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為國·為自己
「許國,不,應該是現在的祈國,東之鄢地、北之長葛、西之汝陽,三面皆被鄭國奪走,而下方是蔡國與不羹之胡國分界,往來也不和睦。」
「如此境遇……」史伯重重拍了拍祈新的肩頭。
「皆需叔新來謀劃啊!」
語重心長,祈新感到了沉甸甸的責任,以及危機四伏。
若是祈國完全被鄭國包圍,豈能有祈國的生路!
大司寇與大司徒聞言,也都嘆息。
不過大司寇還能戰,他言:「史伯可是言,要破局,需望南!」
而後看向祈新,道:「此時不該望他國之地才是。」
「若是要人出使,結交南方幾國,我願往之,不管如何,必為祈國謀一條生路來!」
大司寇還是以為祈新盯上了不羹國的那座平頂山。
史伯笑著,不言。
只是看向祈新。
祈新不解,他只是感覺那座山有東西在召喚他。
不過此時他的心思放在了祈國三面環敵,被鄭國包圍的局面,無心思考平頂山之事。
而祈新在聽聞大司寇說結交南方幾國,心中就不免遲疑。
在看見史伯笑容後,略有所悟。
「我們應該直面鄭國!」
「現在祈國國弱,去祈求別人的施捨,還不如展現自己的尊嚴!」
「自己都站不起來,身後的國家不趁機踢一腳已經是幸事,豈會為了得罪鄭國而相幫?」
「若是自己能站起來,並且能抵擋鄭國,那麼……哼,友人不請自來!」
「如今天子在鄭國手上,誰真的希望鄭國一家獨大!」
祈新之言不差。
見到他不再關注平頂山,而是思考祈國的局勢,給出道路,眾人不由點頭。
但是想要站起,卻是很難啊,如今的局勢,可對許國不利!
大司徒思索,道:「祈人為國而戰,為國而死……」
「這或許是祈國最為鋒利的長矛了。」
史伯不言。
大司寇點頭附和:「咱們要修建國殤塚與英魂碑,必能激起民心,如此,倒是能對一對那鄭國。」
「說來慚愧,余被鄭國俘虜,能被放歸,也是因此。」
「這一戰,鄭國怕了,怕咱們不顧生死地反撲啊!」
史伯還是不言,看向祈新。
祈新卻捏緊手心,道:「不,他們要為自己而戰……也只有為自己而戰,才值得這份向死而生之心,咱們勝得才有意義。」
「嗯?」大司徒與大司寇一愕,不明白祈新的意思。
史伯倒是略有明悟,看向祈新時,更加滿意。
隨即,史伯道出關竅——
「民為何而戰?」
「為國?」
「君主只會把國民為國而戰,當做作理所應當,繼而以這種『理所應當』,犧牲民眾來發展國力。」
「到時,民無生,國疲弱。」
「而為自己?」
「君主才會重視國民本身的訴願,國民也會正視自己的訴求,屆時君主以國力幫助國人完成訴願,人人自強,心懷感恩,繼而一國之人皆強,一國自然也強。」
「是以,民有望,國自強。」
……
二人明悟。
「叔新原來是這般想的……」大司寇不由覺得面紅。
聯繫這『民有望,國自強』之言。
那人人為巫,賜『禮』給民,不正是此道理!
一時間,大司寇低頭不敢亂言。
卻又不由看向站在車上,沐浴於冬日陽光下的祈新,不由心中感嘆:經此一役,叔新已經能獨當一面,有了自己的主見。
不再是那聽聞『你,想當國君嗎』。
就慌亂逃離的小子了!
「哈哈哈……」
大司寇突而大笑出聲。
眾人望向他,他只道:「天佑我祈,有望矣!」
大司寇淚目,又擦拭。
特怎能在小輩面前如此姿態,實在不雅。
卻聽見大司徒低聲笑了聲,一看去,就見到大司徒那雙老邁的眉眼中,揶揄笑他。
大司寇面紅更甚。
幸好,在場的都是自己人,無傷大雅。
「走,歸城吧。」
祈新看向即將落下的夕陽。
「說來,我也餓了,今日就請諸位長者一同入席冬食。」
「好……」
雪地中,本還在低首刨食乾草的黃牛在仆御的牽引下,拉上了大車,四周的甲兵也紛紛手持兵戈上前護衛。
「轟隆隆……」
車駕歸城。
夕陽下,幾人的笑聲隨著風吹過,穿越潁水與汝水,卷上平頂山。
「呦呦!」
原來鹿蜀在祈新暈倒後,躲在這!
