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七章 郭康也是麥基洗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658章 郭康也是麥基洗德

  叮囑完大家之後,郭康就想要起床去幹活。畢竟現在還是戰時,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做。

  但脫歡等人都說,戰場那邊反而沒有緊迫的工作了。他還是好好歇一歇再說吧。

  三十三軍團的統帥,就是郭康的堂叔郭昭文。他告訴郭康,在主戰場勝負已分的時候,脫歡那邊就已經下達命令,立刻組織追擊旗隊。由第八軍團的張軍團長親自指揮,務必要把殘餘的敵人野戰力量徹底粉碎,不給他們重新集結的機會。所以,郭康等人還在攔截敵人的時候,那邊的追擊準備就已經開始了。

  主戰場的戰鬥結束之後,脫歡又命令從剩下的戰鬥單位里,抽調出一部分,組成攻城旗隊,由三十三軍團第一大隊的大隊長陸勇指揮,負責攻取達曼胡爾縣城。郭康等人的作戰安排,就是這時候下達的。

  此時,脫歡帶著指揮部,還留在原地。因為戰鬥結束之後,指揮部反而更忙了。他得率領指揮部的軍官和幕僚們,關注打掃戰場、收容俘虜和傷員清點安置等工作。其他的事情,包括物資和人員的補充,也需要指揮部進行統一協調,因此也分不開心思去管別的。

  郭昭文當時也不在攻城戰場。作為留下來的人里,職位最高的軍官,他受命進行警戒,保護指揮部和運輸路線,剿滅成規模的亂兵,警戒可能出現的其他敵人。

  兩個旗隊的戰鬥,都委託給指揮人員自己負責了。所以,大家互相不知道彼此的進度,指揮部那裡也沒有及時給他們傳遞消息。

  實際上,郭康受傷那會兒,追擊戰鬥都已經快結束了。埃及軍隊原本就比較鬆散,在堅定的追擊之下,很快徹底潰散。大部分埃及人本來就缺乏作戰積極性,眼見跑不動,就成群結隊地放下武器投降。不少馬穆魯克,也選擇投降或者觀望,其他人則四散瓦解。謝赫和幾個埃米爾,只能各自帶領親兵逃走了。

  埃及的地形,是個頸部很長的喇叭形,外敵只要攻入腹地,當地勢力看似還坐擁富饒肥沃的腹地,但其實根本無險可守。想要找到地理上方便設防的地方,得順著尼羅河往南,到第一瀑布那邊才行了。但都跑到那邊去抵禦北方的敵人,與其說是守埃及,不如說是守努比亞了……

  歷來,埃及的歸屬,往往就是這樣,由一次決戰就確定了——而且這決戰經常都不是在埃及境內打的。

  歷史上,東羅馬在這裡,已經是最耐打的勢力了。在敘利亞的決戰失敗之後,羅馬人還能在下埃及,依託多處要塞進行防禦,並且和阿拉伯人進行打援戰鬥。在下埃及戰敗之後,羅馬的殘餘力量又在上埃及重新集結起來,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和阿拉伯人進行了新一輪交戰。不過,這主要也是因為南方的努比亞人跑出來武裝保衛羅馬,否則,估計也沒有第二輪戰鬥的事情了。

  對此,馬穆魯克們自己當然也很清楚。他們可能不是這麼了解歷史,但每次蘇丹換人,他們都會內亂一番,這種經歷,還是大家都有的。

  而馬穆魯克的內戰,其實也可以看做兩個外部勢力爭奪埃及統治權的戰爭,和現在羅馬大戰馬穆魯克,本質上區別其實不大。如何看待這種衝突,如何做出最有利的選擇,大家早有經驗了。

  這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埃及這地方,要是第一次決戰都打不過羅馬人,那之後的戰鬥肯定也打不過。所以,確定形勢之後,立刻有上千名馬穆魯克也選擇了向追擊旗隊投降。還有一些人向開羅方向逃去,估計是要回那邊的軍營,但他們會不會繼續抵抗,就不好說了。

  所以,現在確實沒有什麼需要郭康加班忙活的事情了,現在歇著就行了。

  叔叔都這麼說了,郭康也不好再堅持,就答應了下來。不過他表示,自己也得活動一下,不能老在這兒躺著,也不能耽誤大家的時間了。

  脫歡等人都表示理解。不過脫歡也說,既然他醒了,大家就可以散了。不過王大喇嘛還在路上,待會兒也會來看郭康,所以,還是不要跑太遠。

  至於軍事上的事情,他也不用擔心。他們也不是一直看著,因為郭康醒的還算快,大家剛把他帶過來,就開始亂撲騰了。而且各支部隊都有人指揮,兩個旗隊也都在各自作戰,不受影響。

