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得到了二叔的支持,長孫安業覺得自己接下來的操作那是一片光明。
「你真的不要不以為意,你要是真的不看重那些妨礙之人,萬一你在實施措施之時給你暗中下點絆子,搞砸雖不至於,但給你添點亂,膈應你也是一種煩惱,甚至要是你真的將人逼到一定地步,這人想不明白,直接來一個同歸於盡,你怎麼辦?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就算是你真的有三頭六臂,腦子裡有萬千想法,但命終歸只有一條。」
一個人最自大的時候是什麼,那就是覺得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可實際上呢,世間萬事從來都不會被誰全部掌握的,各種各樣的意外層出不窮,要真的有人發揮極限操作,就像是那些病重晚期的病人通常會成為買兇殺人的第一首選一個道理,要是這人活都活不下去,那真的豁出一切來對付一個人,成功的可能性會提高不少。
更別說現在這個時代還有影衛、死士等特殊群體存在,這些人能從生死之中走出,那就代表著他們有自己的手段,這個手段還不被外人所知,數百種手段之下只要成功一次,那長孫安業付出的就是自己唯一的生命。
這種賭命的可能性,還是不要去賭博的好。
「二叔,放心吧,先不說現在我在陛下那裡的重要性,就說我這個位置,想來也不會結仇什麼大勢力。」
這話長孫安業說的倒是沒錯,世家這邊,長孫家屬於關隴貴族集團,屬於歷史上關隴八大家之一,並不屬於五姓七望集團。
而這兩者的區別,則是應從血脈方面追根溯源,首先,五姓七望屬於山東士族,發源地大多在中原地區,五姓七望,顧名思義,五個姓氏七個家族,其中李姓與崔姓分別有兩家入選,分別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七家。
隴西李氏的崛起應該是亂世之中西涼王李暠,他是李氏的第一位國主,並於南北朝時期家族高官不斷,這才一步一步積累了登上高位的能量;趙郡李氏最有名的人物,應該就屬李曇此人,他原是秦御史大夫,後來又成為了趙國的柏人侯,他的兒子,大兒子是隴西李氏的祖先,四子是趙郡李氏的先祖,而四子的兒子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崔氏的祖先應是炎帝裔孫姜尚,他的長子姜季子子孫在崔邑定居,這才將此地居住的人改姓為崔;范陽盧氏出自姜姓,是齊國後裔,因封地盧邑而受姓盧氏,後搬至范陽這才有范陽盧氏之稱;滎陽鄭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鄭國,王室滅國之後後代仍然以鄭為姓氏,以故地滎陽為郡望,這才有了滎陽鄭氏之稱;王氏,就更有意思了,作為擁有最多的郡望,由此可見王姓家族的超強繁榮之景,而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興之郡,發源於兩漢之間,東漢末年的王允以一己之力將王氏家族推到了天下名門之位,在魏晉南北朝得到發展,最終發展到了五姓七望之一的地位。
而隴西八大家,則分別是隴西李氏、琅琊王氏、陳郡謝氏、弘農楊氏、蘭陵蕭氏、太原王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是出自關隴貴族集團,這個集團內可謂是含金量十足,而長孫家能被歸納於關隴集團,其發源追溯應該上溯到北周長孫兕,他是北周的開府儀同三司,平原縣侯,而發展到巔峰則是他的孫子長孫無忌時期,可謂是運氣時運都達到了頂峰,竟然與年輕時的李世民成為了摯友,開啟了長孫家波瀾壯闊的一生。
但巔峰也在唐朝李氏,衰落也在唐朝李氏,一個國舅,竟然最後敗在了自家外甥手中。
世家裡,因為長孫皇后的存在,他們長孫家從默默無聞的世家之流成功踏入了中上層,很多時候,世家內得知消息最快的,就只有長孫家這麼一個皇家外戚了。
所以就算是想要看陛下的態度,這些世家也不會輕易一不做、二不休將自己這麼一個小人物給幹掉。
這也是長孫安業最讚賞世家的一點,那就是世家是真的一群以血緣紐帶加集體利益組成的群體,雖然內部也有明爭暗鬥,但是在對外的時候,大家都是以家族利益為重的。
