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河內之戰,群雄討董(五)二合一
……
初冬的寒風掠過黃河,捲起孟津渡口層層冰屑,袁紹帳中燭火搖曳,將案几上那份染血的軍報照得忽明忽暗。
帳外傳來馬匹不安的嘶鳴,遠處河面上漂浮的碎冰相互撞擊,發出細碎的脆響。
「主公!」
許攸突然掀開帳簾,帶進一股刺骨寒氣,青色衣袍下擺沾滿泥濘,顯然是連夜奔馳而來,
「河陽津...河陽津失守了!」
「哐當!」
袁紹手中青銅的酒樽噹啷墜地,猛然起身,腰間玉帶扣撞在案角,將竹簡震得散落一地。
帳中的十餘盞銅燈同時搖晃,照在眾人臉上顯得有些忽明忽暗。
下首,逢紀的眉頭忍不住微皺,手指輕敲著桌面,似在消化突然傳來的這個消息。
武將的席間則不約而同地傳來鎧甲摩擦的聲響,淳于瓊的虎頭護腕更是重重砸在木案上,震得酒水四濺。
須知,原本按照眾人先前的謀劃,王匡駐守的河陽津乃是在河內防線的重要節點,如今防線出現如此重大缺口,眾人又怎能不心急如焚。
只見袁紹起身,在營中來回踱步,不時抬頭望下帳中的文武,面露思索之色。
看到袁紹一臉擔憂的模樣,逢紀心中不由一緊,神色凝重道:「明公,此事雖急,但切不可亂了分寸。」
袁紹聞言下意識地停下腳步,看向逢紀:「元圖,如今防線已破,敵軍隨時可能長驅直入,我怎能不亂?」
逢紀見狀微微躬身,沉聲道:「明公,此番王文節兵敗,確實有些出乎我軍的意料,但此時,我們更需冷靜分析局勢,若是貿然出兵攔截,恐重蹈其覆轍。」
袁紹還未及回應,便見坐於武將上首的淳于瓊,突然起身,拱手道:
「本初,不可聽元圖之言!敵軍此番雖勝,但想來其自身也必有損耗,要我看來,此時正是我軍反擊的良機,若不出兵,更待何時?」
逢紀聞言,眉頭一皺,當即反駁道:
「仲簡此言差矣,戰場之上,形勢瞬息萬變,我等切不可僅憑臆測行事,要知道王文節麾下泰山軍戰力不弱,卻被輕易擊敗,可見敵軍實力不容小覷,此刻追擊,風險實在太大,還請主公三思!」
淳于瓊聞言,頓時冷笑一聲:「元圖兄,我看你這是怕了吧!須知眼下,其餘諸侯聯軍尚未進軍,我軍便遭遇一場大敗,著實有傷本初的威名,若不趁此機會展示一下我軍之威,日後本初如何在諸侯間立足?」
「匹夫,眼下我軍雖然損失了王使君麾下近萬兵馬,但麾下之兵數量,尚還在董卓大軍之上,故尚還留有迴旋餘地。
可若按汝說的主動出兵,到時若是兵敗,河內局勢必將徹底糜爛,到時你負得起這個責任嗎?」
「你……」
淳于瓊頓時氣結。
袁紹的目光在他們兩人身上來回遊走,心中亦是搖擺不定。
既想抓住機會挽回局面,又擔心淳于瓊所言太過冒險,重蹈先前王匡的覆轍。
遂將目光投向許攸,問道:「子遠,此事,你怎麼看?」
「主公,依老夫看來……」
就在此時,帳外突然傳來一陣兵器碰撞之聲,袁紹見狀臉色不由一沉,喝道:「外面何事?」
話音剛落,便見帳簾被猛地掀開,卻見袁紹麾下大將顏良和文丑竟紛紛大步走進來。
二人紛紛向袁紹抱拳行了一禮後,便見顏良拱手道:
「主公,聽聞王使君兵敗,我等將士皆義憤填膺,還請主公下令,我等願率大軍出戰,定要將敵軍殺個片甲不留,為我軍雪恥!」
