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與餃子
姜文的電影裡有一句話,他是為醋包餃子的。我假借他的這套理論談一談我對文藝作品的一些見解。(與他台詞的意思或有出入,諸君莫怪)
我思索,一盤好的餃子必然是其廚師為好的醋包的,正如一部好的作品必然是其作者為好的思想準備的。醋就是廚師所要傳達的,正如思想是作者所要表達出的。
可餃子一旦出鍋,人們化為食客來吃的時候卻只吃餃子,仿佛這醋並未被端出來就應該被淡忘,就自然無足輕重。司馬遷將《史記》這盤餃子藏之名山已經千百年,食之者億萬而有餘,可如今誰又能嘗到那瓶醋呢?如果沒人能嘗到那瓶醋,那司馬遷又要將《史記》傳給何人?故而我們應該知曉醋是餃子的核心,亦如思想是作品的核心。不知醋者,不足談餃子之味,不知思想者,不足談文章之韻。
這時有人會問,「為什麼廚師不把醋直接端出來呢」?這無疑是一個好的問題,為什麼?千百年來似乎皆是如此,為什麼會沒有廚師端出呢?我認為醋不便於被直接端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總結就一句話,廚師及其他的醋與食客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
中國自古以來都有一種思想——道為智者傳,非其人,道不貴也。(子思原話),這或許是大多數好廚師特有的「傲嬌」,如諸葛先生被劉備三顧茅廬方才道出隆中對,這不是食客考察廚師,而是廚師考察食客。當然這不是廚師故意刁鑽食客,這是有多方經驗與考量的。一個喜歡囫圇吞棗的食客是不配吃他們的醋,縱然讓他們吃他們也吃不出醋味,只不過平白輕賤了廚師們的好醋。比如醋如果被直接端出,食客們就會爭先恐後去吃醋,但醋單吃是寡酸的,太過於直白純粹的味道是不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的,食客們不能品味出醋的好,就會導致食客們覺得這醋不過如此,這廚師不過如此,這就會導致人們不再喜歡這醋與廚師。
這時便需要餃子了,由餃子配著醋才能讓人心甘情願喝上這好醋,才能讓人們好喝這醋。可有了餃子,人們又會因餃子的鮮嫩而忘卻蘸醋,殊不知醋才是是餃子的神,才是餃子的魂,要蘸著醋吃餃子才好,這樣的餃子才令人回味,才發人深省。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古人勸諫多不直接罵,而是拐彎抹角罵,就如同為了醋而包餃子,罵是重點精髓,但不通過風趣幽默就難以起到好的效果,而太過風趣幽默就失去了罵的意味。
當然,會蘸醋吃餃子的聰明人自然不在少數,能單吃醋就認可醋的智慧者也是有的,即使會被大多數人不理解,廚師還是能把醋端出來的,為什麼非得藏起來呢?
