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士家,軍營
官吏們站在一旁,目睹著魏正宣布三十稅一且無口賦這一震撼消息後的百姓反應,各自的神態與心思截然不同。
有的官吏瞪大了眼睛,臉上寫滿驚訝,那模樣仿佛聽到了天方夜譚,被這超乎想像的低稅政策驚得回不過神來。
他們在心底暗自驚嘆,如此大膽的稅賦改革,實屬罕見。
畢竟丞相在日,雖然賞罰公平,但這稅賦,可一直都是極高的。
現在魏正自稱丞相弟子,來到了南鄉縣,就要三十稅一。
有的官吏則微微皺起了眉頭,眼神中透著幾分精明與算計,他們正飛快地在心中暗自盤算著這一政策對自己切身利益的影響。
平日裡,他們或多或少靠著一些稅收上的操作謀取私利,如今稅率大幅降低,那些灰色收入的來源恐怕要大打折扣。
帳目要明細,稅賦又極低......想到這兒,他們的眉頭皺得更緊了。
而還有一部分官吏,一臉欽佩地望向魏正,眼神中滿是敬重與讚嘆。
這一決策雖然大膽,卻精準地擊中了民心的要害。
說句難聽話,周邊的縣裡聽到這個消息,不知道有多少百姓會遷徙過來。
甚至那些藏在深山老林里的百姓,恐怕也會紛紛出山。
在他們看來,魏正年紀輕輕便能有如此魄力與遠見,實在是令人折服,對他的未來更是充滿了期待。
不過,在這各異的反應中,人群里還是有人忍不住心生疑惑,出聲問道:「三十稅一,那咱們的俸祿,還有士卒的牢直從何而來?」
這一問,道出了不少官吏心中的隱憂,這關係到他們的生計。
畢竟不能做帳了......
可他的話音剛落,便引來了同僚們的一陣嗤笑。
其中一位年長些的官吏撇了撇嘴,不屑道:「你也不看看君侯是誰?
那可是大將軍最愛的三公子,他還差你這兩萬人的稅賦?!
人家背後有整個家族的支持,眼界和格局豈是你我能比的。
君侯這是在下一盤大棋,要的是南鄉縣長治久安,民心所向,哪會在乎這點蠅頭小利。」
這番話一出口,周圍的官吏們紛紛點頭,原本的疑惑也在這解釋中漸漸消散,他們望向魏正的眼神里,又多了幾分敬畏。
......
推行三十稅一的政策,絕非魏正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他深思熟慮、早有謀劃的關鍵策略。
低稅政策看似會削減官府的收入。
可實際上,真正受影響的是那些官吏中飽私囊的灰色收入。
西漢文景之治時期,三十稅一的政策推行得極為成功,甚至在某些特殊階段,朝廷一度減免田稅。
即便如此,國家依然積累起了海量的財富。
究其根源,低稅政策極大地激發了百姓開墾荒地的熱情。
百姓們深知,賦稅越低,自己辛勤勞作所得便能更多地留存下來,改善生活。
於是,大量荒地被開墾,耕地面積不斷擴大,糧食產量隨之節節攀升。
糧食多了,百姓耕耘自家婆娘的底氣也更厚了,於是子嗣成群。
子嗣成群之後,開墾荒地的勞力就增加了,幾乎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而作為國家,其他的不說,單貨幣一個手段,就可以獲得海量的收入。
雖然田地不收稅,但百姓手中的糧食充裕,太多了自然要換成更加方便的貨幣。
國家便可通過發行貨幣的方式,將這些糧食納入國庫。
如此一來,不僅滿足了國家的物資儲備需求,也促進了經濟的良性循環。
然後國家還可以在交換的過程中徵收商稅......
