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繼續加擔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上朝,沒想到遇到了權力鬥爭,這讓馬尋有些詫異,但是不算太意外。

  朝堂之上本來就有權力鬥爭,出現爭權奪利的現象可以說很正常。

  只是楊憲和胡惟庸好像有些太過著急了,他們急著鬥倒汪廣洋、急著想要將中書省捏在手裡,想要徹徹底底的替代告老還鄉的李善長成為大明丞相。

  既然進了仕途,很多人都是一心向上爬,他們想要品嘗到權力帶來的快感。

  一個小太監悄然出現,「國舅爺,陛下召見。」

  馬尋只能和劉伯溫告別,然後朝著武英殿而去。

  朱元璋就像沒有看到馬尋一樣,在認真的批閱著奏章。而馬尋好像無所事事一般,站在武英殿發呆。

  抬眼看了一眼馬尋後,朱元璋也忍不住嘆氣,他的這個小舅子性子太穩了,就算是想要施壓,有些時候都沒辦法奏效。

  如果是去年剛給他找回來的時候這招肯定有用,稍微表達一點不滿,小舅子肯定小心翼翼。

  但是那時候不能用這招,因為馬尋太謹慎,和自家人還生疏。

  而現在經過了一年,小舅子的膽子變大了,可是那個沉穩的性子還是沒變。刻意的將他晾在一邊,這招就沒用了。

  朱元璋開口了,「彈劾汪廣洋的事情,你知不知道?」

  「不知道,我剛剛也問了,我岳丈可能也不知道。」馬尋就實話實說,「不過他到底是真不知情還是假不知情,我也不敢保證。」

  看了看滑頭的馬尋,朱元璋又問道,「你是怎麼想的?」

  馬尋仔細斟酌後說道,「我對朝政之事本來就不熟,真要我說,我覺得肯定是有人在斗。」

  朱元璋都笑了起來,「你要是有點心思,朝堂的事情也能幫幫忙。偏偏一門心思去讀書、教人本事,你怎麼想的?」

  「陛下讓我管國子學,我就去看了。」馬尋十分坦然的說道,「領著都督府的官職,我就想法子照料傷兵。」

  這麼說絕對沒問題,不知道的還以為馬尋馬國舅就是大明最為盡忠職守的,一點都沒有偷懶。

  朱元璋下意識的覺得有道理,隨即哭笑不得,「行了,照你這麼說,還真要給你升官、給你獎賞了!」

  「中書省的事情你別摻和,俺還要看看這些人到底什麼心思。」朱元璋隨即開口說道,「聽說楊憲前些天去找過你?」

  馬尋也回答說道,「嗯,當時他就邀我彈劾汪廣洋,我沒答應。」

  朱元璋沉默片刻才說道,「這個楊憲膽子倒是不小,我倒是要看看他到底想做些什麼!」

  對於楊憲,朱元璋還是比較信任,這也是跟了他十多年的老班底了。而且在有些位置上,這麼個釘子也能起到作用。

  只是這樣的信任也在降低,以前的楊憲雖然看似膽子不小,可是不像現在這麼得意忘形。

  繼續看看楊憲的表現,看看他執掌中書省後是不是原形畢露。還有一些事情也需要他去辦,朱元璋需要新的中書省格局。

  朱元璋隨即問道,「這些天在瞎忙些什麼呢?」

  馬尋回答道,「在盯著那些醫官的訓練,我覺得能用得上,朝廷的戰事還沒有消停。」

  朱元璋沒有表態,雖然覺得現在的醫官、醫士夠用了,不過如果真的能教出來更有本事的,那也不是壞事。

  馬尋也繼續說道,「火藥的事情還在研究,只是頭緒不清晰,可能得花點時間。」

  朱元璋就要再次嘆氣了,自家這個小舅子真心不喜歡在朝堂上何人爭鬥,就想要當個工匠、郎中。

  看到馬尋還要開口,朱元璋說道,「國子學多去一去,和禮部也多往來,明年國朝第一次開科取士,你當主考官。」

  馬尋愣了一下想要推辭,「姐夫,我雖然識字,可是才學肯定不如那些人。」

  「又不是讓你下場科舉,你就是個主考官。」朱元璋立刻說道,「不能讓宵小亂了規矩,大事小事你盯緊了,這事情也只能是你去做。」

  馬尋這就推辭不了了,他只是負責會試,不需要他批卷、閱卷等。

  而大明雖然是第一次科舉,不過很多的事情也都可以借鑑,北宋時期的科舉就定下來了足夠完善的規矩。

  糊名考校法就是在北宋時提出,儘可能的保證科舉的公平性。


  而明朝現在初步定下會試三年一次,每次是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分三場進行。

  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經義四道。第二場試論一道,判語五條,詔、誥、表內選答一道。第三場試經史策五道。

  而對於大明的第一次科舉,朝廷上下雖然都非常重視,可是大多數人心裡實際上並不太看好。

  北伐還沒有完全結束,四川、雲貴也沒有收回來,亂世甚至談不上徹底結束,這個時候的文教自然談不上多好。

  不過不管怎麼說,該科舉的時候還是要科舉,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忽然又多了一個任務的馬尋有些壓力,「老二昨天去我那,請封諸王的事情還沒有定下來?」

  「你明天繼續上朝,不管怎麼樣明天都要奏報。」朱元璋就說道,「老二幾個先回老家一趟,過些日子就給他們定王號。」

  馬尋也不提藩王之類的事情,因為明初的藩王看似是有封地,可是這些藩王和西漢初年的藩王有本質區別。

  他們在封地沒有行政權,就算是有所謂的藩王三護衛,不過兵權實際上還是在皇帝、在朝廷手裡。

  最重要的是藩王鎮守要地,這也是亂世剛剛結束後有必要的舉措,這也是為了將兵權徹底從那些驕兵悍將手裡給收回來。

  看到馬尋似乎要溜,朱元璋忽然說道,「在家裡頭造點小玩意兒沒事,別在家門口造火藥。」

  馬尋趕緊說道,「我有分寸,肯定不會在城裡造火藥。」

  朱元璋有些不滿意的說道,「缺弓、缺甲冑就說,自己造能造出來什麼好東西?你是俺弟弟,捨不得給你刀槍、弓箭了?」

  馬尋的一舉一動都被朱元璋看在眼裡,根本就不存在什麼秘密。

  馬尋就立刻說道,「姐夫,我這不是想著還要打韃子嗎?我想制出來硬弓、重弓,要是能給韃子連人帶甲的給釘在地上就好!」

  聽到馬尋這麼說,朱元璋就笑了起來,覺得馬尋是異想天開。

  宋就有大黃弩這類重武器,可是弩床太重不方便。而現在的手弩等,也不見得比火器、弓箭更方便。

  冷兵器的發展就是如此,漢唐時的武器在當時厲害,可是放在明朝就算不上先進。

  馬尋想要制出來一張連人帶甲的弓,這沒問題,軍中有些悍將能開硬弓。可是大規模的列裝、讓普通士兵去用,那就是想多了。

  看到朱元璋不相信,馬尋也不會多解釋。他要制的弓不算難,很快就可以初步試製出來,到時候就可以看到成果了。

  到了那時候,就可以有足夠的發言權了,到時候就是事實勝於雄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