這就是由於一些食客們的不允許,他們知道這醋是好的,但他們是排斥的,良藥苦口雖利於病,忠言逆耳雖利於行,但終究是苦口逆耳,讓他們接受不了。如果他們知曉或僅僅聞到了醋,便會通過輿論造謠廚師,污衊醋,甚至直接驅趕滅殺廚師,肆意糟蹋餃子。(至於他們為什麼不允許,留待後言,重點)
故而,醋絕對不能直接端在大多數食客面前,因為食客中有愚昧,呆傻的,這極其正常,無關緊要,但唯恐更有邪惡的,可惡的,雖然他們或許有才智使他們能嘗出醋,但由於他們不喜歡不接受醋,便大肆排斥醋使
絕大多數人不能接觸到好的醋,連好的餃子也不讓我們吃。
這時又有人會問了,那醋就吃不出來了嗎?不會的,好的廚師已經將醋融合在餃子中了(這也算廚師們的一種智慧吧,可也導致了那些食客一旦懷疑餃子裡有那些好醋,人們連餃子也吃不到了)那麼如何去吃餃子乃至吃出醋就是我們身為食客需要做到的。
如今是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雜七雜八的食物太多,我們也吃了不少,有的人吃了壞東西,發現不對,嘔吐不止,不敢再亂吃;有的人則沒有發現問題,吃進肚裡導致肚子不舒服才發覺不對,但還是痴迷其刺激的味道不忍放棄;有的雖發現了問題但卻不以為意,甚至得了胃病還對那些食物甘之如飴,殊不知這是飲鴆止渴,終有一日將大禍臨頭。
總歸來說,我們若想身體健康都需要暫時不再去碰那些食物,通過這個方法來清理一下腸胃與口腔。當然現在最重要的則是需要我們學會如何選擇好的食物,選擇好的食物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困難,食物是極其會偽裝的,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單從食物的外表來判斷食物的好壞,即使主動去吃也難以品嘗出一二,那麼我認為可以從一個方面入手,那就是去找一位好的廚師。
一位好的廚師,他是要有自己良知與操守的。他不會為了金錢聲名權勢去討好和欺瞞一部分食客的,因為他知道他的食物是面向所有人的,他要對得起食客,這樣才能對得起自己。一個有別樣私心的人,成為不了行業的頂尖,因為人民不會將他高高舉起。比如後世任何史書都比不上《春秋》與《史記》,因為它倆不是單是為王公貴族著書立傳,更是展現了民心所向。再比如同為廚師,易牙比不上伊尹,首先他服務於齊桓公一人,而伊尹則服務於全天下人民,其次他做的飯不符合大多人的飲食,他為討好齊桓公變態的口欲殺子獻糜,而伊尹則有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符合天理民心自然。
其實天下人皆有同樣的心,同樣的飲食,(有能接受的思想有不能接受的思想,有能接受的食物有不能接受的食物,這是一定的,相同的)一般所謂不同只不過因為成長過程中環境的不同,飲食習慣也不盡相同,這是正常的。那不正常的是什麼呢?在糟糕的環境下,人的思想和身體也在變壞,看了或吃了不好的書籍或食物,導致思想或身體中毒,甚至有了「異食癖」或其他症狀,對於這種人不僅需要清理思想腸胃口腔,還要靠一些特殊的書籍或食物來以毒攻毒。比如當今中醫名人李可用附子治療多種心臟病,如果不以毒攻毒,比如齊桓公就是已經有了異食癖,易牙所需要的就是清理他的腸胃口腔,但他卻反其道而行之,為了滿足自身利益而滿足了齊桓公不合理的要求,導致齊桓公落得悲慘的下場,自己也失去了兒子。
其實,人的心與身是互通的,當一個人心有了毛病身體也有了毛病,身體有了毛病心也往往會出問題。比如齊桓公的思想行為本就不符合正常人的心理和作為。典型的身心都有問題(具體的可以多看儒釋道三家典籍和一些中醫書籍,這些在書中都有很多說明。)
有良知是一位廚師的根本,沒有這份良知就不配被稱為廚師,更無法成為好廚師(正常的廚師才能做出正常人吃的食物,因為他們的味覺嗅覺是符合正常人的)。原本一位好的廚師僅僅需要做出符合正常人飲食的食物就行,但由於現在有病的人太多,好的廚師就需要先用食物治病,再來滿足人的飲食需求。(有的人得了病就吃不了正常人的食物,乃至吃有害人的食物,甚至為自己的飲食傷害別人,故而現在的廚師就不僅需要有德,還需要有才。)
