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拖下水
既然要上朝,該早起的時候就早起。他這樣的武將騎馬,文官可以乘轎。
騎著馬的馬尋不慌不忙的來到了皇宮前,驗過宮符後順利入宮。
還是亂糟糟的沒有秩序,這些文武百官在鼓聲響起後一窩蜂的朝著內城走去。
馬尋忽然覺得自己『勢單力孤』,因為沒有什麼熟人了。
尤其是看著被百官簇擁的楊憲,和幾個人湊在一起的胡惟庸,還有皺眉的汪廣洋、劉伯溫等人。
這麼一對比,馬尋孤零零的站在武將這一隊的隊首,想要和他攀談的淮西人還要掂量一下自己有沒有足夠的分量,有沒有足夠的交情。
也要擔心皇帝和皇后等人先後傳達的意思,沒事不許去騷擾國舅。
等到上朝的時候,馬尋跟著眾人亂鬨鬨的一起進了奉天殿站好,開始上朝。
進宮上朝的時候亂糟糟的,早朝開始後各種奏事也是亂糟糟的,開國之初規矩不多的不足之處體現的淋漓盡致。
朱元璋坐在龍椅上,看著武將班首的馬尋很是無奈,他的這個小舅子就是不務正業。
這可是開國初年,很多驕兵悍將手裡兵權很重。得了天下之後,很多文官也有了不少心思。
他希望馬尋能夠對朝堂上的事情多花點心思,可以幫他分憂。可是現在倒好,這個小舅子好像很想當個工匠。
朱元璋等到禮部尚書陶凱奏完事就開口問道,「國舅,你以為怎麼樣?」
馬尋愣了一下,連忙站出來說道,「回陛下,臣以為茲事體大,當慎重。」
文官隊列里的劉伯溫微微搖頭,他甚至懷疑自己的這個女婿知不知道陶凱剛剛說了些什麼。
其實朱元璋也懷疑,就繼續問道,「哦?既然你也知道這件事情重大,那朕就問問你的意見。你是國舅,當建言獻策。」
馬尋就繼續說道,「回陛下,臣一向愚鈍。驟聞此事,心中尚無對策,恕臣不敢妄言。」
不要說朱元璋了,其他人一時間都不知道該怎麼說。實在是這位國舅爺有些時候油滑的厲害,你最多能找到他的『中庸』,幾乎看不到他出頭。
其實馬尋哪裡不知道陶凱說什麼呢,他開小差歸開小差,可是該聽的還是在聽。
對於陶凱說的制軍禮、定科舉式,這都認真聽著呢,只是聽起來不覺得有什麼問題而已。
這位禮部尚書飽讀詩書,在禮節方面的事情比較了解,也遵循朱元璋的意思在恢復一些漢族傳統禮制,那就更沒必要反對。
這個時候侍御史劉炳忽然開口說道,「啟奏陛下,國舅不遠千里送徐王歸鄉,朝野上下無不稱頌國舅至孝。臣以為國舅之孝舉,當旌表天下,以正國朝孝道。」
這個忽然間冒出來的傢伙一下子成為所有人注意的焦點,也不知道他葫蘆里賣的什麼藥。
而劉伯溫忍不住皺眉,劉炳是侍御史。這就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的佐貳,這是他的下屬。。
可是現在的御史大夫是鄧愈,劉伯溫這個御史中丞實際上管著御史台。而現在呢,劉炳直接越過他這個上司了。
劉炳這時候繼續說道,「陛下,臣彈劾中書右丞汪廣洋事母不孝。」
馬尋忍不住看向劉炳,而其他人忍不住看向一臉錯愕的劉伯溫。
劉炳這個馬前卒彈劾汪廣洋,大家肯定都覺得這是劉伯溫的授意。
汪廣洋有些慌,不孝在如今這個年代不只是道德上的譴責,會讓人直接社死,也可以直接定罪。
這就開始了嗎?
李善長才剛剛告老,楊憲就要開始不斷的排除異己,要在中書省大權獨攬了?
朱元璋表情嚴肅的問道,「哦?真有此事?御史中丞,你有何說法?」
劉伯溫趕緊出班說道,「回陛下,臣尚且不知此事。」
劉伯溫的話讓不少人都愣住了,御史台的實際當家人不知道手下人打算彈劾中書右丞,這誰信啊?
