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流通,強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面對楊修的提問,魏正不慌不忙,拿起一根自製的粉筆,在一塊自製的黑板上,穩穩地寫下了兩個蒼勁有力但不太好看的大字:「經濟。」

  「好了,今天的論題,經濟的第一要義是什麼?」

  隨著魏正的聲音落下,那些不太喜歡內政的人頓時苦起了臉。

  尤其胡超,心中更是一陣哀嚎,滿心委屈地想著:我的夢想是當班超啊!

  縱橫沙場,建功立業,為大漢開疆拓土!

  為何要我思考這些晦澀難懂的經濟問題。

  他耷拉著腦袋,眼神中滿是無奈與抗拒,仿佛一隻鬥敗的公雞。

  不過,楊儀、胡排等人卻瞬間來了興致,開始熱烈地討論起來。

  魏正自然看出了胡超心中所想,於是走到胡超身邊,拍了拍對方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道:「你要是只想當一個衝鋒陷陣的大頭兵,或者偏裨之將,自然不需要懂這些。

  可若你的夢想,是做關將軍那樣統領千軍萬馬的大帥,做班超那樣縱橫捭闔之能臣,那就必須得懂內務。」

  胡超聞言,原本沮喪的心情,頓時有了一絲觸動。

  其實,就像後世一樣。

  做工程經理,可以不懂成本和營銷,但做項目經理,豈能不懂?

  能獨自帶領一軍,單獨出動的,必然要懂軍事,懂糧草,懂內務,懂調度......

  這個其實就是典韋和趙雲的區別。

  典韋只是個保安隊長。

  而趙雲,只是在人生低谷期當過保安隊長。

  他剛出山的時候,就是帶著隊伍做項目。

  率領常山國的義從吏兵去投奔公孫瓚的。

  亂世之中,要想成就事業,僅僅依靠武力是遠遠不夠的,經濟才是支撐一切的根基。

  曹操之所以能屹立不倒,屯田的作用,至關重要。

  對於錢糧的問題,魏正自然沒有絲毫的擔心。

  他之所以有底氣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缺後台。

  魏延都督管轄的漢中四郡,對他全力支持,毫不猶豫地調配資源。

  而掌管大漢政事的胡濟,同樣對魏正寄予厚望。

  在暗中,給予了他極大的便利。

  各地的錢糧絹布還有生鐵銅金等資源,源源不斷地運往魏正所在之處,而且往往是要多少給兩倍。

  最重要的是,如今大漢流行的貨幣是直百五銖錢。

  一枚僅僅四銖重的銅錢,就因為上面刻了「直百五銖」四個字,便價值一百枚五銖錢。

  這本質上,就如同後世的大額面鈔,在某種程度上,有著強制掠奪財富的意味。

  若沒有權力的強硬推行,豪紳和百姓又怎會輕易接受......

  所謂三百萬錢,實際上換算下來,也就三萬銅錢都不到而已。

  在南鄉縣這個近似封閉的生態環境中,魏正又怎麼可能不自己鑄造貨幣......

  至於這樣做會不會引發通貨膨脹,魏正也並不擔心。

  因為略懂經濟學的他,自然明白經濟的第一要義是流通!

  對於如何把錢流通起來,他自信滿滿,有一萬種手段。

  這個困擾後世專家的難題,在魏正看來,其實非常好解決。

  首先就是穩定和增加百姓收入,讓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

  他現在的徵發勞役去搞水利和道路,和後世的大基建,有一定相似之處。

  與此同時,再推行一系列鼓勵農工、發展商業的政策,讓百姓有更多的收入來源和消費的地方。

  其次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百姓在遭遇天災人禍時,也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第三是優化消費環境,讓百姓放心消費,這個更好操作,畢竟這個時代還沒有那麼多科技與狠活,不過是各種商品和建築加強質量管控罷了。

  最後才是刺激消費,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引導消費。

  之所以自信,是因為魏正站的位置更高,也沒有多少世俗關係的牽絆。

  南鄉縣的官吏、豪強,在他眼中,不過是強壯一點的螞蟻。


  誰敢翻臉?

  「南鄉縣的強盛,必須要建立在百姓的富足之上。

  若是以剝削百姓而達成的強盛,不要也罷!」

  魏正神飛物外的時候,楊修正在和胡排等人討論。

  楊修手持一卷竹簡,神情篤定地說道:「經濟之本,在於生產。

  若無生產,何來商品?何來財富?

  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唯有生產充足,百姓方能安居樂業,國家方能富強。」

  他進一步舉例佐證:「昔日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天下,正是因其重視農耕,推行『重農抑商』之策,使得糧食豐足,國力強盛。

  反之,若生產不足,即便流通再順暢,也不過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楊修的支持者們紛紛點頭稱是,有人補充道:「楊先生所言極是。

  生產乃經濟之根基,若無根基,何談發展?

  昔日逆魏,為何能笑到最後,正是持續屯田!」

  胡排則搖了搖頭,反駁道:「楊兄此言差矣。

  生產固然重要,但若無合理分配,生產再多也是徒勞。

  經濟之要義,在於分配之公平。

  若財富集中於少數人之手,百姓依然饑寒交迫,何談經濟繁榮?

  昔日前漢初,文景之治之所以被稱為盛世,正是因其輕徭薄賦,注重分配之公平,使得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反之,若分配不公,即便生產再盛,也只會導致貧富懸殊,土地集中,社會動盪。」

  胡排的支持者們也紛紛附和:「胡先生高見!分配不公,則民心不穩;民心不穩,則國將不國。」

  兩人的爭論愈發激烈,楊修強調「無生產則無經濟」,胡排則堅持「無分配則無公平」。

  雙方的支持者們也各執一詞。

  「請魏師!」

  「有請魏師!」

  眾人爭執不下,自然紛紛出聲,請出師父魏正。

  魏正微微一笑,說道:「二位所言皆有一定的道理。

  但經濟的第一要義,既非生產,也非分配,而是流通。」

  楊修與胡排聞言,皆露出疑惑之色:「師父,求解!」

  「同求!」

  迎著,眾少年稚嫩的面孔和求知的雙眸。

  魏正不慌不忙,繼續說道:「經濟如同天地間的雨水循環。

  生產如同雲中之水,分配如同降雨。

  而流通則是河流與地下水,將雨水輸送到每一片土地,滋養萬物。

  生產固然重要,但若無流通,生產的商品只能堆積於倉庫,無法到達需要的人手中。

  分配固然關鍵,但若無流通,分配的財富也只能停留在紙面上,無法真正惠及百姓。

  流通是連接生產與分配的橋樑,是經濟活動的血脈。

  唯有流通順暢,經濟方能生機勃勃。

  譬如南鄉縣,我們為何要整修官道、拓寬河道?

  正是因為流通不暢,商品難以運出,百姓難以致富。

  如今官道修通,商賈往來,百姓的生活才得以改善。」

  一番講解,聽的眾人如痴如醉。

  陡然,胡超拍起了大腿,激動的問道:「魏師,商品要賣到吳魏去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