文丑見狀亦是在一旁大聲附和道:「是啊,主公!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此時若不出戰,更待何時?有我等兄弟二人在,區區董卓,必不在話下!」
看著面前的這兩位猛將,袁紹心中不由泛起了嘀咕,雖然二人加入袁紹麾下的時間還不長,但袁紹卻是其深知二人的武勇。
若有他們出戰,或許勝算還真會增加幾分,但其又想起方才逢紀的話,心中又不禁有些猶豫。
「主公,此時出兵,實非明智之舉,眼下當務之急,還是應先穩固防線,待探聽完董卓接下來的動作之後,再從長計議不遲。」
看著袁紹面上隱隱有些意動的神色,逢紀心中不由一緊,連忙再次進言道。
淳于瓊見狀卻是依舊不以為然:「元圖兄,還是莫要再危言聳聽為好,須知,戰機稍縱即逝,若此時不出兵,待敵軍休整完畢,後面再想取勝恐怕就難了。」
一時間,營帳內,謀士與武將分成兩派,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袁紹只覺腦袋嗡嗡作響,仿佛有無數隻蜜蜂在耳邊飛舞。
「夠了!」
袁紹突然大喝一聲,眾人頓時安靜下來,略微揉了揉太陽穴,疲憊地說道:「子遠,你繼續說,對此事你究竟有何看法?」
許攸見狀不慌不忙地坐下,輕捋了捋頜下短須,說道:「主公,此事在在下看來,此事看似棘手,實則也有轉機。」
袁紹聞言眼睛頓時一亮,連忙問道:「子遠有何高見?」
許攸見狀,神色一正,微微拱手道:「主公,在吾看來,王使君此番雖是兵敗,但多少也應消耗敵軍部分兵力,其士氣雖盛,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長途奔襲,又經此惡戰,必然疲憊不堪。
我軍大可先派小股部隊騷擾敵軍,使其不得安寧,進一步消耗敵軍的體力和士氣,同時,暗中調集兵力,從側翼迂迴包抄,或許能打敵軍一個措手不及。」
袁紹聽後,不由沉思片刻,緩緩點頭:「子遠所言,暫時看來,倒是個不錯的計策,只是……此計尚需謹慎行事,不然稍有差池,便會功虧一簣。」
許攸聞言自信一笑:「主公放心,董卓匹夫,必無謀也!只要我們部署得當,定能取勝,而且,即便此計不成,左右也不過少許誘敵的兵力損失,與大局無礙。」
袁紹心中一動,許攸這折中的計策,如今看來確實是較為穩妥的辦法,相較於方才淳于瓊的方案的激進和逢紀策略的保守,至少多了幾分主動,權衡再三,終於還是下定決心。
「好!此事就依……」
「報……!」
就在袁紹準備點頭同意許攸的計策之時,突然,一名斥候突然闖入帳內,額角鮮血順著下頜滴落,「主公,大事不好!西涼軍分兵往懷…懷縣去了!」
眾人聞言皆不由神色大變,淳于瓊更是衝上前去,一把揪住斥候衣領:「可看清旗號?有多少人馬?「
「煙塵蔽日…至少有近萬兵馬…且董卓的大纛也在其中!」
斥候艱難的喘息道。
「諸君,我等家眷盡在懷縣,而眼下懷縣城中也僅僅只有三千多老弱兵馬留守,若被董卓老賊所破,我等必將無家可歸矣!不知諸君,可有教我?」袁紹聞言,不由艱澀道。
許攸聞言當即出言道:
「主公,眼下情況有變,方才之策已不可取,加之河陽津已破,原本我等與王使君計劃互結的掎角之勢已不復存在。
