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票據時代
「柱子,今天晚上開大會!街道下來的通知,有重要事情宣布。」
閻富貴看到何雨柱以後,開口說道,只不過這臉上有點兒發愁。
「哦,知道了,謝謝三大爺,今兒我早點兒吃飯,吃完飯就過來。」
……
全院大會,這次連後院聾老太太都來了,開來事情真的很大啊。
不過,今天開的什麼會,何雨柱已經有了猜測了:票據時代即將來臨。
因為近一個月來,張福權一直在和街道溝通關於食堂票據的事兒。
果然,還是像往常一樣,劉海中驢唇不對馬嘴的唱一頓高調,然後易中海言簡意賅的總結幾句,接下來是閻富貴的乾貨:街道上下來的通知。
按照戶口本,去街道辦理糧本,以後糧油、肉、布各種物資憑票供應。
比如何雨柱家,何雨柱屬於輕體力勞動者,每個月糧食供應三十七斤。
其中粗糧二十七斤,細糧十斤自選,油半斤、肉半斤,布一個月一尺、鞋票一年兩張。
何雨水是未成年,所以供應要少一些,糧食供應少了整整十斤,不過細糧倒是沒減,也是十斤供應,肉、油供應也一樣,布票差了一些,不過攢一年,做一件衣服也差不多夠用。
賈東旭他們屬於重體力勞動者,供應是四十五斤,細糧十五斤,油什麼的,也比何雨柱多一些,但是有限。
不過他們家三口人,即將四口人,就賈東旭一個人的供應,以後有他們受的了。
要知道,這年頭生孩子可是隨媽戶口走的,也就是說:賈東旭沒死以前,秦淮茹所生的所有孩子,都是農村戶口,是沒有供應的。
等賈東旭死了以後,秦淮茹接班,農轉工,棒梗、小當他們才轉成城市戶口的。
可以說,賈東旭要是不死,他們家也好不了,早晚拖累到家破人亡。
現在農村還沒有組成生產隊合作社,秦淮茹和賈張氏為了農村分的那點兒地,錯過了最後一次賈家翻身的機會。
她們以為占了便宜,可是哪有那麼大漏洞讓你鑽?等這邊憑票供應穩定以後,農村成立生產隊、合作社,所有土地歸公,你沒公分想買糧食都難。
而且一年最多三百六十斤,有那麼一句話:夠不夠三百六。
就這些,還不是純糧食。
你以為這三百六是玉米,其實不然,高粱、玉米、小麥、紅薯、土豆……
這些都有可能,要知道,小麥玉米還好,高粱想要變成米可是有糠產出的。
算下來,這回生產隊買公分換糧食,還不如直接買糧票呢,到時候,賈家吃上高價糧的時候,那才是他們苦難的開始。
這時候何雨柱也知道閻富貴為什麼愁了,他家按照供應倒是不缺糧食,只不過他這錢不夠啊,怕是以後要賣掉一些糧票,然後把細糧都換成粗糧錢才能夠。
易中海倒是覺得沒什麼,他只是感覺賈家要有難了,因為國家不可能給你留這麼大的漏洞,只不過他並沒有提醒。
賈家倒點兒小霉,過的不如意點兒,這樣才能顯得他有用嘛。
只不過他沒想到這次賈家不是倒小霉,是災難,是天塌了,是他易中海不盡力也扛不起的那種塌。
何雨柱看了賈東旭一眼:這貨還沒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呢。
……
「……糧本上每個月的糧食要買沒,不累計下月,如果買不沒,可以換成糧票,糧票可以累積到下月使用,但是最多就一個月。
糧票的用處除了累積以外,還有更大的作用,比如咱們這邊上班的~一大爺他們,中午吃食堂,就需要換成糧票買飯了。
這個柱子應該知道的比較清楚,他是食堂班長,應該聽到一些消息了……」
「三大爺慢來,我這邊就算是有消息,那也是小道消息,當不得真的,我只能告訴大家:食堂那邊比較便宜,大家最好換足食堂份額,哪怕自己吃不了,買回來給家人吃也合適,這樣能省不少。」
