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 報君黃金台上意
第400章 報君黃金台上意
崇禎十四年。
七月十五日。
黎明。
遼東。
乳峰山南。
原本一直以來都是安安靜靜的明軍大營,此時逐漸嘈雜了起來。
人聲馬嘶在營帳之中交錯,混雜著凌亂而又急促的腳步聲打破清晨的寧靜。
洪承疇滿臉冷意,仗劍按帶,在眾將的簇擁之下向著南營望台走去。
一路而過,營中無論將校軍兵皆是面帶懼意,紛紛行禮退避。
洪承疇登上高台,原本就陰沉的臉色變得更加陰沉,幾乎要滴出水來。
曹文詔與劉肇基兩人跟在洪承疇的身後,等到看清了眼前的景象之後,兩人同時皺起了眉頭。
乳峰山的西南,視野之中密密麻麻的清軍旌旗幾乎連成了一線。
大隊大隊的清軍騎兵正在從原野之上呼嘯而過,向著東南的方向奔馳而去。
清軍在西南排兵布陣,排布了整整十三處大陣,每陣的人數都在三千上下。
就在女兒河北,大量的清軍此時正在渡河南下,開赴戰場。
一陣陣的眩暈感向洪承疇襲來,洪承疇只感覺自己的視野開始有些模糊。
洪承疇面色慘白,他緊咬著牙關,一手握緊了腰間的寶劍,一手緊握著身前望台的欄杆。
就在這個時候,就在看到清軍動向的這一時刻,洪承疇也清楚了自己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一個足以致命的錯誤。
六日之前,黃台吉領援兵趕至錦州城外。
根據多日以來的探報,松錦一線,清軍原有戰兵六萬餘人。
關外坐探耳目與夜不收共同回報消息綜合。
黃台吉領兵六萬趕至,減去傷亡的兵力,清軍的兵力還有足足十一萬人。
而且這十一萬人都是戰兵,隨軍的民夫並沒有計算在內。
而此時,洪承疇如今可用之兵僅有八萬餘人。
這還包括了被困在錦州,祖大壽所領一萬五千餘兵馬。
八鎮共有十三萬的兵馬,但是需要防守的地方太多,自然不可能全部集中一處。
除此之外洪承疇能夠指揮的兵馬,還餘下:
中協鎮曹文詔、東協鎮白廣恩、密雲鎮唐通。
宣府鎮楊國柱、遼東鎮劉肇基、大同鎮姜瓖。
山海鎮馬科、寧遠團練吳三桂。
算上洪承疇自己所直領的督標營,合計九營,共有六萬五千戰兵。
清軍包圍錦州放了約有三萬人,但是正面也還有將近九萬人。
在兵力的對比上,明軍就已經是處於弱勢,軍中因此人心惶惶。
正因為如此,所以洪承疇才儘可能的將兵力集中起來,準備迎接清軍後續的衝擊。
在昨日清晨夜不收回報,從清軍控制之地,有大量的民夫和步隊進駐錦州。
而後清將英俄爾岱領三千精騎進駐乳峰山西南邊的長嶺山。
那個時候洪承疇就察覺到了有些一些不對,但是正面清軍帶來的壓力太大,所以只是分了一營護住側翼。
而現在洪承疇也嘗到了自己當初種下的苦果。
洪承疇緊握著腰間的寶劍,鐵青著臉,轉身走下瞭望台。
緊接著,急促的戰鼓聲便已經是從明軍大營之中響起。
伴隨著搖動的令旗和飛馳而出的令騎,駐兵於乳峰山和松山城之間九營明軍頓時便沸反盈天。
大量的明軍從營帳之中蜂擁而出,曹文詔、吳三桂、白廣恩、劉肇基四名總兵的將旗都出現了戰場之上。
所有人都知曉,一場血戰再所難免。
……
「建奴三營騎兵合計萬騎,過石灰窯,往南已經攻占向陰屯,圍困我軍臨海堡壘。」
明軍大營,中軍帳內眾將列坐。
洪承疇居於首座之上,安靜的聽著夜不收傳來的回報。
所有的消息,都表明著他們的處境正越發的不利。
清軍以錦州為點,想要張開雙臂,將他們圍困於松山,不得脫離。
後方留守的兵馬實在不多,面對著如今清軍凌厲的攻勢根本難以抵擋。
前線傳來的探報表明,清軍這一次是真的下定了決心。
清軍以往作戰,將校多愛惜滿兵性命,輕易不用於攻堅,多是讓蒙、漢之兵填線進攻。
