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各懷心思
凌晨時分,月朗星稀。
從于謙家裡出來的楊洪一身輕鬆,哼著小曲,上了轎子回家。
年近七十的他連日路途奔波,今天又熬了個大夜,只感覺精疲力盡。
「不容易啊,終於這趟還是沒有白跑。」楊洪舒了口氣。
「于少保答應老爺了?」老僕問道。
楊洪道:「于少保雖然不情不願,最終還是點了頭。只要他點了頭,這事情就成了一大半了。」
「那可太好了。」老僕道,「離天亮還有一會兒,老爺回家還能睡上一兩個時辰。」
楊洪看了看月亮的位置,搖了搖頭道:「不睡了。這馬上就要面聖,很多話總得提前想好,不容有錯。我現在腦子裡思緒紛紛,亂得很,想睡也睡不著啊。」
「老爺年紀大了,無論如何還是身體要緊。」
楊洪嘆了一口氣:「說實話,我這一把老骨頭,真無所謂了,人到七十古來稀,我還有幾年好日子可活?我只是放心不下俊兒,哎,這個不省心的孽障,真是讓我操碎了心。」
……
翌日天亮,養心殿朝會。
除了楊洪之外,與會者只有司禮監的兩名太監、閣臣和六部尚書。
討論的內容,自然是蒙古內亂和太上皇朱祁鎮的問題。
楊洪對朱祁鈺的心思已經揣摩透徹了,昨夜又得了于謙的首肯,故而自信滿滿,向朱祁鈺提出了他的方案。
那便是扶持賽罕王和阿剌知院,以對抗更為強大的伯顏帖木兒。
這麼做的理由,是為了保持草原上始終是諸侯爭霸的混亂狀態,而不再出現一個像也先那樣一統草原的強者。
仁宣以來,大明縮邊棄地,武備日漸鬆弛,對草原的局勢不加干涉,這才導致也先做大,並發生了土木堡那樣危急存亡的大大事件。
如今必須吸取教訓,有所作為了。
當然,鑑於賽罕王和阿剌知院這二人風評較差,與大明結怨深重,為了道義上的正義性,這種扶持必然不能是光明正大的。
即大明不會公開承認賽罕王和阿剌知院勢力的藩屬地位,更不予冊封,而只是在暗中資助一些糧草軍械,助他們對抗伯顏帖木兒。
一旦草原局勢有變,強弱平衡發生變化,朝廷便會重新評估,資助隨時都有可能停止。
綜合來看,這是目前最符合大明國家利益的做法。也是于謙糾結來糾結去,最終還是決定同意楊洪的原因。
至於太上皇朱祁鎮的下落,則只能暫時封鎖消息,不予百官知曉。
只要忽略朱祁鎮的存在,朱祁鎮的問題便不是問題。
畢竟,朱祁鎮遠在大漠以北,縱有信息不暢,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朱祁鈺當然很開心。
楊洪這提議,完全提到了他的心上了。
既對北方邊患問題提出了靠譜的戰略,又有了不用迎接他老哥回來的完美藉口,可謂一舉兩得。
「楊將軍智勇雙全,真乃國之良將也。」
朱祁鈺先是誇了楊洪一句,讓群臣明白一下自己的態度,然後小心翼翼地問于謙道:「于少保,你對此事有何看法?」
雖然朱祁鈺是皇帝,但是他知道,這事兒如果于謙不點頭,多半也很難通過。
「昌平侯所言,臣基本同意。」于謙毫不遲疑地說道,「只是臣以為,一旦將來有了機會,還是要設法迎接太上皇回京才是。」
「那是自然。」
朱祁鈺沒想到,于謙居然能這麼痛快答應下來,心裡一陣歡喜。
至於迎接太上皇回京,那是將來的事,將來再說就好,拖得久了,人們習以為常,可能漸漸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諸位愛卿,你們可有異議?」朱祁鈺又急忙問禮部尚書胡濙、吏部尚書王直等大臣。
這些人本就話語權不重,見于謙和朱祁鈺都同意,那還有什麼好說的,於是紛紛表示,贊同楊洪的辦法。
「既然大家都沒有意見,那就這麼辦吧。」
朱祁鈺自然也明白這一點,不過是走走民主流程,對諸位勛貴老臣表示一下尊重而已。
見無異議,朱祁鈺便迫不及待地拍板,把這事兒定了下來:「楊將軍,此事不適宜直接由朝廷出面,你跟蒙古人打交道多,這事主要還是交給你來負責。你回去派使臣去韃子營里跟他們談,資助多久,需要多少錢糧,你來決定,密信回京,我和于少保他們到時候再議一下,如果沒有太大的問題,便擬票批紅,交給戶部執行即可。」
