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傳說中的大院
當李兆坤推著自行車來到門口,發現傻柱正和一位大媽聊天,兩人旁邊還站著一位年輕姑娘,他一眼就認出來了,對方正是於麗。
「柱子,聊什麼呢?」
傻柱看到了一眼李兆坤,連忙介紹道:「三哥,這是紅星小學的馬老師,馬老師身邊的這位是於姑娘,她們二位是過來找三大爺的。」
「馬老師您好,我是李衛國的爸爸,不知道您還有印象麼?」
李兆坤趕忙打了個招呼。
他也是突然發現,眼前的這位馬老師,好像是他們家大毛的班主任,難怪看著有些眼熟。
馬老師輕輕點點頭:「衛國爸爸,我當然記得你,你們家孩子每學期都是你陪著報名的,我沒記錯吧?」
「您沒記錯,我媳婦工作忙,平時不好請假,都是我幫孩子們報名的。」
李兆坤隨口解釋了一句。
「衛國爸爸,衛國媽媽的事…實在是太令人遺憾了,最近一段時間,你一定要多關心一下你們家孩子的身心健康,千萬不能疏忽了。」
馬老師鄭重提醒道。
李兆坤當然是連連點頭:「馬老師您放心,我會注意的。」
聊了幾句後,馬老師指著於麗介紹道:「衛國爸爸,這是我外甥女於麗,她今天要和閻埠貴閻老師家的大兒子閻解成相親,他們倆的事如果成了,以後還請幫我多關照一下。」
「好說好說,您不提我也會這麼做的。」李兆坤立馬附和了一句。
「衛國爸爸,我代於麗跟你說聲謝謝!」馬老師露出了一個笑臉。
「您太客氣了。」李兆坤擺了擺手,隨即客套道:「那馬老師,我和何雨柱還有事,就不打擾你們了,外面風大,你們二位還是趕緊進去吧!」
「行,回頭等開學了,咱們再聊!」
馬老師點了點頭。
看著馬老師和於麗進了四合院,傻柱忍不住八卦道:「三哥,這小姑娘長得真不賴,你說她能看上解成嗎?」
「我覺得能成,解成好歹是高中生,長得模樣周正,家裡條件也不算差,沒道理不成。」
李兆坤毫不猶豫道。
電視劇里就是這麼演的,只要他這隻「蝴蝶」不搞破壞,這樁親事百分百能成,至於說三大爺家摳門,這年頭哪家不精打細算過日子?
當然了,如今三年困難時期才剛剛開始,三大爺家雖然摳門,但遠沒有後面那麼誇張,誇張到近乎變態。
傻柱想起自己坎坷的相親經歷,不由得有些心酸:「高中學歷就這麼管用?早知道,我當初不輟學就好了。」
「怎麼?看你這樣子,後悔娶小華了?還想娶個城裡姑娘?」
李兆坤調侃道。
「怎麼可能?」傻柱一聽急了,連忙辯解道:「我媳婦可比這個於麗好看多了,我又不眼瞎,就算再讓我選一次,我也會選小華的。」
「那你抱怨個什麼勁?跟個怨婦似的?」
「我哪有?三哥您別冤枉我!」
李兆坤拍了拍自行車車座:「行了,我昨天蹬了好幾個小時的車,腿有點酸,你騎車帶我。」
「得嘞,誰讓您是我哥呢!」
傻柱無奈接過了自行車。
……………………………………
出了復興門,到了三里河一帶,眼前出現了一大片樓房,這些都是機關部委的辦公區和宿舍區。
這裡就是四九城大名鼎鼎的大院,李兆坤上輩子第一次聽說,還是通過一部名為《血色浪漫》的電視劇。
說起大院的起源,其實並不複雜,當年解放後,大批軍政幹部和文教人員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了四九城。
很快人們發現,狹小的內城,擁擠的四合院,逼仄的胡同,根本容納不下如此眾多的外來人員,必須另闢蹊徑。
於是,在老城區的西邊和北邊相繼出現了一片又一片的建築群,慢慢地很多建築群周圍建起了高高的圍牆,大院就此形成。
這是一種從未有過的生活形態和獨特文化,後面甚至一度取代了胡同文化,成為了四九城的主流。
