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嘗試
於是首先是他自己的大人,然後再是其他的身份,這就足以顯現出新理論派的顛覆嘗試了。
可真要討論什麼顛覆性,似乎就仿佛不知道是該吝惜使用,還是不疊七八個不罷休的感嘆號。於是讓人只感到荒謬起來,可任何事情,大概就是在遠離和摒棄時,都感到荒謬。置身其中,卻又覺得理所當然。
所以按照重農學派的觀點,民以食為天,大概就因為人餓一下就老實了,就大概不會有些奇怪的想法了。
然而在飢餓之後,既然人類沒有遭遇滅絕,無論遺留下來多少,總是有活下來的人。於是飢餓的記憶,就如何深刻地銘記,而後塑造了飢餓之後的意識形態,並再循環論證之中作用到現實。
如若不然,何必說什麼大丈夫不得五鼎食,亦當五鼎烹。大概是連溝壑之中堆土的小灶都求而不得,餓殍倒下去時,往往也只是爛掉。
在這一前現代社會的邏輯下,是否就是痛苦顯得如此理所當然。因而在故事之中,縱使心存善念,未必真有那麼壞的人,還是往往裹挾著往不好的方向走。
因為在牌桌上,關於痛苦的牌面是多數,幸福則極少。若是如此,為何要做接受別人痛苦牌的人,而非將這牌打給他人呢?
此後稍有機會,就恨不得在踐踏之中,攀著腳踝,越過脊椎,踩著肩膀與頭顱往上爬。在這種想像中,攀緣的是繩索還是山嶽之類,別的什麼?盡頭又是什麼,下方則是什麼?
雖然有很多種可能的詮釋,但是置身處地,每個人都能夠很輕鬆地得出答案吧?
就連夏天的記憶,縱使是更為久遠,很單薄,並未受選召的記憶,也是如此鮮明地感受過漫長冬季的寒冷。食物的匱乏,乾枯的神色,潰爛的皮膚與病痛。各種更為艱難的私人採礦,蛄蛹著爬出來時,不仿佛也與背簍的煤炭類似?
生產事故,崩塌與爆炸,還有更多激烈的衝突。或許是發生過的吧?但是他沒什麼印象。
只是記得某年走了水,連綿不絕的山火之後,在餘燼之中,地面、牆壁、林木,還有晾曬的衣服都染黑了。
但天氣卻是雨水後的晴天,碧藍色的清澈天空。
所以沒什麼事情是值得奇怪的,若殷都司要做什麼表態,向什麼靠攏,就是先寫了意志湧現論。那他也讀一讀,在閱讀理解後,或許間或也應有些感想。
在塵世之中,沒有機會時,大概還是老實地挨餓,小心翼翼地從莽撞者那裡汲取教訓。又從少數的幸運者那裡吸取經驗,在左右權衡後做出決定。
據說在殷野的產業生態之中,因為殷都司一場又一場,如此確切而偉大的勝利。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之中,機會總是更多的。
就像生產管線般,社會新的產業結構,也在迅速地增殖之中,留有許多的餘地。於是單是一個小地區的蔬菜市場,大概就可以讓一個村社的人拉幫結派地湧入。
而在某些細分產業之中,或是某種商品門類,某種工程建設,某種技術框架。大概就可以讓一個縣的人口占據,並且看起來作為真正的人活著吧?
關於商人的生意,其實按照夏天的觀察,他身邊的這些人,或許也不算差。只是少了些基礎條件,還有某些模稜兩可的運氣,所以一路向下,生活逐漸困苦起來,或許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李華說她很滿意這個故事,她真的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
可知道如何,不知道又如何呢?夏天只感到無窮無盡地無力,所以也只漫長地沉默著。
生活的不幸與痛苦要人忍受苦難,勉強地活下去。那麼幸福與快樂,又需要什麼,才能夠得到維繫呢?