何雨柱也不是一點兒消息不透露,還是弄出點兒乾貨來的,至於說信不信,那就不關何雨柱的事兒了。
……
糧本發下來,何雨柱自然第一時間換夠了自己的食堂糧票,然後把剩下的糧食足額買了回來。
想著以後要篩玉米面和白面,曬剩下的養兩隻老母雞應該不錯。
一邊想著,一邊再一次囑咐何雨水:「以後家裡吃什麼都只能說是吃的~」
「窩頭、鹹菜!」
何雨水經過何雨柱這麼長時間的教導,已經不是那個沒心機的黃毛丫頭了,平常何雨柱給她分析,她也知道這院子裡沒什麼好人,所以說話很小心的。
城裡這邊逐步步入正軌,票據從開始的糧食、布匹,漸漸蔓延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何雨柱他們也根據工資開始下發工業券了,每十塊錢工資有一張工業券,這些工業券可以用來買鍋、碗、盆等工業用品。
緊接著就是農村變成生產隊了,所有田地都歸公社所有,如果說賈家剛開始時候還能挺的住,現在這一下,徹底讓賈家老母雞抱窩~完(玩)蛋了。
易中海也傻眼了,沒想到這來勢洶洶,他一個八級工的工資和身板也扛不住啊。
賈東旭一個月四十五斤的定量,三個大人外加一個肚子裡的棒梗,就算是全換成最便宜的紅薯也不夠吃啊。
更何況賈張氏好吃懶做,動不動還裝病,就為了一口好吃的。
用一個故事形容賈張氏那就是:孫子可是我的命啊,有好吃的,誰還要命啊。
賈東旭也是個愚孝的,細糧捨不得全都換了,還要留一點兒給賈張氏。
媽得孝順、媳婦得愛著、孩子更心疼,結果可不就苦了自己了。
好在他還算努力,現在是二級工資三十九塊五,糧食要是不漲價的情況下,從師父那裡借點兒,錢或者糧票,還能勉強活得下去。
當然,這是定量不減,糧食不漲價的情況下,只要有一個出現變動,這平衡打破,賈家就活不下去了。
閻富貴看到何雨柱以後,開口說道,只不過這臉上有點兒發愁。
「哦,知道了,謝謝三大爺,今兒我早點兒吃飯,吃完飯就過來。」
……
全院大會,這次連後院聾老太太都來了,開來事情真的很大啊。
不過,今天開的什麼會,何雨柱已經有了猜測了:票據時代即將來臨。
因為近一個月來,張福權一直在和街道溝通關於食堂票據的事兒。
果然,還是像往常一樣,劉海中驢唇不對馬嘴的唱一頓高調,然後易中海言簡意賅的總結幾句,接下來是閻富貴的乾貨:街道上下來的通知。
按照戶口本,去街道辦理糧本,以後糧油、肉、布各種物資憑票供應。
比如何雨柱家,何雨柱屬於輕體力勞動者,每個月糧食供應三十七斤。
其中粗糧二十七斤,細糧十斤自選,油半斤、肉半斤,布一個月一尺、鞋票一年兩張。
何雨水是未成年,所以供應要少一些,糧食供應少了整整十斤,不過細糧倒是沒減,也是十斤供應,肉、油供應也一樣,布票差了一些,不過攢一年,做一件衣服也差不多夠用。
賈東旭他們屬於重體力勞動者,供應是四十五斤,細糧十五斤,油什麼的,也比何雨柱多一些,但是有限。
不過他們家三口人,即將四口人,就賈東旭一個人的供應,以後有他們受的了。
要知道,這年頭生孩子可是隨媽戶口走的,也就是說:賈東旭沒死以前,秦淮茹所生的所有孩子,都是農村戶口,是沒有供應的。
等賈東旭死了以後,秦淮茹接班,農轉工,棒梗、小當他們才轉成城市戶口的。
可以說,賈東旭要是不死,他們家也好不了,早晚拖累到家破人亡。
現在農村還沒有組成生產隊合作社,秦淮茹和賈張氏為了農村分的那點兒地,錯過了最後一次賈家翻身的機會。
