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寶玉以為證悟了,黛玉和寶釵有怎樣的看法,這算是曹公的證悟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寶玉悟道有怎樣的心路歷程?

  「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山木自寇,源泉自盜」這些是出自《南華經》也即是《莊子》的內容,文中「巧者勞而智者憂」並沒有否定捨棄巧者和智者的意思,山中的木頭長得好招來砍伐者,泉水的源頭乾淨引來盜喝者,只是講「潔淨招來骯髒」這樣一種普遍道理,其意並不是否定木頭的好和泉源的乾淨。在於寶玉,他聯想到自己一心為黛玉好,也為湘雲好,但反而兩頭都沒得到好。為別人憂慮,替別人操心,反而引來自己的勞累憂慮。想來,還不如自己放手的好。

  以上內容顯示兩層意思:一方面用莊子的言論,「巧者勞而智者憂」等句對比第二十一回《胠篋》篇內容,高下立現。進一步揭示第二十一回《胠篋》篇是後人混編纂的事實。另一層意思,寶玉沿著「山木自寇,源泉自盜」的感悟想下去,進一步證悟,我們繼續看寶玉的悟道。

  寶玉為人好卻遭人厭,費力不討好,想到了放下,因此就回想起了戲文《寄生草》:壯士一把抹掉熱淚,和恩公員外道個分別。感恩方丈收留在菩薩座前剃度出家。隨著刀下發落轉眼和紅塵俗事已無緣分。人啊!原本赤條條來又赤條條走。既已出家,哪須計較討得煙蓑雨笠離寺去,只管我踏著芒鞋端著破缽隨路化緣而行吧!這是一种放下的境界,寶玉順著這個境界繼續往下悟。

  接下來,跟隨著捨棄放下的心境,寶玉作了一偈,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

  是無有證,斯可雲證。

  無可雲證,是立足境。

  大意:

  你在證悟我在證悟,心在證悟意在證悟。

  悟到實相無有相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樣才算有所證悟。

  沒什麼是不變之悟,無有定法為佛法。這才算得道而立足。

  但這裡偈語收於「是立足境」,這四個字是可以加上「我」字的,「是我立足境」,這便住在「我相」上了,這便是後來黛玉攻擊他的地方。

  寶玉「寄生草」的大意:無我的狀態原本就不單是只有你,依從了她卻又沒順從於你。還是我行我素任憑爾等來來去去。茫茫世間何必著意於悲傷愁苦喜悅這等七情之境,紛紛擾擾又何必管他誰親密誰疏離。從前為人碌碌勞累又因何?到如今回頭看一場虛空實在無趣。

  寶釵看到寶玉的偈,立刻說寶玉悟了,但黛玉卻認為寶玉還沒悟,她能叫寶玉收起「痴心邪話」,她認為寶玉之言是「痴心邪話」,顯然黛玉的境界高於寶釵。

  要人收起「痴心邪話」,就得問到對方無以回答,如同辯經,來看黛玉問寶玉的問題:「寶玉,我問你;至貴者是『寶』,至堅者是『玉』。爾有何貴?爾有何堅?」先直呼寶玉的名,斷喝而問,分解「寶玉」二字的意義問了寶玉很「實」的問題,寶玉不能答。來看寶玉為何不能答,因為寶玉的偈收在「是立足境」上,是住在我相上的,證悟並不徹底。

  黛玉補充的偈語:「無立足境,是方乾淨。」大意為:無「我得道立足」之心境,才是真正的空境。這便是「阿羅漢不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的意思,「得道立足」只是名為「得道立足」,而實無「得道立足」。黛玉將「我立足境」再空掉,這才空掉了我相,這樣才算真正的「空」境。

  依據黛玉所補偈語,寶玉的回答就該是:「寶玉」者是名寶玉,而非「寶玉」。

  寶釵說到神秀的偈,大意為:身就如菩提樹,心就如明鏡台。時時約束自己的身體,清掃自己的心靈,莫使之沾染上雜念塵埃。六祖的偈大意:菩提只是名為菩提而非真有菩提,明鏡台只是名為明鏡台而非真有明鏡台。本心本性原本為空,守住本心本性自然就不會染上俗事雜念。

  那麼,曹公對黛玉和寶釵的證悟持怎樣的態度呢?寶玉這段話很值得品味:「原來她們比我的知覺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尋煩惱。」照此話理解,黛玉說出「無立足境,是方乾淨。」寶釵念出六祖的偈,但依舊「尚未解悟」,這是否暗示曹公認為還有更透徹的解悟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