如今,一個真正好的廚師,他必須要知曉哪些食物會被哪些人們吸收,還要注意食物的搭配相生相剋間的關係,他必然會極其重視他的做飯技藝,即使他天賦異稟,他也會刻苦努力通過多年學習與實踐才會「出師」。畢竟病從口入,不得不如此為之。於慎之又慎中方展惻隱與慈悲,於精益求精方顯責任與擔當。
談到這裡,我就不由得想到了古代創造餃子第一人——張仲景,他是古今千百年人民所認可的醫聖,當然醫食同源,他通過祛寒嬌耳湯治療了當時的人們得了凍瘡。在此我研討一下餃子的構成,餃子分為餃子餡與餃子皮,就如同一篇文章分為內涵與字句。餃子餡是用來治病的,滋補的,而餃子皮則是用來包裹餡的,廚師的醋往往需要與餃子餡搭配,故醋味顯現在餃子餡中,滲透在餃子皮內。當然好的餃子餡與皮也有一定標準,好的餡需要新鮮美味有營養,好的皮需要光滑順暢不沾粘,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有醋,醋是用來醒魂的,使人意識到自己有病,喚醒人體正常運行,使自身配合餃子餡的治療效果,達成身體健康的目的。
談論這麼多,我覺得我需要簡單梳理一下廚師與食客這一王國的運行與歷史脈絡。
原本這個王國是沒有疾病的,人人身心健康,樸素單純地生活著,吃著各自環境中差不多相同的食物,但隨著環境的變易,社會的動盪,人心不斷墮落,人們逐漸貪婪,邪惡,為自己私利創造了各種各樣的食物,並通過名氣,權利,威勢使愚蠢的人接受了他們的食物,愚蠢的人們代代相傳,將那些食物奉為珍饈,殊不知每個人都有能吃不能吃的食物(人性本善,向陽而生,自然生物之必然,故人不食濁污陰物,諸君若看《黃帝內經》自然知何為正常?)在此無知無識的情況下,人們身體愈演愈烈,變得糟糕透頂。
廚師原本是為食客做飯的,但由於上述種種原因食客們多病且不自知(自知就不會如此多病),有良知的廚師不忍這樣,就備好了醋,醋的主要能力是讓人們意識到自己有病,(注意,此處醋是好的廚師給有問題食客的,食客不知道什麼是正常,其實單單意識到什麼是正常,就能治好病,但這醋沒多少人會喝。)而為了治好病,廚師開始配合醋包起了餃子,用餃子治病,最主要的就是搭配好餃子餡,根據不同的病情搭配不同的餡,讓不同的人服下。(所謂佛陀八萬四千法門對質八萬四千煩惱就是如此,孔子因材施教也是如此)
當然成為好廚師是極其不容易,必須心正身修(德全,也就是完全正常)方能完善地治國平天下(才全,知曉如何針對不正常)。縱然如此,南華真人亦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德之至也。」故而好廚師亦有諸多不可奈何,只能在撒手人寰時坦然面對生死,嘆一句「民之不治,非人力不足,實天命不違。」(有的人病情積重難返,神仙也難救。有的人吃得東西太多,有病不自知,甚至將病以為常,舌苔極其厚,失去分辨能力縱灌多少醋也無法使其自知自識,故而需要人人自省。孟子有一法,名為存夜氣,講人凌晨初起時最為清醒,保持這樣的清醒就會讓人逐漸正常,甚至完全正常。可我自察很多人連這樣的清醒都意識不到,還應配合「好廚師」們的好醋,好餃子,方能健全。)
任何一位好的廚師皆青史留名,他的食譜也會被歷代傳承。可時代不同,需要治療不同病情所需要的餃子餡是不同的,有人因循守舊,不能治病;有人肆意而為,更是慘不忍睹,他們只知亂施食譜藥方,卻不知要先成為一名好的廚師,要學會望聞問切才能治病救人。即使他們不足成為好的廚師,也因從醋下手來做餃子,而不是胡作非為,敗壞千年間廚師先輩積累的好名聲,導致縱然有好的廚師想治病救人也不被人們所信賴。
如今雜七雜八的廚師太多,雜七雜八的餃子也太多,導致雜七雜八的病更多,人們更需要更渴求好的廚師,好的餃子。
要想成為好的廚師,吃到好的餃子,就不得不從古代好廚師好餃子下手。