「微臣領命。」楊洪叩首道。
可能是因為年紀太大,連夜奔波疲憊,楊洪起身的時候一個踉蹌,差點跌倒。
「楊將軍無礙吧?」朱祁鈺站起身來關切地問道。
楊洪急忙謝罪道:「無事,只是年紀大了,偶感頭暈目眩,驚了陛下,臣死罪。」
「無妨。金英,給楊將軍賜座。」朱祁鈺命身邊太監上前,給楊洪搬了個小板凳來坐下。
明朝制度,即便是賜座,也不可能給椅子,而只能給小板凳,以示君臣尊卑之別。
即便如此,這也是格外的殊榮,大家一般都是站著,天子很少賜座的。
可見今天朱祁鎮對楊洪是有多麼的滿意。
接著,大臣們又商討了一些其他朝政事務。臨散會,朱祁鈺卻是特意叮囑道:「關於太上皇的下落,事關重大,諸位愛卿務必切記,暫時嚴守此秘密,不得外泄。」
「老臣一向嘴嚴,陛下放心好了。」已經七十六歲,鬚髮皆白的禮部尚書胡濙第一個站出來道。
胡濙嘴嚴是出了名的。
當年他受朱棣之命,在民間暗訪建文帝的下落,十四年後終於得到一些線索,當即回京跟朱棣復命,君臣二人聊至大半夜。
只是,這晚上二人到底說了什麼,朱允炆到底是生是死,人在何方,朱棣不讓說,胡濙就一直保守著這個秘密,直到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依舊無人知曉。
「胡尚書開口,朕自然放心。」朱祁鈺點了點頭,「希望其他諸位臣工也一樣。」
這話擺明了就是不放心大伙兒,要大伙兒表態。
於是,于謙等人也陸續站了出來,各自發誓,表示絕不外泄此事。
等朝會散了,大臣們陸續離開,朱祁鈺又把幾個參加會議的司禮監太監叫過來,叮囑他們道:「你們也不能亂說,知道嗎?若是太后問起,也不能說。此事關係朝廷大計,太后心軟,若是被她知道,老人家肯定會傷心難過。」
「陛下放心好了,奴婢們在司禮監十幾年了,孰重孰輕拎得清楚。」
朱祁鈺滿意地點了點頭,眉頭舒展開來。
至於他此前承諾過的,一旦有了朱祁鎮的消息,就會儘快告訴錢皇后的事,早就忘卻腦後了。
從于謙家裡出來的楊洪一身輕鬆,哼著小曲,上了轎子回家。
年近七十的他連日路途奔波,今天又熬了個大夜,只感覺精疲力盡。
「不容易啊,終於這趟還是沒有白跑。」楊洪舒了口氣。
「于少保答應老爺了?」老僕問道。
楊洪道:「于少保雖然不情不願,最終還是點了頭。只要他點了頭,這事情就成了一大半了。」
「那可太好了。」老僕道,「離天亮還有一會兒,老爺回家還能睡上一兩個時辰。」
楊洪看了看月亮的位置,搖了搖頭道:「不睡了。這馬上就要面聖,很多話總得提前想好,不容有錯。我現在腦子裡思緒紛紛,亂得很,想睡也睡不著啊。」
「老爺年紀大了,無論如何還是身體要緊。」
楊洪嘆了一口氣:「說實話,我這一把老骨頭,真無所謂了,人到七十古來稀,我還有幾年好日子可活?我只是放心不下俊兒,哎,這個不省心的孽障,真是讓我操碎了心。」
……
翌日天亮,養心殿朝會。
除了楊洪之外,與會者只有司禮監的兩名太監、閣臣和六部尚書。
討論的內容,自然是蒙古內亂和太上皇朱祁鎮的問題。
楊洪對朱祁鈺的心思已經揣摩透徹了,昨夜又得了于謙的首肯,故而自信滿滿,向朱祁鈺提出了他的方案。
那便是扶持賽罕王和阿剌知院,以對抗更為強大的伯顏帖木兒。
這麼做的理由,是為了保持草原上始終是諸侯爭霸的混亂狀態,而不再出現一個像也先那樣一統草原的強者。
仁宣以來,大明縮邊棄地,武備日漸鬆弛,對草原的局勢不加干涉,這才導致也先做大,並發生了土木堡那樣危急存亡的大大事件。
如今必須吸取教訓,有所作為了。
當然,鑑於賽罕王和阿剌知院這二人風評較差,與大明結怨深重,為了道義上的正義性,這種扶持必然不能是光明正大的。
即大明不會公開承認賽罕王和阿剌知院勢力的藩屬地位,更不予冊封,而只是在暗中資助一些糧草軍械,助他們對抗伯顏帖木兒。
一旦草原局勢有變,強弱平衡發生變化,朝廷便會重新評估,資助隨時都有可能停止。
綜合來看,這是目前最符合大明國家利益的做法。也是于謙糾結來糾結去,最終還是決定同意楊洪的原因。
