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年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進入農曆臘月二十,甚至更早一點,家家戶戶就開始為過年忙碌了。

  首先是殺豬。每家人一年一般都會至少養一頭豬。到了臘月,養大的豬就該殺掉用來過年了。

  凌晨四點多鐘,主家就開始去一家家地叫鄰居的男人來幫忙。這邊廂,女主人則在殺豬前最後餵一次豬。人來齊後,先一起喝油茶。睡眼惺松的人們,幾碗油茶下肚,頓時精神抖擻。

  天快亮時,主人打開豬圈,將豬趕出。眾人則守在門口一擁而上,抓耳朵的抓耳朵,抓豬腳的抓豬腳,扯尾巴的扯尾巴,將豬抬起擱到長凳上,三下五除二完成殺豬放血的過程。殺豬時豬的嚎叫聲嘶聲裂肺,將豬養大的女主人更是不忍直視。

  挨過刀的豬先被放在地上,個別命大的豬甚至會再爬起來跑開,眾人只得重新抓來補刀。等豬徹底沒有聲息後,將豬抬上案板,澆上開水褪毛,再吊上架子開膛破肚,最後切割分類。

  部分豬肉、下水加上時令蔬菜會煮成一大鍋成為族人的早餐。我最愛吃的是豬印,也就是豬肝。

  部分豬肉,一般會被拿到集市賣掉。其他豬肉、下水則留下來,成為過年的主要食物。豬血、大部分內臟會在幾天內消滅乾淨。骨頭熬完湯後再把骨髓、碎肉剔下來做菜,才算完成使命。板油煉過油後成為糕渣(油渣),和骨頭湯一起成為油茶的最佳搭配,也是我們心心念念的小零食。豬膽被掛在堂屋的門楣上,味道奇苦,往往被用來給孩子斷奶。大部分豬肉被分割成兩三斤重的小塊,鹽醃酒浸後用棕葉串起來成為臘肉,連同小腸做成的封腸(臘腸)被掛在灶屋樑上接受煙薰火燎。肚子上的部分豬肉在經過煮、炸後做成了半成品的扣肉,放起來備用。

  另一項必須幾家合作的工作就是打恩粑(糍粑)。幾家人各自蒸好自家糯米,放入麻石臼中,由兩個壯漢手持T字形木棰反覆捶打,直至打成糜狀。打恩粑是個力氣活,寒冬臘月也一會就汗流浹背不得不赤膊上陣,不久還要換人。打爛的糯米由打恩粑的兩個人用木棰夾著放到八仙桌上,由女人們搓成一個個扁圓的形狀。為了防止恩粑粘手,做時要在手上抹上茶油或菜油。做好的恩粑放在簸箕里晾乾,然後放入水缸中保存。有人會用黃梔子來染色,讓恩粑變得金黃。

  過年的粑粑還有糖粑、肉鍋粑、秈米粑、水浸粑等。前三種也叫籠式粑,把加了糖或豬肉、芋頭、蘿蔔等配料的米漿用臉盆大的竹製麻籃鋪上箭竹葉裝上後經大火蒸製而成。糖粑和肉鍋粑是糯米做的。籠式粑中我偏愛吃的是肉鍋粑和秈米粑。做水浸粑則是一項複雜的工作。第一步是把適當濃度的秈米漿倒入鐵鍋反覆翻炒至熟,第二步是將炒熟的麵團捏成小團,小部分用黃桅子和花紅粉染色,分別搓成或黃或紅的細條。第三步是捏一小團白色的麵團,搓成雞蛋形,再加入彩色細條一起旋搓揉捏,壓扁成方橢圓形,這時的水浸粑上就有了紅黃白組成的水紋或雲紋圖案。第四步是將成形的水浸粑用大火久蒸,直至吃起來不粘牙。最後是將蒸熟的水浸粑放涼變硬後,放入水缸中浸泡保存。吃的時候將水浸粑切片,與臘肉小菜一起炒軟,即成一道平常的菜餚。

  其他的美食還有麻旦、炒米等,也是要在年前準備好的。在那個並不富裕的年代,平時打油茶的佐料一般都是花生黃豆紅薯芋頭,到了過年,無論如何也要備上一點這些東西。

  整個臘月底,家裡,甚至整個村子裡,都飄滿了香的甜的味道。每一家都熱火朝天,喜氣洋洋,迎接著春節的到來。

  年夜飯是平常人家一年中最重要最豐盛的一餐。具體的菜品會有不同,但有幾樣菜是少不了的,第一是扣肉,把半成品大塊扣肉切片後皮朝下放到碗裡蒸軟,出鍋後皮朝上倒扣到另一個碗裡,扣肉因此得名,有的會加上荔浦芋片一起蒸做成夾扣;第二是酥肉,由五花肉裹上面糊炸成;第三是泡魚仔,由小魚或魚塊裹上面糊炸成。老家稱「油炸」為「泡」;第四是臘肉和封腸;第五是豆腐釀,過年一般是油豆腐釀;第六是紅薯粉條;第七是茨菇等。這些菜也是過年時招待重要客人的基本內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