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別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98章 別離

  崇禎十四年。

  七月十二日。

  松錦之戰明清雙方主力交鋒的第十八天。

  河南,開封府。

  郾城。

  郾城地處開封府西南,已經位於河南中部。

  自十二年初,杞縣民變,萬民軍兵起之後。

  郾城四周常常能見兵戈戰事,甚至幾度遭遇亂軍圍城。

  城內百姓官兵彼此扶持,齊心協力終是守下了城池,未使郾城淪陷。

  不過自從十三年,漢中軍兵進開封之後,兵禍也為之休止。

  但是現如今,戰亂又起,兵禍再現。

  前些時日,北面的臨潁縣內鬧出了一樁禍事。

  這些年來,光景不好,雖然沒有蝗災,旱災稍微緩解了一些。

  收成雖然比起去年好了一點,但是朝廷今年又再度加派,如此哪裡還能交出更多的錢糧?

  要是真把錢糧如數交上,只怕是一家老小都難以活過這個冬天。

  鄉下村里為了求活度日,賣兒賣女者數不勝數。

  這樣的事情,就在郾城發生了不少。

  往常大戶人家,這個時候常常趁機低買高賣,占田占地,買奴收婢。

  不過不知道為什麼,今年那些大戶地主開的價格高了不少,甚至態度也很緩和,有商有量了起來。

  很多地方,甚至地主大戶還自發的捐獻錢糧,施粥放糧。

  雖然不多,但是好歹也能緩解一時之急。

  那些地主大戶也沒有了往常盛氣凌人。

  市井鄉鄰之間有傳聞。

  這些大戶人家之所以態度轉變,很大程度都是因為如今在南直隸鬧得沸沸揚揚的萬民軍。

  萬民軍打破城池,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把城中的大戶地主,官紳士人都抓起來,公開審問。