更何況,如今大漢所使用的直百錢,相較於文景時期的貨幣,購買力更強,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含金量」更高。
只需開挖少量的銅礦,鑄造成直百錢,便能輕鬆換取大量的糧食以及精美的蜀錦。
這些蜀錦,質地優良、工藝精湛,堪稱蜀地的特色商品。
將蜀錦銷往魏國和吳國,又能賺取豐厚的利潤,進一步充實財政。
這也是魏正選擇南鄉縣作為封地的原因之一。
南鄉縣與曹魏的魏興郡接壤,也就是原本的漢中西城。
另外,南鄉縣雖然和吳國隔著巴西郡和巴東郡,但巴西郡費禕,那是魏正的小弟。
巴東郡的向寵,那也算是自己人。
當然,利用貨幣和貿易來發展經濟的計劃,還需要逐步推進,目前只是魏正心中的長遠藍圖。
當下,魏正成功安撫好了民心,百姓們對他感恩戴德,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
而他的下一個目標,便是軍營。
軍隊作為維護一方穩定、保障發展的重要力量,軍心的穩定至關重要。
只有收攏軍心,讓將士們衷心擁護自己,才能在這複雜多變的局勢中站穩腳跟,為南鄉縣的長遠發展保駕護航。
雖然軍營這邊暫時由親大兄魏昌管理,可對方腦子裡全是肌肉,行事作風簡單直接,典型的一介武夫。
平日裡衝鋒陷陣,那是一把好手,可涉及到軍隊的管理與權謀,就有點弱項。
說句難聽話,甚至有可能被人悄悄的奪走兵權而不自知。
魏正抬眼望向遠處軍營的方向,那裡軍旗飄揚,偶爾傳來士卒操練的呼喊聲。
接下來的計劃,首先得去軍營露個臉,讓將士們都清楚自己才是真正的主心骨。
再者,要找個合適的時機,和魏昌好好談談,把軍隊的管理章程重新梳理一遍,逐步將權力收攏到自己手中。
當然,魏正不會直接對魏昌的部曲動手,他的第一步,瞄準的還是曹魏的降兵。
箕谷之戰,大漢大敗曹魏,俘虜了數萬降兵,這些人自然被丞相府眾將瓜分。
首功的魏延拿了大頭,他總算念著魏正,便特意分給他一千正卒和兩千輔兵。
此時,這些降兵在魏昌的管轄之下,每日做著勞役之事。
軍營里,塵土飛揚,士兵們扛著沙袋、搬運著石料,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突然,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傳來,一名傳令兵匆匆跑進營地,高聲喊道:「君侯魏正來了!」
魏昌聽到消息,手中的馬鞭一甩,急忙整理了下自己的盔甲,帶著幾名偏將,大步流星地迎了出去。
他們剛到營門口,就看見魏正騎著一匹矯健的黑馬,身姿挺拔,氣宇軒昂而來。
身後是十幾名隨從,都是從突將中精挑細選的精銳。
魏昌趕忙上前,單膝跪地,抱拳行了個標準的軍禮,聲若洪鐘般說道:「末將魏昌,迎接君侯!」
身後的偏將們見狀,也整齊劃一地行禮,動作幹練利落,一時間,氣氛莊重肅穆。
看到這一幕,魏正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之色。
他來不及多想,急忙翻身下馬,快步幾步上前,雙手穩穩地扶起魏昌,言辭懇切地說道:「兄長不必多禮。」
魏昌瓮聲瓮氣地回應道:「君侯在軍中,還是稱臣的職務好。」
他眉頭深皺,眼神中閃過一絲無奈與不甘。
也不知是哪個好事之人在阿翁魏延那裡搬弄是非,魏延特意派人送來了一封信,信中言辭激烈,將魏昌狠狠斥責了一通。
魏昌不敢再有絲毫懈怠,但讓他對自己的三弟如此恭敬行禮,心底總歸還是有些不痛快。
「大兄說哪裡話,我再是君侯,你也是我大兄。」
魏正滿臉笑意,客氣地恭維著,言語間滿是敬重。
到了這個時候,他哪裡還不知道,定是有人勸誡了魏昌,當然勸誡未必有用,說不得是魏延出手了。
見魏正如此謙恭,魏昌心裡這才好受了些,忿忿不平地嘟囔道:「某等兄弟之間,本就情深意切,卻有人在阿翁那裡嚼舌根子。
哼,若是讓某得知是誰,必然抽他幾鞭子!」
魏正笑了笑,語氣平和地勸慰道:「大兄置什麼氣,某等兄弟間的情誼,其他人又怎麼能懂。」
回想起之前的安排,魏正有些想笑。
因為他的部署,魏昌和杜祺先行一步,沒能親眼目睹他大展身手的時刻。
雖說魏延對他的表現讚不絕口,可魏昌怎麼會輕易相信呢?
