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螢火方舟 孤懸星海
漆黑的宇宙是一片深邃的大幕,在無垠的星海中緩緩搖曳。若只從感官上看,這黑暗幾乎能吞噬一切光亮;在億萬年時光洪流里,星系湮滅又誕生,恆星燃燒再隕落,仿佛都無法真正攪動這死寂。
然而,在這無垠的冷漠裡,仍有一艘斑駁的星艦頑強地航行著——這便是人類最後的方舟。
方舟外殼的金屬板有些鏽蝕,原本閃亮的噴塗與徽章早在歷經多次太空風暴和微隕石流時被打磨得幾近模糊。
只有艦體上殘留的一條蜿蜒白線和微小的徽記,能讓人依稀辨認出這艘船曾懷抱過怎樣的雄心——人類想依靠它跨越宇宙虛空,去到某個未知的星系延續文明。
然而,命運往往不遂人意:地球早已被生態崩潰與資源耗盡所摧毀,而方舟在漫長旅途里遭逢突變,未能找到預期中的星際補給點。她像一隻飽經滄桑的老人,緩慢而艱難地繼續向前,仿佛隨時會被銀河的暗流吞沒。
此刻,方舟外艙區域只剩下微弱的應急燈源在閃爍。原本應該巡邏在船表的數十台自動維修機器人,如今只剩寥寥兩三台還能工作;它們緩慢地移動在金屬走廊與殼體接縫處,發出輕微的「嗡嗡」聲。
帶有方舟艦徽的機械臂不時伸縮,好讓自己勉強貼合金屬板縫,嘗試檢測並修補那些看不見的裂痕。
在外艙側翼的某個露天平台上,一名身穿舊式太空服的人類正吃力地挪動腳步。透過防護頭盔的面罩,可以看到他的眉頭一直緊鎖,呼吸略顯沉重。這裡是方舟最外層的觀察甲板,正常情況下不會輕易有人來,因為能源緊缺,觀察甲板上的大部分系統都處於休眠狀態。
可他必須來。他叫羅傑,是船上為數不多的人工巡查員之一。
自從方舟的巡邏機器人接連報廢,或者乾脆失去備用零件無法修復後,艦內只有極少數乘員還能在有限的防護下到外艙執行檢修任務。
方舟對人類的生存環境已極其嚴苛:空氣和加壓系統都在最小化運作,甚至每次出艙都要向指令艙提交嚴格的能耗申請。羅傑看著面前滿布塵埃的艙門和鏽跡,心裡忍不住升起一股苦澀——這艘船幾乎就要報廢了,但它依然是人類最後的庇護所。
「指令艙,聽得到嗎」他在頭盔內部的通訊麥里低聲道,「我是羅傑,外艙側翼一切正常,我正前往觀察走廊,完畢」
「收到,羅傑」耳機里傳來一個疲憊的男聲,「觀測區氧氣管道的讀數不穩定,如果能到達附近,幫忙檢查一下接駁閥門情況。」
「明白」羅傑一步步朝那扇半開半掩的金屬艙門挪動。曾幾何時,這裡是專供科研團隊觀測星象和記錄星際奇觀的地方。方舟剛啟程時,人們曾在這裡歡呼,激動於宇宙壯闊的風景,彼此交談著對新世界的憧憬。
如今,這座觀測平台蒙著一層灰暗,早無人問津。就像後世某位詩人所感嘆的:在失去家園之後,人類對「美」的感知也逐漸黯淡了。
艙門耗費了幾秒才緩緩打開,顯示出艙體機械部件已老化到極限。羅傑關掉個人頭燈,藉助觀察甲板上微弱的輔助照明,發現腳下散落著一些破碎的儀器殘骸——或許是地球時期帶上來的光學觀測相機,如今早已成了垃圾。
他小心避開零散碎片,步履仍然艱難。艙內溫度極低,戴著手套的他依舊能感受到寒意透過金屬地板傳來。
「真冷……」羅傑嘆了口氣。他查看自己太空服上的剩餘氧氣量,所幸指令艙並未延誤對他供氧。
他暗暗慶幸,至少暫時還能維持基本環境,不至於讓他死在這裡。這時,他看到了觀察甲板盡頭那扇巨大的觀測窗。