但是現在,清軍完全是不惜代價的在發動進攻。
這也是導致後方防線如此快速瓦解的原因。
「建奴自女兒河錦昌堡沿王寶山、寨兒山、長嶺山一線,調集大量民夫自北向南,正在深挖壕溝。」
洪承疇神色陰鬱,他的心亂如麻,卻又不得強行保持鎮定。
他的心中惶恐,巨大的恐懼積壓在他的胸口。
仗打到現在這份上,他如何不知道黃台吉的想法。
清兵現在不管不顧一昧的拼命掘壕,從早到晚,從錦州西面往南,穿越松山、杏山之間的通道,一直到海口挖掘一條自北向南的壕溝。
意欲依靠壕溝,隔斷他們與寧遠的聯繫,徹底將他麾下的這支兵馬困死在松山。
同時黃台吉移兵於錦州西側,同時派遣兵馬猛攻乳峰山。
清軍調動紅衣大炮四十餘門,各式火炮近百門,進攻乳峰山,對著乳峰山又是一陣狂轟濫炸。
為了爭奪乳峰山,在這一日,清軍丟下了超過五百多具屍體,甚至在第一波進攻之時便投入了珍貴的護軍營。
乳峰山防線幾近崩潰,守軍拼命奮戰,洪承疇調動督標營馳援,才得以打退清軍攻勢。
洪承疇心緒浮動,白日裡曹文詔等四鎮總兵領兵出擊,各鎮拼命搏戰,參將及游擊以下戰死者將官竟達十一人。
然而哪怕竭盡全力也未有能夠打破清軍的包圍網。
清軍也已經是徹底孤注一擲,黃台吉下令膽敢動搖退後者,立斬並連坐其家族。
清軍諸將只能死戰不退,拼死而戰。
曹文詔戰後歸營,重甲之上取下箭矢十三支,有刀痕九處,槍創三處,折家丁甲騎近百人。
其餘三鎮也是傷亡慘重,折損家丁極多。
劉肇基先經東西石門之役,又經乳峰山之役,再經今日一役,
歸營之後清點兵馬,麾下家丁竟然僅餘百人,族中子弟僅餘七人,一時竟忍不住垂淚痛哭。
言稱:「無顏見姨嬸,有愧見叔伯」。
諸鎮總兵皆是相顧無言,他們和劉肇基一樣,麾下的家丁折損良多,族中的子弟也有許多戰死在了沙場之上。
中軍帳之中,氣氛沉悶。
如今清軍已經基本完成了分割,在各處要地設置據點,基本隔絕了他們與寧遠的聯繫。
清軍調集民眾眾多,幾乎將能夠徵召的人都帶了過來。
這一次清軍作戰,不僅僅徵召了國內的蒙古諸部以及漢軍,還從朝鮮徵調了大量的民夫。
僅僅一日的時間,清軍便已經挖掘了極長的壕溝。
再有一日的時間,清軍便能將壕溝挖到海邊。
到時候,他們就真的被困死在了松山。
如今國內的情形,各鎮總兵如何不清楚。
絕無可能再調集援兵解圍,關外戰場他們只能依靠自己
洪承疇目光陰鷙,他手按著座椅的扶手,艱難著支撐著自己的身軀,沙啞著聲音道。
「如今建奴壕溝挖掘進度已經過半,再有一日至兩日的時間,便能徹底竣工。」
洪承疇知道這一次,他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勝負的天秤已經逐漸向著清軍倒斜而去。
他並不是沒有犯過錯,在過往,他也曾犯過很多的錯誤。
但是這些錯誤都可以原諒,都可以彌補。
而這一次他所犯下的錯誤,使得這一場關乎著國運的戰爭即將敗北。
洪承疇心中恐懼,他的雙手止不住的顫抖,他只能夠坐在椅子之上,用寬大的袖袍遮住顫抖的身軀。
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
松錦若敗,他洪承疇便是歷史的罪人,永遠會被釘在恥辱柱上。
若是日後,神州陸沉之場景再演……
「筆架山失失陷一事,諸位已知……」
洪承疇握緊了坐椅的扶手,開口道。
黃昏時分,清將阿濟格領軍轉攻南海口,突然南下攻克屯糧的海倉筆架山。
接連大戰,慘重的傷亡本就讓明軍的士氣逐漸跌落。
現如今筆架山糧草盡數丟失,退路又被截斷,清軍連番取勝,各鎮軍兵無不人心惶惶。
洪承疇目視著帳中的眾將,鄭重言道。
請...您....收藏_(六\\\九\\\書\\\吧!)