在魏昌的印象里,三弟以前的模樣還歷歷在目,一時之間,實在難以將他和如今獨當一面的君侯聯繫起來。
不過,魏昌也並沒有太過憤恨,畢竟他心裡清楚,等阿翁魏延故去之後,那南鄭縣侯的爵位,自然是由他魏昌來繼承。
「三弟......君侯,你此來軍營所為何事?」
魏昌心情稍稍平復之後,目光看向魏正,帶著幾分疑惑詢問道。
此刻的他,已收起了先前的憤懣,但阿翁魏延的陰影依舊在頭上。
魏延勞苦功高,自矜驍勇,對待幾個兒子,非打即罵,幾人心中,都頗為懼怕這個老子。
「自然是見一見曹魏的降兵,和他們說說話,安撫住這些人。」
聞聲,魏昌瓮聲瓮氣地說道:「這群人最是不老實,逃走的有幾十個,都被我抓了殺死,剩下的這才老實些。」
他說話間,臉上的肌肉微微抽動,眼神中閃過一絲狠厲。
在魏昌看來,對待這些降兵,就得用強硬的手段,才能讓他們服服帖帖。
說罷,他還不自覺地攥緊了拳頭,似乎回想起那些逃走的降兵,心中仍有怒火。
魏正微微點頭,說道:「嗯,恩威並施,大兄威風夠了,自然要小弟去施施恩德,如此才能徹底收服這群士卒。」
逃兵,自然是要殺的,便是魏正主事,也是如此。
「先把一千正卒聚集起來。」
「唯!」魏昌領命,轉身面向身後的偏將,大手一揮,下達指令。
偏將們迅速行動起來,各自奔向營地的不同角落,傳達集合正卒的命令。
不一會兒,營地里便響起了此起彼伏的號角聲和呼喊聲。
士卒們匆忙的腳步聲交織在一起,在他們的驅使下,曹魏的一千正卒降兵從四面八方迅速朝著指定地點匯聚。
他們步伐雖略顯凌亂,但在軍官的指揮下,很快便排列成整齊的方陣。
魏正看著那些曹魏的正卒,腦海中浮現出曹魏士卒的制度。
曹魏的士卒,是士家制度。
士家制度是曹魏為保證有足夠的兵源和防止士兵逃亡,強行規定士兵及其家屬成為社會一定等級的制度。
士兵及其家庭另立戶籍,稱為「士家」。
士家集中居住,主要居於曹魏的政治統治中心鄴城一帶,由軍營或郡縣管理,社會地位很低。
男子終身當兵,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世代當兵。
士平時屯田,戰時打仗。
士家只能與士家通婚。
士兵死後,妻子由政府主持改配士家。
為防止士兵逃亡,政府另行制定了「錯役制」和「士亡法」,規定,士兵逃亡,家屬要受嚴厲處罰,重則處死,或沒為官奴婢。
一入士籍,不能脫離,只有立了軍功,才能免為平民,個別立有特殊功勳者才能稱爵,士的兒子不能為官。
曹操離世之後,這套士家制度不僅未被廢止,反而變本加厲地推行開來,其影響範圍進一步擴大。
在曹魏政權的體系下,士家子弟生來便被打上了軍戶的烙印。
世代為兵,命運被牢牢捆綁在軍事體系之中。
如今這些曹魏的降兵,雖說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逃兵,可依照曹魏一貫的行事風格,大概率會將他們默認列為陣亡。
一旦被如此定性,家中的妻子便會被強制改配他人,這在曹魏政權看來,不過是稀鬆平常的常規操作。
而後續衍生出的一系列問題,諸如他們的兒女該如何照料,年邁的父母又怎樣安度晚年,統統被拋諸腦後。
如此境遇,怎能不讓這些降兵們萌生逃回去的念頭?
他們心中掛念著家人,擔憂著親人此後的悲慘命運,歸心似箭。
然而,站在大漢的立場,又怎會輕易將這些降兵放回去?
