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哪見過這個啊
顧明喝嗨了。
他乾脆站在過道中,雙手高舉自己給自己打起了拍子。
「年輕的朋友們,今天來相會~」
「盪起小船兒,暖風輕輕吹~」
嘴上唱著,腳下也沒停著,探戈小碎步跟著舞了起來。
憑藉他前世深厚的廣場舞功底,這一套小連招下來那叫一個行雲流水。
看得在場男女同志們眼睛都直了。
還能這麼玩?
尤其是女同志,若不是場合不對,她們撲上去的心都有。
在這個凡事都講究鬥爭和政治的年代,這種隨性灑脫的風格實在太稀有了,人們哪見過這個啊?
給現場眾人帶來的震撼,不亞於87年春晚登台唱《冬天裡的一把火》的費翔。
關鍵是顧明唱的歌,他們也沒聽過,想跟著唱都唱不起來,只能附和著打拍子。
一時間,全車廂的人都成了顧明個人舞台的伴奏和觀眾。
角落裡的記者看到這一幕,壓根顧不得用紙筆記錄了。
直接激動得從包裹里拿出相機來,也不顧暴露自己的身份,對著車廂內的場景就是咔咔一頓拍。
不過顧明喝得再嗨,也沒照著原歌詞唱,而是下意識把八十年代改成七八年代。
這樣一來,立意雖然比起原詞降了不少,但至少不用擔心被人挑刺。
畢竟這會兒別說迎接八十年代了,連改革開放還沒迎來呢。
切記,此時的華夏還姓華。
一首歌剛唱完,另一邊就有人接上第二首。
沒等唱到一半,列車員就帶著安保員走進來給中止了。
「好了,別鬧挺了,軟臥的領導想休息都休息不好。」
本來大傢伙還想據理力爭一下子,可看到列車員身後配槍的安保員,就散了。
但方才內心那種純粹的歡樂,卻是久久沒有消散。
一個個離開的時候,臉上都掛著遺憾。
今時不同後世,通訊的不發達,讓他們很清楚大家在火車上的萍水相逢,很有可能一輩子就這一次了。
有大膽的女同志則是路過顧明所在鋪子的時候,丟下來一張帶有收信地址的紙條。
看得單身男同志眼紅不已,可再看看顧明那張臉,心裡的不爽頓時就沒了。
輸給這張臉,也算是雖敗猶榮……
戴著眼鏡的記者同樣湊了過來:「這位同志,我是《華夏青年報》的記者,能冒昧地問一下你剛才唱的歌是誰所作,我後續可能會發表在我們報紙上。」
說著,他還特意把自己的工作證給亮了出來。
一聽這個來頭,剛有些平靜下去的車廂又有沸騰起來的架勢。
好傢夥,這可是貨真價實的央媒!
「哎,我怎麼記著《華夏青年報》66年就停刊了?」
車廂里也有識貨的人,張口質疑道。
「66年8月停刊,當時是因為嗡嗡嗡,今天正式復刊,不信你回去後去報攤上看,保准有我們新發行的報紙。」記者一邊回應著,一邊亮出手裡的照相機。
看清那相機,大傢伙頓時不再說話。
「這歌是我寫的。」顧明大大方方道。
「你寫的?」
這回輪到記者目露懷疑了。
「你這什麼眼神啊,顧老師的詩作也是登過報的。」
都不用顧明自證清白,付城第一個不答應了起來,「聽過《一代人》嗎?顧老師寫的,還有篇文章,樣刊人家都給拿來了,我們劇團有首新歌也是顧老師所作,去擁軍慰問演出沒有一個不說好。」
說完,生怕人家不相信,他看向顧明,見對方點了點下巴,才把《長春》的雜誌樣刊給拿了出來。
殊不知,人家在聽到《一代人》是顧明所寫後,就已經面露喜色了。
「你,你是寫了《一代人》的顧明?你那首詩我太喜歡了,於黑暗中給人前進的勇氣。」
記者激動得雙手都不知道該怎麼放好,他也沒想到坐個火車居然也能遇到當今詩壇的新秀。
「都是大家抬愛。」
老實說,顧明依舊有些不適應對方的熱情。
他身處於偏僻的撫松縣,哪怕對詩歌熱有所了解,但還是低估了當今國人對詩人的追捧程度。
「您這首歌的歌詞和名字,勞煩能不能再告知我一下,到時候發表報刊的話,我們會支付您相應的稿酬。」
記者擔心顧明不答應,接著勸道:「我們《華夏青年報》剛剛復刊,急需報導各行各業勇於開拓的青年先進事跡,我相信您的那首歌詞被廣大群眾看到,也會給他們帶去精神上的力量。」
