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四季味道
每年的春天,各種植物開始勃發出生機。房前屋後,泡泡果結出像草莓一樣的果實,又嫩又甜,汁液豐富,是我們最愛吃的野生水果,實際上也是唯一可以放開肚皮吃的水果。臭牡丹的花競相開放,淡紫色的簇狀花序組成一個大圓盤,花芯淌著甜甜的汁水,不僅招蜂引蝶,也常吸引我們用小管子去吸食。長得像美人蕉的洋芋,大紅色花朵不但好看,花心也同樣汁液豐富。比它們的花蜜更甜的,是山坡上的油茶花,且汁液更多。另有由花瓣變異成的茶苞和由嫩葉變異成的茶耳,肥厚,鮮嫩,香甜,是不可多得的寶貝。
山上的各種竹筍此時競相破土而出,口感最好的是石山上長的麻竹筍,剝下的筍殼還常常被我們折成小傘。同樣長在石堆里的馬尾結,長出的嫩芽與城裡吃的蘆筍一模一樣,卻更水嫩鮮美。遍地生長的像藠頭似的布蔥,是最平常易得的野菜。山薯味道雖美,卻不易得,長成年的山薯難得一見,要挖出來也頗費工夫,它們往往深達數尺,有時還與亂石相伴,挖出時難有完好。當然更令人慾罷不能的是那些可遇不可求的野菌子,像泥菌、芝麻菌、楓樹菌、野香菌、野木耳等,而樅樹菌和雞窩菌則是真正的菌中極品,它們味道極其鮮美,連湯汁都讓人飄飄欲仙。
夏天的楊梅只長在深山老林之中,父親每年都會進山摘一些回來,黃的酸多甜少,紅的酸甜均衡,烏的甜得如蜜,但吃多了連牙齒都會酸掉。同樣長在山裡的山葡萄,一串串黑色的小珍珠酸甜爽口。土嶺上匍匐在地的地葡萄,烏黑的果實香甜可口,吃起來一嘴的黑汁。
秋冬的野果也很豐富,有酸中帶澀的羊奶果和鳥仔梨,微甜帶刺的糖刺果,香甜的酒餅果,香酥的火棘果,香脆的毛栗果等。
自種的果蔬中,夏天的西瓜絕對算得上是扛把子。其實這是一種籽用瓜,紅瓜子才是它的最終產品,大多的瓜肉味道寡淡,所以基本都直接捨棄在了瓜地里。但人們會挑一些大個的挑回家存起來,外出勞作時或在家口渴時,就吃上一個。它雖然沒有真正的紅瓤瓜甜,但它仍是酷熱苦夏的最佳解暑良品。而且,瓜中偶爾會有個別沙瓤瓜,味道更甜,口感更好,吃之回味無窮。俗語說「歪瓜正果」,那些瓜屁股長歪的,往往都是甜的瓜。
退而求其次,作為蔬菜的斑瓜,生吃時也是我們消渴解饞的心頭念。
水果中,量最多的是柚子和柿子。柚子除了可吃果肉,外邊的白皮也可以當菜吃,方法是將青皮削去,白皮外面用火烤焦後去掉,中間的用水漂洗過後就可以炒著吃了,軟綿綿的,帶一點點的苦味,又有一種特殊的香氣。當時柑桔還沒大規模種植,村裡有少數接近原始種的算盤柑,即使熟了也有些酸,但也是難得的美味。而家旁邊的那棵酸柚樹,不用人施肥打藥,秋天時也會奉獻出飽滿的果實,味道雖然是酸的,但酸得恰到好處,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那就是「酸爽」。柿子樹更出身貧寒,一般都長在亂石堆或荒坡上,自生自滅,卻總是果實纍纍。柿子的吃法有三種。未長熟的青柿子,我們用石灰水泡,或者放入稻田爛泥中,三五天後就脫澀可吃;長黃還未變軟的柿子,去皮後可做成柿餅;而火柿子,則是完全變紅變軟後食用。
當地特有,到了外地就吃不上的蔬菜,除了斑瓜,還有苦媽菜,那是夏天種得最多的菜,大部分用來餵豬,小部分人吃。其中細葉的品種,苦味淡些,主要就是人吃了。因為易種植又量大,苦媽菜是整個夏天的當家菜,問題是,我竟沒有吃厭。
