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漢使的宿命
從郡守府里出來後,陳璋整個人都是暈暈乎乎的,他本以為這次出使自己需要像史書上記載的那些縱橫家們一樣,憑藉一張利口以及三寸不爛之舌,說服趙韙改變心意,迎劉備入蜀。
結果沒想到自己精心準備的說辭就說了一個開頭,趙韙就下定決心迎劉備入蜀,自己想像中的唇槍舌戰壓根就沒發生。
因為想的太入神,陳璋走著走著,腳底一個踉蹌,差點摔了一個跟頭,還好一旁的簡雍及時扶住了他,「伯玉,你想什麼呢?這麼入神。」簡雍問道。
「憲和先生,趙韙這就答應迎主公入蜀了?我怎麼覺得一點作用也沒發揮出來呢?這件事會不會有假?」陳璋問出了心裡的疑惑。
簡雍摸了摸頜下短髯,笑著說道,「哈哈哈,伯玉,你還年輕,出使經驗不足,其實這種情況才是最常見的。很多時候,他們心中其實早有定計,我們身為使者只要輕輕推上一把就行。伯玉今天做的就很好,趙韙其實早有引入外援之心,你的一番話讓他徹底下定決心。」
接著,他還舉了一些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做說明,比如之前他奉命出使荊州,劉表其實早就有在新野安排人馬防備曹操的計劃,他就順勢向劉表推薦了劉備。
得到簡雍的開解後,陳璋總算是想明白了,這樣的出使才是常態,史書上記載的那些才是特例。其實仔細想想也真就是這樣,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往來多少頻繁,最後也就留下那麼點故事。大部分的出使都是乏善可陳,連史官都沒有心思去詳細記錄整個出使經過。
回到驛舍後,完成使命的使團眾人都鬆了一口氣,這次出使實在是太順利了,也就沿途受了點鞍馬勞頓,出了點小意外。
趙韙的手下已經從江州順流而下,想必要不了多久就能抵達魚復,到時候劉備入蜀之事就能徹底塵埃落定。
不過現在陳璋還需要派遣人手通知劉備,讓他做好西進益州的準備。
於是陳璋取出一卷絹帛,將這些日子沿途的所見所聞都一一記錄在上面,然後再把趙韙決意迎劉備入蜀的事詳細敘述一遍。最後再蓋上自己的印鑑,這樣就大功告成了。
為了以防萬一,陳璋還特地多寫了兩份。
這回陳璋寫的東西有點多,所以這幾卷絹帛也有點大,實在是塞不進本來用來傳遞緊急軍情的細小銅管里。
陳璋只能找來三段竹筒,這才把絹帛分別塞了進去,接下來陳璋又用蠟仔細的封住這些竹筒,然後喚來劉邕,讓他安排人儘快把信傳遞出去。
做完這一切後,陳璋只要在這江州城裡耐心等待劉備入蜀即可。
不料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漢使這種生物周圍往往會伴隨著各種意外,尤其是陳璋這種年紀輕輕又第一次出使的,簡直就是自帶出意外光環。
就在陳璋寫完書信沒多久,出去監視龐樂、李異的魏延回來了。
一回來他就把陳璋、簡雍和劉邕叫到了一起,然後把自己今天的發現說了出來。
魏延和幾名精幹手下潛出驛舍後沒多久,就找到了龐樂與李異駐紮的軍營。
因為軍營戒備森嚴,他們沒敢進營,只是在外圍監視軍營的人員進出。
這一監視還真讓魏延發現了一件事,今天酉時左右,李異急匆匆的返回了軍營,在軍營里待了一刻鐘後,又匆匆離去。
就在李異離開後不久,龐樂也出了軍營,不過他卻進行了一番喬裝打扮,換上了一套普通士兵的衣服,而且身邊一個隨從也沒有。
要不是魏延這次帶出去的都是精銳斥候,說不定還真被龐樂給騙過去了。
龐樂喬裝出營肯定是有問題,所以魏延決定親自跟蹤龐樂,看看他到底要做什麼。