  若是惡貫滿盈,橫行鄉里的,盡數誅殺。

  若是樂善好施,與鄰為善的,只是沒收一部分的財產,其餘的仍然交還。

  就是毀譽參半,好歹也是保全族人性命。

  不少的百姓也因此感念起了萬民軍。

  臨潁縣的禍事,還是禍在了催收上。

  聽說朝廷又在用兵,遼東的建奴又打了過來。

  朝廷調集九邊的精銳盡數援遼,和建奴打的難分難解。

  如今傳來的消息,官兵在前線可以說是打出了氣勢,捷報確實傳來了不少。

  但是這一切對於他們來說並不好。

  並不是朝廷打勝了仗不好。

  而是朝廷打仗不好。

  戰事一起,朝廷又要加派。

  年年加派,月月催收,哪家哪戶能夠支撐的下去啊。

  中產之家成了貧窮之家,貧窮之家成了困苦之家,窮困潦倒,難以為繼。

  只能是背井離鄉,逃亡他地苟且討生。

  故土難離,人離鄉賤啊。

  臨潁縣內鬧出的那一樁禍事,就是禍在了催收之上。

  催收的衙役收不到稅,便要被上官責罰。

  在連番催促之後不能將稅賦手上,催收的衙役大為惱怒,當下鎖拿了幾家作為典型想要返回縣衙交差。

  但是在離去的路上卻被其親友族人擋住,不肯放他們離去。

  衙役們大為火光,與這些擋路的人吵嚷了起來。

  推搡之間,不知道誰提了一句李岩,說了信王萬民軍云云。

  場面為之一靜,衙役們當即色變,也顧不得人犯,拔腿就跑。

  眼見衙役們變了顏色直接逃走,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反應過來。

  但是有人在人群之中大喊了一聲這些衙役怕是要去縣衙稟報,一下驚醒了眾人。

  眾人手忙腳亂之間想要制住逃走的衙役們。

  混亂之中衙役們反擊的時候場面見了血,場面便變得不可控制起來。


  等到在場的眾人清醒下來,幾名衙役已經沒了呼吸。

  打死了縣中的衙役,事情自然也就大了。

  連番催繳,本就使得眾人心中有怨恨。

  眼下見打死了衙役,眾人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在幾名有威望的頭人引領之下。

  一場民變,就此爆發。

  這一場沸沸揚揚的民變,在數日之間席捲數個鋪鎮,從數百人變成數千人,又從數千人變成現在的數萬人。

  從原本的臨潁一縣,發展到席捲三府十餘城,一共只花了兩個月的時間。

  甚至於,就在數日之前,民變的隊伍甚至攻陷了臨潁縣城。

  臨潁縣的縣令在縣衙之中自盡而死,城中大戶幾乎盡皆被屠戮。

  民變隊伍之中有一人,名為孫啟運。

  孫啟運原是巡檢司的弓手,仗義疏財,伸張不平,為氣任俠,有名於當地。

  民變起後,孫啟運受眾人所推作為首領。

  孫啟運成為首領,領兵盤踞臨潁縣西的深山裡。

  令下諸路兵馬,與萬民軍一樣打出了均田免糧的旗幟。

  而後又挑選精壯,整訓各路民變兵馬。

  同時號令諸軍,不得劫掠財物,嚴禁殘害百姓,違者必處以極刑。

  對外曰:我等此番聚眾而起,只為求活,予號令嚴肅,貧苦百姓秋毫無犯。

  時人稱其為乞活軍。

  郾城的北郊。

  官道之上斷斷續續有著不少向南逃難的百姓。

  乞活軍在北面的臨潁弄到的沸沸揚揚。

  雖說乞活軍說是秋毫無犯,但是很多人也不敢把身家性命全都放在別人的空口白話身上。

  而且最重要的是,乞活軍就算真的秋毫無犯,但是進剿的官兵可是難保秋毫無犯。

  賊過如梳,兵過如篦。

  這些逃難的百姓們,大多是抱團而行。

  他們基本都是同宗同族,鄉里鄉親。

  青壯們手持著刀槍棍棒護在外面,老弱婦孺都居於中央,或乘車,或走路。

  眾人的臉上皆有菜色,面無表情,眼神黯淡無光,走路慢慢吞吞,顯得有氣無力。

  不過這樣的情形並沒有持續多久。

  正在官道之上行進的眾人,感覺到地面正在開始微微顫抖。

  有人向著遠方眺望而去,只見一道黑線正從地面線的盡頭快速的蔓延而來。

  「有兵馬來了!」

  不知道是誰喊了一句,官道之上一眾逃難的百姓皆是慌了心神,當下都向著官道外面逃去。

  一部分人向著郾城縣城逃去,另外一部分則是四散奔逃,只求遠離官道。

  但是郾城縣城自然是大門緊閉不肯放任任何人進城。

  哪怕是城下的人聲淚俱下也無濟於事。

  自民變起始以來,很多的城池就是因為放了難民進城,裡面混了間隙,就此被打破城池的。

  城下的苦苦求饒,只求開門。

  而城上的硬起心腸,如何也不開門。

  場面一時混亂不堪,糟糕至極。

  不過很快,這樣的亂象便已是消失不見。

  因為那遠方的地平線上的黑線逐漸清晰了起來。

  一團團烈火在官道之上翻騰,一面面赤旗在勁風之中鼓盪。

  伴隨著密集般的馬蹄聲,大量身穿著赤衣,頭戴著赤幘的騎兵自官道之上快速的掠過。

  「是陳家軍!」

  有人眼尖,認出了這支兵馬的旗號,當下高呼了一聲。

  混亂的場面終於為之平靜了下來,所有人的臉上都露出了劫後餘生的表情。

  陳家軍可是平賊將軍陳望麾下的軍隊。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陳望可是如同戚爺爺、岳爺爺那樣嫉惡如仇,剛正不阿,忠心為國的英雄人物。

