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報!」
又有甲兵來報!
「國人在宮門外集聚,運來家中的糧食,還請叔新抉擇。」
「報!」
「醫師帶著小醫徒等人前往城中就診,卻不想今日城中所有人的傷勢,輕傷之人一夜痊癒,重傷之人也性命轉優!」
「報!」
「鹿蜀,是鹿蜀!」
「鹿蜀從潁水而來,如今已經入城了!」
接二連三的喜事,殿內眾人都不由驚訝而喜,大喜而笑……總算,祈國在一一變好。
「那些糧食,快送還給國人。」祈新緊忙道。
但近侍卻道:「歸還不了啊叔新,國人丟下即離,不知其主!」
祈新心中一酸,道:「新…銘記在心!」
「報!」
又來甲兵,可這一次卻帶來的不是喜事。
「鄭國來使,希望商議歸還俘虜,以及……聯盟之事!」
甲兵小心翼翼抬頭看向祈新,他眼中帶著倔強的怒色,顯然是不願結盟的。
祈新本聽聞結盟,略有詫異。
但看見這甲兵的樣子,心頭一凜。
他果決道:「帶他們進來……同時,你去告知國人,我之後聽聽國人對結盟之事,有何看法。」
「諾!」
甲兵很快退去,而祈新也從一連串的喜報中清醒。
他看向史伯與大司徒。
大司徒手持那份祈祝帛書,微微蹙眉,此事他也難有一個章程。
而原本在沉思,思考如何利用《封許之命》,謀劃長葛、汝陽、鄢三地的史伯,卻突而一喜。
道:「和天子同拒諸國,自然是近天子而遠強國。」
「鄭國,自是其中首列。」
說到此,史伯微微一頓,又言:「咱們祈國雖小,卻為中原之中,猶如城牆堡壘,若是與他國為盟,必定成為威脅鄭國的一塊基石。」
「鄭國能在叔新醒來第一時間就返歸大司寇,而在第二日才派遣使臣前來言說戰俘,更甚是結盟之事。」
「可見鄭伯起了奸詐之智。」
話語一轉,史伯道出關鍵:「這是要先結盟,再棄義!」
「待鄭國完全包圍祈國,就是祈國終日!」
幾人一聽,都認同。
但如何破局?
史伯扶須,看向那裝有《封許之命》的木匣。
道:「叔新,如今內外皆憂!」
「外,祈國有二憂!」
「地緣!」
「兵甲!」
「內,祈國有三憂!」
「無君!「
「糧草!」
「民生!」
「在諸國眼中,祈國真的只是一隻『蜉蝣』,朝生暮死,朝不保夕啊!」
「遂請叔新擇重先行。」
「對內,速速書寫陳情之文,讓大司寇攜帶《封許之命》向天子言說祭祀伯夷,即使改『許』為『祈』,也不忘周公伯夷之德。」
「周公還政成王!」
「伯夷輔堯舜禹!」
「都是忠君之臣,此時的天子,雖然性情急躁,但不缺小智,若是見到《封許之命》,自然會明白其中關竅。」
「以此,加上之前叔新所言的『天下太平』、『山河依舊』,自能讓天子同意叔新為君主,改『許』為『祈』,這般,祈國無君之憂,可解。」
「至於糧草、民生,這需要叔新細細而政,之後再言。」
「對外!」
「言說祭祀浩大,邀請同宗一同祭祀伯夷四岳,閱兵習武,彰顯祈國向死而生之勢,以及……會盟!」
「無可奈何……」
「祈國只有展示足夠的『用處』,才有資格和天子同拒諸侯啊。」
天子與鄭伯不睦,史伯雖然不在成周為官,但憑藉他之智慧,自然能從隻言片語,以及鄭伯對外的征戰,天子的獎賞中看出。
此刻也敢斷定。
「祈國一旦完成同宗『會盟』,在鄭國面前閱兵習武,必定能引起天子的注意。」
「只要天子清醒,就會重視祈國這枚『暗子』。」
史伯指了指一側的木匣。
那木匣中的《封許之命》,不正是周公當初留下『許國』這個暗子的證據嗎?
再看向大司寇。
「還請大司寇想辦法留在成周天子處,但除了上表新君之事外,在那不言不語,如此才妙。」
「何妙?」大司寇不解。
他去天子處上表新君之事倒是可以,但留在成周,祈國本就無人可用,如何能行。
史伯卻是搖頭。
只道:「莫忘記許君帶著許氏宗親,以及大臣們逃亡衛國,還未死呢。」
眾人恍然。
按理說,許君才是君主,不過是無德,所以不敢歸國,他可沒有什麼堂堂正正的道義,怕被如今起勢的祈新殺死。
可許君依舊是一大麻煩!
「大司寇留在成周之處,就是防範許君前往天子處陳情。」
原來如此!