夏天只想像著殷都司的軍勢,仿佛只一句來了,大海、天空與陸地,又應為之填充。
但這只是局外人的簡略印象,在那之前,或許是更為漫長和艱難的故事與掙扎。想要得到什麼,能夠付出什麼。如何做,怎樣做,將有限的資源合理地運用,在投入和產出之中仔細權衡。
最後再將一切的積累都投上去,只為了換取勝利。這難道不是艱難地站在牌桌前,可以選擇用勇氣來以小博大的大運嗎?
勇氣,夏天輕微地嘆息。誰不需要勇氣呢?誰沒有勇氣呢?
但是對於好不容易贏下來的人,或許勇氣的意義,比最開始一無所有時更為沉重,也更為艱難。所以,勇氣大概可以貫穿始終的衡量標準吧?
這是否又是一種意志的重要質性呢?
……
「殷都司是手上什麼都不拿的人。」漫長的沉默後,不知為什麼,他沒有結束通信,可李華同樣沒有。這讓夏天覺得,或許他有必要說些什麼。
但在遲緩凝滯,仿佛生鏽齒輪的言語後。他什麼沒有留有等待回答的餘地,就繼續陳述道:
「因為道德的約束,弱勢群體在輿論中更占優勢。因此稍有機會,就要拿著各種棍子打人。若驟然起勢,大概過去的行為總是會稍有餘留。於是免不了塗抹各種顏色,但是殷都司宣稱自己是手上什麼都不拿的人。」
所謂什麼都不拿的「灰手套」,包括殷野一貫的福利政策,這大人的特色也並非發放廉價食品,而是一副灰手套和一小筆旅費。若條件允許,或許還有其他的協助。
總之既然什麼都不拿,那就鼓勵人們去旅行吧,就像他的軍隊一樣。
「你是想說這是對過去教訓不知後效的吸取經驗?」李華語氣不是柔軟,而是仿佛雲朵般飄來飄去。
「不,我是想問你手上拿著什麼。」
「我嗎?電話呀。」
夏天雙手捂著眼睛,還是就連嘆息,都發不出聲音。
「抱歉,我該睡覺了。」他逃避似的結束了通信,想要靠在椅背上,但依舊只是茫茫地站起來。
他是不應該說這些,還是他說得不夠好?
可真要討論什麼顛覆性,似乎就仿佛不知道是該吝惜使用,還是不疊七八個不罷休的感嘆號。於是讓人只感到荒謬起來,可任何事情,大概就是在遠離和摒棄時,都感到荒謬。置身其中,卻又覺得理所當然。
所以按照重農學派的觀點,民以食為天,大概就因為人餓一下就老實了,就大概不會有些奇怪的想法了。
然而在飢餓之後,既然人類沒有遭遇滅絕,無論遺留下來多少,總是有活下來的人。於是飢餓的記憶,就如何深刻地銘記,而後塑造了飢餓之後的意識形態,並再循環論證之中作用到現實。
如若不然,何必說什麼大丈夫不得五鼎食,亦當五鼎烹。大概是連溝壑之中堆土的小灶都求而不得,餓殍倒下去時,往往也只是爛掉。
在這一前現代社會的邏輯下,是否就是痛苦顯得如此理所當然。因而在故事之中,縱使心存善念,未必真有那麼壞的人,還是往往裹挾著往不好的方向走。
因為在牌桌上,關於痛苦的牌面是多數,幸福則極少。若是如此,為何要做接受別人痛苦牌的人,而非將這牌打給他人呢?
此後稍有機會,就恨不得在踐踏之中,攀著腳踝,越過脊椎,踩著肩膀與頭顱往上爬。在這種想像中,攀緣的是繩索還是山嶽之類,別的什麼?盡頭又是什麼,下方則是什麼?
雖然有很多種可能的詮釋,但是置身處地,每個人都能夠很輕鬆地得出答案吧?
就連夏天的記憶,縱使是更為久遠,很單薄,並未受選召的記憶,也是如此鮮明地感受過漫長冬季的寒冷。食物的匱乏,乾枯的神色,潰爛的皮膚與病痛。各種更為艱難的私人採礦,蛄蛹著爬出來時,不仿佛也與背簍的煤炭類似?
