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
第1363章 基特韋市的轉型之路
醫藥產業的大發展,總體上受到了東非大環境的影響,就像水患多的地方,人們善於建設水利設施一樣,東非醫藥產業恰好是在相對惡劣的衛生環境下誕生的。
不解決好醫療衛生問題,東非這個國家就很難發展,尤其是本國氣候相對濕熱的區域,或者說容易滋生各類熱帶疾病的地方。
這直接關係到國民的生存問題,所以就算最貧窮的殖民地時代,東非政府也將醫療衛生治理放在國家發展事務的前列。
……
基特韋市。
在東非城市裡,基特韋的出鏡率並不高,但是基特韋卻是在東非歷史中有著相當重要地位的工業城市。
截止到1920年,基特韋市的總人口高達三十多萬,其所在的銅礦帶地區,也是東非全國最大的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中心。
在銅礦帶區域內,基特韋市是僅次於盧本巴希的第二大城市。
在1896年的國家行政區劃變更之中,基特韋市從施瓦本省中分割出來,被劃歸到新的中央省,也就是現在以東非首都萊茵市為核心的中央省。
而盧本巴希則繼續保留其施瓦本省省會地位,這也使得兩座城市的差距日益加大,這也好理解,盧本巴希作為省會,在政治級別上要比基特韋市高,享受的政策資源也不是基特韋市所能媲美的。
不過,這也暫時改變不了,基特韋市屬於東非工業比較發達城市的身份和地位,畢竟在人口上,基特韋可以排進東非城市的前三十。
放在其他國家,基特韋市足以稱得上是大城市,但在東非也就只能算中等城市。
基特韋市的形成源自於東非對當地銅礦的開採,這也是東非國家早期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在上個世紀,銅礦一直是東非最重要的出口礦產,為東非帶來了大量財政收入。不過,依靠銅礦發家的基特韋市現在卻遇到了問題。
而為此基特韋市政府不得不就越來越艱難的經濟發展形勢進行討論,並且尋找基特韋市經濟的新出路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1920年3月。
此時歐洲流感尚未波及到基特韋市,但是整個基特韋市市政府依舊風聲鶴唳。
基特韋市的市長德伯爾恩召開了新一輪的經濟發展會議,市政府官員和基特韋市的本地企業參加了這次會議。
德伯爾恩面色嚴肅的對著參會人員們說道:「諸位,這次會議召開的目的,我相信你們已經有所了解,那就是如何解決我們市最近遇到的經濟發展桎梏問題。」
「雖然從明面上來看,自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基特韋市建立以來,我們城市的發展速度就十分迅猛。」
「到了今天,基特韋已經從一個非洲大陸上籍籍無名的小地方,發展成為人口三十二萬的大城市,並且在全世界都有所知名度。」
「但是,我們更應該發現,最近這幾年基特韋市發展已經受到了制約,尤其是外部競爭下,基特韋市的發展顯得越來越舉步維艱。」
德伯爾恩的說法,顯然是誇張的,實際上現在世界經濟才剛剛因為歐洲大流感出現短暫的蕭條。
而在此前,至少是在東非,受到戰爭紅利的影響,全國絕大部分城市都處在高速發展階段,就算基特韋市同樣如此。
所以,最近幾年,基特韋市的發展速度不緊不慢,反而是很快的,但為什麼德伯爾恩會如此緊張,這就要從其他方面說起了。
德伯爾恩接下的話就解釋了其「危言聳聽」的根源。
「有人認為我這是杞人憂天,畢竟,這幾十年來,基特韋市一直處於發展階段,就是四五期間,基特韋市的經濟增速也很快。」
「但是,我們顯然不能光看表面,而要把目光看的更加長遠,甚至就是現在,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我們市產業發展所遇到的問題。」
「大家說說,我們市的經濟真實情況如何?大家現在可以暢所欲言。」德伯爾恩把問題甩給了大家。
有人說道:「市長先生,你應該想說的是產業結構問題吧!畢竟國家去年年末的五年計劃起草上就重點強調這個問題。」
基特韋市的產業結構過於單一,這是眾所周知的情況,因為基特韋市的經濟十分依賴銅礦資源。
這放在以前,自然沒有問題,過去幾十年東非大力發展電力,汽車,機械等工業,對銅等金屬的需求量巨大,而這也使得基特韋市保持了幾十年的高速發展。