說一個簡單的邏輯,長孫安業屬於長孫家族的一份子,要是長孫安業犯罪了,那不管是出於對長孫安業這麼一個後輩的疼愛還是為了家族的臉面,家族也會儘量選擇想辦法將長孫安業拯救出來,最多也就是將人遠遠打發,也就是皇族之中所說的貶為庶人,但這樣也挺好,雖然沒有了大富大貴生活,但終歸還是有一條活路。
當然,這都是在長孫安業所犯的這個錯是家族可以承受之內,要是這個罪連累到了家族,甚至將會將家族拉下水的話,那家族也不是什麼鐵頭娃,肯定會在第一時間勸說長孫安業,讓他自己一個人將整個罪名擔下來,而家族則會幫著他照顧他的後代。
這就是世家,說冷血也很冷血,但說起可靠也挺可靠,這與豪門、士族等等還不一樣,這三者的全稱分別是地方豪門、名門世家、門閥士族,這三者之間既有一定的聯繫,又有著很大的不同。
確切地說,這三者應該是從地方豪族開始,然後進步到名門世家,接著就是門閥士族,這三者之間的更迭變化,其實就是一個權力的成長史,經過時間的發酵,他們三者逐漸一步步走到了權力中心,開始在朝堂之上占據一定的地位,甚至發展到最後可以左右朝政,制約皇帝。
地方豪門的頂峰時期是春秋時期,那時候晉國中的趙氏、韓氏等等都是地方上的地主豪門大族,三國分晉從此改變了春秋的戰略局勢,春秋五霸也就成為了戰國七雄,由此可見,當時的地方豪門的權力之大與能力之盛,可以說,地方豪門就是權利的萌芽之地。
隨著時代的發展,察舉制度的推行,逐漸地,地方豪門經過時間的洗禮,豪門就開始演變成了名門世家,地方豪門也從關注面子淪落到了既要面子也要里子的名門世家階段。
現在世家與皇家的劍拔弩張不僅皇家察覺到了,世家們也很清楚他們之間的僵硬,可彼此維護自己的利益,並不會輕易讓步,可長孫安業就在這個時候跳出來了,一個新型的想法,一個未知的科技學說,一個未知的未來前途,好似給世家們揭開了另外一條與皇族同存的道路。
這樣的希望出現,他們當然要先旁觀等待,看看這個突然出現的星光是不是真的可以解決世家與皇家之間不可調和的關係。
更多的時候,在無關緊要的時候,這些世家還可能為長孫安業大開方便之門,成為他的助力,等到那個時候,整個大唐都是長孫安業的後台,全國上下一起向前沖,想來這個盛世也不遠了。
這麼複雜的想法,長孫安業沒有,或者說他現在就是一腔熱血,想要為這個老祖宗的時代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
在他心裡,為自己留下一個流芳百世的美名真的是他的真實想法,或者說,這是所有登上高位之人的想法。
不管什麼時代,這些站在了頂峰上的一小部分人已經將能夠得到的東西都得到了,金錢、女人以及權利在他們眼中不過是過眼雲煙,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反而是為這個時代留下一些驚世駭俗的創舉,青史留名才是他們現在這個階段所追求的。
就比如說高高在上的帝王李世民也不能免俗,玄武門之變,他心中雖然不後悔,但事後民間留言,世家詆毀以及史書上的記載那都是他心中的一根刺,不然他也不會上位之後妥善安置太上皇,只要不過分的要求全部滿足,甚至對昔日太子、太上皇的舊臣都是寬容以待,以至於朝堂之中勢力交雜,錯綜複雜。
而跟著李世民一起另類造反的各位大臣們也是一樣,他們幾個的出身都不凡,都出身於新興貴族,不缺錢、不缺權、不缺女人,但享受夠了生活,覺得心中依舊有所抱負的官員們就開始了追求那虛無縹緲的名聲。
名聲這個東西,從來都是虛擬飄渺,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從建功立業,創下不朽功勞這方面出發。
玄武門之變雖然曠世千古,但這個名聲並不是正面的,沒見李世民都將這件事視為自身的污點了嗎。
陛下如此,官員們自然也是如此,如果要名傳千古,他們就一定要創下比玄武門更加驚世駭俗的功勞,想來想去,開創一個盛世好像是一個不錯的想法。
長孫安業就是捉住了這些人這麼一個想法,而自己對李世民所說的盛世之法對於這些深受玄武門之變危害的君臣有多麼大的吸引力他也相當清楚,這可是現成,而且有很大概念能夠實現的巨大功勞。