於是魏延一路尾隨龐樂來到了江州城中的一座大宅,親眼看見龐樂悄悄溜進了這座宅子。
魏延也是藝高人膽大,他決定自己也悄悄潛入宅子一探究竟。
在手下的協助下,魏延和一名手下攀上一處圍牆,進了這座宅院。
很快,他就發現了這座宅院的與眾不同,不僅宅子戒備森嚴,遍布守衛,常有人來回巡邏,而且裡面人說話也不是蜀地口音,反而有些像南陽一帶人。
因為魏延自己就是南陽義陽人,再加上之前常在郡中行走,所以他對南陽的口音還是非常熟悉的。
龐樂在這座宅邸中待了兩刻鐘左右才重新折返回了駐地,魏延親眼看見他入營後才留下手下繼續監視,自己則回驛舍稟報情況。
聽完魏延的敘述,簡雍總結道:「這麼說,龐樂今天在和李異見面後,又去見了一個南陽人?」
魏延搖了搖頭道:「不,龐樂後面見的那個人應該是個益州人,他送龐樂出來的時候我曾聽到他說話。只不過他手下是南陽人,而且這些南陽人身上都帶著軍伍中人的痕跡。」
「劉璋手底下的東州兵!」簡雍和陳璋異口同聲道。
「不錯,我也是這麼想的。」魏延點了點頭。
陳璋突然想到一事,「你說李異是在酉時回的軍營?」
魏延想了想道:「不錯,應該是酉時,我記得天剛黑沒多久。這有什麼問題嗎?」
「我曾聽趙韙府邸的僕役說過,李異負責府邸的外圍警戒,他一般都要到接近亥時才會離開。今天他為何酉時匆匆回營?」陳璋把自己剛才想到的事情說了出來。
簡雍立馬聯想到了一件事,「酉時?我記得趙韙和我們宴飲結束的時候差不多就是酉時,他寫軍令的時候天色剛黑,所以才會命人掌燈。」
「這麼看,龐樂、李異很可能與劉季玉有了勾結,宅邸里的益州人就是劉季玉的信使。李異今天得知趙韙打算迎主公入蜀後,就匆匆離開郡守府邸回營,把這個消息告訴給了龐樂。而龐樂則是喬裝打扮後,又把消息傳遞給了劉季玉的信使。」
現在,所有的事情都被串聯到了一起,陳璋幾人很快就分析出了整件事情的脈絡。
既然所有的事情都弄清楚了,接下來就要商量一下該如何應對這件事。
結果沒想到自己精心準備的說辭就說了一個開頭,趙韙就下定決心迎劉備入蜀,自己想像中的唇槍舌戰壓根就沒發生。
因為想的太入神,陳璋走著走著,腳底一個踉蹌,差點摔了一個跟頭,還好一旁的簡雍及時扶住了他,「伯玉,你想什麼呢?這麼入神。」簡雍問道。
「憲和先生,趙韙這就答應迎主公入蜀了?我怎麼覺得一點作用也沒發揮出來呢?這件事會不會有假?」陳璋問出了心裡的疑惑。
簡雍摸了摸頜下短髯,笑著說道,「哈哈哈,伯玉,你還年輕,出使經驗不足,其實這種情況才是最常見的。很多時候,他們心中其實早有定計,我們身為使者只要輕輕推上一把就行。伯玉今天做的就很好,趙韙其實早有引入外援之心,你的一番話讓他徹底下定決心。」
接著,他還舉了一些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做說明,比如之前他奉命出使荊州,劉表其實早就有在新野安排人馬防備曹操的計劃,他就順勢向劉表推薦了劉備。
得到簡雍的開解後,陳璋總算是想明白了,這樣的出使才是常態,史書上記載的那些才是特例。其實仔細想想也真就是這樣,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往來多少頻繁,最後也就留下那麼點故事。大部分的出使都是乏善可陳,連史官都沒有心思去詳細記錄整個出使經過。
回到驛舍後,完成使命的使團眾人都鬆了一口氣,這次出使實在是太順利了,也就沿途受了點鞍馬勞頓,出了點小意外。
趙韙的手下已經從江州順流而下,想必要不了多久就能抵達魚復,到時候劉備入蜀之事就能徹底塵埃落定。
不過現在陳璋還需要派遣人手通知劉備,讓他做好西進益州的準備。