古代好的廚師(聖賢),都會保持清新的口腔(頭腦思想或心),已知曉真正正常人的味覺,並長久保持,掃除陳舊的習氣,自然能分辨什麼食物有益什麼食物有害,自然知曉人們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吃什麼。這是每個人本來就應該擁有的能力,但由於各種髒亂差的氣味瀰漫,人們失去這種能力,古今聖賢大多都拿出了醋讓人們意識到這些,但人們已經習慣了這些,不想再改變,還有一些想改變卻難以改變的,聖賢們收他們為弟子,為他們包起了餃子(我認為儒釋兩家皆如此,而道家則是讓弟子多聞醋,或清理腸胃)而有一位偉大的孔性聖人想肅清他們當時的環境,勵志改變,終不得償所願。這些聖賢心同理同。雖做法不同但都是心存赤誠愛民之心。
這些廚師留下的餃子都是極好的,但我們這些食客都要謹慎抉擇,才能治好我們的病,完善自我。當然這極其高端,不足人道,對於一般無此大需求的食客,我們只需按照要求給他們無害的餃子就好,讓他們慢慢自愈,若直接下猛藥(醋),反而是將他們拒之千里之外。或要掃蕩那些雜七雜八的食物,這更是難上加難。
下面我說明如何分辨好的餃子與成為好的廚師。
今之社會,愚人壞人過多,縱聰明善良者更常受此影響,故若欲改變更需慎之又慎,「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時刻反問自己身心,最終自覺自知自識,從而「篤行」而救世。
總而言之,要謹慎,時時刻刻反問己心(良知良能),可多聞好醋,吃好餃子,當然如今很多人聞不出,吃不出,這就需要認識好的廚師,好的食客,然這些亦難尋,假借者多矣,仍需反問自心。這似乎陷入了死循環,當然不是,汝亦可少食清淨,達到自愈,但如何少食也有方法,難矣!
故我自認少有聰慧,能嘗出醋與餃子,亦可寬容納百川,能與諸君研討分析,故作書《見薦鑒》,見萬書而鑒萬理而薦於萬民。
我思索,一盤好的餃子必然是其廚師為好的醋包的,正如一部好的作品必然是其作者為好的思想準備的。醋就是廚師所要傳達的,正如思想是作者所要表達出的。
可餃子一旦出鍋,人們化為食客來吃的時候卻只吃餃子,仿佛這醋並未被端出來就應該被淡忘,就自然無足輕重。司馬遷將《史記》這盤餃子藏之名山已經千百年,食之者億萬而有餘,可如今誰又能嘗到那瓶醋呢?如果沒人能嘗到那瓶醋,那司馬遷又要將《史記》傳給何人?故而我們應該知曉醋是餃子的核心,亦如思想是作品的核心。不知醋者,不足談餃子之味,不知思想者,不足談文章之韻。
這時有人會問,「為什麼廚師不把醋直接端出來呢」?這無疑是一個好的問題,為什麼?千百年來似乎皆是如此,為什麼會沒有廚師端出呢?我認為醋不便於被直接端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總結就一句話,廚師及其他的醋與食客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
中國自古以來都有一種思想——道為智者傳,非其人,道不貴也。(子思原話),這或許是大多數好廚師特有的「傲嬌」,如諸葛先生被劉備三顧茅廬方才道出隆中對,這不是食客考察廚師,而是廚師考察食客。當然這不是廚師故意刁鑽食客,這是有多方經驗與考量的。一個喜歡囫圇吞棗的食客是不配吃他們的醋,縱然讓他們吃他們也吃不出醋味,只不過平白輕賤了廚師們的好醋。比如醋如果被直接端出,食客們就會爭先恐後去吃醋,但醋單吃是寡酸的,太過於直白純粹的味道是不容易被人們所接受的,食客們不能品味出醋的好,就會導致食客們覺得這醋不過如此,這廚師不過如此,這就會導致人們不再喜歡這醋與廚師。
這時便需要餃子了,由餃子配著醋才能讓人心甘情願喝上這好醋,才能讓人們好喝這醋。可有了餃子,人們又會因餃子的鮮嫩而忘卻蘸醋,殊不知醋才是是餃子的神,才是餃子的魂,要蘸著醋吃餃子才好,這樣的餃子才令人回味,才發人深省。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古人勸諫多不直接罵,而是拐彎抹角罵,就如同為了醋而包餃子,罵是重點精髓,但不通過風趣幽默就難以起到好的效果,而太過風趣幽默就失去了罵的意味。
當然,會蘸醋吃餃子的聰明人自然不在少數,能單吃醋就認可醋的智慧者也是有的,即使會被大多數人不理解,廚師還是能把醋端出來的,為什麼非得藏起來呢?