而且,按著長孫安業對這些人的了解,大唐之所以會成為華夏歷史這棵大樹的璀璨明珠,長孫安業覺得很有可能就是因為這些人心裡憋著一口氣,想要將玄武門的污點給壓制下去,搞出了不少的大事。那什麼干突厥、干薛延陀、干吐蕃、干高句麗、干西域,這麼一圈打下來,不僅打出了大唐的威名,更是為以後的大唐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貞觀之治的到來,可以說是讓李世民深深吐出一口鬱氣,加上陛下的手段,對於玄武門的靜默不語,史官們也不是那麼不通情識務,那是在史書中將貞觀之治誇了又夸,成功扭轉了後人對於李世民的印象。
現在長孫安業就不一樣了,不需要大舉發動戰爭就可以平穩地進入盛世,就算是真的需要研究,那付出的代價也沒有發動一場場路途遙遠的戰役耗資多,不要說皇家支持了,就算是世家都能掏這筆錢出來堅決支持。
長孫安業最近很是安靜,他前段時間拋下的東西實在是太過核爆,整個智囊團都被他所呈上去的流程所指使的團團轉,也沒有人關注長孫安業最近的鹹魚途徑。
每日除去到工部衙門點個到,再看一下手下之人的做工進度,勉勵幾句,在畫幾個大餅之後,長孫安業就遛遛噠地背著個手返回府中躺屍。
「長孫大人,陛下請您進宮議事!」
這天,長孫安業還準備就像之前一樣溜達回家,可沒想剛出門,遠遠地長孫安業就被一道熟悉的尖銳聲線給叫住,定睛一看,好吧,原來還是上次的那個小公公。
不過這人說啥?議事?自己到底什麼時候發展到了進宮議事的地位了?這人怕不是再坑自己吧。
長孫安業有些懷疑,但這人的太監身份又是真的,宮裡應該不會有這麼膽大,假傳聖命吧。
「陛下!」
「來,剛聽克明匯報,你所說的海鹽、石鹽已經研製出來了,經過死刑犯的品嘗,並沒有什麼危害,看來這是成功了。」
哦,原來是有了成果了啊,不過也差不多了,不過就是簡單的處理手段,花費最多的反而是時間,這十幾天的忙碌,第一批也是應該制出來了。
「那臣就在此恭喜陛下了!」
李世民的心情很好,長孫安業自然深知彩虹屁的適時。
稍等一會兒,杜如晦與長孫無忌兩人就被帶著進入了宮殿,房玄齡與魏徵兩人也緊趕慢趕地來到兩儀殿。
人員到齊,議事自然就拉開了序幕,六人在場,並沒有朝堂之上的威嚴肅穆,反而更加的隨意和諧。
「怎麼樣?」
李世民沒有看到具體的匯報,雖有口頭匯報,但書面上的具體數據始終沒有看到,他現在的心裡忐忑不安,眼睛裡十分期待。
「你真的不要不以為意,你要是真的不看重那些妨礙之人,萬一你在實施措施之時給你暗中下點絆子,搞砸雖不至於,但給你添點亂,膈應你也是一種煩惱,甚至要是你真的將人逼到一定地步,這人想不明白,直接來一個同歸於盡,你怎麼辦?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就算是你真的有三頭六臂,腦子裡有萬千想法,但命終歸只有一條。」
一個人最自大的時候是什麼,那就是覺得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可實際上呢,世間萬事從來都不會被誰全部掌握的,各種各樣的意外層出不窮,要真的有人發揮極限操作,就像是那些病重晚期的病人通常會成為買兇殺人的第一首選一個道理,要是這人活都活不下去,那真的豁出一切來對付一個人,成功的可能性會提高不少。
更別說現在這個時代還有影衛、死士等特殊群體存在,這些人能從生死之中走出,那就代表著他們有自己的手段,這個手段還不被外人所知,數百種手段之下只要成功一次,那長孫安業付出的就是自己唯一的生命。
這種賭命的可能性,還是不要去賭博的好。
「二叔,放心吧,先不說現在我在陛下那裡的重要性,就說我這個位置,想來也不會結仇什麼大勢力。」
這話長孫安業說的倒是沒錯,世家這邊,長孫家屬於關隴貴族集團,屬於歷史上關隴八大家之一,並不屬於五姓七望集團。
而這兩者的區別,則是應從血脈方面追根溯源,首先,五姓七望屬於山東士族,發源地大多在中原地區,五姓七望,顧名思義,五個姓氏七個家族,其中李姓與崔姓分別有兩家入選,分別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七家。
