說明語言差別不至於不可交流。或許只是口音問題。我一邊走,一邊留意周圍人談話內容:「聽說皇都那邊又下詔徵兵……」「稅賦這麼重,誰能活?」「前些日子逃民可多,聽說北境蠻族又南下了……」隻言片語讓我意識到,外有敵患、內有苛政,生計艱難。
我走得不快,怕過於引人注目。走過兩個巷子,眼前出現一處稍顯繁華的地段,有幾家小鋪,用木板刻字的招牌高懸:什麼「萬福雜貨行」「長安記帳房」之類的名稱。店鋪外擺著粗布、竹蓆、陶罐,還有幾個人在討價還價。我冒險走近一家雜貨行,想打探點有用信息。
店家是位鬚髮斑白的老者,正在和一名婦人講價。老者一抬頭看到我,愣了片刻,上下打量後不耐煩地說:「客官要買點什麼?」
我心中一動:在這裡買東西需要什麼貨幣?銀兩?銅錢?我空無一物,錢包里是現代紙幣和銀行卡,在這裡恐怕一無是處。我伸手往口袋摸,摸到幾張紙幣和零錢,還有身份證。無用的證件和紙鈔讓我徹底絕望。靈機一動,我乾脆問道:「老人家……可否告訴我,這裡是寧州屬哪個朝代的地界?」
老者神色詫異:「你連朝代都不知道?這是大曜王朝境內啊,如今是惠宗十六年,天下雖不太平,可你這問話也太奇怪了。」
大曜王朝?惠宗十六年?我從沒聽過這樣的國號。看來十有八九是架空的古代世界。聽老者語氣,似乎本朝已有一段歷史,惠宗年號已到十六年。比照華夏古代年號體系,這意味著這位惠宗皇帝起碼在位十六年了。
老者見我神情恍惚,皺眉道:「要買就買,不買就讓開,別耽誤我做生意。」
我無奈退開。整個人站在街角,腦中嗡鳴不散。這是一個陌生的朝代,面臨動盪,民生艱難,而我孤身一人,無依無靠,連吃的喝的都沒有。穿越題材小說里,主角往往有金手指或奇遇,但我現在連安身之所都無。怎麼辦?我忽然想起特藏室的那枚飾片——它是將我帶到這裡的關鍵嗎?可我現在身上沒有那東西,怎麼找回去?
雨絲又開始飄落,路上行人加快腳步。我縮在屋檐下避雨,思考下一步行動。也許我應該先找個臨時落腳處,然後想法子弄點錢財,至少不至於餓死。若真無法回去,那就得學會在此生存下去。
就在我躊躇間,遠處巷口忽然傳來急促的腳步聲。我扭頭看去,只見幾個身著布衣短褐的男子快步行來,中間似有一個看上去不像平民的人。那人一身淺青色直裰,腰系窄帶,頭戴幞頭,年紀約莫三十上下,一臉肅然。他們的出現並不明顯引起周圍人的驚訝,像是地方上的差吏或僕從。在他們經過時,我聽到那青衣男子低聲說:「城主府有令,不得出亂子。我等得趕緊找些識字之人來抄寫告示,那批流民也該登記在冊。」
識字之人?我的心中忽生一念:我來自現代,識字自然不在話下。儘管有文字差異,但我之前研究過古文字,或許能推斷出。若能藉此混口飯吃,說不定能暫時安身。於是我鼓起勇氣,快步跟上那伙人,在約莫他們能聽見的距離試探性地喚道:「這位大人,我……」
青衣男子停下腳步,用略嫌疑惑的眼神看著我:「你是?」
我拱拱手,學著古人禮節,謙卑地低頭:「在下從他鄉而來,頗識文墨,不知城主府可需人手?在下願意效勞。」
青衣男子上下打量我,眼中閃過一絲狐疑:「你是外鄉人?何處來歷?可有腰牌?」
我一陣尷尬,哪裡來什麼腰牌?只好硬著頭皮說:「我乃遭逢變亂,家中失散,如今無依無靠,但頗能讀書寫字,若蒙不棄,可為大人分憂。」
他皺眉,身旁一位隨從低聲道:「鄭師爺,咱們確實缺能抄寫的人手,不如先帶回去試試?」
被稱為鄭師爺的青衣男子點點頭,似乎眼下用人之際不願多做計較:「好,你先隨我們來。若能幫忙抄寫公告,算你有功。若敢誆騙,休怪我不客氣。」
我心中竊喜,忙不迭答應。既然無處可去,不如先混進城主府當個小文書。或許藉此可打聽更多信息,找到返回現代的線索。就算回不去,也要先活下去。雨絲漸密,我緊緊跟隨他們向前走,心緒複雜。
大曜王朝,惠宗十六年,我,一個名叫林淵的現代人,居然莫名其妙地墜落到這個時空。命運像那塊詭異的飾片,在時空的縫隙中旋轉。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但此刻,我只能隨波逐流,先從這陌生的泥濘土地上站穩腳跟。
雨滴打在屋檐,咚咚作響。前方的街巷通向一處較為寬闊的場地,隱約可見高門大院,青色門板上垂掛一串古樸的銅鈴。鄭師爺等人腳步不斷,我心中隱隱忐忑,卻也帶著一絲莫名的期待。也許,一段離奇而艱難的旅程,就從這場雨中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