「如今敵兵援兵已至,新舊遞為攻守,如今之舉唯有速戰,唯各敕曆本部力斗,余身執桴鼓從事,能否解圍皆在此一舉。」
桴即是鼓槌。
洪承疇所說的「余身執桴鼓從事」,便是說做好了親身上陣的準備。
如今之危局已然難解,或許背水一戰,還可置之死地而後生。
清軍如今分散而開,大部分軍兵都是千里迢迢一路趕來。
如今大軍士氣尚存,接連的戰勝和一路的歷戰取得的戰果,使得諸鎮之兵不再如同以往那般畏懼清軍。
清軍野戰不可戰勝的神話已經被打破。
若是現在趁此機會,直接發動正面決戰,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洪承疇說的話很沒有底氣,幾名監軍這個時候皆是漠然不語。
一直以來洪承疇乾綱獨斷,對於他們的建議置若罔聞。
原先有人提醒清軍可能會奔襲長嶺山,截斷糧道,但是洪承疇卻沒有採納。
如今敗局已顯,責任自然是需要洪承疇來擔任。
洪承疇現在詢問,若是接話,無論生死,只怕後世史書上都會記下一筆。
身前之事重要,身後之名也重要。
各鎮的總兵除了曹文詔外,也都是避開了洪承疇的視線。
洪承疇將目光投向張若麒,而後用逼迫的語氣問道。
「張監軍以為如今之局,該當如何。」
張若麒是陳新甲的親信,受陳新甲的委派,前來催戰,而後便一直隨軍。
「這……」
張若麒抬頭看向洪承疇,只是一接觸洪承疇的目光,便很快的低下了頭。
無他,實在是洪承疇如今的臉色過於嚇人。
「張監軍平日裡不是很有主意,怎麼一到危局便不敢言語。」
洪承疇雙目泛紅,咬牙切齒道。
張若麒避開洪承疇的視線,他的心中也是一片恐懼。
大軍落敗,若是落入賊虜之手,只怕是生不如死。
張若麒一咬牙,言道。
「建奴一路奔馳而來,大部立足未穩,如今又廣分兵馬,沿線必有兵力薄弱之處,不若找尋薄弱之後,趁此機會集中突圍而出。」
「否則一旦建奴挖掘壕溝完成,形成包圍之勢,再想撤離便已是徹底晚了。」
「突圍之後,可以再回寧遠支糧再戰之議。」
洪承疇神色微凝,張若麒所說的辦法確實也是一個辦法。
只是此時清國大軍雲集,黃台吉打定注意要將他們圍而殲之。
集中兵力突圍,真的能夠成功嗎?
黃台吉如何不會料想到突圍一事?