隴西李氏的崛起應該是亂世之中西涼王李暠,他是李氏的第一位國主,並於南北朝時期家族高官不斷,這才一步一步積累了登上高位的能量;趙郡李氏最有名的人物,應該就屬李曇此人,他原是秦御史大夫,後來又成為了趙國的柏人侯,他的兒子,大兒子是隴西李氏的祖先,四子是趙郡李氏的先祖,而四子的兒子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崔氏的祖先應是炎帝裔孫姜尚,他的長子姜季子子孫在崔邑定居,這才將此地居住的人改姓為崔;范陽盧氏出自姜姓,是齊國後裔,因封地盧邑而受姓盧氏,後搬至范陽這才有范陽盧氏之稱;滎陽鄭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鄭國,王室滅國之後後代仍然以鄭為姓氏,以故地滎陽為郡望,這才有了滎陽鄭氏之稱;王氏,就更有意思了,作為擁有最多的郡望,由此可見王姓家族的超強繁榮之景,而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興之郡,發源於兩漢之間,東漢末年的王允以一己之力將王氏家族推到了天下名門之位,在魏晉南北朝得到發展,最終發展到了五姓七望之一的地位。
而隴西八大家,則分別是隴西李氏、琅琊王氏、陳郡謝氏、弘農楊氏、蘭陵蕭氏、太原王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是出自關隴貴族集團,這個集團內可謂是含金量十足,而長孫家能被歸納於關隴集團,其發源追溯應該上溯到北周長孫兕,他是北周的開府儀同三司,平原縣侯,而發展到巔峰則是他的孫子長孫無忌時期,可謂是運氣時運都達到了頂峰,竟然與年輕時的李世民成為了摯友,開啟了長孫家波瀾壯闊的一生。
但巔峰也在唐朝李氏,衰落也在唐朝李氏,一個國舅,竟然最後敗在了自家外甥手中。
世家裡,因為長孫皇后的存在,他們長孫家從默默無聞的世家之流成功踏入了中上層,很多時候,世家內得知消息最快的,就只有長孫家這麼一個皇家外戚了。
所以就算是想要看陛下的態度,這些世家也不會輕易一不做、二不休將自己這麼一個小人物給幹掉。
這也是長孫安業最讚賞世家的一點,那就是世家是真的一群以血緣紐帶加集體利益組成的群體,雖然內部也有明爭暗鬥,但是在對外的時候,大家都是以家族利益為重的。
說一個簡單的邏輯,長孫安業屬於長孫家族的一份子,要是長孫安業犯罪了,那不管是出於對長孫安業這麼一個後輩的疼愛還是為了家族的臉面,家族也會儘量選擇想辦法將長孫安業拯救出來,最多也就是將人遠遠打發,也就是皇族之中所說的貶為庶人,但這樣也挺好,雖然沒有了大富大貴生活,但終歸還是有一條活路。
當然,這都是在長孫安業所犯的這個錯是家族可以承受之內,要是這個罪連累到了家族,甚至將會將家族拉下水的話,那家族也不是什麼鐵頭娃,肯定會在第一時間勸說長孫安業,讓他自己一個人將整個罪名擔下來,而家族則會幫著他照顧他的後代。
這就是世家,說冷血也很冷血,但說起可靠也挺可靠,這與豪門、士族等等還不一樣,這三者的全稱分別是地方豪門、名門世家、門閥士族,這三者之間既有一定的聯繫,又有著很大的不同。
確切地說,這三者應該是從地方豪族開始,然後進步到名門世家,接著就是門閥士族,這三者之間的更迭變化,其實就是一個權力的成長史,經過時間的發酵,他們三者逐漸一步步走到了權力中心,開始在朝堂之上占據一定的地位,甚至發展到最後可以左右朝政,制約皇帝。
地方豪門的頂峰時期是春秋時期,那時候晉國中的趙氏、韓氏等等都是地方上的地主豪門大族,三國分晉從此改變了春秋的戰略局勢,春秋五霸也就成為了戰國七雄,由此可見,當時的地方豪門的權力之大與能力之盛,可以說,地方豪門就是權利的萌芽之地。
隨著時代的發展,察舉制度的推行,逐漸地,地方豪門經過時間的洗禮,豪門就開始演變成了名門世家,地方豪門也從關注面子淪落到了既要面子也要里子的名門世家階段。
現在世家與皇家的劍拔弩張不僅皇家察覺到了,世家們也很清楚他們之間的僵硬,可彼此維護自己的利益,並不會輕易讓步,可長孫安業就在這個時候跳出來了,一個新型的想法,一個未知的科技學說,一個未知的未來前途,好似給世家們揭開了另外一條與皇族同存的道路。
這樣的希望出現,他們當然要先旁觀等待,看看這個突然出現的星光是不是真的可以解決世家與皇家之間不可調和的關係。
更多的時候,在無關緊要的時候,這些世家還可能為長孫安業大開方便之門,成為他的助力,等到那個時候,整個大唐都是長孫安業的後台,全國上下一起向前沖,想來這個盛世也不遠了。
這麼複雜的想法,長孫安業沒有,或者說他現在就是一腔熱血,想要為這個老祖宗的時代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