有一種算是雜糧的作物,讓我一直懷念到現在。它就是腳板薯。它跟山藥是同屬,但比普通山藥粗短肥大,上小下大還分叉就像一個腳丫子,因此而得名。家裡種的分兩種,一種是白色的,一種是紫色的,跟紫薯一樣,紫色的更粉更香更甜,這種粉是那種乾乾的鬆散的粉,亮晶晶的,吃起齒頰留香,別有風味。
紅薯是最常見的雜糧,最愛的是紅心薯和紫心薯,但不可多得。其他的紅薯如果做成紅薯干,則令我百吃不厭。
還有一些動物野味。唾手可得的,是青蛙和一些蟲子。青蛙我們叫螞拐。整個春天和夏天,都可見到它們的身影,特別是收割過後的稻田,大小青蛙滿地跳躍著,不花多大力氣,就可逮住它們,用一根稗草的穗,穿過它們的大腿串成一串,在水溝邊掏去內臟,到菜園裡摘一片絲瓜葉,回家將青蛙撒幾顆鹽包起來放到灶灰里煨幾分鐘,一道最簡單又最美味的野味就出爐了。聲明一下,現在捕食青蛙是不對的,但當時人們只是偶爾捉來打打牙祭,更不會大量捕捉賣錢,所以對青蛙的數量沒有任何影響。可吃的蟲子,有蝗蟲、蟬等,吃法也是用灶火煨,但我幾乎不怎麼吃。但有兩種蟲子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松樹蟲和竹蟲,分別寄生在松樹幹和竹節里,只見過和吃過一次,印象中兩者長得差不多,都是小指粗,白白嫩嫩的,表面有著一層凝脂的光澤,炒著吃或炸著吃,有一種香糯的口感。我們還吃過老鼠,就是家裡那種普通的老鼠,將抓來的大個的老鼠褪毛去髒,用鹽醃後像臘肉一樣掛在灶上薰干,到時放點辣椒炒著吃,干香耐嚼,味道真的不錯。
還有一些真正的野味,現在看來都是山珍,如野豬、麂子、竹鼠、山蛙等。野豬泛濫時,常下山刨食破壞農民的作物,主人不得不紮營守候。打野豬時數人圍攻,人嚷狗吠,場面熱烈。竹鼠以前比較常見,進山的人看到它刨出的新鮮黃泥,深挖下去,再輔以灌水,一隻肥碩的竹鼠就手到擒來。山蛙比一般青蛙大,比牛蛙小,生活在大山溪流中,捕蛙人都在晚上打著手電去抓。這些動物後來漸少或乾脆絕跡,少數則實現了人工養殖,比如竹鼠。
跟著季節的腳步走的,還有各種時令手作美食。這主要有三大類,一是各種「釀」,二是各種酸,三是各種「粑」,它們在鄉土劇里,總會根據時間的順序次第登場。
幾乎所有有形的東西都可成釀。所謂「釀」,就是在主材中填充肉餡或糯米餡蒸煮而成。有水豆腐釀、油豆腐釀、冬瓜釀、苦瓜釀、辣椒釀、茄子釀、香菇釀、大蒜釀、菜包釀、南瓜花釀等,其中以豆腐釀、苦瓜釀、辣椒釀最為常見。
酸在其他地方叫泡菜,但又不完全等同於泡菜。醃酸的工具是一個肚大口小邊上有一圈水槽的瓦罈子。用來醃的菜蔬根據季節會有不同,夏秋的辣椒、苦瓜、斑瓜、豆角、刀豆,冬春的白菜幫、藠頭、蘿蔔、蒜苔等。先要把菜曬乾些許水份,再放入加了鹽等物質的罈子水中。水槽加水後蓋好,三天左右響起水泡聲,即表示酸已醃好。取酸時只能用專用的乾淨筷子,要忌油和生水。
各種粑中,第一個登場的是碧綠可人的艾粑,因為以柚葉墊底,所以又叫柚葉粑。它一般出現在清明時節。馥郁的艾香加上清雅的芸香科植物香氣,令人回味無窮。它餡分甜鹹,和所有粑粑一樣,我更愛鹹的那種。
端午的粽粑叫黃茅粽,是個大塊頭,好幾斤的糯米夾著花生米,被細長的黃茅葉包裹著,有一種粗獷的氣質。蒸熟後的粽粑色澤金黃,每一粒米都浸潤著粽葉的香氣。吃的時候用棉線絞成一片一片,蘸著糖水,香甜悠長。而別人口中的三角形粽子,不過是那不入流的羊角扭,頂多是個龍套。
流火的七月半,包著油桐葉的狗舌粑顯得樸實無華,它貼切的名字源於它裹著一層黑芝麻粉的扁扁身子,油桐葉的香氣減輕了熱烈的甜膩。
中秋的月餅是買來的,父親只買一個,基本是蓮蓉或豆沙,一大家子每人各分一小瓣,我每次都要細細地品嘗這一年只有一次的味道。