好似聽見了祈新的笑聲。
鹿蜀猛地從雪地起身,抖去身上的白雪;它那雙赤紅的狹目詫異。
它認主之人不是死了嗎?
他還在平頂山為其低鳴,送別祝福……怎活了過來?
古怪……古怪……
但方才誕育在這方天地的它,只有腦海中的傳承,沒有太多凡塵經歷。
在感到祈新活著後,就一步步踏向祈國。
……
歸了祈都的祈新,此時所住的宮殿自然不是許君的寢宮,而是之前許君在自己宮殿旁修繕的珍寶庫,比他的宮殿還要精美。
當然,如今都已搬空,倒是方便入住。
食用大雁煮粟米羹,史伯三人一一離去,祈新卻不能休息。
他的案桌旁堆滿了竹簡,上面都是這段時間大司徒整理的國政事物,大司徒細心,竟然把死去所有人的名,以及家中情況都刻寫在了竹簡上。
義伯……年七十有二,因聞先祖逃逸而猝死街頭,家中有子三,一戰死,一重傷,一輕傷;有三婦,一戰死,一重傷而死,一護子無礙,有二孫三囡……
「義伯?」
祈新眼中閃過那位與他一同前來宗廟分發錢財的老者。
「是他啊……」
蜉蝣之力,追溯根源。
祈新不過一剎那間,就斷定是這位曾經信任過他,帶給他蜉蝣微光的老者。
宮殿內,祈新纏著繃帶,坐在堆滿竹簡的案桌後面。
靜靜無聲。
他感受著心口的蜉蝣之力,浩浩蕩蕩,如同小湖,而且每時每刻都有微光從外面飛來,在此集聚,不斷增多。
看著,幾乎要與祈戰之時,一般多。
他拿起一張帛書。
想起此時國庫不豐,又放下,而拿起一張竹簡。
但笑了笑,又拿起了帛書。
在上寫——
祈祝·朝祈天下太平,暮祝山河依舊。
可我祈國方才經歷戰火,唯有先祈願:國殤之人安息,傷病之人痊癒,孤苦之人康健……待上表天子,改『許』為『祈』後,有石材立碑文,有錢糧養國人。
如此,再祈祝天下太平,山河依舊!
……
「如此境遇……」史伯重重拍了拍祈新的肩頭。
「皆需叔新來謀劃啊!」
語重心長,祈新感到了沉甸甸的責任,以及危機四伏。
若是祈國完全被鄭國包圍,豈能有祈國的生路!
大司寇與大司徒聞言,也都嘆息。
不過大司寇還能戰,他言:「史伯可是言,要破局,需望南!」
而後看向祈新,道:「此時不該望他國之地才是。」
「若是要人出使,結交南方幾國,我願往之,不管如何,必為祈國謀一條生路來!」
大司寇還是以為祈新盯上了不羹國的那座平頂山。
史伯笑著,不言。
只是看向祈新。
祈新不解,他只是感覺那座山有東西在召喚他。
不過此時他的心思放在了祈國三面環敵,被鄭國包圍的局面,無心思考平頂山之事。
而祈新在聽聞大司寇說結交南方幾國,心中就不免遲疑。
在看見史伯笑容後,略有所悟。
「我們應該直面鄭國!」
「現在祈國國弱,去祈求別人的施捨,還不如展現自己的尊嚴!」
「自己都站不起來,身後的國家不趁機踢一腳已經是幸事,豈會為了得罪鄭國而相幫?」
「若是自己能站起來,並且能抵擋鄭國,那麼……哼,友人不請自來!」
「如今天子在鄭國手上,誰真的希望鄭國一家獨大!」
祈新之言不差。
見到他不再關注平頂山,而是思考祈國的局勢,給出道路,眾人不由點頭。
但是想要站起,卻是很難啊,如今的局勢,可對許國不利!