在他心裡,為自己留下一個流芳百世的美名真的是他的真實想法,或者說,這是所有登上高位之人的想法。
不管什麼時代,這些站在了頂峰上的一小部分人已經將能夠得到的東西都得到了,金錢、女人以及權利在他們眼中不過是過眼雲煙,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反而是為這個時代留下一些驚世駭俗的創舉,青史留名才是他們現在這個階段所追求的。
就比如說高高在上的帝王李世民也不能免俗,玄武門之變,他心中雖然不後悔,但事後民間留言,世家詆毀以及史書上的記載那都是他心中的一根刺,不然他也不會上位之後妥善安置太上皇,只要不過分的要求全部滿足,甚至對昔日太子、太上皇的舊臣都是寬容以待,以至於朝堂之中勢力交雜,錯綜複雜。
而跟著李世民一起另類造反的各位大臣們也是一樣,他們幾個的出身都不凡,都出身於新興貴族,不缺錢、不缺權、不缺女人,但享受夠了生活,覺得心中依舊有所抱負的官員們就開始了追求那虛無縹緲的名聲。
名聲這個東西,從來都是虛擬飄渺,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從建功立業,創下不朽功勞這方面出發。
玄武門之變雖然曠世千古,但這個名聲並不是正面的,沒見李世民都將這件事視為自身的污點了嗎。
陛下如此,官員們自然也是如此,如果要名傳千古,他們就一定要創下比玄武門更加驚世駭俗的功勞,想來想去,開創一個盛世好像是一個不錯的想法。
長孫安業就是捉住了這些人這麼一個想法,而自己對李世民所說的盛世之法對於這些深受玄武門之變危害的君臣有多麼大的吸引力他也相當清楚,這可是現成,而且有很大概念能夠實現的巨大功勞。
而且,按著長孫安業對這些人的了解,大唐之所以會成為華夏歷史這棵大樹的璀璨明珠,長孫安業覺得很有可能就是因為這些人心裡憋著一口氣,想要將玄武門的污點給壓制下去,搞出了不少的大事。那什麼干突厥、干薛延陀、干吐蕃、干高句麗、干西域,這麼一圈打下來,不僅打出了大唐的威名,更是為以後的大唐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貞觀之治的到來,可以說是讓李世民深深吐出一口鬱氣,加上陛下的手段,對於玄武門的靜默不語,史官們也不是那麼不通情識務,那是在史書中將貞觀之治誇了又夸,成功扭轉了後人對於李世民的印象。
現在長孫安業就不一樣了,不需要大舉發動戰爭就可以平穩地進入盛世,就算是真的需要研究,那付出的代價也沒有發動一場場路途遙遠的戰役耗資多,不要說皇家支持了,就算是世家都能掏這筆錢出來堅決支持。
長孫安業最近很是安靜,他前段時間拋下的東西實在是太過核爆,整個智囊團都被他所呈上去的流程所指使的團團轉,也沒有人關注長孫安業最近的鹹魚途徑。
每日除去到工部衙門點個到,再看一下手下之人的做工進度,勉勵幾句,在畫幾個大餅之後,長孫安業就遛遛噠地背著個手返回府中躺屍。
「長孫大人,陛下請您進宮議事!」
這天,長孫安業還準備就像之前一樣溜達回家,可沒想剛出門,遠遠地長孫安業就被一道熟悉的尖銳聲線給叫住,定睛一看,好吧,原來還是上次的那個小公公。
不過這人說啥?議事?自己到底什麼時候發展到了進宮議事的地位了?這人怕不是再坑自己吧。
長孫安業有些懷疑,但這人的太監身份又是真的,宮裡應該不會有這麼膽大,假傳聖命吧。
「陛下!」
「來,剛聽克明匯報,你所說的海鹽、石鹽已經研製出來了,經過死刑犯的品嘗,並沒有什麼危害,看來這是成功了。」
哦,原來是有了成果了啊,不過也差不多了,不過就是簡單的處理手段,花費最多的反而是時間,這十幾天的忙碌,第一批也是應該制出來了。
「那臣就在此恭喜陛下了!」
李世民的心情很好,長孫安業自然深知彩虹屁的適時。
稍等一會兒,杜如晦與長孫無忌兩人就被帶著進入了宮殿,房玄齡與魏徵兩人也緊趕慢趕地來到兩儀殿。
人員到齊,議事自然就拉開了序幕,六人在場,並沒有朝堂之上的威嚴肅穆,反而更加的隨意和諧。
「怎麼樣?」
李世民沒有看到具體的匯報,雖有口頭匯報,但書面上的具體數據始終沒有看到,他現在的心裡忐忑不安,眼睛裡十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