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學堂的故事
關於學堂的最早記憶,起於唐家老堂屋裡的幼兒園。對處於那個年代的偏僻山村的我來說,能上幼兒園似乎不可思議。實際上因為當時處於生育高峰,年輕的父母又要參加集體勞動,與現在城裡人要去上班差不多,為了免除父母后顧之憂,幼兒園也就應運而生。不知是那幼兒園本身存在時間過短,還是我的記憶消褪了,我只記得很少的片斷。包括作為預防疾病的彩色的糖丸很甜,包括,烤紅薯散發著熱騰騰的香氣,連烤焦的皮也被我們津津有味地咂摸。
父親的學堂是村南的一座廟,與我家的房子隔著岡洲相望。它在隨後的革命運動中轟然倒下,只留下一地碎磚破瓦和數級石階,和曾庇蔭過他們的一棵大樟樹,以及它最初的名字——廟邊。我上大學前父親還帶我去拜訪過他在廟宇學校教過書的一個姓石的老師,仍談笑風生的人和早已湮滅的學堂形成突兀的對比。
而兄長們的童年,則留在了位於劉家的新式學堂。很小時我還去看過歡聲笑語中的校園,後來哥哥從學校帶回被我叫做膠粉筆的橡皮擦和真正的粉筆,我用那粉筆在家中的黑木柜上寫下的自以為是的所謂文字。只是,這個學校比廟宇學校還要徹底地消失在了歲月的沖刷中,幾年後就已被新建的民居所代替。
更新的學校在我入學的前兩年緊鑼密鼓地建設,並在我入學當年投入使用。還記得大人們帶我去過建設中的工地,許多酸母菜(酢漿果)在即將成為操場的地里做著最後的掙扎,它飽含汁液的肥嫩根莖又脆又甜。
入學的前夕,在家門前籬笆掩映的小路上,我有些傷感地對榮華說,我好怕啊,明天就要上學了。
但隨後,我又被隨之而來的新奇和快樂所包圍。
記得開學的第一天下著不小的雨,雨水順著學校的坡地四處流淌,山上流下的水,匯攏後從教室旁的小水溝嘩嘩流過,教我們的唐老師冒雨從辦公室跑下來,手裡拿著大幅的拼音教學卡片。
新的學校位於後山西北邊的貓仔岩前面。南北向的一排校舍位於岩洞的正前方,兩間教室夾著中間的教師辦公室,一口大鐵鐘掛在辦公室前,一根原本作為屋樑的巨大木頭臥在教室的走廊里,前面台地下木芙蓉的花朵會在一天裡變出不同的顏色;下一段小坡和小木橋,是東西向的另一排依山而建的校舍,三間教室中間是一個老師的宿舍。
學校里有幾棵屬於村民的柿子樹,每到秋天會掛滿了或紅或黃的小燈籠。操場南邊,有一數米見方的卵石堆,下邊是一魚塘,上邊山下為一菜地,前方即是出水岩。
學校後邊的山上怪石嶙峋,林木繁茂,最多的是鉤鉤藤。最低處的山坡,經學生反覆攀爬,已寸草不生。
老師們決定將後邊的山坡辟來種植,於是在一個下午將事先砍倒的草木點燃。熊熊大火嚇得他們一度慌亂和失態,好在後來火勢並未蔓延開來。只是灰燼下的土地在種了一季芝麻後即告荒廢,林木不再卻被瘋長的野草占據。
貓仔岩前,一人高的小石山邊長著幾棵柚子樹。岩洞入口高約數米,十步之後分左右兩洞。左洞不足人高,幽深曲折,時有頑者點著樅光入內探險,帶出殘破的石筍。右洞寬約四五米,高深逾十米,頂部開口漏下的天光將洞照亮。最初這裡被作為臨時的廁所,大家就在靠牆的一圈尿桶里方便。直到數月後位於洞口的新式廁所建成,這個山洞才重新成為淨土。
十幾年的求學生涯中,只有大學和小學的同學,我仍然記得每一個人的名字和容貌。特別是讀一年級時,村莊人丁興旺,學校也處於人數的最高峰。和我一同跨進校門的是榮華、梁五、冬元、建平、珍珍、香香、元鳳、小珍、梅妹、庚子、玉梅、碧鑫、文忠、屘妹、蘭芳、傑珍、雲彩、小殷,但這些人中,一人讀了一年後轉學,大多都沒讀完小學,甚至將近一半只讀了一年書就輟學了,回家帶年幼的弟妹,養豬放牛,燒火做飯,甚至砍柴種地。因為那正是從集體勞動到分產單幹的年份,也是計劃生育真正施行的前夕,子女眾多又要應付分下來的好幾畝田地,想要每個人都活下去,只能讓年紀稍大卻仍然年幼的孩子特別是女孩回家幹活。到了五年級,我們班上的人數也到了谷底,總共只有十個人,而女生,只有三個。