再在孟津逗留下去,已無意義,不如撤軍回懷縣駐守,保存實力,依託懷縣城池之利再與董卓周旋。」
「明公不可,董卓此舉,乃是引蛇出洞之計,萬萬不可中計!」逢紀聞言,卻是當即提出不同的看法。
「哦,元圖的意思是……」
袁紹聞言,不由又遲疑道。
「明公,眼下我軍麾下兵馬雖與董卓麾下兵力相比仍有部分優勢,但與董卓麾下的精銳相比,卻大都是些新兵。
若是倚仗此處的城池地利之便,尚能與敵軍周旋,可若是率領大軍出城野戰,必不是那涼州鐵騎的對手。
因此,想必董卓那邊應該也是考慮到了這點,這才選擇分兵,意圖誘出我軍。
一旦我軍中計出城,其必會在前往懷縣途中設下埋伏,伏擊我軍,到時候我等只怕必將復先前王使君覆轍。
故而,在屬下看來,一動不如一靜。
我軍不如暫在孟津駐守,一面向酸棗和南陽方向派出信使,將河內戰況詳細告知其餘諸侯,讓其提大造聲勢,作出大舉進攻洛陽的假象。
另一面,則讓郭太那邊也造出圍攻安邑的動作,董卓聞訊後,必不會讓大軍在河內久留。
「可是我等大家的家眷怎麼辦?」
淳于瓊聞言,頓時坐不住了,連忙說道。
「我等可儘快向懷縣那邊傳去消息,讓城內剩餘兵馬,護送我等家眷先行撤往冀州,讓韓使君代為保護,待擊退董卓之後,再將家眷接回不遲!」逢紀想了想道。
「不行,董卓麾下都是騎兵,誰能保證,撤退途中不會發生什麼變故,依我看,我軍還是放棄孟津,全軍返回懷縣駐守才是!」淳于瓊聞言當即反對道。
「豎子,汝怎可誤主公大事!」
「夠了!」
「主公!」
「元圖的意思我都明白,只是董卓老兒此番使的乃是陽謀,即便我等有所察覺,也沒辦法真的放著將士們的家眷落入敵手而無動於衷!
不過元圖方才之言也確有道理,酸棗和南陽那邊就辛苦子遠和元圖跑上一趟,如何?」
逢紀見狀,心中袁紹已經下定了決定,遂也只能無奈一嘆:「既然主公已有決斷,屬下領命便是!」
袁紹見狀又將目光投向許攸,
許攸見狀也只好拱手道:「主公放心,屬下定會全力以赴!」
「善!」
……
與此同時,孟津通往懷縣必經之路附近的一處山谷,董卓正領著麾下一眾兵馬,埋伏在山谷兩側,靜靜等待著袁紹大軍的到來。
「郭汜,你說袁紹這傢伙真的會來嗎?」等的有些不耐煩的李傕,不由朝著身旁的郭汜問道。
「你問我,我怎麼知道,我只知道主公他,向來不打沒把握的戰,既然之前主公已經說了那袁紹的大軍會來,那我等便老實等著便是!」
「可是……」
「等等,你聽好像有戰馬的聲音!」
二人順著聲音傳來的方向望去,只見一支數萬人的大軍正在谷道中緩緩行進……
袁紹騎在馬上,眉頭緊鎖,雙眼不斷警惕地掃視著四周。不知為何,其總覺有一種不祥的預感籠罩在心頭,故而,其不時轉頭詢問斥候:「可有異常?」
得到的回答總是「一切正常」,可他心中的不安卻是愈發強烈。
突然,一陣震天的戰鼓聲從四面八方傳來,迴蕩在山谷間,震得人耳膜生疼。
「不好,有埋伏!」
袁紹大驚失色,猛地抽出佩劍,朝著四周的兵士大喊道。
剎那間,
董卓的伏兵便如潮水般從山谷兩側的山坡、樹林中湧出,呼喊著向袁紹麾下的大軍衝去。
「殺啊!」
一時間,眾軍紛紛陣腳大亂,士兵們驚慌失措,開始朝四處逃竄,相互碰撞,原本整齊的隊列瞬間便變得混亂不堪。
