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蠶
當時附近的孩子都在養蠶,我心裡也癢的不行,於是也向同伴討了幾條來養。
養蠶並不是很困難,只一條——找新鮮的桑葉。
當時為了找新鮮桑葉,我算是把老街各個犄角旮旯給轉悠遍了。
放學也不急著回家,先去大家都說有桑葉的地方,不過這種地方往往沒什麼太大收穫,早被其他人先下手了,要想摘些新鮮的桑葉,養成白白胖胖的蠶寶寶,還得自己找。
老街,往往是前面店面,後面就是菜地。不過,能繞到後面去的口子,並不多,而且需要識路,不然,很容易走到人家家裡去。
桑樹其實並不少,有些人家後堂就有,只是不好去摘。有一回吧,當時就偷偷摸摸地去一戶人家後院摘,結果被老頭拿著棍兒一路追罵,幸虧那會跑的快,要被逮住了,回家肯定少不了一頓「竹筍炒肉」。
離家不遠的眼鏡子雜貨店後頭,就有一株桑樹,不過那桑樹實在不大,摘不了幾次,就只剩老葉子了。
野桑樹倒也有,只是不多。放學回家,一路你追我趕,偶爾插進了一些不認識的路口,會有驚喜的發現——野桑樹。便觀察,只是倒起蠶便便來,就沒有那麼方便了。
蠶寶寶一開始很小,記憶中是青色的,身體很細,很短,一片桑葉放下去,能吃上兩天。後來吃桑葉的速度就變快了,身體也變白了些,身體也變長了。再後來,長成了大個頭,吃桑葉也愈發快了,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吃著葉子,一袋桑葉,也吃不了幾天。不過這倒是不打緊的,去摘桑葉,大家都是興高采烈的。有時,蠶要吃了有露水的桑葉,就拉肚子了,得趕緊換葉子,要沒注意,它小命休矣。
大個頭也吃不了多久,便開始吐絲了。它一向喜歡在角落裡吐絲,把自己包裹起來,結成了一個小小的蠶蛹。這蛹,有的很白,有的稍黃些,大概是桑葉的緣故。吐絲期間儘量不要開盒子看,有些在角落裡的倒霉蛋,盒子一打開,它吐的絲就前功盡棄了,這樣就算結成了蛹,也很難破蛹而出了。
破蛹而出的,是已經認不得本來面目的小飛蟲了,它們各自兩兩結伴,尾巴貼在一起。這時候就得注意了,得提前在盒子裡墊上紙,這樣它們產下的卵就不會全掛在盒子上。紙上黃黃的細細的小芝麻粒,都是未來的新生兒。
收好這些紙,放進新的盒子裡,來年是新的希望。
於2023年12月大寒。
養蠶並不是很困難,只一條——找新鮮的桑葉。
當時為了找新鮮桑葉,我算是把老街各個犄角旮旯給轉悠遍了。
放學也不急著回家,先去大家都說有桑葉的地方,不過這種地方往往沒什麼太大收穫,早被其他人先下手了,要想摘些新鮮的桑葉,養成白白胖胖的蠶寶寶,還得自己找。
老街,往往是前面店面,後面就是菜地。不過,能繞到後面去的口子,並不多,而且需要識路,不然,很容易走到人家家裡去。
桑樹其實並不少,有些人家後堂就有,只是不好去摘。有一回吧,當時就偷偷摸摸地去一戶人家後院摘,結果被老頭拿著棍兒一路追罵,幸虧那會跑的快,要被逮住了,回家肯定少不了一頓「竹筍炒肉」。
離家不遠的眼鏡子雜貨店後頭,就有一株桑樹,不過那桑樹實在不大,摘不了幾次,就只剩老葉子了。
野桑樹倒也有,只是不多。放學回家,一路你追我趕,偶爾插進了一些不認識的路口,會有驚喜的發現——野桑樹。便觀察,只是倒起蠶便便來,就沒有那麼方便了。
蠶寶寶一開始很小,記憶中是青色的,身體很細,很短,一片桑葉放下去,能吃上兩天。後來吃桑葉的速度就變快了,身體也變白了些,身體也變長了。再後來,長成了大個頭,吃桑葉也愈發快了,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吃著葉子,一袋桑葉,也吃不了幾天。不過這倒是不打緊的,去摘桑葉,大家都是興高采烈的。有時,蠶要吃了有露水的桑葉,就拉肚子了,得趕緊換葉子,要沒注意,它小命休矣。
大個頭也吃不了多久,便開始吐絲了。它一向喜歡在角落裡吐絲,把自己包裹起來,結成了一個小小的蠶蛹。這蛹,有的很白,有的稍黃些,大概是桑葉的緣故。吐絲期間儘量不要開盒子看,有些在角落裡的倒霉蛋,盒子一打開,它吐的絲就前功盡棄了,這樣就算結成了蛹,也很難破蛹而出了。
破蛹而出的,是已經認不得本來面目的小飛蟲了,它們各自兩兩結伴,尾巴貼在一起。這時候就得注意了,得提前在盒子裡墊上紙,這樣它們產下的卵就不會全掛在盒子上。紙上黃黃的細細的小芝麻粒,都是未來的新生兒。
收好這些紙,放進新的盒子裡,來年是新的希望。
於2023年12月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