我的繪畫興趣在上學不久就顯現出來,有一天我在紙上畫了一個二年級的同學,並寫上了他的名字,但他把這事告訴了老師,結果我在當天的散學儀式上,被值日老師拉上前台,也就是辦公室前的走廊上示眾,我拼命掙扎,嚎啕大哭,在另一個老師的勸說下才堅持到放學。
辦公室里有一本老師共用的又厚又大的彩色美術書,老師上美術課時就照著上邊的圖例畫在黑板上讓同學們臨摹,我只要有機會,就會認真地看這本書,一些繪畫的技巧就這樣潛移默化地印在了心中。
冬天來了,同學們從家裡帶來了小火盆,一般都是一個破搪瓷碗穿上鐵絲,裡面放上家裡燒的炭。下課的時候,有人將火盆甩著圈圈讓炭火燒旺一點。有些冒煙的炭盆會在上課時放到教室後邊或者門外。有一年的冬天特別冷,屋檐下都結了冰掛,學校邊的魚塘也結了冰,穿著單薄的我們卻饒有興趣地去揭些冰塊來玩,特別是將冰塊挨到炭盆外壁聽它融化時的嗞嗞聲。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常會在那根大木頭上「擠油」,男男女女擠在一塊,嘻嘻哈哈中不一會就渾身暖和起來。此後,我們長大,再無人去擠油了,那根木頭也落滿了灰塵,直到老朽。
一年級下學期時,我們該加入少先隊了,每個人先交了一份申請書,我是由二年級的一個同學教著寫的。入隊那天,我們在老師帶領下,走了很遠的路,經牛林,婆田隘,到達大隊的中心小學唐皇小學,發現那個學校比我們學校更氣派熱鬧。我們排成幾排,由老隊員一一相對為我們戴上了鮮艷的紅領巾。回來的路上,我們幾個人還繞到田水岩去看了一眼這個懸崖下的水利工程。
二年級的六一兒童節,劉老師帶大家經羊隘去公社看電影,走到一個叫大窩囊的地方時,突然烏雲密布,風雨交加,劉老師立即叫大家躲到路邊地基下,他的油紙傘很快被大風吹破,好一會才風雨停歇,渾身濕透的我們只能打道回府,整個小學唯一的一次六一集體外出活動也就此告吹。
但我有幾次被老師單獨帶著出去參加活動或考試,也是唯一享受此待遇的人。出門的當天,父親早早把我叫起來,給我做好加了一個雞蛋的早餐。老師用自行車馱著我,偶爾交待一些注意事項。其中一次是作為中隊長到鄉中心小學參加一個大會,那天操場上坐滿了來自不同學校的師生。一個領導模樣的人在台上講話,其中一句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那個「吟」字被他念成「耶」,讓我記憶猶新。參加各種考試或競賽,有時會得到一些獎品,其中有一本字典樣的《小學生手冊》,裡面包含了很多學科知識和常識,是我在那書籍匱乏的年代最好的指路明燈,了解了好多身邊人不曾接觸的知識。
我對書本和知識如饑似渴,只要是本書甚至紙片我都會想盡辦法弄來閱讀。特別是一個同學從他哥哥手上拿來的雜誌《小溪流》,是助力我寫作的重要夥伴,甚至現在還能記得其中的一些文章。
我顯得有些異於同齡人,那些書本和課堂上的東西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挑戰。一年級時,大人們就把各種拼音拿給我認,但一句「Made in China」卻讓我不知所云。二年級時,老師帶我們班去參觀瑤塘水庫,回來後寫的作文被拿到高年級作為範文。
我更崇拜當時的老師,他們大多都身兼數職,多才多藝。有的會在課堂上給我們講課外的故事,比如《99級台階》。有人畫的畫栩栩如生,有的能拉會唱,有的毛筆字極漂亮。