言歸正傳,李兆坤和傻柱很快來到了一座大院前,這裡就是兩人的目的地——第一機械部的宿舍區。
第一機械部不愧是重點大部,院門比棉紡廠氣派多了,高高的白色大理石柱子,頂樑上懸著一顆紅色五角星,門口甚至有身穿綠色軍裝的士兵站崗。
李兆坤捅了捅傻柱的腰,輕聲問道:「柱子,咱們怎麼進去?」
「放心,看哥兒們的。」
傻柱瞬間產生了一股優越感。
看吧,三哥這個老土冒,也就在街面上混得開,像大院這種森嚴地方,肯定是第一次過來,要不是自己在一旁陪著,估計腿肚子都得打哆嗦。
在李兆坤注視下,傻柱走到了崗亭前,不知道跟裡面的人說了什麼,然後沒過幾分鐘,那位辦婚宴的領導夫人出現了,將兩人領進了大院裡。
可能是因為過年期間,大院裡非常熱鬧,零星鞭炮聲響個不停,到處都是三五成群的小孩子,最令他印象深刻的,院子裡居然還有一座露天游泳池,有不少人正在上面滑冰。
傻柱突然指著幾座二層小樓,低聲介紹道:「三哥,那些小洋樓是給高層領導住的,紅色單元樓是給中層領導住的,聽說需要主任以上級別才行。」
「那普通人員呢?」
李兆坤隨口問了一句。
「普通人員住白色宿舍樓,居住條件跟咱們四合院大差不差,就是人少了一些,沒有咱們四合院那麼擁擠。」
傻柱回答道。
如果可以選,一般人都會選擇住樓房,樓房住著多氣派啊!
李兆坤又問道:「宿舍樓里每戶有獨立廚房和廁所嗎?」
不等傻柱開口,領導夫人笑著回答道:「宿舍樓里怎麼可能有獨立廚房和廁所,只有單元樓才有,宿舍樓都是每層共用一個大廚房和廁所。」
「那倒是挺不方便的……」
李兆坤忽然想起,這不就是七八十年代非常流行的筒子樓嗎?
沒想到現在就有了。
「有什麼不方便的?這裡大部分人家都吃食堂,平時很少開火的。」
領導夫人不以為意道。
PS:求推薦票和月票!
「柱子,聊什麼呢?」
傻柱看到了一眼李兆坤,連忙介紹道:「三哥,這是紅星小學的馬老師,馬老師身邊的這位是於姑娘,她們二位是過來找三大爺的。」
「馬老師您好,我是李衛國的爸爸,不知道您還有印象麼?」
李兆坤趕忙打了個招呼。
他也是突然發現,眼前的這位馬老師,好像是他們家大毛的班主任,難怪看著有些眼熟。
馬老師輕輕點點頭:「衛國爸爸,我當然記得你,你們家孩子每學期都是你陪著報名的,我沒記錯吧?」
「您沒記錯,我媳婦工作忙,平時不好請假,都是我幫孩子們報名的。」
李兆坤隨口解釋了一句。
「衛國爸爸,衛國媽媽的事…實在是太令人遺憾了,最近一段時間,你一定要多關心一下你們家孩子的身心健康,千萬不能疏忽了。」
馬老師鄭重提醒道。
李兆坤當然是連連點頭:「馬老師您放心,我會注意的。」
聊了幾句後,馬老師指著於麗介紹道:「衛國爸爸,這是我外甥女於麗,她今天要和閻埠貴閻老師家的大兒子閻解成相親,他們倆的事如果成了,以後還請幫我多關照一下。」
「好說好說,您不提我也會這麼做的。」李兆坤立馬附和了一句。
「衛國爸爸,我代於麗跟你說聲謝謝!」馬老師露出了一個笑臉。
「您太客氣了。」李兆坤擺了擺手,隨即客套道:「那馬老師,我和何雨柱還有事,就不打擾你們了,外面風大,你們二位還是趕緊進去吧!」
「行,回頭等開學了,咱們再聊!」
馬老師點了點頭。
看著馬老師和於麗進了四合院,傻柱忍不住八卦道:「三哥,這小姑娘長得真不賴,你說她能看上解成嗎?」
「我覺得能成,解成好歹是高中生,長得模樣周正,家裡條件也不算差,沒道理不成。」
李兆坤毫不猶豫道。
電視劇里就是這麼演的,只要他這隻「蝴蝶」不搞破壞,這樁親事百分百能成,至於說三大爺家摳門,這年頭哪家不精打細算過日子?