德伯爾恩點點頭說道:「不錯,還有呢?」
有人說道:「除了產業結構之外,我們市的經濟所遇到的困難,還包括外部的競爭,並且這種競爭愈演愈烈。」
基特韋市市長德伯爾恩說道:「沒錯,近些年來,南美和南洋地區的銅礦產地,對國內銅礦帶地區造成了重大威脅,這間接導致了我們市銅礦出口的萎縮,已經對本市產業形成了巨大衝擊。」
「同時,東西海岸相對應的設立了一批銅礦冶煉,金屬加工企業,對我們市的下游產業形成了競爭關係。」
「國外進口銅礦,產量大,價格低廉,而且對本國環境污染小,這讓上面也支持這類依靠進口銅礦而發家企業發展。」
銅礦開採,或者說任何礦產資源的開發,都是伴隨著環境污染進行的,但是,東非銅礦帶的城市在這方面尤為嚴重。
因為這裡處在東非的腹地,同時是剛果河以及贊比西河流域交匯地帶,每年東非銅礦帶城市排放的工業廢水都會對河流中下游產生嚴重的影響。
基特韋市的銅礦產量十分豐富,但是東非從自家殖民地或者經濟落後地區進口的銅礦性價比也很高,對本土環境影響小,這就讓基特韋市這類東非本土銅礦產區陷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
「為了應對海外銅礦產地的競爭,以及國內同類型生產企業,尤其是沿海地區的競爭,基特韋市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候了。」德伯爾恩市長說道。
「實際上,從這些年基特韋市的經濟增速上就已經可以初見端倪,那就是我們市雖然依舊處在高速發展階段,但是增速卻已經開始放緩。」
「現在還不明顯,但是,等到沿海地區的銅礦冶煉,有色金屬加工等等企業和工廠建立起來,而那時我們基特韋還沒有完成轉型,那對於我們市的經濟來說,將是一場災難。」
有人問道:「市長,那你的意思?」
德伯爾恩市長說道:「自然是要變革,對我們市的經濟進行重塑,現在是1920年,正值國家第五個五年計劃執行的初年,我們應該響應中央政策,對本市經濟進行轉型。」
接著德伯爾恩說道:「目前,我對我們市經濟發展的看法如下,首先,我們市的條件,在排除銅礦資源以外,和國內的其他城市對比,並沒有顯著優勢。」
「基特韋市是依靠銅礦開採而興起的城市,但是除了銅礦之外,我們市還有哪些顯著的優點麼?」
「在政治上,我們市僅僅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地級市,在省內的地位,不僅比不過萊茵市,新法蘭克福市和盧薩卡市,甚至可能排在卡布韋市之後。」
「交通上,我們市也沒有顯著優點,雖然有鐵路,公路和運河,但是卻不是新法蘭克福市那樣重要的全國性交通樞紐。」
通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東非的交通已經十分發達,建立了遍布全國的鐵路和公路網絡,而這也就使得所謂「交通樞紐」在東非的含金量大大貶值。
除非是新法蘭克福市那樣在東非全國擁有重要地位的交通樞紐,才值得重視。
這一點反應在鐵路上尤為明顯,上個世紀,東非鐵路數量少,里程短,這使得任何鐵路沿線城市都能從中獲益,推動城市的發展。
但是,到了今天,東非已經是世界第二大鐵路國家,全國鐵路里程超過三十萬公里,只要稍微重要點的城市,基本上都連通了鐵路。
這種情況下,鐵路沿線城市,甚至部分鐵路樞紐城市的地位大大下降,在鐵路缺乏的年代,路線可選擇少,而如今東非鐵路如此發達,可選擇路線多,這反而疏解了部分鐵路樞紐的作用。
就比如上個世紀,東非中央鐵路建成時,大部分人員和物資都十分依賴中央鐵路運轉,放到現在,中央鐵路的人員和貨物占比,其實已經大大下降。
一些重要的鐵路或者公路樞紐尚且如此,更何況基特韋並非重要交通樞紐城市,當然,基特韋也是公路,鐵路和運河交匯的城市,但是這種交通樞紐在東非比比皆是。
就像前世遠東帝國,隨著公路網絡和鐵路網絡的建成,形成了眾多的區域性交通樞紐,這對於整個國家而言是好事,但是對於原本的一些重要交通樞紐城市反而不是好事。
基特韋在上個世紀,雖然不是交通樞紐,但是因為當時東非鐵路少,作為中央鐵路沿線的基特韋市因此獲利,但是隨著東非國家鐵路網絡的建成,鐵路沿線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已經變得很弱。