其實這是一個簡陋而不完整的學校。投入使用兩年後,上排校舍靠近貓仔岩的那間教室,就因為質量問題成了危房,從此空置,不得不把下排教室中的那間教師宿舍改成教室。好在原來住在那裡的外地老師調走了,而連年減少的學生也坐得進這個小一些的空間。再後來,因生源不夠精減班級,五年制的時候整個學校也只有四個年級,教室就更加不成問題。仍在使用的幾個教室,黑板都有些殘破。所有教室的窗戶都是洞開的,在冬天會蒙上尼龍紙(塑料布),以抵禦刺骨的寒風。辦公室里的那台刷式手動油印機,是整個學校最高檔的設備,老師們經常用鋼針筆在鋪於鋼板的蠟紙上沙沙地刻著我們的試卷。
學校的課桌椅也嚴重不足。一到三年級,桌椅還勉強夠用。但每個教室老師的講桌,都是搖搖欲墜的破得不能再破的桌架子。進入四年級,大家就要從家裡帶課桌板凳去學校了。父親提前扛著一段木頭去街上請人為我做了一張課桌。於是教室里的課桌有新有舊,大小不一。
雖然在我畢業後不久,原來的平房被改建成了兩層樓房,但這卻是它最後的榮光。隨著學齡兒童的減少,我的學校,最後走向蕭條,直至,徹底關閉,成為一片沒有生命的建築。
此後我就讀的鄉中心中學規模和條件都比我的小學強很多,但與更後邊就讀的高中比起來仍顯寒磣。沒有熱水,甚至沒有自來水,只能用吊桶打數米深水井中的水來洗漱。食堂的菜品單調而素淡,一周也難吃上一個葷菜。像我這樣的住校生要在周六步行十多里地翻山越嶺扛一袋米交到食堂換成飯票。
但我們又比之前的學生足夠幸運。六七屆前的小學生五年級時就要下田扶犁耕地,初中時要砍柴砸石頭燒石灰。早四五屆的一批學生,小學畢業後到山外的白羊村上中學,沒有條件住讀,早上天沒亮就要出發,中午就吃從家裡帶去的飯菜,下午放學回家天已擦黑,來回的路上要兩過羊隘,步行十幾里。
然而,比起那些只上過一兩年學就投入繁重的農業生產的人來說,所有有學上的人又是幸運的。哪怕他上的學並不正常,哪怕他就讀的學校簡陋破敗,至少,他有一段屬於學校的少年時光和足以回憶的學堂故事。
父親的學堂是村南的一座廟,與我家的房子隔著岡洲相望。它在隨後的革命運動中轟然倒下,只留下一地碎磚破瓦和數級石階,和曾庇蔭過他們的一棵大樟樹,以及它最初的名字——廟邊。我上大學前父親還帶我去拜訪過他在廟宇學校教過書的一個姓石的老師,仍談笑風生的人和早已湮滅的學堂形成突兀的對比。
而兄長們的童年,則留在了位於劉家的新式學堂。很小時我還去看過歡聲笑語中的校園,後來哥哥從學校帶回被我叫做膠粉筆的橡皮擦和真正的粉筆,我用那粉筆在家中的黑木柜上寫下的自以為是的所謂文字。只是,這個學校比廟宇學校還要徹底地消失在了歲月的沖刷中,幾年後就已被新建的民居所代替。
更新的學校在我入學的前兩年緊鑼密鼓地建設,並在我入學當年投入使用。還記得大人們帶我去過建設中的工地,許多酸母菜(酢漿果)在即將成為操場的地里做著最後的掙扎,它飽含汁液的肥嫩根莖又脆又甜。
入學的前夕,在家門前籬笆掩映的小路上,我有些傷感地對榮華說,我好怕啊,明天就要上學了。
但隨後,我又被隨之而來的新奇和快樂所包圍。
記得開學的第一天下著不小的雨,雨水順著學校的坡地四處流淌,山上流下的水,匯攏後從教室旁的小水溝嘩嘩流過,教我們的唐老師冒雨從辦公室跑下來,手裡拿著大幅的拼音教學卡片。
新的學校位於後山西北邊的貓仔岩前面。南北向的一排校舍位於岩洞的正前方,兩間教室夾著中間的教師辦公室,一口大鐵鐘掛在辦公室前,一根原本作為屋樑的巨大木頭臥在教室的走廊里,前面台地下木芙蓉的花朵會在一天裡變出不同的顏色;下一段小坡和小木橋,是東西向的另一排依山而建的校舍,三間教室中間是一個老師的宿舍。