這就是由於一些食客們的不允許,他們知道這醋是好的,但他們是排斥的,良藥苦口雖利於病,忠言逆耳雖利於行,但終究是苦口逆耳,讓他們接受不了。如果他們知曉或僅僅聞到了醋,便會通過輿論造謠廚師,污衊醋,甚至直接驅趕滅殺廚師,肆意糟蹋餃子。(至於他們為什麼不允許,留待後言,重點)
故而,醋絕對不能直接端在大多數食客面前,因為食客中有愚昧,呆傻的,這極其正常,無關緊要,但唯恐更有邪惡的,可惡的,雖然他們或許有才智使他們能嘗出醋,但由於他們不喜歡不接受醋,便大肆排斥醋使
絕大多數人不能接觸到好的醋,連好的餃子也不讓我們吃。
這時又有人會問了,那醋就吃不出來了嗎?不會的,好的廚師已經將醋融合在餃子中了(這也算廚師們的一種智慧吧,可也導致了那些食客一旦懷疑餃子裡有那些好醋,人們連餃子也吃不到了)那麼如何去吃餃子乃至吃出醋就是我們身為食客需要做到的。
如今是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雜七雜八的食物太多,我們也吃了不少,有的人吃了壞東西,發現不對,嘔吐不止,不敢再亂吃;有的人則沒有發現問題,吃進肚裡導致肚子不舒服才發覺不對,但還是痴迷其刺激的味道不忍放棄;有的雖發現了問題但卻不以為意,甚至得了胃病還對那些食物甘之如飴,殊不知這是飲鴆止渴,終有一日將大禍臨頭。
總歸來說,我們若想身體健康都需要暫時不再去碰那些食物,通過這個方法來清理一下腸胃與口腔。當然現在最重要的則是需要我們學會如何選擇好的食物,選擇好的食物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困難,食物是極其會偽裝的,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單從食物的外表來判斷食物的好壞,即使主動去吃也難以品嘗出一二,那麼我認為可以從一個方面入手,那就是去找一位好的廚師。
一位好的廚師,他是要有自己良知與操守的。他不會為了金錢聲名權勢去討好和欺瞞一部分食客的,因為他知道他的食物是面向所有人的,他要對得起食客,這樣才能對得起自己。一個有別樣私心的人,成為不了行業的頂尖,因為人民不會將他高高舉起。比如後世任何史書都比不上《春秋》與《史記》,因為它倆不是單是為王公貴族著書立傳,更是展現了民心所向。再比如同為廚師,易牙比不上伊尹,首先他服務於齊桓公一人,而伊尹則服務於全天下人民,其次他做的飯不符合大多人的飲食,他為討好齊桓公變態的口欲殺子獻糜,而伊尹則有五味調和說與火候論符合天理民心自然。
其實天下人皆有同樣的心,同樣的飲食,(有能接受的思想有不能接受的思想,有能接受的食物有不能接受的食物,這是一定的,相同的)一般所謂不同只不過因為成長過程中環境的不同,飲食習慣也不盡相同,這是正常的。那不正常的是什麼呢?在糟糕的環境下,人的思想和身體也在變壞,看了或吃了不好的書籍或食物,導致思想或身體中毒,甚至有了「異食癖」或其他症狀,對於這種人不僅需要清理思想腸胃口腔,還要靠一些特殊的書籍或食物來以毒攻毒。比如當今中醫名人李可用附子治療多種心臟病,如果不以毒攻毒,比如齊桓公就是已經有了異食癖,易牙所需要的就是清理他的腸胃口腔,但他卻反其道而行之,為了滿足自身利益而滿足了齊桓公不合理的要求,導致齊桓公落得悲慘的下場,自己也失去了兒子。