當然了,如今三年困難時期才剛剛開始,三大爺家雖然摳門,但遠沒有後面那麼誇張,誇張到近乎變態。
傻柱想起自己坎坷的相親經歷,不由得有些心酸:「高中學歷就這麼管用?早知道,我當初不輟學就好了。」
「怎麼?看你這樣子,後悔娶小華了?還想娶個城裡姑娘?」
李兆坤調侃道。
「怎麼可能?」傻柱一聽急了,連忙辯解道:「我媳婦可比這個於麗好看多了,我又不眼瞎,就算再讓我選一次,我也會選小華的。」
「那你抱怨個什麼勁?跟個怨婦似的?」
「我哪有?三哥您別冤枉我!」
李兆坤拍了拍自行車車座:「行了,我昨天蹬了好幾個小時的車,腿有點酸,你騎車帶我。」
「得嘞,誰讓您是我哥呢!」
傻柱無奈接過了自行車。
……………………………………
出了復興門,到了三里河一帶,眼前出現了一大片樓房,這些都是機關部委的辦公區和宿舍區。
這裡就是四九城大名鼎鼎的大院,李兆坤上輩子第一次聽說,還是通過一部名為《血色浪漫》的電視劇。
說起大院的起源,其實並不複雜,當年解放後,大批軍政幹部和文教人員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了四九城。
很快人們發現,狹小的內城,擁擠的四合院,逼仄的胡同,根本容納不下如此眾多的外來人員,必須另闢蹊徑。
於是,在老城區的西邊和北邊相繼出現了一片又一片的建築群,慢慢地很多建築群周圍建起了高高的圍牆,大院就此形成。
這是一種從未有過的生活形態和獨特文化,後面甚至一度取代了胡同文化,成為了四九城的主流。
言歸正傳,李兆坤和傻柱很快來到了一座大院前,這裡就是兩人的目的地——第一機械部的宿舍區。
第一機械部不愧是重點大部,院門比棉紡廠氣派多了,高高的白色大理石柱子,頂樑上懸著一顆紅色五角星,門口甚至有身穿綠色軍裝的士兵站崗。
李兆坤捅了捅傻柱的腰,輕聲問道:「柱子,咱們怎麼進去?」
「放心,看哥兒們的。」
傻柱瞬間產生了一股優越感。
看吧,三哥這個老土冒,也就在街面上混得開,像大院這種森嚴地方,肯定是第一次過來,要不是自己在一旁陪著,估計腿肚子都得打哆嗦。
在李兆坤注視下,傻柱走到了崗亭前,不知道跟裡面的人說了什麼,然後沒過幾分鐘,那位辦婚宴的領導夫人出現了,將兩人領進了大院裡。
可能是因為過年期間,大院裡非常熱鬧,零星鞭炮聲響個不停,到處都是三五成群的小孩子,最令他印象深刻的,院子裡居然還有一座露天游泳池,有不少人正在上面滑冰。
傻柱突然指著幾座二層小樓,低聲介紹道:「三哥,那些小洋樓是給高層領導住的,紅色單元樓是給中層領導住的,聽說需要主任以上級別才行。」
「那普通人員呢?」
李兆坤隨口問了一句。
「普通人員住白色宿舍樓,居住條件跟咱們四合院大差不差,就是人少了一些,沒有咱們四合院那麼擁擠。」
傻柱回答道。
如果可以選,一般人都會選擇住樓房,樓房住著多氣派啊!
李兆坤又問道:「宿舍樓里每戶有獨立廚房和廁所嗎?」
不等傻柱開口,領導夫人笑著回答道:「宿舍樓里怎麼可能有獨立廚房和廁所,只有單元樓才有,宿舍樓都是每層共用一個大廚房和廁所。」
「那倒是挺不方便的……」
李兆坤忽然想起,這不就是七八十年代非常流行的筒子樓嗎?
沒想到現在就有了。
「有什麼不方便的?這裡大部分人家都吃食堂,平時很少開火的。」
領導夫人不以為意道。
PS:求推薦票和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