朱元璋有些不高興了,「汪右丞如今執掌中書,如此重臣若是沒有真憑實據就來彈劾,那可是誣告!」
劉炳看似不慌,連忙說道,「陛下,臣忝為御史,聽聞百官有不法事,自然當奏報、彈劾。」
這就是風聞奏事,人可以根據傳聞進行舉報,不必拿出真憑實據。
這也是北宋宋仁宗時期的政策,諫官可以根據道聽途說來參奏大臣。
此例一開,台諫官員與執政大臣勢如水火,而皇帝卻在一旁偷著樂。
朱元璋一時語塞,這個劉炳說的也沒問題。
而馬尋忍不住皺眉,不拿出證據就來舉報,以後說不定要形成黨爭,或者是讓一些言官、清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胡來。
不過一想也不對,明朝開國初期可不會任由一些文官亂來,清流更沒有生存的土壤。
更重要的是皇帝為了收回權力,對於一些事情可能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效就行。
朝堂上的風向一下子就變了,朱元璋也不關心馬尋有沒有在早朝上開小差了,而是關心汪廣洋到底能不能再中書省。
文武百官也關心這件事情,畢竟汪廣洋是開國功臣之一,是中書省名義上官職最高的。
這也關係著很多人的利益,多些關心也就是正常的事情了。
汪廣洋此前被李善長壓制的厲害,不過到底有些根基,和一些江南文官走得比較近,和浙東人也有一定的往來。
現在牽扯到汪廣洋,這些江南的文官們肯定要著急。
而楊憲看似按兵不動,但是也有胡惟庸暗戳戳的在指使上煽風點火。
這兩位剛剛進入中書省的新貴不能小看,他們看似形成了默契,先鬥倒了汪廣洋,然後再繼續斗,三方勢力要變成一家獨大才好。
這一下好了,朝堂上已經不是暗流涌動了,而是已經開始將一些矛盾和衝突直接擺在了明面上。
等到下朝,馬尋第一時間找到劉伯溫,「岳丈,那人真不是你指使的?」
劉伯溫笑著說道,「我還是小看了楊憲和胡惟庸。」
馬尋也笑了起來,「這麼說來也是,他們兩個這麼急著出頭做什麼,他們在中書省的根基本來就不深,就急著鬥倒汪廣洋這個老人了?」
劉伯溫笑著說道,「正是因為他們是新人,才急著鬥倒老人。老夫現在也是給拖下水了,你也逃不掉。」
馬尋愣了一下,隨即也反應過來了。
劉炳帶頭彈劾,劉伯溫說他不知情都沒人信。而作為劉伯溫的女婿,馬尋想要獨善其身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馬尋忍不住吐槽起來了,「我就是不想沾惹這些事情,這些人還非得將我卷進去。」
劉伯溫打量著馬尋說道,「你能明白這些事情,那也不簡單。」
對於馬尋的謹慎、獨善其身,劉伯溫一直都是欣賞的,他也知道馬尋有些時候會藏拙。
現在再看看更加能明白這些事情,有些局勢馬尋都是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哪怕是對朝堂看似不了解,可是很多事情心中有數呢。
「這就好。」劉伯溫有些欣慰的說道,「老朽宦海浮沉這些年也不怕這些人,就怕你初來朝堂被這些人誆騙。」
馬尋也笑了起來,「我可不是傻小子,想要讓我出頭、想要拖我下水,哪有那麼容易!」
騎著馬的馬尋不慌不忙的來到了皇宮前,驗過宮符後順利入宮。
還是亂糟糟的沒有秩序,這些文武百官在鼓聲響起後一窩蜂的朝著內城走去。
馬尋忽然覺得自己『勢單力孤』,因為沒有什麼熟人了。
尤其是看著被百官簇擁的楊憲,和幾個人湊在一起的胡惟庸,還有皺眉的汪廣洋、劉伯溫等人。
這麼一對比,馬尋孤零零的站在武將這一隊的隊首,想要和他攀談的淮西人還要掂量一下自己有沒有足夠的分量,有沒有足夠的交情。
也要擔心皇帝和皇后等人先後傳達的意思,沒事不許去騷擾國舅。
等到上朝的時候,馬尋跟著眾人亂鬨鬨的一起進了奉天殿站好,開始上朝。
進宮上朝的時候亂糟糟的,早朝開始後各種奏事也是亂糟糟的,開國之初規矩不多的不足之處體現的淋漓盡致。
朱元璋坐在龍椅上,看著武將班首的馬尋很是無奈,他的這個小舅子就是不務正業。
這可是開國初年,很多驕兵悍將手裡兵權很重。得了天下之後,很多文官也有了不少心思。
他希望馬尋能夠對朝堂上的事情多花點心思,可以幫他分憂。可是現在倒好,這個小舅子好像很想當個工匠。
朱元璋等到禮部尚書陶凱奏完事就開口問道,「國舅,你以為怎麼樣?」
馬尋愣了一下,連忙站出來說道,「回陛下,臣以為茲事體大,當慎重。」
文官隊列里的劉伯溫微微搖頭,他甚至懷疑自己的這個女婿知不知道陶凱剛剛說了些什麼。
其實朱元璋也懷疑,就繼續問道,「哦?既然你也知道這件事情重大,那朕就問問你的意見。你是國舅,當建言獻策。」
馬尋就繼續說道,「回陛下,臣一向愚鈍。驟聞此事,心中尚無對策,恕臣不敢妄言。」
不要說朱元璋了,其他人一時間都不知道該怎麼說。實在是這位國舅爺有些時候油滑的厲害,你最多能找到他的『中庸』,幾乎看不到他出頭。
其實馬尋哪裡不知道陶凱說什麼呢,他開小差歸開小差,可是該聽的還是在聽。
對於陶凱說的制軍禮、定科舉式,這都認真聽著呢,只是聽起來不覺得有什麼問題而已。
這位禮部尚書飽讀詩書,在禮節方面的事情比較了解,也遵循朱元璋的意思在恢復一些漢族傳統禮制,那就更沒必要反對。
這個時候侍御史劉炳忽然開口說道,「啟奏陛下,國舅不遠千里送徐王歸鄉,朝野上下無不稱頌國舅至孝。臣以為國舅之孝舉,當旌表天下,以正國朝孝道。」
這個忽然間冒出來的傢伙一下子成為所有人注意的焦點,也不知道他葫蘆里賣的什麼藥。
而劉伯溫忍不住皺眉,劉炳是侍御史。這就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的佐貳,這是他的下屬。。
可是現在的御史大夫是鄧愈,劉伯溫這個御史中丞實際上管著御史台。而現在呢,劉炳直接越過他這個上司了。
劉炳這時候繼續說道,「陛下,臣彈劾中書右丞汪廣洋事母不孝。」
馬尋忍不住看向劉炳,而其他人忍不住看向一臉錯愕的劉伯溫。
劉炳這個馬前卒彈劾汪廣洋,大家肯定都覺得這是劉伯溫的授意。
汪廣洋有些慌,不孝在如今這個年代不只是道德上的譴責,會讓人直接社死,也可以直接定罪。
這就開始了嗎?