而基特韋的水運,卻恰好相反,因為東非本身地形原因,導致東非水運始終不能占據交通的重要位置,只能作為鐵路和公路的補充,所以,雖然基特韋有人工運河,卻也很難依託這一點發展起來。
德伯爾恩接著說道:「交通上,我們市沒有形成全國性商貿,物流等中心的有利條件。」
「而資源上,我們市的銅礦資源雖然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卻也受到外部競爭的威脅。」
「首先就是外部銅礦產地的興起,這導致我們的銅礦資源變成了一種可替代資源,其次,帝國本身的銅礦分布也比較均勻,這也對我們基特韋市的銅礦開採等相關產業形成了衝擊。」
銅礦帶的銅礦資源是東非全國最豐富的,但是東非其他地區的銅礦資源其實也不算少,就比如波西米亞省,薩爾茨堡省,西海岸省等都有可觀的銅礦儲量。
「而除了銅礦資源以外,我們市的其他資源短板十分明顯,這也是導致我們市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的重要原因。」
「其他方面,教育,科研等領域,我們市也並不突出,這就使得我們市的優勢產業地位並不穩固。」
「所以,基特韋的發展前景並不明朗,甚至說發展前景十分暗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對市內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那未來基特韋市就有可能衰落,並且退出全國經濟前二十的行列。」
基特韋的人口在東非排在前三十,但是經濟卻在國內排到前二十,這也可以看出目前基特韋經濟質量在東非全國算是比較高的。
而正是因為如此,德伯爾恩市長才不甘心,基特韋在未來衰落成為帝國的一座可有可無的城市。
畢竟,基特韋的經濟不錯,這導致一直以來,基特韋的官員質量在全國屬於中上游水平,而正是因為如此,這種高質量的官僚才更有「衝勁」。
為什麼如此說,道理很簡單,世界任何國家的官僚想要「進步」,必然都會謀求到經濟發達地區就職,這其實也是一種人才虹吸。
而基特韋在這個時代,算是東非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所以基特韋的官員質量尚且比東非其他地區要高一些。
只有那些平庸的官僚,才會選擇,或者說不得不被「流放」到落後地區坐冷板凳,至少在最高級別政府不干預的情況下是這種情況。
這就容易造成惡性循環,有能力的官員主動向經濟發達區域流動,而本就能力平庸,甚至廢物的官僚卻留在經濟本就困難的地方「作威作福」,這進一步會加劇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
而德伯爾恩能做基特韋市的市長,本身能力是有的,且比較有想法,所以他並不想看到基特韋市的沒落。
德伯爾恩對市政府的其他人說道:「所以,為了基特韋市的發展,我們應該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至少在我這一任,基特韋市必須轉型成功。」
「我們市的產業必須轉型,並且向著多元化發展,一步步擺脫對銅礦資源的嚴重依賴,在農業,能源,製造業,環境上著重發力。」
「尤其是製造業,要推動電力,汽車零部件,家電製造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我們市本身有發達的有色金屬冶煉和深加工體系,依託這一點,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借力打力。」
「同時,推動和萊茵市,姆貝亞市,新法蘭克福市的合作,引入新技術,新人才和新理念。」
針對這一點,主要是因為基特韋市的教育和科研能力比較薄弱,畢竟東非的高等教育和大型科研工作,主要由東非中央政府主導,而基特韋市沒有全國重點的大學和實驗室,自然也就缺乏相關人才和技術。
而基特韋市本身又變不出來這些資源,雖然基特韋市的經濟能力,是有發展教育和科研工作基礎的,但是萊茵市不批,基特韋市自然也就沒有辦法建設好的高校和重點實驗室。
不過,基特韋也並非沒有優勢,那就是距離萊茵市近,而且歸萊茵市管,畢竟基特韋市屬於中央省,而省政府也在萊茵市,所以基特韋市往上要政策和人才可以近水樓台先得月,這個情況至少比東非大部分城市強。