她們以為占了便宜,可是哪有那麼大漏洞讓你鑽?等這邊憑票供應穩定以後,農村成立生產隊、合作社,所有土地歸公,你沒公分想買糧食都難。
而且一年最多三百六十斤,有那麼一句話:夠不夠三百六。
就這些,還不是純糧食。
你以為這三百六是玉米,其實不然,高粱、玉米、小麥、紅薯、土豆……
這些都有可能,要知道,小麥玉米還好,高粱想要變成米可是有糠產出的。
算下來,這回生產隊買公分換糧食,還不如直接買糧票呢,到時候,賈家吃上高價糧的時候,那才是他們苦難的開始。
這時候何雨柱也知道閻富貴為什麼愁了,他家按照供應倒是不缺糧食,只不過他這錢不夠啊,怕是以後要賣掉一些糧票,然後把細糧都換成粗糧錢才能夠。
易中海倒是覺得沒什麼,他只是感覺賈家要有難了,因為國家不可能給你留這麼大的漏洞,只不過他並沒有提醒。
賈家倒點兒小霉,過的不如意點兒,這樣才能顯得他有用嘛。
只不過他沒想到這次賈家不是倒小霉,是災難,是天塌了,是他易中海不盡力也扛不起的那種塌。
何雨柱看了賈東旭一眼:這貨還沒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呢。
……
「……糧本上每個月的糧食要買沒,不累計下月,如果買不沒,可以換成糧票,糧票可以累積到下月使用,但是最多就一個月。
糧票的用處除了累積以外,還有更大的作用,比如咱們這邊上班的~一大爺他們,中午吃食堂,就需要換成糧票買飯了。
這個柱子應該知道的比較清楚,他是食堂班長,應該聽到一些消息了……」
「三大爺慢來,我這邊就算是有消息,那也是小道消息,當不得真的,我只能告訴大家:食堂那邊比較便宜,大家最好換足食堂份額,哪怕自己吃不了,買回來給家人吃也合適,這樣能省不少。」
何雨柱也不是一點兒消息不透露,還是弄出點兒乾貨來的,至於說信不信,那就不關何雨柱的事兒了。
……
糧本發下來,何雨柱自然第一時間換夠了自己的食堂糧票,然後把剩下的糧食足額買了回來。
想著以後要篩玉米面和白面,曬剩下的養兩隻老母雞應該不錯。
一邊想著,一邊再一次囑咐何雨水:「以後家裡吃什麼都只能說是吃的~」
「窩頭、鹹菜!」
何雨水經過何雨柱這麼長時間的教導,已經不是那個沒心機的黃毛丫頭了,平常何雨柱給她分析,她也知道這院子裡沒什麼好人,所以說話很小心的。
城裡這邊逐步步入正軌,票據從開始的糧食、布匹,漸漸蔓延到生活的各個方面。
何雨柱他們也根據工資開始下發工業券了,每十塊錢工資有一張工業券,這些工業券可以用來買鍋、碗、盆等工業用品。
緊接著就是農村變成生產隊了,所有田地都歸公社所有,如果說賈家剛開始時候還能挺的住,現在這一下,徹底讓賈家老母雞抱窩~完(玩)蛋了。
易中海也傻眼了,沒想到這來勢洶洶,他一個八級工的工資和身板也扛不住啊。
賈東旭一個月四十五斤的定量,三個大人外加一個肚子裡的棒梗,就算是全換成最便宜的紅薯也不夠吃啊。
更何況賈張氏好吃懶做,動不動還裝病,就為了一口好吃的。
用一個故事形容賈張氏那就是:孫子可是我的命啊,有好吃的,誰還要命啊。
賈東旭也是個愚孝的,細糧捨不得全都換了,還要留一點兒給賈張氏。
媽得孝順、媳婦得愛著、孩子更心疼,結果可不就苦了自己了。
好在他還算努力,現在是二級工資三十九塊五,糧食要是不漲價的情況下,從師父那裡借點兒,錢或者糧票,還能勉強活得下去。
當然,這是定量不減,糧食不漲價的情況下,只要有一個出現變動,這平衡打破,賈家就活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