其實,人的心與身是互通的,當一個人心有了毛病身體也有了毛病,身體有了毛病心也往往會出問題。比如齊桓公的思想行為本就不符合正常人的心理和作為。典型的身心都有問題(具體的可以多看儒釋道三家典籍和一些中醫書籍,這些在書中都有很多說明。)
有良知是一位廚師的根本,沒有這份良知就不配被稱為廚師,更無法成為好廚師(正常的廚師才能做出正常人吃的食物,因為他們的味覺嗅覺是符合正常人的)。原本一位好的廚師僅僅需要做出符合正常人飲食的食物就行,但由於現在有病的人太多,好的廚師就需要先用食物治病,再來滿足人的飲食需求。(有的人得了病就吃不了正常人的食物,乃至吃有害人的食物,甚至為自己的飲食傷害別人,故而現在的廚師就不僅需要有德,還需要有才。)
如今,一個真正好的廚師,他必須要知曉哪些食物會被哪些人們吸收,還要注意食物的搭配相生相剋間的關係,他必然會極其重視他的做飯技藝,即使他天賦異稟,他也會刻苦努力通過多年學習與實踐才會「出師」。畢竟病從口入,不得不如此為之。於慎之又慎中方展惻隱與慈悲,於精益求精方顯責任與擔當。
談到這裡,我就不由得想到了古代創造餃子第一人——張仲景,他是古今千百年人民所認可的醫聖,當然醫食同源,他通過祛寒嬌耳湯治療了當時的人們得了凍瘡。在此我研討一下餃子的構成,餃子分為餃子餡與餃子皮,就如同一篇文章分為內涵與字句。餃子餡是用來治病的,滋補的,而餃子皮則是用來包裹餡的,廚師的醋往往需要與餃子餡搭配,故醋味顯現在餃子餡中,滲透在餃子皮內。當然好的餃子餡與皮也有一定標準,好的餡需要新鮮美味有營養,好的皮需要光滑順暢不沾粘,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有醋,醋是用來醒魂的,使人意識到自己有病,喚醒人體正常運行,使自身配合餃子餡的治療效果,達成身體健康的目的。
談論這麼多,我覺得我需要簡單梳理一下廚師與食客這一王國的運行與歷史脈絡。
原本這個王國是沒有疾病的,人人身心健康,樸素單純地生活著,吃著各自環境中差不多相同的食物,但隨著環境的變易,社會的動盪,人心不斷墮落,人們逐漸貪婪,邪惡,為自己私利創造了各種各樣的食物,並通過名氣,權利,威勢使愚蠢的人接受了他們的食物,愚蠢的人們代代相傳,將那些食物奉為珍饈,殊不知每個人都有能吃不能吃的食物(人性本善,向陽而生,自然生物之必然,故人不食濁污陰物,諸君若看《黃帝內經》自然知何為正常?)在此無知無識的情況下,人們身體愈演愈烈,變得糟糕透頂。
廚師原本是為食客做飯的,但由於上述種種原因食客們多病且不自知(自知就不會如此多病),有良知的廚師不忍這樣,就備好了醋,醋的主要能力是讓人們意識到自己有病,(注意,此處醋是好的廚師給有問題食客的,食客不知道什麼是正常,其實單單意識到什麼是正常,就能治好病,但這醋沒多少人會喝。)而為了治好病,廚師開始配合醋包起了餃子,用餃子治病,最主要的就是搭配好餃子餡,根據不同的病情搭配不同的餡,讓不同的人服下。(所謂佛陀八萬四千法門對質八萬四千煩惱就是如此,孔子因材施教也是如此)