恐怕黃台吉已經在沿線排布伏兵,張網以待。
洪承疇沒有言語,他的目光閃爍,心中遲疑難決。
軍帳之中,諸鎮的總兵之間也是各自交換著眼色。
軍議進行,大部分的總兵都贊同了張若麒的意見,想要突圍返回寧遠,而不是坐以待斃。
聽著耳畔眾人的議論和撤退的請求。
洪承疇的心緒終於是平靜了一些,逐漸也倒向了要撤退的一方。
決戰一旦有失,戰敗的責任便要他一力承擔。
說實話,洪承疇實在是不敢承擔這一重任,他的心中已經被恐懼所填滿。
「諸位……」
洪承疇抬起了手。
軍帳之中一眾將校官吏也在同時停下了彼此之間的討論。
所有人都清楚,洪承疇已經是做出了選擇。
洪承疇目視著帳中的眾將,而後平復了一下凌亂的心緒,拿出一幅鎮定的模樣說道。
「綜合如今之局,貿然決戰確實……」
洪承疇的聲音在帳中響起,帳中一眾將校的神色皆是放鬆了些許。
看起來洪承疇的選擇是撤軍了,他們不需要現在就和清軍決一死戰。
「督臣。」
不過洪承疇的話沒有說完,便已經是被一聲督臣所打斷。
帳中眾將循聲望去之時,曹文詔已經是從右首的首座上站起了身來。
「如今之局,生死只在一線之間。」
「此時我軍若是選擇撤離,無疑正中建奴之下懷。」
曹文詔目視著洪承疇,他的眼神冷靜,神色嚴峻,語氣堅定不移。
「卑職以為督臣所言決戰之言當屬正解。」
曹文詔的話音落下,中軍帳內一眾將校官吏的神色皆是不斷變幻。
曹文詔身為援剿總兵官,援遼之時,朝廷又為其加授將軍之印,地位不可謂不高。
如今國內一眾武將,唯有祖大壽、陳望的地位與曹文詔相同。
而陳望之前還是曹文詔的家丁。
曹文詔在朝中交際甚廣,無論是誰都幾乎都要賣給他一份薄面。
如今曹文詔突然站出來,拋出主戰之言論,眾人就算是拒絕,也需要權衡一下說辭。
不過就在眾人還在思索如何勸說之時,曹文詔已經是走到了帳中。
曹文詔脊背挺直,頭顱微昂,向著洪承疇淡淡的行了一禮。
這一瞬間的曹文詔,再無往日的謙卑。
曹文詔轉過身,目視著帳中的一眾總兵將官,冷聲道。
「拼死力戰尚有一線之生機,全軍撤退必將墜入萬劫不復之地。」
「自出關與敵接戰以來,三軍奮勇捨生而忘死,其志何為?!」
曹文詔緊握著拳頭,冷眼注視著帳中的眾人,寒聲道。
「其志為復我國家之土,其志為雪我國家之恥!」
「吾輩若連與之一戰之勇氣都無,叫我等子孫後輩如何相視?」
曹文詔環視著帳中的眾人,正聲道。
「如今建奴傾全國之兵而來,青壯盡出。」
「就算我等此番軍敗,但只要能夠殺傷其眾。」
「仍可保我大明山河之平安。」
「使我家國百姓長安寧!」
崇禎十四年。
七月十五日。
黎明。
遼東。
乳峰山南。
原本一直以來都是安安靜靜的明軍大營,此時逐漸嘈雜了起來。
人聲馬嘶在營帳之中交錯,混雜著凌亂而又急促的腳步聲打破清晨的寧靜。
洪承疇滿臉冷意,仗劍按帶,在眾將的簇擁之下向著南營望台走去。
一路而過,營中無論將校軍兵皆是面帶懼意,紛紛行禮退避。
洪承疇登上高台,原本就陰沉的臉色變得更加陰沉,幾乎要滴出水來。
曹文詔與劉肇基兩人跟在洪承疇的身後,等到看清了眼前的景象之後,兩人同時皺起了眉頭。
乳峰山的西南,視野之中密密麻麻的清軍旌旗幾乎連成了一線。
大隊大隊的清軍騎兵正在從原野之上呼嘯而過,向著東南的方向奔馳而去。
清軍在西南排兵布陣,排布了整整十三處大陣,每陣的人數都在三千上下。
就在女兒河北,大量的清軍此時正在渡河南下,開赴戰場。
一陣陣的眩暈感向洪承疇襲來,洪承疇只感覺自己的視野開始有些模糊。
洪承疇面色慘白,他緊咬著牙關,一手握緊了腰間的寶劍,一手緊握著身前望台的欄杆。
就在這個時候,就在看到清軍動向的這一時刻,洪承疇也清楚了自己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一個足以致命的錯誤。
六日之前,黃台吉領援兵趕至錦州城外。
根據多日以來的探報,松錦一線,清軍原有戰兵六萬餘人。
關外坐探耳目與夜不收共同回報消息綜合。