  當年開封被圍,反賊在河南作亂,就是陳望帶領漢中鎮的兵馬將那些作亂的反賊趕走。


  北征建奴,南戰流寇,戰功赫赫。

  陳望麾下的陳家軍,軍紀嚴明,從不侵害百姓。

  陳家軍也就是漢中鎮的兵馬。

  不僅僅是辨認旗號,陳家軍從外觀上也很容易分辨。

  陳家軍的軍兵,無論軍官士卒,皆是內穿赤衣,頭戴赤幘,一身火紅。

  遠望過去,一片火海,舉目紅芒。

  便一定是漢中鎮的隊伍。

  逆風迎面襲來,將陳望身上的征袍吹的不斷鼓動。

  悠然回首,視野之中只見無數馬頭正在起伏攢動,戰馬的鬃毛在逆風之中不斷翻騰。

  密集的馬蹄聲,猶如隆隆的戰鼓聲一般,震撼人心。

  再後方,大量步兵排列著嚴整的隊列緩緩而行。

  如林般的長槍匯聚在一起,宛若一排排移動的荊棘密林,寒光點點,殺氣騰騰,視覺之上給人帶來巨大的衝擊。

  陳望輕拉韁繩,左下的棗紅馬重重的打了一個響鼻,而後轉動馬頭,離開了隊列,向著旁側的一道矮坡上而去。

  身後的一眾將校和親衛騎士也幾乎是在同時完成了脫隊的動作。

  陳望作為主將,帶領親衛騎兵一直處於騎陣隊列的靠外的右側,沒有融合入騎陣之中。

  因此脫離官道,並沒有引得正在官道上行進的大隊騎兵發生任何的混亂。

  高大的將旗立於低坡之上,極為矚目,宛若一座照明的燈塔。

  陳望的目光從郾城的四野一掃而過,只是一瞬之間便已經將周圍的地形記在了心中。

  這份能力是陳望從多年的征戰之中逐漸學會的。

  什麼地方可用伏兵,什麼地方易於作戰,什麼地方有著地利。

  這些都是作為將校的基本功。

  臨陣對敵,戰局瞬息萬變,將校必須隨機應變。

  不過眼下並不會有戰事發生。

  前行的架梁馬和夜不收已經排除了方圓三十里內的敵情,從郾城一路到臨潁皆是暢通無阻。

  這一次來到郾城的目的,並不僅僅是要北上剿匪。

  另外一層目的,便是要送別一直以來隨軍的土兵歸鄉。

  隨著陳望下馬,周圍的一眾將校和甲兵也是一起下馬。

  「送君千里,終有一別。」

  陳望從身旁親衛的手中接過了茶水,微微垂首,向著身前的馬遠山,馬玉瑛兩人行了一禮。

  身側親衛也在此時將盛好了茶水的被盞遞給兩人。

  「如今仍處戰事,軍中有禁酒之令,身為將首自然不可知法犯法,所以此番送別,我們以茶代酒。」

  土兵出鄉征戰已久,按理也應該歸鄉。

  到底是宣慰司的兵馬,不是各鎮的營兵。

  石柱宣慰司一直以來忠心耿耿,秦良玉老將軍也是戰功赫赫,被稱為西南國柱。

  若是沒有秦良玉,只怕如今西南也同樣要生亂。

  正是因為秦良玉的存在,石柱等宣慰司的存在,西南的局勢才得以相對穩定一些。

  土兵出鄉已久,思鄉之情蔓延,幾次上書歸鄉,朝廷權衡利弊,也只能應允歸鄉的請求。

  「原先還在石柱之時,只以為天下軍鎮兵馬無人能出我石柱者。」

  馬遠山接過了茶杯,轉頭看著不遠處在官道之上的整齊的行軍隊列,感嘆道。

  「領兵在總鎮帳下為將,才知曉什麼叫做坐井觀天。」

  「總鎮治軍嚴謹,深得軍兵愛戴,還能律身守己,卑職欽佩。」

  馬遠山正首目視著陳望,鄭重說道。

  「只是營中兵馬離鄉過久,心緒浮動,實在不能再追隨將軍南征北討。」

  尋常軍鎮的那些營兵,他瞧的上的幾乎沒有。

  關內進剿的時候,九邊的兵馬他不是沒有見過。

  但是九邊的兵馬,很多兵痞習性嚴重,縱兵劫掠,殺良冒功常有。

  戰力有高有低,素質良莠不齊。

  唯有漢中鎮的營兵,是例外中例外。


  跟隨在陳望的帳下,可以說是徹底打開了馬遠山的視野。

  原本銃炮還可以這樣用,原來堅甲強弓應該這樣使,原來臨陣對敵,治軍訓練都有那麼多的講究。

  而且最為重要的是,陳望對於麾下兵馬一視同仁,賞罰分明。

  並沒有因為他們是宣慰司的兵馬,便一昧的讓他們去打硬仗苦戰。

  陳望看了一眼馬遠山,而後又看了一眼馬玉瑛。

  馬玉瑛一身戎裝,帶刀佩弓,仍舊是一如既往的英氣。

  只是當陳望的目光投來之時,她的眼神之間卻是多了些許的躲閃。

  「人生聚散長如此。」

  陳望緩緩飲盡了杯中的茶水,笑道。

  「我已命人快馬加鞭去往遼東詢問母親,半月之間便有音訊,一旦受到消息即刻便派遣族人前往石柱提親。」

  陳望的話音落下,馬玉瑛的臉和脖頸逐漸有些泛紅,

  舞刀弄槍,騎馬打仗這些她在行,但是處理這些關係她可並不擅長。

  起初的對於陳望的意思,她還是在兄長的提醒一下才明白了過來。

  對於婚姻,馬玉瑛原先是沒有考慮。

  家族中的長輩倒是有催促過,但是她在秦良玉那裡求得一句話,便直接壓下了所有聲音。

  不過現在,她的想法也發生了一些改變。

  陳望端起手中已經沒有茶水的茶杯,目視著馬玉瑛。

  最初的時候,知曉馬玉瑛是女子的時候,他便已經是有了一些想法。

  馬玉瑛外貌俊秀,能文能武,又是馬氏的族人。

  若是能夠娶馬玉瑛為妻,日後也可以藉此獲取石柱等地的支持。

  而他正好因為常年征戰沒有婚配。

  這個年代,沒有婚配,沒有子嗣,對於一個勢力來說可是極為不穩的表現。

  麾下眾將也是明里暗裡暗示了多次。

  就在這個時節,馬玉瑛進入了他的視野之中。

  雖說一開始的抱著是目的去的,但是在後面的時間之中,陳望也是真的欣賞起了馬玉瑛。

  「此去石柱萬里之遙,窮山惡水路途艱辛,萬請保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