  在軍隊裡,旗隊是個臨時的單位,也是源自古典時代。是指為了特殊需求,抽調不同編制和人員,組成的特遣分隊。這個名字源於拉丁語的「旗幟」,因為在組建的時候,指揮官會臨時授予他們一面旗幟,因此而得名。

  羅馬北方的蠻族,與其他文明國家的敵人不同,組織十分鬆散,但地處偏遠,各部落經常神出鬼沒的。大部分時候,出動整個軍團,有點小題大做;更低級的單位,又可能不夠用。因此,各種規模的旗隊,在那段時間裡頗為流行。


  後來,羅馬軍制進一步演變。從戴里克先開始,軍團和旗隊逐漸被更小的、五百到一千人的小型單位取代。君士坦丁大帝時期,鑑於邊軍軍團過於臃腫,對付蠻族效率不高,反而經常造反,因此將剩下的大軍團也全部拆分。拆出來的更小單位,就發展成了後來的戰團。

  這個變化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後世的人們,把這個變化,統稱為「第二次建軍」。此後,軍團為戰團所取代,旗隊之類的編制也就不再需要了。

  後來羅馬的實力衰落,開始面對蠻族正規軍的進攻,但此時,羅馬已經連正規軍都難以維持,自然也沒有辦法重新建立軍團了。

  紫帳汗國時期,與其他國家的大規模野戰,又重新成為最主要的戰爭形勢。因此,軍團規模的編制,重新成為了軍制的主流。

  當然,紫帳汗國軍隊,和之前的羅馬軍隊,實際上並沒有什麼繼承關係——他和唐軍、元軍的繼承關係,估計都比羅馬軍隊大。

  只是在名稱的選擇上,當時大家故意選擇了一些古典時代的名詞:因為對這個時候的歐洲普通人而言,古羅馬就是強大的象徵;對於紫帳汗國的統治者來說,古時候傳說里的大秦國,也明顯比各種蠻族和希臘人更有吸引力。

  說白了,就是不管當地人還是東方人,都覺得古羅馬的名字更帥——雖然大家其實都不怎麼了解那會兒的制度,但耐不住所有人都喜歡復古。

  在這種「你還能有老祖宗能打」的氛圍里,遇到不了解,或者羅馬人沒有發明過的概念,他們也會自己創造一個。更別提很多名字,完全就是望文生義,自己腦補出來的了。之所以和古羅馬有相似之處,與其說是他們繼承了眾多羅馬遺產,不如說是仗打的多了,總會「趨同進化」——漢朝和羅馬,唐朝和東羅馬,都有不少相似之處呢。

  有些時候,他們甚至會主動進行一些修改。比如古羅馬時代,其實是沒有「軍團長」的。

  最早的時候,羅馬軍隊只有三千個人,由城裡的拉丁人、薩賓人、伊特魯里亞人組成。前者是羅馬的建立者,後面那倆是「統戰」來的盟友,在軍隊裡也有「股份」。因此,這三個部落,一方出一個指揮官,稱為軍事保民官,負責指揮和管理軍隊。

  後來羅馬越來越大,「統戰」來的人越來越多,軍事保民官增加到了六個。等軍隊規模再上一個台階,不能什麼事情都所有人抱團上了,就有了軍團的概念,把大家分入不同的編組裡。而各個軍團,其實是之前羅馬城邦軍的複製,因此也保留了六個軍事保民官的職位。

  共和制時期,遇到戰時,一般會把兩個軍團編為一個野戰軍外出作戰,由一名執政官指揮。每個軍團里,則由這六個代表「股東」的軍事保民官輪流負責,所以,並不存在一個「軍團長」的固定職位。

  到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由於急速擴軍的需求,之前的制度已經跟不上時代了。為此,元老院任命了一批高級軍官擔任「legatus」的職位,指揮一個軍團。這個詞,本來是「使節」的意思,一些外交官和元老院代表,也會得到這個頭銜。

  擁有這個頭銜的人,才最接近一般認為的「軍團長」。但仔細分析下來,會發現它其實是國家最高權力委派出去的「使職」。而這種軍團使節,因為得到了特許,所以可以使用和執政官一個級別的儀仗,帶12名背著束棒的扈從。從這個角度來說,可能叫「使持節」更確切一點……