黃台吉領兵六萬趕至,減去傷亡的兵力,清軍的兵力還有足足十一萬人。
而且這十一萬人都是戰兵,隨軍的民夫並沒有計算在內。
而此時,洪承疇如今可用之兵僅有八萬餘人。
這還包括了被困在錦州,祖大壽所領一萬五千餘兵馬。
八鎮共有十三萬的兵馬,但是需要防守的地方太多,自然不可能全部集中一處。
除此之外洪承疇能夠指揮的兵馬,還餘下:
中協鎮曹文詔、東協鎮白廣恩、密雲鎮唐通。
宣府鎮楊國柱、遼東鎮劉肇基、大同鎮姜瓖。
山海鎮馬科、寧遠團練吳三桂。
算上洪承疇自己所直領的督標營,合計九營,共有六萬五千戰兵。
清軍包圍錦州放了約有三萬人,但是正面也還有將近九萬人。
在兵力的對比上,明軍就已經是處於弱勢,軍中因此人心惶惶。
正因為如此,所以洪承疇才儘可能的將兵力集中起來,準備迎接清軍後續的衝擊。
在昨日清晨夜不收回報,從清軍控制之地,有大量的民夫和步隊進駐錦州。
而後清將英俄爾岱領三千精騎進駐乳峰山西南邊的長嶺山。
那個時候洪承疇就察覺到了有些一些不對,但是正面清軍帶來的壓力太大,所以只是分了一營護住側翼。
而現在洪承疇也嘗到了自己當初種下的苦果。
洪承疇緊握著腰間的寶劍,鐵青著臉,轉身走下瞭望台。
緊接著,急促的戰鼓聲便已經是從明軍大營之中響起。
伴隨著搖動的令旗和飛馳而出的令騎,駐兵於乳峰山和松山城之間九營明軍頓時便沸反盈天。
大量的明軍從營帳之中蜂擁而出,曹文詔、吳三桂、白廣恩、劉肇基四名總兵的將旗都出現了戰場之上。
所有人都知曉,一場血戰再所難免。
……
「建奴三營騎兵合計萬騎,過石灰窯,往南已經攻占向陰屯,圍困我軍臨海堡壘。」
明軍大營,中軍帳內眾將列坐。
洪承疇居於首座之上,安靜的聽著夜不收傳來的回報。
所有的消息,都表明著他們的處境正越發的不利。
清軍以錦州為點,想要張開雙臂,將他們圍困於松山,不得脫離。
後方留守的兵馬實在不多,面對著如今清軍凌厲的攻勢根本難以抵擋。
前線傳來的探報表明,清軍這一次是真的下定了決心。
清軍以往作戰,將校多愛惜滿兵性命,輕易不用於攻堅,多是讓蒙、漢之兵填線進攻。
但是現在,清軍完全是不惜代價的在發動進攻。
這也是導致後方防線如此快速瓦解的原因。
「建奴自女兒河錦昌堡沿王寶山、寨兒山、長嶺山一線,調集大量民夫自北向南,正在深挖壕溝。」
洪承疇神色陰鬱,他的心亂如麻,卻又不得強行保持鎮定。
他的心中惶恐,巨大的恐懼積壓在他的胸口。
仗打到現在這份上,他如何不知道黃台吉的想法。
清兵現在不管不顧一昧的拼命掘壕,從早到晚,從錦州西面往南,穿越松山、杏山之間的通道,一直到海口挖掘一條自北向南的壕溝。
意欲依靠壕溝,隔斷他們與寧遠的聯繫,徹底將他麾下的這支兵馬困死在松山。
同時黃台吉移兵於錦州西側,同時派遣兵馬猛攻乳峰山。
清軍調動紅衣大炮四十餘門,各式火炮近百門,進攻乳峰山,對著乳峰山又是一陣狂轟濫炸。
為了爭奪乳峰山,在這一日,清軍丟下了超過五百多具屍體,甚至在第一波進攻之時便投入了珍貴的護軍營。
乳峰山防線幾近崩潰,守軍拼命奮戰,洪承疇調動督標營馳援,才得以打退清軍攻勢。
洪承疇心緒浮動,白日裡曹文詔等四鎮總兵領兵出擊,各鎮拼命搏戰,參將及游擊以下戰死者將官竟達十一人。
然而哪怕竭盡全力也未有能夠打破清軍的包圍網。
清軍也已經是徹底孤注一擲,黃台吉下令膽敢動搖退後者,立斬並連坐其家族。
清軍諸將只能死戰不退,拼死而戰。
曹文詔戰後歸營,重甲之上取下箭矢十三支,有刀痕九處,槍創三處,折家丁甲騎近百人。
其餘三鎮也是傷亡慘重,折損家丁極多。
劉肇基先經東西石門之役,又經乳峰山之役,再經今日一役,
歸營之後清點兵馬,麾下家丁竟然僅餘百人,族中子弟僅餘七人,一時竟忍不住垂淚痛哭。
言稱:「無顏見姨嬸,有愧見叔伯」。
諸鎮總兵皆是相顧無言,他們和劉肇基一樣,麾下的家丁折損良多,族中的子弟也有許多戰死在了沙場之上。
中軍帳之中,氣氛沉悶。
如今清軍已經基本完成了分割,在各處要地設置據點,基本隔絕了他們與寧遠的聯繫。