(本章完)
醫藥產業的大發展,總體上受到了東非大環境的影響,就像水患多的地方,人們善於建設水利設施一樣,東非醫藥產業恰好是在相對惡劣的衛生環境下誕生的。
不解決好醫療衛生問題,東非這個國家就很難發展,尤其是本國氣候相對濕熱的區域,或者說容易滋生各類熱帶疾病的地方。
這直接關係到國民的生存問題,所以就算最貧窮的殖民地時代,東非政府也將醫療衛生治理放在國家發展事務的前列。
……
基特韋市。
在東非城市裡,基特韋的出鏡率並不高,但是基特韋卻是在東非歷史中有著相當重要地位的工業城市。
截止到1920年,基特韋市的總人口高達三十多萬,其所在的銅礦帶地區,也是東非全國最大的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中心。
在銅礦帶區域內,基特韋市是僅次於盧本巴希的第二大城市。
在1896年的國家行政區劃變更之中,基特韋市從施瓦本省中分割出來,被劃歸到新的中央省,也就是現在以東非首都萊茵市為核心的中央省。
而盧本巴希則繼續保留其施瓦本省省會地位,這也使得兩座城市的差距日益加大,這也好理解,盧本巴希作為省會,在政治級別上要比基特韋市高,享受的政策資源也不是基特韋市所能媲美的。
不過,這也暫時改變不了,基特韋市屬於東非工業比較發達城市的身份和地位,畢竟在人口上,基特韋可以排進東非城市的前三十。
放在其他國家,基特韋市足以稱得上是大城市,但在東非也就只能算中等城市。
基特韋市的形成源自於東非對當地銅礦的開採,這也是東非國家早期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
在上個世紀,銅礦一直是東非最重要的出口礦產,為東非帶來了大量財政收入。不過,依靠銅礦發家的基特韋市現在卻遇到了問題。
而為此基特韋市政府不得不就越來越艱難的經濟發展形勢進行討論,並且尋找基特韋市經濟的新出路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1920年3月。
此時歐洲流感尚未波及到基特韋市,但是整個基特韋市市政府依舊風聲鶴唳。
基特韋市的市長德伯爾恩召開了新一輪的經濟發展會議,市政府官員和基特韋市的本地企業參加了這次會議。
德伯爾恩面色嚴肅的對著參會人員們說道:「諸位,這次會議召開的目的,我相信你們已經有所了解,那就是如何解決我們市最近遇到的經濟發展桎梏問題。」
「雖然從明面上來看,自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基特韋市建立以來,我們城市的發展速度就十分迅猛。」
「到了今天,基特韋已經從一個非洲大陸上籍籍無名的小地方,發展成為人口三十二萬的大城市,並且在全世界都有所知名度。」
「但是,我們更應該發現,最近這幾年基特韋市發展已經受到了制約,尤其是外部競爭下,基特韋市的發展顯得越來越舉步維艱。」
德伯爾恩的說法,顯然是誇張的,實際上現在世界經濟才剛剛因為歐洲大流感出現短暫的蕭條。
而在此前,至少是在東非,受到戰爭紅利的影響,全國絕大部分城市都處在高速發展階段,就算基特韋市同樣如此。
所以,最近幾年,基特韋市的發展速度不緊不慢,反而是很快的,但為什麼德伯爾恩會如此緊張,這就要從其他方面說起了。
德伯爾恩接下的話就解釋了其「危言聳聽」的根源。
「有人認為我這是杞人憂天,畢竟,這幾十年來,基特韋市一直處於發展階段,就是四五期間,基特韋市的經濟增速也很快。」
「但是,我們顯然不能光看表面,而要把目光看的更加長遠,甚至就是現在,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我們市產業發展所遇到的問題。」
「大家說說,我們市的經濟真實情況如何?大家現在可以暢所欲言。」德伯爾恩把問題甩給了大家。
有人說道:「市長先生,你應該想說的是產業結構問題吧!畢竟國家去年年末的五年計劃起草上就重點強調這個問題。」
基特韋市的產業結構過於單一,這是眾所周知的情況,因為基特韋市的經濟十分依賴銅礦資源。
這放在以前,自然沒有問題,過去幾十年東非大力發展電力,汽車,機械等工業,對銅等金屬的需求量巨大,而這也使得基特韋市保持了幾十年的高速發展。
德伯爾恩點點頭說道:「不錯,還有呢?」