「穩住!都給穩住!」
淳于瓊當即拔出腰間的佩劍,朝著四周的兵士聲嘶力竭地呼喊,可卻根本就無濟於事。
董卓的騎兵如黑色的洪流,迅猛地沖向袁紹麾下的大軍。
「希律律!」
隨著一聲聲戰馬的嘶鳴,高高揚起前蹄,瞬間便踹翻了幾名前面逃跑的兵士,揚起一片塵土。
馬上的騎兵們揮舞著長矛,不斷收割著袁紹麾下兵士的性命,片刻間,鮮血便染紅了腳下的土地,空氣中到處都瀰漫著刺鼻的血腥味。
「文丑,隨我護著主公殺出去!」
只見顏良揮舞著大刀,沖在最前面,每一次揮動都帶起一片血雨,身邊的敵軍紛紛倒下。
「兄長放心,後面的就都交給我來!」
文丑聞言當即緊跟其後,手中長槍如蛟龍出海,寒光一閃,便有一名敵軍被刺中,慘叫著倒下。
其身後的袁紹在親衛的層層保護下,心急如焚的指揮著四周的兵士突圍。
其深知,如果不能儘快打破包圍圈,自己麾下好不容易積攢的這支大軍,必將在此全軍覆沒。
「弓箭手,集中火力,向敵軍密集處射擊,打開一條血路!」
弓箭手們迅速行動,搭弓射箭,箭矢如雨點般射向敵軍,不少敵軍應聲倒下,可更多的士兵卻毫不畏懼,吶喊著沖了上來,再次將己方的大軍死死圍住。
眼看距離前方突圍的山口已經不遠,袁紹見狀,當即揮舞著手中的長劍,朝著周圍的親衛大聲呼喊:「出口就在前方,將士們,隨我沖!」
其手下的兵士見袁紹竟然帶頭衝鋒,紛紛受到鼓舞,當即不顧傷痛,拼死向前衝去,在所有人拼死的衝擊之下,董卓軍原本嚴密的包圍,漸漸開始有些抵擋不住。
然而,當袁紹等人順利的衝出山谷時,眼前的景象卻讓所有人都倒吸一口涼氣。
……
初冬的寒風掠過黃河,捲起孟津渡口層層冰屑,袁紹帳中燭火搖曳,將案几上那份染血的軍報照得忽明忽暗。
帳外傳來馬匹不安的嘶鳴,遠處河面上漂浮的碎冰相互撞擊,發出細碎的脆響。
「主公!」
許攸突然掀開帳簾,帶進一股刺骨寒氣,青色衣袍下擺沾滿泥濘,顯然是連夜奔馳而來,
「河陽津...河陽津失守了!」
「哐當!」
袁紹手中青銅的酒樽噹啷墜地,猛然起身,腰間玉帶扣撞在案角,將竹簡震得散落一地。
帳中的十餘盞銅燈同時搖晃,照在眾人臉上顯得有些忽明忽暗。
下首,逢紀的眉頭忍不住微皺,手指輕敲著桌面,似在消化突然傳來的這個消息。
武將的席間則不約而同地傳來鎧甲摩擦的聲響,淳于瓊的虎頭護腕更是重重砸在木案上,震得酒水四濺。
須知,原本按照眾人先前的謀劃,王匡駐守的河陽津乃是在河內防線的重要節點,如今防線出現如此重大缺口,眾人又怎能不心急如焚。
只見袁紹起身,在營中來回踱步,不時抬頭望下帳中的文武,面露思索之色。
看到袁紹一臉擔憂的模樣,逢紀心中不由一緊,神色凝重道:「明公,此事雖急,但切不可亂了分寸。」
袁紹聞言下意識地停下腳步,看向逢紀:「元圖,如今防線已破,敵軍隨時可能長驅直入,我怎能不亂?」
逢紀見狀微微躬身,沉聲道:「明公,此番王文節兵敗,確實有些出乎我軍的意料,但此時,我們更需冷靜分析局勢,若是貿然出兵攔截,恐重蹈其覆轍。」
袁紹還未及回應,便見坐於武將上首的淳于瓊,突然起身,拱手道:
「本初,不可聽元圖之言!敵軍此番雖勝,但想來其自身也必有損耗,要我看來,此時正是我軍反擊的良機,若不出兵,更待何時?」