於是陳璋取出一卷絹帛,將這些日子沿途的所見所聞都一一記錄在上面,然後再把趙韙決意迎劉備入蜀的事詳細敘述一遍。最後再蓋上自己的印鑑,這樣就大功告成了。
為了以防萬一,陳璋還特地多寫了兩份。
這回陳璋寫的東西有點多,所以這幾卷絹帛也有點大,實在是塞不進本來用來傳遞緊急軍情的細小銅管里。
陳璋只能找來三段竹筒,這才把絹帛分別塞了進去,接下來陳璋又用蠟仔細的封住這些竹筒,然後喚來劉邕,讓他安排人儘快把信傳遞出去。
做完這一切後,陳璋只要在這江州城裡耐心等待劉備入蜀即可。
不料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漢使這種生物周圍往往會伴隨著各種意外,尤其是陳璋這種年紀輕輕又第一次出使的,簡直就是自帶出意外光環。
就在陳璋寫完書信沒多久,出去監視龐樂、李異的魏延回來了。
一回來他就把陳璋、簡雍和劉邕叫到了一起,然後把自己今天的發現說了出來。
魏延和幾名精幹手下潛出驛舍後沒多久,就找到了龐樂與李異駐紮的軍營。
因為軍營戒備森嚴,他們沒敢進營,只是在外圍監視軍營的人員進出。
這一監視還真讓魏延發現了一件事,今天酉時左右,李異急匆匆的返回了軍營,在軍營里待了一刻鐘後,又匆匆離去。
就在李異離開後不久,龐樂也出了軍營,不過他卻進行了一番喬裝打扮,換上了一套普通士兵的衣服,而且身邊一個隨從也沒有。
要不是魏延這次帶出去的都是精銳斥候,說不定還真被龐樂給騙過去了。
龐樂喬裝出營肯定是有問題,所以魏延決定親自跟蹤龐樂,看看他到底要做什麼。
於是魏延一路尾隨龐樂來到了江州城中的一座大宅,親眼看見龐樂悄悄溜進了這座宅子。
魏延也是藝高人膽大,他決定自己也悄悄潛入宅子一探究竟。
在手下的協助下,魏延和一名手下攀上一處圍牆,進了這座宅院。
很快,他就發現了這座宅院的與眾不同,不僅宅子戒備森嚴,遍布守衛,常有人來回巡邏,而且裡面人說話也不是蜀地口音,反而有些像南陽一帶人。
因為魏延自己就是南陽義陽人,再加上之前常在郡中行走,所以他對南陽的口音還是非常熟悉的。
龐樂在這座宅邸中待了兩刻鐘左右才重新折返回了駐地,魏延親眼看見他入營後才留下手下繼續監視,自己則回驛舍稟報情況。
聽完魏延的敘述,簡雍總結道:「這麼說,龐樂今天在和李異見面後,又去見了一個南陽人?」
魏延搖了搖頭道:「不,龐樂後面見的那個人應該是個益州人,他送龐樂出來的時候我曾聽到他說話。只不過他手下是南陽人,而且這些南陽人身上都帶著軍伍中人的痕跡。」
「劉璋手底下的東州兵!」簡雍和陳璋異口同聲道。
「不錯,我也是這麼想的。」魏延點了點頭。
陳璋突然想到一事,「你說李異是在酉時回的軍營?」
魏延想了想道:「不錯,應該是酉時,我記得天剛黑沒多久。這有什麼問題嗎?」
「我曾聽趙韙府邸的僕役說過,李異負責府邸的外圍警戒,他一般都要到接近亥時才會離開。今天他為何酉時匆匆回營?」陳璋把自己剛才想到的事情說了出來。
簡雍立馬聯想到了一件事,「酉時?我記得趙韙和我們宴飲結束的時候差不多就是酉時,他寫軍令的時候天色剛黑,所以才會命人掌燈。」
「這麼看,龐樂、李異很可能與劉季玉有了勾結,宅邸里的益州人就是劉季玉的信使。李異今天得知趙韙打算迎主公入蜀後,就匆匆離開郡守府邸回營,把這個消息告訴給了龐樂。而龐樂則是喬裝打扮後,又把消息傳遞給了劉季玉的信使。」
現在,所有的事情都被串聯到了一起,陳璋幾人很快就分析出了整件事情的脈絡。
既然所有的事情都弄清楚了,接下來就要商量一下該如何應對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