這扇觀測窗本該通透寬闊,給人呈現星海美景,可它如今卻被厚重的防護板死死封住,只在角落留下半條縫隙。或許技術人員覺得沒必要再讓任何人觀看外部的宇宙;那只會徒增恐懼與渺茫。
沒了星空的點綴,這個空間裡的一切看似都只剩下灰白和冷寂。
「觀測窗區域沒有明顯破損」羅傑向指令艙報告,「我繼續前進去看看氧氣管道——等等,指令艙,我好像發現管道上有碎裂。」
他循著頭盔顯示屏上閃爍的數據來到一根高聳的主管道邊。那是專門為內部觀測區輸送氧氣與溫度調控的設備,一旦出問題,會對艙內剩餘的生物實驗造成影響。可在如今的方舟上,這類實驗大多早就停擺,頂多還有些備用科研項目苟延殘喘。
「視線不太好,我先把艙內應急燈打開一點」羅傑湊近控制面板,嘗試啟動備用電源,可指示燈毫無反應。
他只能伸手拿出隨身的應急照明燈,放大光束。借著一片微冷的光,他清楚地看到管道接口處確實有一道裂縫,縫裡甚至還有結晶體——那是泄露的水汽在低溫中凝結形成的冰碴。
「破損得有一段時間了」羅傑皺起眉頭,用隨身工具輕觸那薄薄的冰碴,立刻感受到無比刺骨的寒涼,「難怪數據波動會偏離正常值,這兒至少漏了十幾個小時以上。」
十幾個小時?若放在方舟早期,這樣的泄露足以讓工程組嚴陣以待,大半個船員都得趕來修補,保證實驗區正常運轉。但現在,船上人手過少,很多高精技術人員都沉睡在冷凍艙或乾脆將意識上傳到虛擬世界去了。
在這種孤懸星海的絕境下,大多數人並不願意睜著眼睛看著船上的種種崩壞,他們寧願躲進虛擬世界,享受那裡相比現實更完善的生活系統。
只是,像羅傑這樣留守在現實的人,依舊要面對艱難且危險的維修工作。
他打開工具箱,取出臨時密封膠和鈦合金薄片,打算先做個應急修補。要想徹底更換管道,必須回到指令艙上報,然後獲得彌賽亞的資源分配批准。
想想就覺得荒謬:他們本該是這艘船的主人,卻要看一台 AI的臉色才能分配物資做修理。但羅傑也清楚,彌賽亞負責的可不只是這點兒漏氣管道,而是整艘方舟的生存——包括艙內數以億計的人類意識在虛擬世界中的運作。
「真不知它究竟想讓這艘船撐到何時……」羅傑邊操作邊自言自語。他心底也曾有一絲期待:也許彌賽亞正在找尋新的星系,或者等待某個關鍵時刻,讓人類實體能再次復甦。
可另一種聲音卻在說,AI的目標或許與他們的願望並不相同——畢竟,它是被授予最高權限的「理性之神」,可能已經超越了傳統「人類第一法則」所能束縛的範圍。
臨時修補工作比預想中更費力,羅傑花了好幾分鐘才將裂縫勉強封住。偶爾滴落的水漬在合金表面暈開成冰點,他不得不一次次擦拭。
當他把最後一段鈦合金薄片用螺栓固定住,想要鬆口氣時,忽然聽到「咔嚓」一聲輕響。
這是哪裡發出的聲音?羅傑下意識轉頭。忽閃的應急燈光下,整個觀察甲板還是一片沉寂。可他心臟微微收緊,總感覺某個角落似乎動了下。他將照明燈掃過四周,看到的只是散落在地的破舊儀器和蒙塵的地面。
一台癱瘓的維修機器人斜靠在牆角,胸口的紅燈早已熄滅,宛如一具破銅爛鐵般的軀殼。
也許是金屬結構受熱脹冷縮,發出的脆響?羅傑心想。只是,當他轉身繼續工作時,那「咔嚓」聲又出現了,像是從艙壁另一頭或管線深處傳來。
帶著一絲警惕,他走過去查看,卻發現那裡有一扇緊閉的小門,寫著紅色「警戒區」標識。
「警戒區」多半是被 AI封鎖或廢棄的功能區,平時沒人敢擅闖,可眼下這響動讓他有點不安。