別覺得人家這是上綱上線,這年頭先進個人和事跡確實能給予大眾精神鼓舞。
比方說身殘志堅的張海迪,還有華夏女排精神,那都是榜樣。
而顧明所唱的那首歌,儘管沒有《一代人》那麼意義深遠,但其中充滿了蓬勃生機的嶄新氣象,卻更加符合記者想要的感覺。
「當然可以。」
顧明也樂得與一名央媒記者結交。
將歌名和歌詞寫在紙張上遞給了對方。
「《年輕的朋友來相會》,聽名字就有種青春活力的味道。」
記者珍重地將紙張給收了起來,他們報社復刊要呈現的就是這種新氣象。
他有預感,這首歌的歌詞,主編會很喜歡,上面也會很喜歡。
兩人互相留了聯繫方式和地址,一路上相談甚歡。
只可惜到了京城,對方就下了火車。
顧明和付城卻是還得再坐一天的時間。
木桶里的飯菜,也被兩人造得差不多了,好在火車上有專門的餐車,該說不說除了貴點,味道還確實不錯。
就在火車朝著杭城行進之際。
春城,陳曉玉終於收到了顧明委託趙俊生寄去的樣刊。
她在摸到厚厚的信封時,還有些納悶,直到回家後打開才發現裡面裝的是一本雜誌。
翻開第一頁,就是顧明所寫的《棋王》。
「又一批知青來公社下鄉了,這幫人看起來穿得體體面面,說起話來也是傲氣十足,也不知是傲氣什麼,隊長說了,他們是來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既然是來接受教育,那就得聽我們的話……」
故事的一開頭就將陳曉玉給吸引了進去,有別於原版車站的背景。
顧明直接把場景放在了知青抵達後,再以自己的視角與王一生相識相熟。
由於有兩版電影的加持,他筆下的故事也變得更富有畫面感。
陳曉玉聚精會神地沉浸在故事當中,卻渾然沒有注意到自己房間的屋門已經被打開。
他乾脆站在過道中,雙手高舉自己給自己打起了拍子。
「年輕的朋友們,今天來相會~」
「盪起小船兒,暖風輕輕吹~」
嘴上唱著,腳下也沒停著,探戈小碎步跟著舞了起來。
憑藉他前世深厚的廣場舞功底,這一套小連招下來那叫一個行雲流水。
看得在場男女同志們眼睛都直了。
還能這麼玩?
尤其是女同志,若不是場合不對,她們撲上去的心都有。
在這個凡事都講究鬥爭和政治的年代,這種隨性灑脫的風格實在太稀有了,人們哪見過這個啊?
給現場眾人帶來的震撼,不亞於87年春晚登台唱《冬天裡的一把火》的費翔。
關鍵是顧明唱的歌,他們也沒聽過,想跟著唱都唱不起來,只能附和著打拍子。
一時間,全車廂的人都成了顧明個人舞台的伴奏和觀眾。
角落裡的記者看到這一幕,壓根顧不得用紙筆記錄了。
直接激動得從包裹里拿出相機來,也不顧暴露自己的身份,對著車廂內的場景就是咔咔一頓拍。
不過顧明喝得再嗨,也沒照著原歌詞唱,而是下意識把八十年代改成七八年代。
這樣一來,立意雖然比起原詞降了不少,但至少不用擔心被人挑刺。
畢竟這會兒別說迎接八十年代了,連改革開放還沒迎來呢。
切記,此時的華夏還姓華。
一首歌剛唱完,另一邊就有人接上第二首。
沒等唱到一半,列車員就帶著安保員走進來給中止了。
「好了,別鬧挺了,軟臥的領導想休息都休息不好。」
本來大傢伙還想據理力爭一下子,可看到列車員身後配槍的安保員,就散了。
但方才內心那種純粹的歡樂,卻是久久沒有消散。
一個個離開的時候,臉上都掛著遺憾。
今時不同後世,通訊的不發達,讓他們很清楚大家在火車上的萍水相逢,很有可能一輩子就這一次了。
有大膽的女同志則是路過顧明所在鋪子的時候,丟下來一張帶有收信地址的紙條。
看得單身男同志眼紅不已,可再看看顧明那張臉,心裡的不爽頓時就沒了。
輸給這張臉,也算是雖敗猶榮……
戴著眼鏡的記者同樣湊了過來:「這位同志,我是《華夏青年報》的記者,能冒昧地問一下你剛才唱的歌是誰所作,我後續可能會發表在我們報紙上。」
說著,他還特意把自己的工作證給亮了出來。
一聽這個來頭,剛有些平靜下去的車廂又有沸騰起來的架勢。
好傢夥,這可是貨真價實的央媒!