有人說道:「除了產業結構之外,我們市的經濟所遇到的困難,還包括外部的競爭,並且這種競爭愈演愈烈。」
基特韋市市長德伯爾恩說道:「沒錯,近些年來,南美和南洋地區的銅礦產地,對國內銅礦帶地區造成了重大威脅,這間接導致了我們市銅礦出口的萎縮,已經對本市產業形成了巨大衝擊。」
「同時,東西海岸相對應的設立了一批銅礦冶煉,金屬加工企業,對我們市的下游產業形成了競爭關係。」
「國外進口銅礦,產量大,價格低廉,而且對本國環境污染小,這讓上面也支持這類依靠進口銅礦而發家企業發展。」
銅礦開採,或者說任何礦產資源的開發,都是伴隨著環境污染進行的,但是,東非銅礦帶的城市在這方面尤為嚴重。
因為這裡處在東非的腹地,同時是剛果河以及贊比西河流域交匯地帶,每年東非銅礦帶城市排放的工業廢水都會對河流中下游產生嚴重的影響。
基特韋市的銅礦產量十分豐富,但是東非從自家殖民地或者經濟落後地區進口的銅礦性價比也很高,對本土環境影響小,這就讓基特韋市這類東非本土銅礦產區陷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
「為了應對海外銅礦產地的競爭,以及國內同類型生產企業,尤其是沿海地區的競爭,基特韋市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候了。」德伯爾恩市長說道。
「實際上,從這些年基特韋市的經濟增速上就已經可以初見端倪,那就是我們市雖然依舊處在高速發展階段,但是增速卻已經開始放緩。」
「現在還不明顯,但是,等到沿海地區的銅礦冶煉,有色金屬加工等等企業和工廠建立起來,而那時我們基特韋還沒有完成轉型,那對於我們市的經濟來說,將是一場災難。」
有人問道:「市長,那你的意思?」
德伯爾恩市長說道:「自然是要變革,對我們市的經濟進行重塑,現在是1920年,正值國家第五個五年計劃執行的初年,我們應該響應中央政策,對本市經濟進行轉型。」
接著德伯爾恩說道:「目前,我對我們市經濟發展的看法如下,首先,我們市的條件,在排除銅礦資源以外,和國內的其他城市對比,並沒有顯著優勢。」
「基特韋市是依靠銅礦開採而興起的城市,但是除了銅礦之外,我們市還有哪些顯著的優點麼?」
「在政治上,我們市僅僅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地級市,在省內的地位,不僅比不過萊茵市,新法蘭克福市和盧薩卡市,甚至可能排在卡布韋市之後。」
「交通上,我們市也沒有顯著優點,雖然有鐵路,公路和運河,但是卻不是新法蘭克福市那樣重要的全國性交通樞紐。」
通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東非的交通已經十分發達,建立了遍布全國的鐵路和公路網絡,而這也就使得所謂「交通樞紐」在東非的含金量大大貶值。
除非是新法蘭克福市那樣在東非全國擁有重要地位的交通樞紐,才值得重視。
這一點反應在鐵路上尤為明顯,上個世紀,東非鐵路數量少,里程短,這使得任何鐵路沿線城市都能從中獲益,推動城市的發展。
但是,到了今天,東非已經是世界第二大鐵路國家,全國鐵路里程超過三十萬公里,只要稍微重要點的城市,基本上都連通了鐵路。
這種情況下,鐵路沿線城市,甚至部分鐵路樞紐城市的地位大大下降,在鐵路缺乏的年代,路線可選擇少,而如今東非鐵路如此發達,可選擇路線多,這反而疏解了部分鐵路樞紐的作用。
就比如上個世紀,東非中央鐵路建成時,大部分人員和物資都十分依賴中央鐵路運轉,放到現在,中央鐵路的人員和貨物占比,其實已經大大下降。
一些重要的鐵路或者公路樞紐尚且如此,更何況基特韋並非重要交通樞紐城市,當然,基特韋也是公路,鐵路和運河交匯的城市,但是這種交通樞紐在東非比比皆是。
就像前世遠東帝國,隨著公路網絡和鐵路網絡的建成,形成了眾多的區域性交通樞紐,這對於整個國家而言是好事,但是對於原本的一些重要交通樞紐城市反而不是好事。
基特韋在上個世紀,雖然不是交通樞紐,但是因為當時東非鐵路少,作為中央鐵路沿線的基特韋市因此獲利,但是隨著東非國家鐵路網絡的建成,鐵路沿線對城市發展的影響已經變得很弱。
而基特韋的水運,卻恰好相反,因為東非本身地形原因,導致東非水運始終不能占據交通的重要位置,只能作為鐵路和公路的補充,所以,雖然基特韋有人工運河,卻也很難依託這一點發展起來。