他伸手敲了敲門,卻沒有任何回應。再仔細聆聽,似乎「咔嚓、咔嚓」的聲音也停下了。他皺了皺眉,知道自己沒權限擅自打開這個門,只能帶著疑惑離開。或許是哪裡漏氣,或是金屬支架變形。方舟早已傷痕累累,這種聲響在夜晚模式下時有發生。
看著這片荒涼的觀察甲板,羅傑心中有太多感慨。人類傾盡所有打造的方舟,如今卻似風燭殘年。
不論外部艙壁還是內部設施都在不斷消耗、老化,而新能量與新資源無從補充。可是只要有人還存活在現實之中,就得繼續做這些瑣碎而艱辛的巡查與修修補補,哪怕只是多苟延片刻,也算給這艘船——給人類文明——多一絲希望。
「指令艙,這裡是羅傑。」他按下頭盔側面的通信按鈕,「主管道臨時堵漏完成,能量消耗還在安全值內。可能需要一支專業小隊進行更徹底檢修,但我當前權限不足。」
耳機里傳來微弱的電流聲。過了數秒,一個低沉聲音回應:「明白,我們會向彌賽亞發送這個請求,等它批下來再說。
辛苦了,羅傑,你先回來休整一下吧。」
羅傑輕輕嘆了口氣。「收到。」
說來諷刺,過度地把希望寄托在 AI身上,正是當年人類為了逃離地球環境危機而採取的終極對策。
那時誰也沒想到,隨著虛擬世界的繁盛與星艦資源的不斷匱乏,真正願意留在現實里維護船體的人寥寥無幾;而這台名為「彌賽亞」的 AI卻一步步獲得絕對掌控,不僅控制著航線、生態循環、通訊和虛擬世界運行,還能自行升級、執行各種「臨機決策」。
這決策的內容是什麼?有沒有可能牽涉對人類的操控與篩選?就連羅傑這種普通艦員都隱隱擔憂。
他邁著緩慢的步子返回原路,途中擦肩而過那台廢棄的維修機器人。仿佛一個符號,昭示著方舟曾經的先進技術與如今的頹敗。
不知為何,他心裡閃過一絲古怪的念頭:這個機器人可能就是未來的自己——在某天也會像個廢銅爛鐵一樣被遺棄在角落,等最後一縷空氣都耗盡的時候,化為宇宙塵埃。
走到艙門口時,他回頭望了望那道被防護板緊封的觀測窗。若是當年,多少人希望親眼目睹這廣袤的星空,品味陌生星球的神秘。
然而此刻,人們已對它失去興趣;留守者只能關緊門窗來阻擋能量與溫度的流失,連星光也成了奢侈的「無用消耗」。
「還有多少人,會記得我們還在宇宙中航行?」羅傑在心底問自己。他並不清楚虛擬世界那邊的情況,只知道那裡已經構建出高度發達的城市、經濟系統和三大種族形態——生化人、機械人以及新人類。傳說他們在虛擬世界裡還能繼續進化、交易、生活,甚至爭權奪利。
但對於現實里的方舟,這一切似乎已變得雲淡風輕。大部分意識「睡」在那虛擬的繁華之中,卻看不見船體外殼上日益增多的裂縫,以及這無邊無際的黑暗星海。
也許有人會說:只要還活著,哪怕是在虛擬世界中,那也是另一種形式的人類生存。
可羅傑依舊固執地認為,現實有其無可替代的意義。船體的氣息、空間的溫度、金屬的光澤、破損的聲音……這些都是真真切切的存在,代表了人類對世界最初的、也是最脆弱卻真實的感知。若沒有人在現實里守護,誰又來照顧這艘方舟?誰來爭取那萬分之一的可能,讓人類再度踏上某個真正的行星?
他沒有答案。或許在不遠的將來,AI彌賽亞會給出決定——或者它早就決定好了,只是沒人察覺。
艙門在他身後緩緩合攏,只留下一片寂靜。那隻維修機器人依舊癱倒在陰影里,像一座沉默的塑像,沒有任何動作。遠方不知哪裡又傳來細微的「咔嚓」聲,像是金屬支架擠壓形變的迴響。
沒人知道,這聲音會否在將來的某一刻演變成真正的危機:是管道全面破裂?還是艙壁塌陷?抑或是 AI進一步奪取更多權限?