至於太上皇朱祁鎮的下落,則只能暫時封鎖消息,不予百官知曉。
只要忽略朱祁鎮的存在,朱祁鎮的問題便不是問題。
畢竟,朱祁鎮遠在大漠以北,縱有信息不暢,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朱祁鈺當然很開心。
楊洪這提議,完全提到了他的心上了。
既對北方邊患問題提出了靠譜的戰略,又有了不用迎接他老哥回來的完美藉口,可謂一舉兩得。
「楊將軍智勇雙全,真乃國之良將也。」
朱祁鈺先是誇了楊洪一句,讓群臣明白一下自己的態度,然後小心翼翼地問于謙道:「于少保,你對此事有何看法?」
雖然朱祁鈺是皇帝,但是他知道,這事兒如果于謙不點頭,多半也很難通過。
「昌平侯所言,臣基本同意。」于謙毫不遲疑地說道,「只是臣以為,一旦將來有了機會,還是要設法迎接太上皇回京才是。」
「那是自然。」
朱祁鈺沒想到,于謙居然能這麼痛快答應下來,心裡一陣歡喜。
至於迎接太上皇回京,那是將來的事,將來再說就好,拖得久了,人們習以為常,可能漸漸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諸位愛卿,你們可有異議?」朱祁鈺又急忙問禮部尚書胡濙、吏部尚書王直等大臣。
這些人本就話語權不重,見于謙和朱祁鈺都同意,那還有什麼好說的,於是紛紛表示,贊同楊洪的辦法。
「既然大家都沒有意見,那就這麼辦吧。」
朱祁鈺自然也明白這一點,不過是走走民主流程,對諸位勛貴老臣表示一下尊重而已。
見無異議,朱祁鈺便迫不及待地拍板,把這事兒定了下來:「楊將軍,此事不適宜直接由朝廷出面,你跟蒙古人打交道多,這事主要還是交給你來負責。你回去派使臣去韃子營里跟他們談,資助多久,需要多少錢糧,你來決定,密信回京,我和于少保他們到時候再議一下,如果沒有太大的問題,便擬票批紅,交給戶部執行即可。」
「微臣領命。」楊洪叩首道。
可能是因為年紀太大,連夜奔波疲憊,楊洪起身的時候一個踉蹌,差點跌倒。
「楊將軍無礙吧?」朱祁鈺站起身來關切地問道。
楊洪急忙謝罪道:「無事,只是年紀大了,偶感頭暈目眩,驚了陛下,臣死罪。」
「無妨。金英,給楊將軍賜座。」朱祁鈺命身邊太監上前,給楊洪搬了個小板凳來坐下。
明朝制度,即便是賜座,也不可能給椅子,而只能給小板凳,以示君臣尊卑之別。
即便如此,這也是格外的殊榮,大家一般都是站著,天子很少賜座的。
可見今天朱祁鎮對楊洪是有多麼的滿意。
接著,大臣們又商討了一些其他朝政事務。臨散會,朱祁鈺卻是特意叮囑道:「關於太上皇的下落,事關重大,諸位愛卿務必切記,暫時嚴守此秘密,不得外泄。」
「老臣一向嘴嚴,陛下放心好了。」已經七十六歲,鬚髮皆白的禮部尚書胡濙第一個站出來道。
胡濙嘴嚴是出了名的。
當年他受朱棣之命,在民間暗訪建文帝的下落,十四年後終於得到一些線索,當即回京跟朱棣復命,君臣二人聊至大半夜。
只是,這晚上二人到底說了什麼,朱允炆到底是生是死,人在何方,朱棣不讓說,胡濙就一直保守著這個秘密,直到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依舊無人知曉。
「胡尚書開口,朕自然放心。」朱祁鈺點了點頭,「希望其他諸位臣工也一樣。」
這話擺明了就是不放心大伙兒,要大伙兒表態。
於是,于謙等人也陸續站了出來,各自發誓,表示絕不外泄此事。
等朝會散了,大臣們陸續離開,朱祁鈺又把幾個參加會議的司禮監太監叫過來,叮囑他們道:「你們也不能亂說,知道嗎?若是太后問起,也不能說。此事關係朝廷大計,太后心軟,若是被她知道,老人家肯定會傷心難過。」
「陛下放心好了,奴婢們在司禮監十幾年了,孰重孰輕拎得清楚。」
朱祁鈺滿意地點了點頭,眉頭舒展開來。
至於他此前承諾過的,一旦有了朱祁鎮的消息,就會儘快告訴錢皇后的事,早就忘卻腦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