此乃重事,大司寇立即接令。
而祈新猶豫一瞬,也坐下,用帛書……用竹簡,緩緩寫陳情之事。
大司寇蹙眉:「叔新,用竹簡上表,不合禮儀啊!」
祈新卻道:「祈國的好東西都被那許君群人帶著跑了,如何有更多的帛書來上表天子呢?」
祈新還是不喜天子。
雖然不算屈服,可心中仍有芥蒂。
史伯不笑不怒,重心長道:「叔新若是心疼帛書,不如往手上割個口子,滴幾滴血上去,博個同情。」
「莫耍性子了,快『規規矩矩』寫好,別為難大司寇,去成周之地,一個不小心,恐將身陷囹圄啊。」
祈新吐出一口氣,道:「是我不對。」
「不敢害叔父。」
緊忙收了性子,祈新認認真真寫下陳情之言。
雖然他無心去屈服天子,而博同情,但書寫的都是他在祈國面臨滅國之災時的真情實感……
即使不放心的大司寇拿起審閱,也不由紅了眼睛。
大敵當前!
君主逃!
先祖也逃!
留下一國同宗同姓的國人,面臨占領,祈新用了一個血淋淋的詞——殖民!
「唉……」
大司寇卷好陳情表,拿起木匣,對與史伯、大司徒拜別。
後對祈新一拜,道——
「百里氏,也為姜姓,原為虞國大夫之家,獲封百里之地為族,遂稱百里。」
「後來,一支百里氏離開虞國,尋姜姓同族落腳,來到許國,與許國共存三百載,也是親昵。」
說到此,大司寇略有羞愧。
為何?
同姓不婚!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其後代不會繁盛!
這有違《周禮》!
只不過最初百里家的姜女,也就是祈新的母親也只是一位妾氏,無需她來繁衍許國的子嗣,遂沒有關係。
但後來許君的妻死亡,不得不抬了位置,又之後生下了祈新。
祈新不為君,倒還好。
等到了現在……
許君逃了,祈新即將繼位。
這同姓不婚的事情,大司寇憋在心裡,此時不得不說。
「呦呦!」
鹿蜀!
其毛佩之,可宜之孫後代!
祈新來自後世的記憶中,對同姓之事,也只知曉三代之內不可結婚。
這百里和許國不知隔了多少代,他並不在意。
加上鹿蜀高鳴,這生子不蕃之事,更是無關緊要。
他道:「叔父可聽見了。」
大司寇面紅起身,道:「是我疏忽,忘記了鹿蜀瑞獸,叔新能得瑞獸之親,才是大造化,有德的象徵!」
……
又有甲兵來報!
「國人在宮門外集聚,運來家中的糧食,還請叔新抉擇。」
「報!」
「醫師帶著小醫徒等人前往城中就診,卻不想今日城中所有人的傷勢,輕傷之人一夜痊癒,重傷之人也性命轉優!」
「報!」
「鹿蜀,是鹿蜀!」
「鹿蜀從潁水而來,如今已經入城了!」
接二連三的喜事,殿內眾人都不由驚訝而喜,大喜而笑……總算,祈國在一一變好。
「那些糧食,快送還給國人。」祈新緊忙道。
但近侍卻道:「歸還不了啊叔新,國人丟下即離,不知其主!」
祈新心中一酸,道:「新…銘記在心!」
「報!」
又來甲兵,可這一次卻帶來的不是喜事。
「鄭國來使,希望商議歸還俘虜,以及……聯盟之事!」
甲兵小心翼翼抬頭看向祈新,他眼中帶著倔強的怒色,顯然是不願結盟的。
祈新本聽聞結盟,略有詫異。
但看見這甲兵的樣子,心頭一凜。
他果決道:「帶他們進來……同時,你去告知國人,我之後聽聽國人對結盟之事,有何看法。」
「諾!」
甲兵很快退去,而祈新也從一連串的喜報中清醒。
他看向史伯與大司徒。
大司徒手持那份祈祝帛書,微微蹙眉,此事他也難有一個章程。
而原本在沉思,思考如何利用《封許之命》,謀劃長葛、汝陽、鄢三地的史伯,卻突而一喜。
道:「和天子同拒諸國,自然是近天子而遠強國。」
「鄭國,自是其中首列。」
說到此,史伯微微一頓,又言:「咱們祈國雖小,卻為中原之中,猶如城牆堡壘,若是與他國為盟,必定成為威脅鄭國的一塊基石。」
「鄭國能在叔新醒來第一時間就返歸大司寇,而在第二日才派遣使臣前來言說戰俘,更甚是結盟之事。」
「可見鄭伯起了奸詐之智。」
話語一轉,史伯道出關鍵:「這是要先結盟,再棄義!」
「待鄭國完全包圍祈國,就是祈國終日!」
幾人一聽,都認同。
但如何破局?