大司徒思索,道:「祈人為國而戰,為國而死……」
「這或許是祈國最為鋒利的長矛了。」
史伯不言。
大司寇點頭附和:「咱們要修建國殤塚與英魂碑,必能激起民心,如此,倒是能對一對那鄭國。」
「說來慚愧,余被鄭國俘虜,能被放歸,也是因此。」
「這一戰,鄭國怕了,怕咱們不顧生死地反撲啊!」
史伯還是不言,看向祈新。
祈新卻捏緊手心,道:「不,他們要為自己而戰……也只有為自己而戰,才值得這份向死而生之心,咱們勝得才有意義。」
「嗯?」大司徒與大司寇一愕,不明白祈新的意思。
史伯倒是略有明悟,看向祈新時,更加滿意。
隨即,史伯道出關竅——
「民為何而戰?」
「為國?」
「君主只會把國民為國而戰,當做作理所應當,繼而以這種『理所應當』,犧牲民眾來發展國力。」
「到時,民無生,國疲弱。」
「而為自己?」
「君主才會重視國民本身的訴願,國民也會正視自己的訴求,屆時君主以國力幫助國人完成訴願,人人自強,心懷感恩,繼而一國之人皆強,一國自然也強。」
「是以,民有望,國自強。」
……
二人明悟。
「叔新原來是這般想的……」大司寇不由覺得面紅。
聯繫這『民有望,國自強』之言。
那人人為巫,賜『禮』給民,不正是此道理!
一時間,大司寇低頭不敢亂言。
卻又不由看向站在車上,沐浴於冬日陽光下的祈新,不由心中感嘆:經此一役,叔新已經能獨當一面,有了自己的主見。
不再是那聽聞『你,想當國君嗎』。
就慌亂逃離的小子了!
「哈哈哈……」
大司寇突而大笑出聲。
眾人望向他,他只道:「天佑我祈,有望矣!」
大司寇淚目,又擦拭。
特怎能在小輩面前如此姿態,實在不雅。
卻聽見大司徒低聲笑了聲,一看去,就見到大司徒那雙老邁的眉眼中,揶揄笑他。
大司寇面紅更甚。
幸好,在場的都是自己人,無傷大雅。
「走,歸城吧。」
祈新看向即將落下的夕陽。
「說來,我也餓了,今日就請諸位長者一同入席冬食。」
「好……」
雪地中,本還在低首刨食乾草的黃牛在仆御的牽引下,拉上了大車,四周的甲兵也紛紛手持兵戈上前護衛。
「轟隆隆……」
車駕歸城。
夕陽下,幾人的笑聲隨著風吹過,穿越潁水與汝水,卷上平頂山。
「呦呦!」
原來鹿蜀在祈新暈倒後,躲在這!
好似聽見了祈新的笑聲。
鹿蜀猛地從雪地起身,抖去身上的白雪;它那雙赤紅的狹目詫異。
它認主之人不是死了嗎?
他還在平頂山為其低鳴,送別祝福……怎活了過來?
古怪……古怪……
但方才誕育在這方天地的它,只有腦海中的傳承,沒有太多凡塵經歷。
在感到祈新活著後,就一步步踏向祈國。
……
歸了祈都的祈新,此時所住的宮殿自然不是許君的寢宮,而是之前許君在自己宮殿旁修繕的珍寶庫,比他的宮殿還要精美。
當然,如今都已搬空,倒是方便入住。
食用大雁煮粟米羹,史伯三人一一離去,祈新卻不能休息。
他的案桌旁堆滿了竹簡,上面都是這段時間大司徒整理的國政事物,大司徒細心,竟然把死去所有人的名,以及家中情況都刻寫在了竹簡上。
義伯……年七十有二,因聞先祖逃逸而猝死街頭,家中有子三,一戰死,一重傷,一輕傷;有三婦,一戰死,一重傷而死,一護子無礙,有二孫三囡……
「義伯?」
祈新眼中閃過那位與他一同前來宗廟分發錢財的老者。
「是他啊……」
蜉蝣之力,追溯根源。
祈新不過一剎那間,就斷定是這位曾經信任過他,帶給他蜉蝣微光的老者。
宮殿內,祈新纏著繃帶,坐在堆滿竹簡的案桌後面。
靜靜無聲。
他感受著心口的蜉蝣之力,浩浩蕩蕩,如同小湖,而且每時每刻都有微光從外面飛來,在此集聚,不斷增多。
看著,幾乎要與祈戰之時,一般多。
他拿起一張帛書。
想起此時國庫不豐,又放下,而拿起一張竹簡。
但笑了笑,又拿起了帛書。
在上寫——
祈祝·朝祈天下太平,暮祝山河依舊。
可我祈國方才經歷戰火,唯有先祈願:國殤之人安息,傷病之人痊癒,孤苦之人康健……待上表天子,改『許』為『祈』後,有石材立碑文,有錢糧養國人。
如此,再祈祝天下太平,山河依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