放他們回去,無疑是縱虎歸山,日後必定會再次拿起武器,成為殺害自己人的利刃。
畢竟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殘酷的戰爭法則主導著一切,「人道主義」這樣的概念,還遠遠未曾誕生。
在當權者和大多數人的眼中,普通百姓不過是龐大國家機器運轉中的渺小零件,實在算不上真正意義上被尊重的「人」。
他們的生死、他們的家庭,往往被視為微不足道的存在,在宏大的政治和軍事利益面前,輕易地被犧牲和忽略。
「這群降兵是不可能被徹底收服的!」
魏昌在旁邊提醒道。「按某所想,全部發往山中挖礦,死了便罷!」
聞言,魏正微微一笑:「不可能被收服麼?」
正要魏昌見識見識自己的手段。
有的官吏瞪大了眼睛,臉上寫滿驚訝,那模樣仿佛聽到了天方夜譚,被這超乎想像的低稅政策驚得回不過神來。
他們在心底暗自驚嘆,如此大膽的稅賦改革,實屬罕見。
畢竟丞相在日,雖然賞罰公平,但這稅賦,可一直都是極高的。
現在魏正自稱丞相弟子,來到了南鄉縣,就要三十稅一。
有的官吏則微微皺起了眉頭,眼神中透著幾分精明與算計,他們正飛快地在心中暗自盤算著這一政策對自己切身利益的影響。
平日裡,他們或多或少靠著一些稅收上的操作謀取私利,如今稅率大幅降低,那些灰色收入的來源恐怕要大打折扣。
帳目要明細,稅賦又極低......想到這兒,他們的眉頭皺得更緊了。
而還有一部分官吏,一臉欽佩地望向魏正,眼神中滿是敬重與讚嘆。
這一決策雖然大膽,卻精準地擊中了民心的要害。
說句難聽話,周邊的縣裡聽到這個消息,不知道有多少百姓會遷徙過來。
甚至那些藏在深山老林里的百姓,恐怕也會紛紛出山。
在他們看來,魏正年紀輕輕便能有如此魄力與遠見,實在是令人折服,對他的未來更是充滿了期待。
不過,在這各異的反應中,人群里還是有人忍不住心生疑惑,出聲問道:「三十稅一,那咱們的俸祿,還有士卒的牢直從何而來?」
這一問,道出了不少官吏心中的隱憂,這關係到他們的生計。
畢竟不能做帳了......
可他的話音剛落,便引來了同僚們的一陣嗤笑。
其中一位年長些的官吏撇了撇嘴,不屑道:「你也不看看君侯是誰?
那可是大將軍最愛的三公子,他還差你這兩萬人的稅賦?!
人家背後有整個家族的支持,眼界和格局豈是你我能比的。
君侯這是在下一盤大棋,要的是南鄉縣長治久安,民心所向,哪會在乎這點蠅頭小利。」
這番話一出口,周圍的官吏們紛紛點頭,原本的疑惑也在這解釋中漸漸消散,他們望向魏正的眼神里,又多了幾分敬畏。
......
推行三十稅一的政策,絕非魏正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他深思熟慮、早有謀劃的關鍵策略。
低稅政策看似會削減官府的收入。
可實際上,真正受影響的是那些官吏中飽私囊的灰色收入。
西漢文景之治時期,三十稅一的政策推行得極為成功,甚至在某些特殊階段,朝廷一度減免田稅。
即便如此,國家依然積累起了海量的財富。
究其根源,低稅政策極大地激發了百姓開墾荒地的熱情。
百姓們深知,賦稅越低,自己辛勤勞作所得便能更多地留存下來,改善生活。
於是,大量荒地被開墾,耕地面積不斷擴大,糧食產量隨之節節攀升。
糧食多了,百姓耕耘自家婆娘的底氣也更厚了,於是子嗣成群。
子嗣成群之後,開墾荒地的勞力就增加了,幾乎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而作為國家,其他的不說,單貨幣一個手段,就可以獲得海量的收入。
雖然田地不收稅,但百姓手中的糧食充裕,太多了自然要換成更加方便的貨幣。
國家便可通過發行貨幣的方式,將這些糧食納入國庫。
如此一來,不僅滿足了國家的物資儲備需求,也促進了經濟的良性循環。
然後國家還可以在交換的過程中徵收商稅......