史伯扶須,看向那裝有《封許之命》的木匣。
道:「叔新,如今內外皆憂!」
「外,祈國有二憂!」
「地緣!」
「兵甲!」
「內,祈國有三憂!」
「無君!「
「糧草!」
「民生!」
「在諸國眼中,祈國真的只是一隻『蜉蝣』,朝生暮死,朝不保夕啊!」
「遂請叔新擇重先行。」
「對內,速速書寫陳情之文,讓大司寇攜帶《封許之命》向天子言說祭祀伯夷,即使改『許』為『祈』,也不忘周公伯夷之德。」
「周公還政成王!」
「伯夷輔堯舜禹!」
「都是忠君之臣,此時的天子,雖然性情急躁,但不缺小智,若是見到《封許之命》,自然會明白其中關竅。」
「以此,加上之前叔新所言的『天下太平』、『山河依舊』,自能讓天子同意叔新為君主,改『許』為『祈』,這般,祈國無君之憂,可解。」
「至於糧草、民生,這需要叔新細細而政,之後再言。」
「對外!」
「言說祭祀浩大,邀請同宗一同祭祀伯夷四岳,閱兵習武,彰顯祈國向死而生之勢,以及……會盟!」
「無可奈何……」
「祈國只有展示足夠的『用處』,才有資格和天子同拒諸侯啊。」
天子與鄭伯不睦,史伯雖然不在成周為官,但憑藉他之智慧,自然能從隻言片語,以及鄭伯對外的征戰,天子的獎賞中看出。
此刻也敢斷定。
「祈國一旦完成同宗『會盟』,在鄭國面前閱兵習武,必定能引起天子的注意。」
「只要天子清醒,就會重視祈國這枚『暗子』。」
史伯指了指一側的木匣。
那木匣中的《封許之命》,不正是周公當初留下『許國』這個暗子的證據嗎?
再看向大司寇。
「還請大司寇想辦法留在成周天子處,但除了上表新君之事外,在那不言不語,如此才妙。」
「何妙?」大司寇不解。
他去天子處上表新君之事倒是可以,但留在成周,祈國本就無人可用,如何能行。
史伯卻是搖頭。
只道:「莫忘記許君帶著許氏宗親,以及大臣們逃亡衛國,還未死呢。」
眾人恍然。
按理說,許君才是君主,不過是無德,所以不敢歸國,他可沒有什麼堂堂正正的道義,怕被如今起勢的祈新殺死。
可許君依舊是一大麻煩!
「大司寇留在成周之處,就是防範許君前往天子處陳情。」
原來如此!
此乃重事,大司寇立即接令。
而祈新猶豫一瞬,也坐下,用帛書……用竹簡,緩緩寫陳情之事。
大司寇蹙眉:「叔新,用竹簡上表,不合禮儀啊!」
祈新卻道:「祈國的好東西都被那許君群人帶著跑了,如何有更多的帛書來上表天子呢?」
祈新還是不喜天子。
雖然不算屈服,可心中仍有芥蒂。
史伯不笑不怒,重心長道:「叔新若是心疼帛書,不如往手上割個口子,滴幾滴血上去,博個同情。」
「莫耍性子了,快『規規矩矩』寫好,別為難大司寇,去成周之地,一個不小心,恐將身陷囹圄啊。」
祈新吐出一口氣,道:「是我不對。」
「不敢害叔父。」
緊忙收了性子,祈新認認真真寫下陳情之言。
雖然他無心去屈服天子,而博同情,但書寫的都是他在祈國面臨滅國之災時的真情實感……
即使不放心的大司寇拿起審閱,也不由紅了眼睛。
大敵當前!
君主逃!
先祖也逃!
留下一國同宗同姓的國人,面臨占領,祈新用了一個血淋淋的詞——殖民!
「唉……」
大司寇卷好陳情表,拿起木匣,對與史伯、大司徒拜別。
後對祈新一拜,道——
「百里氏,也為姜姓,原為虞國大夫之家,獲封百里之地為族,遂稱百里。」
「後來,一支百里氏離開虞國,尋姜姓同族落腳,來到許國,與許國共存三百載,也是親昵。」
說到此,大司寇略有羞愧。
為何?
同姓不婚!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其後代不會繁盛!
這有違《周禮》!
只不過最初百里家的姜女,也就是祈新的母親也只是一位妾氏,無需她來繁衍許國的子嗣,遂沒有關係。
但後來許君的妻死亡,不得不抬了位置,又之後生下了祈新。
祈新不為君,倒還好。
等到了現在……
許君逃了,祈新即將繼位。
這同姓不婚的事情,大司寇憋在心裡,此時不得不說。
「呦呦!」
鹿蜀!
其毛佩之,可宜之孫後代!
祈新來自後世的記憶中,對同姓之事,也只知曉三代之內不可結婚。
這百里和許國不知隔了多少代,他並不在意。
加上鹿蜀高鳴,這生子不蕃之事,更是無關緊要。
他道:「叔父可聽見了。」
大司寇面紅起身,道:「是我疏忽,忘記了鹿蜀瑞獸,叔新能得瑞獸之親,才是大造化,有德的象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