逢紀聞言,眉頭一皺,當即反駁道:
「仲簡此言差矣,戰場之上,形勢瞬息萬變,我等切不可僅憑臆測行事,要知道王文節麾下泰山軍戰力不弱,卻被輕易擊敗,可見敵軍實力不容小覷,此刻追擊,風險實在太大,還請主公三思!」
淳于瓊聞言,頓時冷笑一聲:「元圖兄,我看你這是怕了吧!須知眼下,其餘諸侯聯軍尚未進軍,我軍便遭遇一場大敗,著實有傷本初的威名,若不趁此機會展示一下我軍之威,日後本初如何在諸侯間立足?」
「匹夫,眼下我軍雖然損失了王使君麾下近萬兵馬,但麾下之兵數量,尚還在董卓大軍之上,故尚還留有迴旋餘地。
可若按汝說的主動出兵,到時若是兵敗,河內局勢必將徹底糜爛,到時你負得起這個責任嗎?」
「你……」
淳于瓊頓時氣結。
袁紹的目光在他們兩人身上來回遊走,心中亦是搖擺不定。
既想抓住機會挽回局面,又擔心淳于瓊所言太過冒險,重蹈先前王匡的覆轍。
遂將目光投向許攸,問道:「子遠,此事,你怎麼看?」
「主公,依老夫看來……」
就在此時,帳外突然傳來一陣兵器碰撞之聲,袁紹見狀臉色不由一沉,喝道:「外面何事?」
話音剛落,便見帳簾被猛地掀開,卻見袁紹麾下大將顏良和文丑竟紛紛大步走進來。
二人紛紛向袁紹抱拳行了一禮後,便見顏良拱手道:
「主公,聽聞王使君兵敗,我等將士皆義憤填膺,還請主公下令,我等願率大軍出戰,定要將敵軍殺個片甲不留,為我軍雪恥!」
文丑見狀亦是在一旁大聲附和道:「是啊,主公!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此時若不出戰,更待何時?有我等兄弟二人在,區區董卓,必不在話下!」
看著面前的這兩位猛將,袁紹心中不由泛起了嘀咕,雖然二人加入袁紹麾下的時間還不長,但袁紹卻是其深知二人的武勇。
若有他們出戰,或許勝算還真會增加幾分,但其又想起方才逢紀的話,心中又不禁有些猶豫。
「主公,此時出兵,實非明智之舉,眼下當務之急,還是應先穩固防線,待探聽完董卓接下來的動作之後,再從長計議不遲。」
看著袁紹面上隱隱有些意動的神色,逢紀心中不由一緊,連忙再次進言道。
淳于瓊見狀卻是依舊不以為然:「元圖兄,還是莫要再危言聳聽為好,須知,戰機稍縱即逝,若此時不出兵,待敵軍休整完畢,後面再想取勝恐怕就難了。」
一時間,營帳內,謀士與武將分成兩派,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袁紹只覺腦袋嗡嗡作響,仿佛有無數隻蜜蜂在耳邊飛舞。
「夠了!」
袁紹突然大喝一聲,眾人頓時安靜下來,略微揉了揉太陽穴,疲憊地說道:「子遠,你繼續說,對此事你究竟有何看法?」
許攸見狀不慌不忙地坐下,輕捋了捋頜下短須,說道:「主公,此事在在下看來,此事看似棘手,實則也有轉機。」
袁紹聞言眼睛頓時一亮,連忙問道:「子遠有何高見?」
許攸見狀,神色一正,微微拱手道:「主公,在吾看來,王使君此番雖是兵敗,但多少也應消耗敵軍部分兵力,其士氣雖盛,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長途奔襲,又經此惡戰,必然疲憊不堪。