更何況,如今大漢所使用的直百錢,相較於文景時期的貨幣,購買力更強,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含金量」更高。
只需開挖少量的銅礦,鑄造成直百錢,便能輕鬆換取大量的糧食以及精美的蜀錦。
這些蜀錦,質地優良、工藝精湛,堪稱蜀地的特色商品。
將蜀錦銷往魏國和吳國,又能賺取豐厚的利潤,進一步充實財政。
這也是魏正選擇南鄉縣作為封地的原因之一。
南鄉縣與曹魏的魏興郡接壤,也就是原本的漢中西城。
另外,南鄉縣雖然和吳國隔著巴西郡和巴東郡,但巴西郡費禕,那是魏正的小弟。
巴東郡的向寵,那也算是自己人。
當然,利用貨幣和貿易來發展經濟的計劃,還需要逐步推進,目前只是魏正心中的長遠藍圖。
當下,魏正成功安撫好了民心,百姓們對他感恩戴德,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
而他的下一個目標,便是軍營。
軍隊作為維護一方穩定、保障發展的重要力量,軍心的穩定至關重要。
只有收攏軍心,讓將士們衷心擁護自己,才能在這複雜多變的局勢中站穩腳跟,為南鄉縣的長遠發展保駕護航。
雖然軍營這邊暫時由親大兄魏昌管理,可對方腦子裡全是肌肉,行事作風簡單直接,典型的一介武夫。
平日裡衝鋒陷陣,那是一把好手,可涉及到軍隊的管理與權謀,就有點弱項。
說句難聽話,甚至有可能被人悄悄的奪走兵權而不自知。
魏正抬眼望向遠處軍營的方向,那裡軍旗飄揚,偶爾傳來士卒操練的呼喊聲。
接下來的計劃,首先得去軍營露個臉,讓將士們都清楚自己才是真正的主心骨。
再者,要找個合適的時機,和魏昌好好談談,把軍隊的管理章程重新梳理一遍,逐步將權力收攏到自己手中。
當然,魏正不會直接對魏昌的部曲動手,他的第一步,瞄準的還是曹魏的降兵。
箕谷之戰,大漢大敗曹魏,俘虜了數萬降兵,這些人自然被丞相府眾將瓜分。
首功的魏延拿了大頭,他總算念著魏正,便特意分給他一千正卒和兩千輔兵。
此時,這些降兵在魏昌的管轄之下,每日做著勞役之事。
軍營里,塵土飛揚,士兵們扛著沙袋、搬運著石料,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突然,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傳來,一名傳令兵匆匆跑進營地,高聲喊道:「君侯魏正來了!」
魏昌聽到消息,手中的馬鞭一甩,急忙整理了下自己的盔甲,帶著幾名偏將,大步流星地迎了出去。
他們剛到營門口,就看見魏正騎著一匹矯健的黑馬,身姿挺拔,氣宇軒昂而來。
身後是十幾名隨從,都是從突將中精挑細選的精銳。
魏昌趕忙上前,單膝跪地,抱拳行了個標準的軍禮,聲若洪鐘般說道:「末將魏昌,迎接君侯!」
身後的偏將們見狀,也整齊劃一地行禮,動作幹練利落,一時間,氣氛莊重肅穆。
看到這一幕,魏正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之色。
他來不及多想,急忙翻身下馬,快步幾步上前,雙手穩穩地扶起魏昌,言辭懇切地說道:「兄長不必多禮。」
魏昌瓮聲瓮氣地回應道:「君侯在軍中,還是稱臣的職務好。」
他眉頭深皺,眼神中閃過一絲無奈與不甘。
也不知是哪個好事之人在阿翁魏延那裡搬弄是非,魏延特意派人送來了一封信,信中言辭激烈,將魏昌狠狠斥責了一通。
魏昌不敢再有絲毫懈怠,但讓他對自己的三弟如此恭敬行禮,心底總歸還是有些不痛快。
「大兄說哪裡話,我再是君侯,你也是我大兄。」
魏正滿臉笑意,客氣地恭維著,言語間滿是敬重。
到了這個時候,他哪裡還不知道,定是有人勸誡了魏昌,當然勸誡未必有用,說不得是魏延出手了。
見魏正如此謙恭,魏昌心裡這才好受了些,忿忿不平地嘟囔道:「某等兄弟之間,本就情深意切,卻有人在阿翁那裡嚼舌根子。
哼,若是讓某得知是誰,必然抽他幾鞭子!」
魏正笑了笑,語氣平和地勸慰道:「大兄置什麼氣,某等兄弟間的情誼,其他人又怎麼能懂。」
回想起之前的安排,魏正有些想笑。
因為他的部署,魏昌和杜祺先行一步,沒能親眼目睹他大展身手的時刻。
雖說魏延對他的表現讚不絕口,可魏昌怎麼會輕易相信呢?
