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05 思想鬥爭和內心活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想想以下的句子是用來做什麼的?

  (一個情緒化的句子)+(一個概念化的準確描述)+(人物的身體、生理變化)

  答案是什麼?(思想活動)

  對,行動的一種就是思想活動,只要是人物想著如何針對障礙展開攻擊和防禦,那麼這也是「行動」的一種。

  而在精神層面的思考,會受到情感的影響,情感是非理性的,所以在人物的身體靜止下來,或是因為某些原因無法動彈的時候,很多非理性的念頭都會一閃而過。

  這也就是我們、還有那個創造出來的人物,在絕望時往往會「非理性」地想入非非的原因。

  這裡是針對這種情況下的「想入非非」,給出的一些提示:

  一關聯割裂,即是從內心中將自己同自己割裂,打心眼裡希望自己是另外一個人(或者極端一點,變成死物);

  二否認危險,也就是逃避、否認現實,否認內在的因果關係,記得那句「全都是幻覺!嚇不倒我的!」嗎?

  三面對現實,人物的思維中突然跳出來一個人(或是某種力量),像鉗子一樣鉗住人物的頭,強迫他認清現在的狀況;

  四討價還價,也就是發誓許願、求神告佛,向某個至高存在或是精神領袖攀賞許願,用自己的餘生或是未來中最大的代價祈求神力(魔力/精神力),希望自己能渡過這次危機;

  五替代效應,這麼說有些抽象,這個行為多表現於「落到現在這個地步,全都是因為我自己!」「全都怪那個該死的服務生!我今天早餐上沒有例行的溏心蛋!」

  六正面思考,這個算作理想情況的一種,它會讓人物正面回應困境,認真地思考如何去克服它;

  七提出質問,「為什麼這件事非得落在我頭上?」「該死的!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這意味著重點在「為什麼」上,人物該怎麼辦?他需要什麼才能擺脫這個困境?希望你有過自問自答然後突然找到了問題關鍵的經歷;

  八謀略策劃,這是非常理性的人才會出現的一種思想活動,但也不是絕對的,因為在我們現實中,我們在進行某個行動之前,我們的思維世界也會早早的活動起來,謀略計劃的精密與否,很大程度上說明了這個人物的理性思維……但!好用的、有效的「糟糕主意」往往是不需要這樣深思熟慮的,因為「小說中,人物的狀況越糟糕,那麼代表小說越精彩」。

  思想先動,身體後行。

  寫完了思想活動,人物就得在外在上動起來,如何行動?如何保障自己或者目標的安全?最終又落回到「他在擔心什麼?他在害怕什麼?他在希望什麼」上了。

  如果你還在擔心自己寫不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害怕無法勝任這樣艱難的工作,別操蛋了,這是個一輩子的修行,作品的深度就是體現在人物的內心塑造上,而這個部分往往是在最後修訂的時候才能寫得出來,早期稿子中這個部分肯定是最少的。

  既然要寫作,那麼就要先寫下去,當下一次再讀到這裡的時候,我想答案自然就會出來。

  雖然「擔心、害怕、希望」這個公式會對想法的完整度上有一個保證,但它們並不是獨立存在的,看看大師的作品,他們往往在一句話中包含了這三個元素的信息,有了這樣的塑造,你的人物才會豐滿,如果沒有?糟了!你都的人物對他的現狀根本就「滿不在乎」!

  ……那麼讀者們為什麼要去在乎呢?畢竟讀者的關心比不上人物的關心。

  這就說明了,人物的塑造要立體、要多面,通常至少由正反兩個方向共同支撐,真實的世界也是這樣,我們可以在一瞬間同時擁有非常多的感覺,表現在文字上時就只能分層逐次地一一作用在人物的情感上,一次一個、依次交替,多給寫描寫,多給寫文字,把小說世界的時間放緩、甚至停下,來慢慢展開。

  當然,如果你是大師的話,你可以試試複合情感的一次性描寫,其實難得要命,敲敲打打可能會得到這樣一句,但整體下來會讓人痛苦不堪……簡直想讓人抱頭打滾。

  如果你還是選擇了「一次一種、依次展開」的方法,也別覺得吊份兒,因為讀者在小說世界中尋覓的正是這樣完整、新奇的經驗,所以在創作時,人物的感受也是多種多樣的,這樣才能滿足讀者的需求。

  所以,每當你寫到這,突然感覺你的人物應該會有這種感受的時候,不要猶豫,把這個情感加進去,變成文字讓讀者感受到。

  另外,在描寫感受的時候,其實「情緒化」的語言無法傳達你想要的效果,它看上去情感強烈,但如果讀者一上來就看見這樣的語句,我想除了噴子和喜歡罵街的,任誰也無法將自己代入這個人物。

  不要出現唐突的情緒化語言,必須先交代和展示情緒變化的前因後果,當然要用場景和對白,這樣才是「展示」。

  有了人物、場景和對白,把你想要表達的情緒依次、逐步的推動上去,這樣才符合現實中我們對「情緒化」的常識。

  原因嗎,其實就是「信息差」,你知道,人物也許同樣知道,不過讀者不知道,所以要將起因展示給他們看。

  寫小說,塑造人物,讓讀者體會情感,其實都是在提升「代入感」,讀者認同人物的身份,認同他的情緒,認同他的行動,這才有了親密的代入感。

  在這一點上,還是把小說主人公設定成「弱者」的好。

  因為「易受攻擊性」是唯一能讓人類團結起來的東西,我不打算和你爭論這個結論的由來,認同,就請繼續看下去,如此而已。

  易受攻擊性,使得我們情不自禁地同弱者發生身份認同感,這絕對是一種難以抗拒的力量,就如同我們前面所說的,一個主人公,他必須可愛、可憐、可信。

  易受攻擊性一次解決了可憐和可信兩個目標。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