當然成為好廚師是極其不容易,必須心正身修(德全,也就是完全正常)方能完善地治國平天下(才全,知曉如何針對不正常)。縱然如此,南華真人亦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德之至也。」故而好廚師亦有諸多不可奈何,只能在撒手人寰時坦然面對生死,嘆一句「民之不治,非人力不足,實天命不違。」(有的人病情積重難返,神仙也難救。有的人吃得東西太多,有病不自知,甚至將病以為常,舌苔極其厚,失去分辨能力縱灌多少醋也無法使其自知自識,故而需要人人自省。孟子有一法,名為存夜氣,講人凌晨初起時最為清醒,保持這樣的清醒就會讓人逐漸正常,甚至完全正常。可我自察很多人連這樣的清醒都意識不到,還應配合「好廚師」們的好醋,好餃子,方能健全。)
任何一位好的廚師皆青史留名,他的食譜也會被歷代傳承。可時代不同,需要治療不同病情所需要的餃子餡是不同的,有人因循守舊,不能治病;有人肆意而為,更是慘不忍睹,他們只知亂施食譜藥方,卻不知要先成為一名好的廚師,要學會望聞問切才能治病救人。即使他們不足成為好的廚師,也因從醋下手來做餃子,而不是胡作非為,敗壞千年間廚師先輩積累的好名聲,導致縱然有好的廚師想治病救人也不被人們所信賴。
如今雜七雜八的廚師太多,雜七雜八的餃子也太多,導致雜七雜八的病更多,人們更需要更渴求好的廚師,好的餃子。
要想成為好的廚師,吃到好的餃子,就不得不從古代好廚師好餃子下手。
古代好的廚師(聖賢),都會保持清新的口腔(頭腦思想或心),已知曉真正正常人的味覺,並長久保持,掃除陳舊的習氣,自然能分辨什麼食物有益什麼食物有害,自然知曉人們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吃什麼。這是每個人本來就應該擁有的能力,但由於各種髒亂差的氣味瀰漫,人們失去這種能力,古今聖賢大多都拿出了醋讓人們意識到這些,但人們已經習慣了這些,不想再改變,還有一些想改變卻難以改變的,聖賢們收他們為弟子,為他們包起了餃子(我認為儒釋兩家皆如此,而道家則是讓弟子多聞醋,或清理腸胃)而有一位偉大的孔性聖人想肅清他們當時的環境,勵志改變,終不得償所願。這些聖賢心同理同。雖做法不同但都是心存赤誠愛民之心。
這些廚師留下的餃子都是極好的,但我們這些食客都要謹慎抉擇,才能治好我們的病,完善自我。當然這極其高端,不足人道,對於一般無此大需求的食客,我們只需按照要求給他們無害的餃子就好,讓他們慢慢自愈,若直接下猛藥(醋),反而是將他們拒之千里之外。或要掃蕩那些雜七雜八的食物,這更是難上加難。
下面我說明如何分辨好的餃子與成為好的廚師。
今之社會,愚人壞人過多,縱聰明善良者更常受此影響,故若欲改變更需慎之又慎,「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時刻反問自己身心,最終自覺自知自識,從而「篤行」而救世。
總而言之,要謹慎,時時刻刻反問己心(良知良能),可多聞好醋,吃好餃子,當然如今很多人聞不出,吃不出,這就需要認識好的廚師,好的食客,然這些亦難尋,假借者多矣,仍需反問自心。這似乎陷入了死循環,當然不是,汝亦可少食清淨,達到自愈,但如何少食也有方法,難矣!
故我自認少有聰慧,能嘗出醋與餃子,亦可寬容納百川,能與諸君研討分析,故作書《見薦鑒》,見萬書而鑒萬理而薦於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