清軍調集民眾眾多,幾乎將能夠徵召的人都帶了過來。
這一次清軍作戰,不僅僅徵召了國內的蒙古諸部以及漢軍,還從朝鮮徵調了大量的民夫。
僅僅一日的時間,清軍便已經挖掘了極長的壕溝。
再有一日的時間,清軍便能將壕溝挖到海邊。
到時候,他們就真的被困死在了松山。
如今國內的情形,各鎮總兵如何不清楚。
絕無可能再調集援兵解圍,關外戰場他們只能依靠自己
洪承疇目光陰鷙,他手按著座椅的扶手,艱難著支撐著自己的身軀,沙啞著聲音道。
「如今建奴壕溝挖掘進度已經過半,再有一日至兩日的時間,便能徹底竣工。」
洪承疇知道這一次,他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勝負的天秤已經逐漸向著清軍倒斜而去。
他並不是沒有犯過錯,在過往,他也曾犯過很多的錯誤。
但是這些錯誤都可以原諒,都可以彌補。
而這一次他所犯下的錯誤,使得這一場關乎著國運的戰爭即將敗北。
洪承疇心中恐懼,他的雙手止不住的顫抖,他只能夠坐在椅子之上,用寬大的袖袍遮住顫抖的身軀。
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
松錦若敗,他洪承疇便是歷史的罪人,永遠會被釘在恥辱柱上。
若是日後,神州陸沉之場景再演……
「筆架山失失陷一事,諸位已知……」
洪承疇握緊了坐椅的扶手,開口道。
黃昏時分,清將阿濟格領軍轉攻南海口,突然南下攻克屯糧的海倉筆架山。
接連大戰,慘重的傷亡本就讓明軍的士氣逐漸跌落。
現如今筆架山糧草盡數丟失,退路又被截斷,清軍連番取勝,各鎮軍兵無不人心惶惶。
洪承疇目視著帳中的眾將,鄭重言道。
請...您....收藏_(六\\\九\\\書\\\吧!)
「如今敵兵援兵已至,新舊遞為攻守,如今之舉唯有速戰,唯各敕曆本部力斗,余身執桴鼓從事,能否解圍皆在此一舉。」
桴即是鼓槌。
洪承疇所說的「余身執桴鼓從事」,便是說做好了親身上陣的準備。
如今之危局已然難解,或許背水一戰,還可置之死地而後生。
清軍如今分散而開,大部分軍兵都是千里迢迢一路趕來。
如今大軍士氣尚存,接連的戰勝和一路的歷戰取得的戰果,使得諸鎮之兵不再如同以往那般畏懼清軍。
清軍野戰不可戰勝的神話已經被打破。
若是現在趁此機會,直接發動正面決戰,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洪承疇說的話很沒有底氣,幾名監軍這個時候皆是漠然不語。
一直以來洪承疇乾綱獨斷,對於他們的建議置若罔聞。
原先有人提醒清軍可能會奔襲長嶺山,截斷糧道,但是洪承疇卻沒有採納。
如今敗局已顯,責任自然是需要洪承疇來擔任。
洪承疇現在詢問,若是接話,無論生死,只怕後世史書上都會記下一筆。
身前之事重要,身後之名也重要。
各鎮的總兵除了曹文詔外,也都是避開了洪承疇的視線。
洪承疇將目光投向張若麒,而後用逼迫的語氣問道。
「張監軍以為如今之局,該當如何。」
張若麒是陳新甲的親信,受陳新甲的委派,前來催戰,而後便一直隨軍。
「這……」
張若麒抬頭看向洪承疇,只是一接觸洪承疇的目光,便很快的低下了頭。
無他,實在是洪承疇如今的臉色過於嚇人。
「張監軍平日裡不是很有主意,怎麼一到危局便不敢言語。」
洪承疇雙目泛紅,咬牙切齒道。
張若麒避開洪承疇的視線,他的心中也是一片恐懼。
大軍落敗,若是落入賊虜之手,只怕是生不如死。
張若麒一咬牙,言道。
「建奴一路奔馳而來,大部立足未穩,如今又廣分兵馬,沿線必有兵力薄弱之處,不若找尋薄弱之後,趁此機會集中突圍而出。」
「否則一旦建奴挖掘壕溝完成,形成包圍之勢,再想撤離便已是徹底晚了。」
「突圍之後,可以再回寧遠支糧再戰之議。」
洪承疇神色微凝,張若麒所說的辦法確實也是一個辦法。
只是此時清國大軍雲集,黃台吉打定注意要將他們圍而殲之。
集中兵力突圍,真的能夠成功嗎?