  可能單純是因為這個詞過於中原,聽起來不夠羅馬,所以雖然羅馬人自己制度越來越完善,看著越來越「中原」,大家還是故意保留了一些想像中的古典元素,讓你知道還是在羅馬……

  郭康和脫歡等人討論了幾句接下來的作戰方向問題,門口,王大喇嘛大步跑了進來。

  「我聽他們給我說了。」他一進門就急匆匆地說:「具體是什麼情況?能給我講一下麼?」

  「哎,王師父你別急啊。」脫歡招呼道:「先坐,先坐。」

  「可不是我急。對教會來說,這可是最重要的事情了。」王大喇嘛連連擺手:「先給我說一下唄!」

  見他這麼在意,郭康只好又給他複述了一遍。

  「你看,是不是很有意思。」脫歡樂呵呵地說:「不過能恢復過來,就是好事吧。」

  「王師父還得跟天方教的神職人員們開會呢。」他對郭康說:「你看,現在他都比咱們忙多了。」

  「你也看到了,這邊沒什麼問題——可能是讓娜小姐找的這個地方,確實有點靈吧。」他撓撓頭,對王大喇嘛說:「郭康安達剛才也說,不要耽誤大家的正事。你也別把客人都撂在那兒,後面我們還指望說服他們幫忙呢。」


  請...您....收藏6...9...書....吧....!

  「哎呀,那都是小事情。」王大喇嘛卻一個勁地搖頭,指了指郭康:「這邊才是正事啊。」

  「他這怎麼了?又覺得他是牧首人選了?」脫歡問。

  「可不止牧首。我剛才想了下,他其實是更重要的角色。」王大喇嘛說。

  「又是什麼了?」脫歡還是一幅「你又想騙人」的表情。

  「是麥基洗德。」王大喇嘛思忖了下,還是說道。

  「這是誰啊?」脫歡好奇道。

  「是《天兄救世經》裡面提到的一個人物。」王大喇嘛對於他的表現已經毫不意外,直接解釋道:「按經書的記錄,他是至高神的祭司,被稱為『仁義王』。經書還說,他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乃是與神的兒子相似。連亞伯拉罕見到他,都要向他繳納十一稅。」

  「這跟他有啥關係啊?」脫歡有點反應不過來了。

  「他是怎麼被郭元帥收養的?」王大喇嘛反問。

  「不是守城的時候,在廢墟里發現的麼。」脫歡下意識地說道。

  「對啊,所以你看,我們確實不知道他的生父母是誰。甚至,我們都不知道,他們在不在這個世界上。」王大喇嘛一攤手:「郭氏只是按照羅馬傳統收養了他,他自己確實是無父、無母、無族譜的。」

  「而且,我一直感覺,他這個孩子仁義過頭了,這麼看來,其實也是正常的表現啊。」

  「那……」眾人都有些驚訝。

  「十分之一的貢獻,一直以來都是民眾對神聖的敬意。」王大喇嘛繼續解釋道:「夏朝的時候,國家只讓百姓納十分之一的貢。上古聖王,本就是神聖之人;他們的朝廷,也兼有教會組織的職能。因此不需要稅收,只需要百姓的貢獻來養活各級成員。夏朝去古未遠,因此這些習慣還有保留。」

  「我們羅馬的合法性根據,一個是天兄,一個是神祖。天兄給了我們宗教的授權,神祖給了我們戰爭的授權。而麥基洗德是和天兄一個級別的,是神的祭司。他號稱『撒冷王』,意思是太平之王。他收取貢獻,也是和天兄、和後來的教會執行同樣的職能。可見,他就是天兄這一側的代表。」

  「現在,又有和麥基洗德一樣的人出現了,這代表我們羅馬得到了天父的認可,也將要實現太平,建立地上天國了。」王大喇嘛高興地說:「天兄這一側,已經補上了。大家也要多加努力,我看我們這裡,不缺有神祖之風的人。大家也要爭取把這邊也補上啊。」

  「這樣啊……」眾人一幅不明覺厲的樣子,顯然不太懂他的這番論述。

  「哎,跟你們說,你們一下也理解不了。」王大喇嘛頗有些喪氣:「總之,知道是個很吉利的兆頭,就行了。」

  「好的!」這個問題,大家倒是明白,紛紛響應起來。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