在魏昌的印象里,三弟以前的模樣還歷歷在目,一時之間,實在難以將他和如今獨當一面的君侯聯繫起來。
不過,魏昌也並沒有太過憤恨,畢竟他心裡清楚,等阿翁魏延故去之後,那南鄭縣侯的爵位,自然是由他魏昌來繼承。
「三弟......君侯,你此來軍營所為何事?」
魏昌心情稍稍平復之後,目光看向魏正,帶著幾分疑惑詢問道。
此刻的他,已收起了先前的憤懣,但阿翁魏延的陰影依舊在頭上。
魏延勞苦功高,自矜驍勇,對待幾個兒子,非打即罵,幾人心中,都頗為懼怕這個老子。
「自然是見一見曹魏的降兵,和他們說說話,安撫住這些人。」
聞聲,魏昌瓮聲瓮氣地說道:「這群人最是不老實,逃走的有幾十個,都被我抓了殺死,剩下的這才老實些。」
他說話間,臉上的肌肉微微抽動,眼神中閃過一絲狠厲。
在魏昌看來,對待這些降兵,就得用強硬的手段,才能讓他們服服帖帖。
說罷,他還不自覺地攥緊了拳頭,似乎回想起那些逃走的降兵,心中仍有怒火。
魏正微微點頭,說道:「嗯,恩威並施,大兄威風夠了,自然要小弟去施施恩德,如此才能徹底收服這群士卒。」
逃兵,自然是要殺的,便是魏正主事,也是如此。
「先把一千正卒聚集起來。」
「唯!」魏昌領命,轉身面向身後的偏將,大手一揮,下達指令。
偏將們迅速行動起來,各自奔向營地的不同角落,傳達集合正卒的命令。
不一會兒,營地里便響起了此起彼伏的號角聲和呼喊聲。
士卒們匆忙的腳步聲交織在一起,在他們的驅使下,曹魏的一千正卒降兵從四面八方迅速朝著指定地點匯聚。
他們步伐雖略顯凌亂,但在軍官的指揮下,很快便排列成整齊的方陣。
魏正看著那些曹魏的正卒,腦海中浮現出曹魏士卒的制度。
曹魏的士卒,是士家制度。
士家制度是曹魏為保證有足夠的兵源和防止士兵逃亡,強行規定士兵及其家屬成為社會一定等級的制度。
士兵及其家庭另立戶籍,稱為「士家」。
士家集中居住,主要居於曹魏的政治統治中心鄴城一帶,由軍營或郡縣管理,社會地位很低。
男子終身當兵,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世代當兵。
士平時屯田,戰時打仗。
士家只能與士家通婚。
士兵死後,妻子由政府主持改配士家。
為防止士兵逃亡,政府另行制定了「錯役制」和「士亡法」,規定,士兵逃亡,家屬要受嚴厲處罰,重則處死,或沒為官奴婢。
一入士籍,不能脫離,只有立了軍功,才能免為平民,個別立有特殊功勳者才能稱爵,士的兒子不能為官。
曹操離世之後,這套士家制度不僅未被廢止,反而變本加厲地推行開來,其影響範圍進一步擴大。
在曹魏政權的體系下,士家子弟生來便被打上了軍戶的烙印。
世代為兵,命運被牢牢捆綁在軍事體系之中。
如今這些曹魏的降兵,雖說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逃兵,可依照曹魏一貫的行事風格,大概率會將他們默認列為陣亡。
一旦被如此定性,家中的妻子便會被強制改配他人,這在曹魏政權看來,不過是稀鬆平常的常規操作。
而後續衍生出的一系列問題,諸如他們的兒女該如何照料,年邁的父母又怎樣安度晚年,統統被拋諸腦後。
如此境遇,怎能不讓這些降兵們萌生逃回去的念頭?
他們心中掛念著家人,擔憂著親人此後的悲慘命運,歸心似箭。
然而,站在大漢的立場,又怎會輕易將這些降兵放回去?
放他們回去,無疑是縱虎歸山,日後必定會再次拿起武器,成為殺害自己人的利刃。
畢竟在這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殘酷的戰爭法則主導著一切,「人道主義」這樣的概念,還遠遠未曾誕生。
在當權者和大多數人的眼中,普通百姓不過是龐大國家機器運轉中的渺小零件,實在算不上真正意義上被尊重的「人」。
他們的生死、他們的家庭,往往被視為微不足道的存在,在宏大的政治和軍事利益面前,輕易地被犧牲和忽略。
「這群降兵是不可能被徹底收服的!」
魏昌在旁邊提醒道。「按某所想,全部發往山中挖礦,死了便罷!」
聞言,魏正微微一笑:「不可能被收服麼?」
正要魏昌見識見識自己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