黃台吉如何不會料想到突圍一事?
恐怕黃台吉已經在沿線排布伏兵,張網以待。
洪承疇沒有言語,他的目光閃爍,心中遲疑難決。
軍帳之中,諸鎮的總兵之間也是各自交換著眼色。
軍議進行,大部分的總兵都贊同了張若麒的意見,想要突圍返回寧遠,而不是坐以待斃。
聽著耳畔眾人的議論和撤退的請求。
洪承疇的心緒終於是平靜了一些,逐漸也倒向了要撤退的一方。
決戰一旦有失,戰敗的責任便要他一力承擔。
說實話,洪承疇實在是不敢承擔這一重任,他的心中已經被恐懼所填滿。
「諸位……」
洪承疇抬起了手。
軍帳之中一眾將校官吏也在同時停下了彼此之間的討論。
所有人都清楚,洪承疇已經是做出了選擇。
洪承疇目視著帳中的眾將,而後平復了一下凌亂的心緒,拿出一幅鎮定的模樣說道。
「綜合如今之局,貿然決戰確實……」
洪承疇的聲音在帳中響起,帳中一眾將校的神色皆是放鬆了些許。
看起來洪承疇的選擇是撤軍了,他們不需要現在就和清軍決一死戰。
「督臣。」
不過洪承疇的話沒有說完,便已經是被一聲督臣所打斷。
帳中眾將循聲望去之時,曹文詔已經是從右首的首座上站起了身來。
「如今之局,生死只在一線之間。」
「此時我軍若是選擇撤離,無疑正中建奴之下懷。」
曹文詔目視著洪承疇,他的眼神冷靜,神色嚴峻,語氣堅定不移。
「卑職以為督臣所言決戰之言當屬正解。」
曹文詔的話音落下,中軍帳內一眾將校官吏的神色皆是不斷變幻。
曹文詔身為援剿總兵官,援遼之時,朝廷又為其加授將軍之印,地位不可謂不高。
如今國內一眾武將,唯有祖大壽、陳望的地位與曹文詔相同。
而陳望之前還是曹文詔的家丁。
曹文詔在朝中交際甚廣,無論是誰都幾乎都要賣給他一份薄面。
如今曹文詔突然站出來,拋出主戰之言論,眾人就算是拒絕,也需要權衡一下說辭。
不過就在眾人還在思索如何勸說之時,曹文詔已經是走到了帳中。
曹文詔脊背挺直,頭顱微昂,向著洪承疇淡淡的行了一禮。
這一瞬間的曹文詔,再無往日的謙卑。
曹文詔轉過身,目視著帳中的一眾總兵將官,冷聲道。
「拼死力戰尚有一線之生機,全軍撤退必將墜入萬劫不復之地。」
「自出關與敵接戰以來,三軍奮勇捨生而忘死,其志何為?!」
曹文詔緊握著拳頭,冷眼注視著帳中的眾人,寒聲道。
「其志為復我國家之土,其志為雪我國家之恥!」
「吾輩若連與之一戰之勇氣都無,叫我等子孫後輩如何相視?」
曹文詔環視著帳中的眾人,正聲道。
「如今建奴傾全國之兵而來,青壯盡出。」
「就算我等此番軍敗,但只要能夠殺傷其眾。」
「仍可保我大明山河之平安。」
「使我家國百姓長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