我軍大可先派小股部隊騷擾敵軍,使其不得安寧,進一步消耗敵軍的體力和士氣,同時,暗中調集兵力,從側翼迂迴包抄,或許能打敵軍一個措手不及。」
袁紹聽後,不由沉思片刻,緩緩點頭:「子遠所言,暫時看來,倒是個不錯的計策,只是……此計尚需謹慎行事,不然稍有差池,便會功虧一簣。」
許攸聞言自信一笑:「主公放心,董卓匹夫,必無謀也!只要我們部署得當,定能取勝,而且,即便此計不成,左右也不過少許誘敵的兵力損失,與大局無礙。」
袁紹心中一動,許攸這折中的計策,如今看來確實是較為穩妥的辦法,相較於方才淳于瓊的方案的激進和逢紀策略的保守,至少多了幾分主動,權衡再三,終於還是下定決心。
「好!此事就依……」
「報……!」
就在袁紹準備點頭同意許攸的計策之時,突然,一名斥候突然闖入帳內,額角鮮血順著下頜滴落,「主公,大事不好!西涼軍分兵往懷…懷縣去了!」
眾人聞言皆不由神色大變,淳于瓊更是衝上前去,一把揪住斥候衣領:「可看清旗號?有多少人馬?「
「煙塵蔽日…至少有近萬兵馬…且董卓的大纛也在其中!」
斥候艱難的喘息道。
「諸君,我等家眷盡在懷縣,而眼下懷縣城中也僅僅只有三千多老弱兵馬留守,若被董卓老賊所破,我等必將無家可歸矣!不知諸君,可有教我?」袁紹聞言,不由艱澀道。
許攸聞言當即出言道:
「主公,眼下情況有變,方才之策已不可取,加之河陽津已破,原本我等與王使君計劃互結的掎角之勢已不復存在。
再在孟津逗留下去,已無意義,不如撤軍回懷縣駐守,保存實力,依託懷縣城池之利再與董卓周旋。」
「明公不可,董卓此舉,乃是引蛇出洞之計,萬萬不可中計!」逢紀聞言,卻是當即提出不同的看法。
「哦,元圖的意思是……」
袁紹聞言,不由又遲疑道。
「明公,眼下我軍麾下兵馬雖與董卓麾下兵力相比仍有部分優勢,但與董卓麾下的精銳相比,卻大都是些新兵。
若是倚仗此處的城池地利之便,尚能與敵軍周旋,可若是率領大軍出城野戰,必不是那涼州鐵騎的對手。
因此,想必董卓那邊應該也是考慮到了這點,這才選擇分兵,意圖誘出我軍。
一旦我軍中計出城,其必會在前往懷縣途中設下埋伏,伏擊我軍,到時候我等只怕必將復先前王使君覆轍。
故而,在屬下看來,一動不如一靜。
我軍不如暫在孟津駐守,一面向酸棗和南陽方向派出信使,將河內戰況詳細告知其餘諸侯,讓其提大造聲勢,作出大舉進攻洛陽的假象。
另一面,則讓郭太那邊也造出圍攻安邑的動作,董卓聞訊後,必不會讓大軍在河內久留。
「可是我等大家的家眷怎麼辦?」
淳于瓊聞言,頓時坐不住了,連忙說道。
「我等可儘快向懷縣那邊傳去消息,讓城內剩餘兵馬,護送我等家眷先行撤往冀州,讓韓使君代為保護,待擊退董卓之後,再將家眷接回不遲!」逢紀想了想道。
「不行,董卓麾下都是騎兵,誰能保證,撤退途中不會發生什麼變故,依我看,我軍還是放棄孟津,全軍返回懷縣駐守才是!」淳于瓊聞言當即反對道。
「豎子,汝怎可誤主公大事!」
「夠了!」
「主公!」
「元圖的意思我都明白,只是董卓老兒此番使的乃是陽謀,即便我等有所察覺,也沒辦法真的放著將士們的家眷落入敵手而無動於衷!