過年時的粑粑更多,糍粑、籠式粑、水浸粑集中登場,成為年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詳情請見另一篇章《年的味道》。
山上的各種竹筍此時競相破土而出,口感最好的是石山上長的麻竹筍,剝下的筍殼還常常被我們折成小傘。同樣長在石堆里的馬尾結,長出的嫩芽與城裡吃的蘆筍一模一樣,卻更水嫩鮮美。遍地生長的像藠頭似的布蔥,是最平常易得的野菜。山薯味道雖美,卻不易得,長成年的山薯難得一見,要挖出來也頗費工夫,它們往往深達數尺,有時還與亂石相伴,挖出時難有完好。當然更令人慾罷不能的是那些可遇不可求的野菌子,像泥菌、芝麻菌、楓樹菌、野香菌、野木耳等,而樅樹菌和雞窩菌則是真正的菌中極品,它們味道極其鮮美,連湯汁都讓人飄飄欲仙。
夏天的楊梅只長在深山老林之中,父親每年都會進山摘一些回來,黃的酸多甜少,紅的酸甜均衡,烏的甜得如蜜,但吃多了連牙齒都會酸掉。同樣長在山裡的山葡萄,一串串黑色的小珍珠酸甜爽口。土嶺上匍匐在地的地葡萄,烏黑的果實香甜可口,吃起來一嘴的黑汁。
秋冬的野果也很豐富,有酸中帶澀的羊奶果和鳥仔梨,微甜帶刺的糖刺果,香甜的酒餅果,香酥的火棘果,香脆的毛栗果等。
自種的果蔬中,夏天的西瓜絕對算得上是扛把子。其實這是一種籽用瓜,紅瓜子才是它的最終產品,大多的瓜肉味道寡淡,所以基本都直接捨棄在了瓜地里。但人們會挑一些大個的挑回家存起來,外出勞作時或在家口渴時,就吃上一個。它雖然沒有真正的紅瓤瓜甜,但它仍是酷熱苦夏的最佳解暑良品。而且,瓜中偶爾會有個別沙瓤瓜,味道更甜,口感更好,吃之回味無窮。俗語說「歪瓜正果」,那些瓜屁股長歪的,往往都是甜的瓜。
退而求其次,作為蔬菜的斑瓜,生吃時也是我們消渴解饞的心頭念。
水果中,量最多的是柚子和柿子。柚子除了可吃果肉,外邊的白皮也可以當菜吃,方法是將青皮削去,白皮外面用火烤焦後去掉,中間的用水漂洗過後就可以炒著吃了,軟綿綿的,帶一點點的苦味,又有一種特殊的香氣。當時柑桔還沒大規模種植,村裡有少數接近原始種的算盤柑,即使熟了也有些酸,但也是難得的美味。而家旁邊的那棵酸柚樹,不用人施肥打藥,秋天時也會奉獻出飽滿的果實,味道雖然是酸的,但酸得恰到好處,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那就是「酸爽」。柿子樹更出身貧寒,一般都長在亂石堆或荒坡上,自生自滅,卻總是果實纍纍。柿子的吃法有三種。未長熟的青柿子,我們用石灰水泡,或者放入稻田爛泥中,三五天後就脫澀可吃;長黃還未變軟的柿子,去皮後可做成柿餅;而火柿子,則是完全變紅變軟後食用。
當地特有,到了外地就吃不上的蔬菜,除了斑瓜,還有苦媽菜,那是夏天種得最多的菜,大部分用來餵豬,小部分人吃。其中細葉的品種,苦味淡些,主要就是人吃了。因為易種植又量大,苦媽菜是整個夏天的當家菜,問題是,我竟沒有吃厭。
有一種算是雜糧的作物,讓我一直懷念到現在。它就是腳板薯。它跟山藥是同屬,但比普通山藥粗短肥大,上小下大還分叉就像一個腳丫子,因此而得名。家裡種的分兩種,一種是白色的,一種是紫色的,跟紫薯一樣,紫色的更粉更香更甜,這種粉是那種乾乾的鬆散的粉,亮晶晶的,吃起齒頰留香,別有風味。
紅薯是最常見的雜糧,最愛的是紅心薯和紫心薯,但不可多得。其他的紅薯如果做成紅薯干,則令我百吃不厭。