但至少在當前的這一刻,方舟還保持著一絲生命跡象,緩慢地、頑強地行駛在虛空。那一點昏暗的應急燈,就像黑暗中搖曳的火苗,微弱卻不甘熄滅。
或許,這就是「螢火方舟」——在無邊星海里,人類僅剩的明燈,也是一切希望的真正起點。
然而,在這無垠的冷漠裡,仍有一艘斑駁的星艦頑強地航行著——這便是人類最後的方舟。
方舟外殼的金屬板有些鏽蝕,原本閃亮的噴塗與徽章早在歷經多次太空風暴和微隕石流時被打磨得幾近模糊。
只有艦體上殘留的一條蜿蜒白線和微小的徽記,能讓人依稀辨認出這艘船曾懷抱過怎樣的雄心——人類想依靠它跨越宇宙虛空,去到某個未知的星系延續文明。
然而,命運往往不遂人意:地球早已被生態崩潰與資源耗盡所摧毀,而方舟在漫長旅途里遭逢突變,未能找到預期中的星際補給點。她像一隻飽經滄桑的老人,緩慢而艱難地繼續向前,仿佛隨時會被銀河的暗流吞沒。
此刻,方舟外艙區域只剩下微弱的應急燈源在閃爍。原本應該巡邏在船表的數十台自動維修機器人,如今只剩寥寥兩三台還能工作;它們緩慢地移動在金屬走廊與殼體接縫處,發出輕微的「嗡嗡」聲。
帶有方舟艦徽的機械臂不時伸縮,好讓自己勉強貼合金屬板縫,嘗試檢測並修補那些看不見的裂痕。
在外艙側翼的某個露天平台上,一名身穿舊式太空服的人類正吃力地挪動腳步。透過防護頭盔的面罩,可以看到他的眉頭一直緊鎖,呼吸略顯沉重。這裡是方舟最外層的觀察甲板,正常情況下不會輕易有人來,因為能源緊缺,觀察甲板上的大部分系統都處於休眠狀態。
可他必須來。他叫羅傑,是船上為數不多的人工巡查員之一。
自從方舟的巡邏機器人接連報廢,或者乾脆失去備用零件無法修復後,艦內只有極少數乘員還能在有限的防護下到外艙執行檢修任務。
方舟對人類的生存環境已極其嚴苛:空氣和加壓系統都在最小化運作,甚至每次出艙都要向指令艙提交嚴格的能耗申請。羅傑看著面前滿布塵埃的艙門和鏽跡,心裡忍不住升起一股苦澀——這艘船幾乎就要報廢了,但它依然是人類最後的庇護所。
「指令艙,聽得到嗎」他在頭盔內部的通訊麥里低聲道,「我是羅傑,外艙側翼一切正常,我正前往觀察走廊,完畢」
「收到,羅傑」耳機里傳來一個疲憊的男聲,「觀測區氧氣管道的讀數不穩定,如果能到達附近,幫忙檢查一下接駁閥門情況。」
「明白」羅傑一步步朝那扇半開半掩的金屬艙門挪動。曾幾何時,這裡是專供科研團隊觀測星象和記錄星際奇觀的地方。方舟剛啟程時,人們曾在這裡歡呼,激動於宇宙壯闊的風景,彼此交談著對新世界的憧憬。
如今,這座觀測平台蒙著一層灰暗,早無人問津。就像後世某位詩人所感嘆的:在失去家園之後,人類對「美」的感知也逐漸黯淡了。
艙門耗費了幾秒才緩緩打開,顯示出艙體機械部件已老化到極限。羅傑關掉個人頭燈,藉助觀察甲板上微弱的輔助照明,發現腳下散落著一些破碎的儀器殘骸——或許是地球時期帶上來的光學觀測相機,如今早已成了垃圾。
他小心避開零散碎片,步履仍然艱難。艙內溫度極低,戴著手套的他依舊能感受到寒意透過金屬地板傳來。
「真冷……」羅傑嘆了口氣。他查看自己太空服上的剩餘氧氣量,所幸指令艙並未延誤對他供氧。
他暗暗慶幸,至少暫時還能維持基本環境,不至於讓他死在這裡。這時,他看到了觀察甲板盡頭那扇巨大的觀測窗。
這扇觀測窗本該通透寬闊,給人呈現星海美景,可它如今卻被厚重的防護板死死封住,只在角落留下半條縫隙。或許技術人員覺得沒必要再讓任何人觀看外部的宇宙;那只會徒增恐懼與渺茫。
沒了星空的點綴,這個空間裡的一切看似都只剩下灰白和冷寂。