生產事故,崩塌與爆炸,還有更多激烈的衝突。或許是發生過的吧?但是他沒什麼印象。
只是記得某年走了水,連綿不絕的山火之後,在餘燼之中,地面、牆壁、林木,還有晾曬的衣服都染黑了。
但天氣卻是雨水後的晴天,碧藍色的清澈天空。
所以沒什麼事情是值得奇怪的,若殷都司要做什麼表態,向什麼靠攏,就是先寫了意志湧現論。那他也讀一讀,在閱讀理解後,或許間或也應有些感想。
在塵世之中,沒有機會時,大概還是老實地挨餓,小心翼翼地從莽撞者那裡汲取教訓。又從少數的幸運者那裡吸取經驗,在左右權衡後做出決定。
據說在殷野的產業生態之中,因為殷都司一場又一場,如此確切而偉大的勝利。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之中,機會總是更多的。
就像生產管線般,社會新的產業結構,也在迅速地增殖之中,留有許多的餘地。於是單是一個小地區的蔬菜市場,大概就可以讓一個村社的人拉幫結派地湧入。
而在某些細分產業之中,或是某種商品門類,某種工程建設,某種技術框架。大概就可以讓一個縣的人口占據,並且看起來作為真正的人活著吧?
關於商人的生意,其實按照夏天的觀察,他身邊的這些人,或許也不算差。只是少了些基礎條件,還有某些模稜兩可的運氣,所以一路向下,生活逐漸困苦起來,或許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李華說她很滿意這個故事,她真的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
可知道如何,不知道又如何呢?夏天只感到無窮無盡地無力,所以也只漫長地沉默著。
生活的不幸與痛苦要人忍受苦難,勉強地活下去。那麼幸福與快樂,又需要什麼,才能夠得到維繫呢?
夏天只想像著殷都司的軍勢,仿佛只一句來了,大海、天空與陸地,又應為之填充。
但這只是局外人的簡略印象,在那之前,或許是更為漫長和艱難的故事與掙扎。想要得到什麼,能夠付出什麼。如何做,怎樣做,將有限的資源合理地運用,在投入和產出之中仔細權衡。
最後再將一切的積累都投上去,只為了換取勝利。這難道不是艱難地站在牌桌前,可以選擇用勇氣來以小博大的大運嗎?
勇氣,夏天輕微地嘆息。誰不需要勇氣呢?誰沒有勇氣呢?
但是對於好不容易贏下來的人,或許勇氣的意義,比最開始一無所有時更為沉重,也更為艱難。所以,勇氣大概可以貫穿始終的衡量標準吧?
這是否又是一種意志的重要質性呢?
……
「殷都司是手上什麼都不拿的人。」漫長的沉默後,不知為什麼,他沒有結束通信,可李華同樣沒有。這讓夏天覺得,或許他有必要說些什麼。
但在遲緩凝滯,仿佛生鏽齒輪的言語後。他什麼沒有留有等待回答的餘地,就繼續陳述道:
「因為道德的約束,弱勢群體在輿論中更占優勢。因此稍有機會,就要拿著各種棍子打人。若驟然起勢,大概過去的行為總是會稍有餘留。於是免不了塗抹各種顏色,但是殷都司宣稱自己是手上什麼都不拿的人。」
所謂什麼都不拿的「灰手套」,包括殷野一貫的福利政策,這大人的特色也並非發放廉價食品,而是一副灰手套和一小筆旅費。若條件允許,或許還有其他的協助。
總之既然什麼都不拿,那就鼓勵人們去旅行吧,就像他的軍隊一樣。
「你是想說這是對過去教訓不知後效的吸取經驗?」李華語氣不是柔軟,而是仿佛雲朵般飄來飄去。
「不,我是想問你手上拿著什麼。」
「我嗎?電話呀。」
夏天雙手捂著眼睛,還是就連嘆息,都發不出聲音。
「抱歉,我該睡覺了。」他逃避似的結束了通信,想要靠在椅背上,但依舊只是茫茫地站起來。
他是不應該說這些,還是他說得不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