德伯爾恩接著說道:「交通上,我們市沒有形成全國性商貿,物流等中心的有利條件。」
「而資源上,我們市的銅礦資源雖然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卻也受到外部競爭的威脅。」
「首先就是外部銅礦產地的興起,這導致我們的銅礦資源變成了一種可替代資源,其次,帝國本身的銅礦分布也比較均勻,這也對我們基特韋市的銅礦開採等相關產業形成了衝擊。」
銅礦帶的銅礦資源是東非全國最豐富的,但是東非其他地區的銅礦資源其實也不算少,就比如波西米亞省,薩爾茨堡省,西海岸省等都有可觀的銅礦儲量。
「而除了銅礦資源以外,我們市的其他資源短板十分明顯,這也是導致我們市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的重要原因。」
「其他方面,教育,科研等領域,我們市也並不突出,這就使得我們市的優勢產業地位並不穩固。」
「所以,基特韋的發展前景並不明朗,甚至說發展前景十分暗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對市內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那未來基特韋市就有可能衰落,並且退出全國經濟前二十的行列。」
基特韋的人口在東非排在前三十,但是經濟卻在國內排到前二十,這也可以看出目前基特韋經濟質量在東非全國算是比較高的。
而正是因為如此,德伯爾恩市長才不甘心,基特韋在未來衰落成為帝國的一座可有可無的城市。
畢竟,基特韋的經濟不錯,這導致一直以來,基特韋的官員質量在全國屬於中上游水平,而正是因為如此,這種高質量的官僚才更有「衝勁」。
為什麼如此說,道理很簡單,世界任何國家的官僚想要「進步」,必然都會謀求到經濟發達地區就職,這其實也是一種人才虹吸。
而基特韋在這個時代,算是東非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所以基特韋的官員質量尚且比東非其他地區要高一些。
只有那些平庸的官僚,才會選擇,或者說不得不被「流放」到落後地區坐冷板凳,至少在最高級別政府不干預的情況下是這種情況。
這就容易造成惡性循環,有能力的官員主動向經濟發達區域流動,而本就能力平庸,甚至廢物的官僚卻留在經濟本就困難的地方「作威作福」,這進一步會加劇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
而德伯爾恩能做基特韋市的市長,本身能力是有的,且比較有想法,所以他並不想看到基特韋市的沒落。
德伯爾恩對市政府的其他人說道:「所以,為了基特韋市的發展,我們應該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至少在我這一任,基特韋市必須轉型成功。」
「我們市的產業必須轉型,並且向著多元化發展,一步步擺脫對銅礦資源的嚴重依賴,在農業,能源,製造業,環境上著重發力。」
「尤其是製造業,要推動電力,汽車零部件,家電製造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我們市本身有發達的有色金屬冶煉和深加工體系,依託這一點,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借力打力。」
「同時,推動和萊茵市,姆貝亞市,新法蘭克福市的合作,引入新技術,新人才和新理念。」
針對這一點,主要是因為基特韋市的教育和科研能力比較薄弱,畢竟東非的高等教育和大型科研工作,主要由東非中央政府主導,而基特韋市沒有全國重點的大學和實驗室,自然也就缺乏相關人才和技術。
而基特韋市本身又變不出來這些資源,雖然基特韋市的經濟能力,是有發展教育和科研工作基礎的,但是萊茵市不批,基特韋市自然也就沒有辦法建設好的高校和重點實驗室。
不過,基特韋也並非沒有優勢,那就是距離萊茵市近,而且歸萊茵市管,畢竟基特韋市屬於中央省,而省政府也在萊茵市,所以基特韋市往上要政策和人才可以近水樓台先得月,這個情況至少比東非大部分城市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