不過元圖方才之言也確有道理,酸棗和南陽那邊就辛苦子遠和元圖跑上一趟,如何?」
逢紀見狀,心中袁紹已經下定了決定,遂也只能無奈一嘆:「既然主公已有決斷,屬下領命便是!」
袁紹見狀又將目光投向許攸,
許攸見狀也只好拱手道:「主公放心,屬下定會全力以赴!」
「善!」
……
與此同時,孟津通往懷縣必經之路附近的一處山谷,董卓正領著麾下一眾兵馬,埋伏在山谷兩側,靜靜等待著袁紹大軍的到來。
「郭汜,你說袁紹這傢伙真的會來嗎?」等的有些不耐煩的李傕,不由朝著身旁的郭汜問道。
「你問我,我怎麼知道,我只知道主公他,向來不打沒把握的戰,既然之前主公已經說了那袁紹的大軍會來,那我等便老實等著便是!」
「可是……」
「等等,你聽好像有戰馬的聲音!」
二人順著聲音傳來的方向望去,只見一支數萬人的大軍正在谷道中緩緩行進……
袁紹騎在馬上,眉頭緊鎖,雙眼不斷警惕地掃視著四周。不知為何,其總覺有一種不祥的預感籠罩在心頭,故而,其不時轉頭詢問斥候:「可有異常?」
得到的回答總是「一切正常」,可他心中的不安卻是愈發強烈。
突然,一陣震天的戰鼓聲從四面八方傳來,迴蕩在山谷間,震得人耳膜生疼。
「不好,有埋伏!」
袁紹大驚失色,猛地抽出佩劍,朝著四周的兵士大喊道。
剎那間,
董卓的伏兵便如潮水般從山谷兩側的山坡、樹林中湧出,呼喊著向袁紹麾下的大軍衝去。
「殺啊!」
一時間,眾軍紛紛陣腳大亂,士兵們驚慌失措,開始朝四處逃竄,相互碰撞,原本整齊的隊列瞬間便變得混亂不堪。
「穩住!都給穩住!」
淳于瓊當即拔出腰間的佩劍,朝著四周的兵士聲嘶力竭地呼喊,可卻根本就無濟於事。
董卓的騎兵如黑色的洪流,迅猛地沖向袁紹麾下的大軍。
「希律律!」
隨著一聲聲戰馬的嘶鳴,高高揚起前蹄,瞬間便踹翻了幾名前面逃跑的兵士,揚起一片塵土。
馬上的騎兵們揮舞著長矛,不斷收割著袁紹麾下兵士的性命,片刻間,鮮血便染紅了腳下的土地,空氣中到處都瀰漫著刺鼻的血腥味。
「文丑,隨我護著主公殺出去!」
只見顏良揮舞著大刀,沖在最前面,每一次揮動都帶起一片血雨,身邊的敵軍紛紛倒下。
「兄長放心,後面的就都交給我來!」
文丑聞言當即緊跟其後,手中長槍如蛟龍出海,寒光一閃,便有一名敵軍被刺中,慘叫著倒下。
其身後的袁紹在親衛的層層保護下,心急如焚的指揮著四周的兵士突圍。
其深知,如果不能儘快打破包圍圈,自己麾下好不容易積攢的這支大軍,必將在此全軍覆沒。
「弓箭手,集中火力,向敵軍密集處射擊,打開一條血路!」
弓箭手們迅速行動,搭弓射箭,箭矢如雨點般射向敵軍,不少敵軍應聲倒下,可更多的士兵卻毫不畏懼,吶喊著沖了上來,再次將己方的大軍死死圍住。
眼看距離前方突圍的山口已經不遠,袁紹見狀,當即揮舞著手中的長劍,朝著周圍的親衛大聲呼喊:「出口就在前方,將士們,隨我沖!」
其手下的兵士見袁紹竟然帶頭衝鋒,紛紛受到鼓舞,當即不顧傷痛,拼死向前衝去,在所有人拼死的衝擊之下,董卓軍原本嚴密的包圍,漸漸開始有些抵擋不住。
然而,當袁紹等人順利的衝出山谷時,眼前的景象卻讓所有人都倒吸一口涼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