還有一些動物野味。唾手可得的,是青蛙和一些蟲子。青蛙我們叫螞拐。整個春天和夏天,都可見到它們的身影,特別是收割過後的稻田,大小青蛙滿地跳躍著,不花多大力氣,就可逮住它們,用一根稗草的穗,穿過它們的大腿串成一串,在水溝邊掏去內臟,到菜園裡摘一片絲瓜葉,回家將青蛙撒幾顆鹽包起來放到灶灰里煨幾分鐘,一道最簡單又最美味的野味就出爐了。聲明一下,現在捕食青蛙是不對的,但當時人們只是偶爾捉來打打牙祭,更不會大量捕捉賣錢,所以對青蛙的數量沒有任何影響。可吃的蟲子,有蝗蟲、蟬等,吃法也是用灶火煨,但我幾乎不怎麼吃。但有兩種蟲子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松樹蟲和竹蟲,分別寄生在松樹幹和竹節里,只見過和吃過一次,印象中兩者長得差不多,都是小指粗,白白嫩嫩的,表面有著一層凝脂的光澤,炒著吃或炸著吃,有一種香糯的口感。我們還吃過老鼠,就是家裡那種普通的老鼠,將抓來的大個的老鼠褪毛去髒,用鹽醃後像臘肉一樣掛在灶上薰干,到時放點辣椒炒著吃,干香耐嚼,味道真的不錯。
還有一些真正的野味,現在看來都是山珍,如野豬、麂子、竹鼠、山蛙等。野豬泛濫時,常下山刨食破壞農民的作物,主人不得不紮營守候。打野豬時數人圍攻,人嚷狗吠,場面熱烈。竹鼠以前比較常見,進山的人看到它刨出的新鮮黃泥,深挖下去,再輔以灌水,一隻肥碩的竹鼠就手到擒來。山蛙比一般青蛙大,比牛蛙小,生活在大山溪流中,捕蛙人都在晚上打著手電去抓。這些動物後來漸少或乾脆絕跡,少數則實現了人工養殖,比如竹鼠。
跟著季節的腳步走的,還有各種時令手作美食。這主要有三大類,一是各種「釀」,二是各種酸,三是各種「粑」,它們在鄉土劇里,總會根據時間的順序次第登場。
幾乎所有有形的東西都可成釀。所謂「釀」,就是在主材中填充肉餡或糯米餡蒸煮而成。有水豆腐釀、油豆腐釀、冬瓜釀、苦瓜釀、辣椒釀、茄子釀、香菇釀、大蒜釀、菜包釀、南瓜花釀等,其中以豆腐釀、苦瓜釀、辣椒釀最為常見。
酸在其他地方叫泡菜,但又不完全等同於泡菜。醃酸的工具是一個肚大口小邊上有一圈水槽的瓦罈子。用來醃的菜蔬根據季節會有不同,夏秋的辣椒、苦瓜、斑瓜、豆角、刀豆,冬春的白菜幫、藠頭、蘿蔔、蒜苔等。先要把菜曬乾些許水份,再放入加了鹽等物質的罈子水中。水槽加水後蓋好,三天左右響起水泡聲,即表示酸已醃好。取酸時只能用專用的乾淨筷子,要忌油和生水。
各種粑中,第一個登場的是碧綠可人的艾粑,因為以柚葉墊底,所以又叫柚葉粑。它一般出現在清明時節。馥郁的艾香加上清雅的芸香科植物香氣,令人回味無窮。它餡分甜鹹,和所有粑粑一樣,我更愛鹹的那種。
端午的粽粑叫黃茅粽,是個大塊頭,好幾斤的糯米夾著花生米,被細長的黃茅葉包裹著,有一種粗獷的氣質。蒸熟後的粽粑色澤金黃,每一粒米都浸潤著粽葉的香氣。吃的時候用棉線絞成一片一片,蘸著糖水,香甜悠長。而別人口中的三角形粽子,不過是那不入流的羊角扭,頂多是個龍套。
流火的七月半,包著油桐葉的狗舌粑顯得樸實無華,它貼切的名字源於它裹著一層黑芝麻粉的扁扁身子,油桐葉的香氣減輕了熱烈的甜膩。
中秋的月餅是買來的,父親只買一個,基本是蓮蓉或豆沙,一大家子每人各分一小瓣,我每次都要細細地品嘗這一年只有一次的味道。
過年時的粑粑更多,糍粑、籠式粑、水浸粑集中登場,成為年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詳情請見另一篇章《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