李善長才剛剛告老,楊憲就要開始不斷的排除異己,要在中書省大權獨攬了?
朱元璋表情嚴肅的問道,「哦?真有此事?御史中丞,你有何說法?」
劉伯溫趕緊出班說道,「回陛下,臣尚且不知此事。」
劉伯溫的話讓不少人都愣住了,御史台的實際當家人不知道手下人打算彈劾中書右丞,這誰信啊?
朱元璋有些不高興了,「汪右丞如今執掌中書,如此重臣若是沒有真憑實據就來彈劾,那可是誣告!」
劉炳看似不慌,連忙說道,「陛下,臣忝為御史,聽聞百官有不法事,自然當奏報、彈劾。」
這就是風聞奏事,人可以根據傳聞進行舉報,不必拿出真憑實據。
這也是北宋宋仁宗時期的政策,諫官可以根據道聽途說來參奏大臣。
此例一開,台諫官員與執政大臣勢如水火,而皇帝卻在一旁偷著樂。
朱元璋一時語塞,這個劉炳說的也沒問題。
而馬尋忍不住皺眉,不拿出證據就來舉報,以後說不定要形成黨爭,或者是讓一些言官、清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胡來。
不過一想也不對,明朝開國初期可不會任由一些文官亂來,清流更沒有生存的土壤。
更重要的是皇帝為了收回權力,對於一些事情可能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效就行。
朝堂上的風向一下子就變了,朱元璋也不關心馬尋有沒有在早朝上開小差了,而是關心汪廣洋到底能不能再中書省。
文武百官也關心這件事情,畢竟汪廣洋是開國功臣之一,是中書省名義上官職最高的。
這也關係著很多人的利益,多些關心也就是正常的事情了。
汪廣洋此前被李善長壓制的厲害,不過到底有些根基,和一些江南文官走得比較近,和浙東人也有一定的往來。
現在牽扯到汪廣洋,這些江南的文官們肯定要著急。
而楊憲看似按兵不動,但是也有胡惟庸暗戳戳的在指使上煽風點火。
這兩位剛剛進入中書省的新貴不能小看,他們看似形成了默契,先鬥倒了汪廣洋,然後再繼續斗,三方勢力要變成一家獨大才好。
這一下好了,朝堂上已經不是暗流涌動了,而是已經開始將一些矛盾和衝突直接擺在了明面上。
等到下朝,馬尋第一時間找到劉伯溫,「岳丈,那人真不是你指使的?」
劉伯溫笑著說道,「我還是小看了楊憲和胡惟庸。」
馬尋也笑了起來,「這麼說來也是,他們兩個這麼急著出頭做什麼,他們在中書省的根基本來就不深,就急著鬥倒汪廣洋這個老人了?」
劉伯溫笑著說道,「正是因為他們是新人,才急著鬥倒老人。老夫現在也是給拖下水了,你也逃不掉。」
馬尋愣了一下,隨即也反應過來了。
劉炳帶頭彈劾,劉伯溫說他不知情都沒人信。而作為劉伯溫的女婿,馬尋想要獨善其身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馬尋忍不住吐槽起來了,「我就是不想沾惹這些事情,這些人還非得將我卷進去。」
劉伯溫打量著馬尋說道,「你能明白這些事情,那也不簡單。」
對於馬尋的謹慎、獨善其身,劉伯溫一直都是欣賞的,他也知道馬尋有些時候會藏拙。
現在再看看更加能明白這些事情,有些局勢馬尋都是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哪怕是對朝堂看似不了解,可是很多事情心中有數呢。
「這就好。」劉伯溫有些欣慰的說道,「老朽宦海浮沉這些年也不怕這些人,就怕你初來朝堂被這些人誆騙。」
馬尋也笑了起來,「我可不是傻小子,想要讓我出頭、想要拖我下水,哪有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