學校里有幾棵屬於村民的柿子樹,每到秋天會掛滿了或紅或黃的小燈籠。操場南邊,有一數米見方的卵石堆,下邊是一魚塘,上邊山下為一菜地,前方即是出水岩。
學校後邊的山上怪石嶙峋,林木繁茂,最多的是鉤鉤藤。最低處的山坡,經學生反覆攀爬,已寸草不生。
老師們決定將後邊的山坡辟來種植,於是在一個下午將事先砍倒的草木點燃。熊熊大火嚇得他們一度慌亂和失態,好在後來火勢並未蔓延開來。只是灰燼下的土地在種了一季芝麻後即告荒廢,林木不再卻被瘋長的野草占據。
貓仔岩前,一人高的小石山邊長著幾棵柚子樹。岩洞入口高約數米,十步之後分左右兩洞。左洞不足人高,幽深曲折,時有頑者點著樅光入內探險,帶出殘破的石筍。右洞寬約四五米,高深逾十米,頂部開口漏下的天光將洞照亮。最初這裡被作為臨時的廁所,大家就在靠牆的一圈尿桶里方便。直到數月後位於洞口的新式廁所建成,這個山洞才重新成為淨土。
十幾年的求學生涯中,只有大學和小學的同學,我仍然記得每一個人的名字和容貌。特別是讀一年級時,村莊人丁興旺,學校也處於人數的最高峰。和我一同跨進校門的是榮華、梁五、冬元、建平、珍珍、香香、元鳳、小珍、梅妹、庚子、玉梅、碧鑫、文忠、屘妹、蘭芳、傑珍、雲彩、小殷,但這些人中,一人讀了一年後轉學,大多都沒讀完小學,甚至將近一半只讀了一年書就輟學了,回家帶年幼的弟妹,養豬放牛,燒火做飯,甚至砍柴種地。因為那正是從集體勞動到分產單幹的年份,也是計劃生育真正施行的前夕,子女眾多又要應付分下來的好幾畝田地,想要每個人都活下去,只能讓年紀稍大卻仍然年幼的孩子特別是女孩回家幹活。到了五年級,我們班上的人數也到了谷底,總共只有十個人,而女生,只有三個。
我的繪畫興趣在上學不久就顯現出來,有一天我在紙上畫了一個二年級的同學,並寫上了他的名字,但他把這事告訴了老師,結果我在當天的散學儀式上,被值日老師拉上前台,也就是辦公室前的走廊上示眾,我拼命掙扎,嚎啕大哭,在另一個老師的勸說下才堅持到放學。
辦公室里有一本老師共用的又厚又大的彩色美術書,老師上美術課時就照著上邊的圖例畫在黑板上讓同學們臨摹,我只要有機會,就會認真地看這本書,一些繪畫的技巧就這樣潛移默化地印在了心中。
冬天來了,同學們從家裡帶來了小火盆,一般都是一個破搪瓷碗穿上鐵絲,裡面放上家裡燒的炭。下課的時候,有人將火盆甩著圈圈讓炭火燒旺一點。有些冒煙的炭盆會在上課時放到教室後邊或者門外。有一年的冬天特別冷,屋檐下都結了冰掛,學校邊的魚塘也結了冰,穿著單薄的我們卻饒有興趣地去揭些冰塊來玩,特別是將冰塊挨到炭盆外壁聽它融化時的嗞嗞聲。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常會在那根大木頭上「擠油」,男男女女擠在一塊,嘻嘻哈哈中不一會就渾身暖和起來。此後,我們長大,再無人去擠油了,那根木頭也落滿了灰塵,直到老朽。
一年級下學期時,我們該加入少先隊了,每個人先交了一份申請書,我是由二年級的一個同學教著寫的。入隊那天,我們在老師帶領下,走了很遠的路,經牛林,婆田隘,到達大隊的中心小學唐皇小學,發現那個學校比我們學校更氣派熱鬧。我們排成幾排,由老隊員一一相對為我們戴上了鮮艷的紅領巾。回來的路上,我們幾個人還繞到田水岩去看了一眼這個懸崖下的水利工程。
二年級的六一兒童節,劉老師帶大家經羊隘去公社看電影,走到一個叫大窩囊的地方時,突然烏雲密布,風雨交加,劉老師立即叫大家躲到路邊地基下,他的油紙傘很快被大風吹破,好一會才風雨停歇,渾身濕透的我們只能打道回府,整個小學唯一的一次六一集體外出活動也就此告吹。