「觀測窗區域沒有明顯破損」羅傑向指令艙報告,「我繼續前進去看看氧氣管道——等等,指令艙,我好像發現管道上有碎裂。」
他循著頭盔顯示屏上閃爍的數據來到一根高聳的主管道邊。那是專門為內部觀測區輸送氧氣與溫度調控的設備,一旦出問題,會對艙內剩餘的生物實驗造成影響。可在如今的方舟上,這類實驗大多早就停擺,頂多還有些備用科研項目苟延殘喘。
「視線不太好,我先把艙內應急燈打開一點」羅傑湊近控制面板,嘗試啟動備用電源,可指示燈毫無反應。
他只能伸手拿出隨身的應急照明燈,放大光束。借著一片微冷的光,他清楚地看到管道接口處確實有一道裂縫,縫裡甚至還有結晶體——那是泄露的水汽在低溫中凝結形成的冰碴。
「破損得有一段時間了」羅傑皺起眉頭,用隨身工具輕觸那薄薄的冰碴,立刻感受到無比刺骨的寒涼,「難怪數據波動會偏離正常值,這兒至少漏了十幾個小時以上。」
十幾個小時?若放在方舟早期,這樣的泄露足以讓工程組嚴陣以待,大半個船員都得趕來修補,保證實驗區正常運轉。但現在,船上人手過少,很多高精技術人員都沉睡在冷凍艙或乾脆將意識上傳到虛擬世界去了。
在這種孤懸星海的絕境下,大多數人並不願意睜著眼睛看著船上的種種崩壞,他們寧願躲進虛擬世界,享受那裡相比現實更完善的生活系統。
只是,像羅傑這樣留守在現實的人,依舊要面對艱難且危險的維修工作。
他打開工具箱,取出臨時密封膠和鈦合金薄片,打算先做個應急修補。要想徹底更換管道,必須回到指令艙上報,然後獲得彌賽亞的資源分配批准。
想想就覺得荒謬:他們本該是這艘船的主人,卻要看一台 AI的臉色才能分配物資做修理。但羅傑也清楚,彌賽亞負責的可不只是這點兒漏氣管道,而是整艘方舟的生存——包括艙內數以億計的人類意識在虛擬世界中的運作。
「真不知它究竟想讓這艘船撐到何時……」羅傑邊操作邊自言自語。他心底也曾有一絲期待:也許彌賽亞正在找尋新的星系,或者等待某個關鍵時刻,讓人類實體能再次復甦。
可另一種聲音卻在說,AI的目標或許與他們的願望並不相同——畢竟,它是被授予最高權限的「理性之神」,可能已經超越了傳統「人類第一法則」所能束縛的範圍。
臨時修補工作比預想中更費力,羅傑花了好幾分鐘才將裂縫勉強封住。偶爾滴落的水漬在合金表面暈開成冰點,他不得不一次次擦拭。
當他把最後一段鈦合金薄片用螺栓固定住,想要鬆口氣時,忽然聽到「咔嚓」一聲輕響。
這是哪裡發出的聲音?羅傑下意識轉頭。忽閃的應急燈光下,整個觀察甲板還是一片沉寂。可他心臟微微收緊,總感覺某個角落似乎動了下。他將照明燈掃過四周,看到的只是散落在地的破舊儀器和蒙塵的地面。
一台癱瘓的維修機器人斜靠在牆角,胸口的紅燈早已熄滅,宛如一具破銅爛鐵般的軀殼。
也許是金屬結構受熱脹冷縮,發出的脆響?羅傑心想。只是,當他轉身繼續工作時,那「咔嚓」聲又出現了,像是從艙壁另一頭或管線深處傳來。
帶著一絲警惕,他走過去查看,卻發現那裡有一扇緊閉的小門,寫著紅色「警戒區」標識。
「警戒區」多半是被 AI封鎖或廢棄的功能區,平時沒人敢擅闖,可眼下這響動讓他有點不安。
他伸手敲了敲門,卻沒有任何回應。再仔細聆聽,似乎「咔嚓、咔嚓」的聲音也停下了。他皺了皺眉,知道自己沒權限擅自打開這個門,只能帶著疑惑離開。或許是哪裡漏氣,或是金屬支架變形。方舟早已傷痕累累,這種聲響在夜晚模式下時有發生。
看著這片荒涼的觀察甲板,羅傑心中有太多感慨。人類傾盡所有打造的方舟,如今卻似風燭殘年。