「哎,我怎麼記著《華夏青年報》66年就停刊了?」
車廂里也有識貨的人,張口質疑道。
「66年8月停刊,當時是因為嗡嗡嗡,今天正式復刊,不信你回去後去報攤上看,保准有我們新發行的報紙。」記者一邊回應著,一邊亮出手裡的照相機。
看清那相機,大傢伙頓時不再說話。
「這歌是我寫的。」顧明大大方方道。
「你寫的?」
這回輪到記者目露懷疑了。
「你這什麼眼神啊,顧老師的詩作也是登過報的。」
都不用顧明自證清白,付城第一個不答應了起來,「聽過《一代人》嗎?顧老師寫的,還有篇文章,樣刊人家都給拿來了,我們劇團有首新歌也是顧老師所作,去擁軍慰問演出沒有一個不說好。」
說完,生怕人家不相信,他看向顧明,見對方點了點下巴,才把《長春》的雜誌樣刊給拿了出來。
殊不知,人家在聽到《一代人》是顧明所寫後,就已經面露喜色了。
「你,你是寫了《一代人》的顧明?你那首詩我太喜歡了,於黑暗中給人前進的勇氣。」
記者激動得雙手都不知道該怎麼放好,他也沒想到坐個火車居然也能遇到當今詩壇的新秀。
「都是大家抬愛。」
老實說,顧明依舊有些不適應對方的熱情。
他身處於偏僻的撫松縣,哪怕對詩歌熱有所了解,但還是低估了當今國人對詩人的追捧程度。
「您這首歌的歌詞和名字,勞煩能不能再告知我一下,到時候發表報刊的話,我們會支付您相應的稿酬。」
記者擔心顧明不答應,接著勸道:「我們《華夏青年報》剛剛復刊,急需報導各行各業勇於開拓的青年先進事跡,我相信您的那首歌詞被廣大群眾看到,也會給他們帶去精神上的力量。」
別覺得人家這是上綱上線,這年頭先進個人和事跡確實能給予大眾精神鼓舞。
比方說身殘志堅的張海迪,還有華夏女排精神,那都是榜樣。
而顧明所唱的那首歌,儘管沒有《一代人》那麼意義深遠,但其中充滿了蓬勃生機的嶄新氣象,卻更加符合記者想要的感覺。
「當然可以。」
顧明也樂得與一名央媒記者結交。
將歌名和歌詞寫在紙張上遞給了對方。
「《年輕的朋友來相會》,聽名字就有種青春活力的味道。」
記者珍重地將紙張給收了起來,他們報社復刊要呈現的就是這種新氣象。
他有預感,這首歌的歌詞,主編會很喜歡,上面也會很喜歡。
兩人互相留了聯繫方式和地址,一路上相談甚歡。
只可惜到了京城,對方就下了火車。
顧明和付城卻是還得再坐一天的時間。
木桶里的飯菜,也被兩人造得差不多了,好在火車上有專門的餐車,該說不說除了貴點,味道還確實不錯。
就在火車朝著杭城行進之際。
春城,陳曉玉終於收到了顧明委託趙俊生寄去的樣刊。
她在摸到厚厚的信封時,還有些納悶,直到回家後打開才發現裡面裝的是一本雜誌。
翻開第一頁,就是顧明所寫的《棋王》。
「又一批知青來公社下鄉了,這幫人看起來穿得體體面面,說起話來也是傲氣十足,也不知是傲氣什麼,隊長說了,他們是來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既然是來接受教育,那就得聽我們的話……」
故事的一開頭就將陳曉玉給吸引了進去,有別於原版車站的背景。
顧明直接把場景放在了知青抵達後,再以自己的視角與王一生相識相熟。
由於有兩版電影的加持,他筆下的故事也變得更富有畫面感。
陳曉玉聚精會神地沉浸在故事當中,卻渾然沒有注意到自己房間的屋門已經被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