但我有幾次被老師單獨帶著出去參加活動或考試,也是唯一享受此待遇的人。出門的當天,父親早早把我叫起來,給我做好加了一個雞蛋的早餐。老師用自行車馱著我,偶爾交待一些注意事項。其中一次是作為中隊長到鄉中心小學參加一個大會,那天操場上坐滿了來自不同學校的師生。一個領導模樣的人在台上講話,其中一句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那個「吟」字被他念成「耶」,讓我記憶猶新。參加各種考試或競賽,有時會得到一些獎品,其中有一本字典樣的《小學生手冊》,裡面包含了很多學科知識和常識,是我在那書籍匱乏的年代最好的指路明燈,了解了好多身邊人不曾接觸的知識。
我對書本和知識如饑似渴,只要是本書甚至紙片我都會想盡辦法弄來閱讀。特別是一個同學從他哥哥手上拿來的雜誌《小溪流》,是助力我寫作的重要夥伴,甚至現在還能記得其中的一些文章。
我顯得有些異於同齡人,那些書本和課堂上的東西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挑戰。一年級時,大人們就把各種拼音拿給我認,但一句「Made in China」卻讓我不知所云。二年級時,老師帶我們班去參觀瑤塘水庫,回來後寫的作文被拿到高年級作為範文。
我更崇拜當時的老師,他們大多都身兼數職,多才多藝。有的會在課堂上給我們講課外的故事,比如《99級台階》。有人畫的畫栩栩如生,有的能拉會唱,有的毛筆字極漂亮。
其實這是一個簡陋而不完整的學校。投入使用兩年後,上排校舍靠近貓仔岩的那間教室,就因為質量問題成了危房,從此空置,不得不把下排教室中的那間教師宿舍改成教室。好在原來住在那裡的外地老師調走了,而連年減少的學生也坐得進這個小一些的空間。再後來,因生源不夠精減班級,五年制的時候整個學校也只有四個年級,教室就更加不成問題。仍在使用的幾個教室,黑板都有些殘破。所有教室的窗戶都是洞開的,在冬天會蒙上尼龍紙(塑料布),以抵禦刺骨的寒風。辦公室里的那台刷式手動油印機,是整個學校最高檔的設備,老師們經常用鋼針筆在鋪於鋼板的蠟紙上沙沙地刻著我們的試卷。
學校的課桌椅也嚴重不足。一到三年級,桌椅還勉強夠用。但每個教室老師的講桌,都是搖搖欲墜的破得不能再破的桌架子。進入四年級,大家就要從家裡帶課桌板凳去學校了。父親提前扛著一段木頭去街上請人為我做了一張課桌。於是教室里的課桌有新有舊,大小不一。
雖然在我畢業後不久,原來的平房被改建成了兩層樓房,但這卻是它最後的榮光。隨著學齡兒童的減少,我的學校,最後走向蕭條,直至,徹底關閉,成為一片沒有生命的建築。
此後我就讀的鄉中心中學規模和條件都比我的小學強很多,但與更後邊就讀的高中比起來仍顯寒磣。沒有熱水,甚至沒有自來水,只能用吊桶打數米深水井中的水來洗漱。食堂的菜品單調而素淡,一周也難吃上一個葷菜。像我這樣的住校生要在周六步行十多里地翻山越嶺扛一袋米交到食堂換成飯票。
但我們又比之前的學生足夠幸運。六七屆前的小學生五年級時就要下田扶犁耕地,初中時要砍柴砸石頭燒石灰。早四五屆的一批學生,小學畢業後到山外的白羊村上中學,沒有條件住讀,早上天沒亮就要出發,中午就吃從家裡帶去的飯菜,下午放學回家天已擦黑,來回的路上要兩過羊隘,步行十幾里。
然而,比起那些只上過一兩年學就投入繁重的農業生產的人來說,所有有學上的人又是幸運的。哪怕他上的學並不正常,哪怕他就讀的學校簡陋破敗,至少,他有一段屬於學校的少年時光和足以回憶的學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