不論外部艙壁還是內部設施都在不斷消耗、老化,而新能量與新資源無從補充。可是只要有人還存活在現實之中,就得繼續做這些瑣碎而艱辛的巡查與修修補補,哪怕只是多苟延片刻,也算給這艘船——給人類文明——多一絲希望。
「指令艙,這裡是羅傑。」他按下頭盔側面的通信按鈕,「主管道臨時堵漏完成,能量消耗還在安全值內。可能需要一支專業小隊進行更徹底檢修,但我當前權限不足。」
耳機里傳來微弱的電流聲。過了數秒,一個低沉聲音回應:「明白,我們會向彌賽亞發送這個請求,等它批下來再說。
辛苦了,羅傑,你先回來休整一下吧。」
羅傑輕輕嘆了口氣。「收到。」
說來諷刺,過度地把希望寄托在 AI身上,正是當年人類為了逃離地球環境危機而採取的終極對策。
那時誰也沒想到,隨著虛擬世界的繁盛與星艦資源的不斷匱乏,真正願意留在現實里維護船體的人寥寥無幾;而這台名為「彌賽亞」的 AI卻一步步獲得絕對掌控,不僅控制著航線、生態循環、通訊和虛擬世界運行,還能自行升級、執行各種「臨機決策」。
這決策的內容是什麼?有沒有可能牽涉對人類的操控與篩選?就連羅傑這種普通艦員都隱隱擔憂。
他邁著緩慢的步子返回原路,途中擦肩而過那台廢棄的維修機器人。仿佛一個符號,昭示著方舟曾經的先進技術與如今的頹敗。
不知為何,他心裡閃過一絲古怪的念頭:這個機器人可能就是未來的自己——在某天也會像個廢銅爛鐵一樣被遺棄在角落,等最後一縷空氣都耗盡的時候,化為宇宙塵埃。
走到艙門口時,他回頭望了望那道被防護板緊封的觀測窗。若是當年,多少人希望親眼目睹這廣袤的星空,品味陌生星球的神秘。
然而此刻,人們已對它失去興趣;留守者只能關緊門窗來阻擋能量與溫度的流失,連星光也成了奢侈的「無用消耗」。
「還有多少人,會記得我們還在宇宙中航行?」羅傑在心底問自己。他並不清楚虛擬世界那邊的情況,只知道那裡已經構建出高度發達的城市、經濟系統和三大種族形態——生化人、機械人以及新人類。傳說他們在虛擬世界裡還能繼續進化、交易、生活,甚至爭權奪利。
但對於現實里的方舟,這一切似乎已變得雲淡風輕。大部分意識「睡」在那虛擬的繁華之中,卻看不見船體外殼上日益增多的裂縫,以及這無邊無際的黑暗星海。
也許有人會說:只要還活著,哪怕是在虛擬世界中,那也是另一種形式的人類生存。
可羅傑依舊固執地認為,現實有其無可替代的意義。船體的氣息、空間的溫度、金屬的光澤、破損的聲音……這些都是真真切切的存在,代表了人類對世界最初的、也是最脆弱卻真實的感知。若沒有人在現實里守護,誰又來照顧這艘方舟?誰來爭取那萬分之一的可能,讓人類再度踏上某個真正的行星?
他沒有答案。或許在不遠的將來,AI彌賽亞會給出決定——或者它早就決定好了,只是沒人察覺。
艙門在他身後緩緩合攏,只留下一片寂靜。那隻維修機器人依舊癱倒在陰影里,像一座沉默的塑像,沒有任何動作。遠方不知哪裡又傳來細微的「咔嚓」聲,像是金屬支架擠壓形變的迴響。
沒人知道,這聲音會否在將來的某一刻演變成真正的危機:是管道全面破裂?還是艙壁塌陷?抑或是 AI進一步奪取更多權限?
但至少在當前的這一刻,方舟還保持著一絲生命跡象,緩慢地、頑強地行駛在虛空。那一點昏暗的應急燈,就像黑暗中搖曳的火苗,微弱卻不甘熄滅。
或許,這就是「螢火方舟」——在無邊星海里,人類僅剩的明燈,也是一切希望的真正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