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魚復
在巫縣休息了一晚上後,使團眾人與詹晏告別,出發前往魚復城。
巫縣縣城以西是一段相對開闊的谷地,所以這一段路程使團走的非常順利,兩天過後,使團就來到了巫縣轄下的大溪鎮。
大溪鎮和魚復之間,就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峽瞿塘峽,僅有十幾里長。不過,此時這裡還不叫瞿塘峽,而是叫廣陵峽。
瞿塘峽雖短,但是卻是三峽中最崎嶇難行的一段,整條瞿塘峽古道(峽路),由砭道、槽道、棧道共同組成。
所謂砭道就是山路;槽道是在臨江絕壁上挖出的隧道,有時,也將槽道同稱為「棧道」;棧道是在懸壁上鑿孔架木修成的懸空道路。
其中,現在草堂河至狀元堆的那一段,長約九公里。岩壁上,並沒有鑿孔、插木為梁的痕跡,而是在懸崖中硬生生挖出一條「凹」形的槽道來,遠望如刀削。
瞿塘峽不僅北側山道艱險難行,長江水路也是激流險灘密布,再加上逆流而上需要縴夫拉縴,所以行軍亦非易事。
當然,歷史上溯江而上攻擊巴蜀的戰例還是有不少的,一般都是採用水路陸路兩路進軍的方式。但是這些戰例大多發生在漢朝以後。
現在從沿長江進攻巴蜀的成功的只有東漢建國時的大將岑彭攻滅公孫述一例。
有意思的是,當初劉秀帶領岑彭等人攻下隴右,在返回洛陽之前,劉秀還寫了一封信給岑彭,裡面說「兩城(西城、上邽)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
從此就有了「得隴望蜀」的成語,而岑彭後來的確攻下了西城和上邽,只是後面又被對方奪回。
最後岑彭兜兜轉轉,繞了一大個圈子,從長江一線攻入蜀地,只可惜在打下成都之前,被公孫述派來的刺客刺殺。
這場戰役,漢軍出動了六萬士卒,騎兵五千,戰船數千,這才擊敗蜀軍。
在戰役開始之前,最高指揮官,大司馬吳漢曾經以水手太多浪費糧草為由制止徵集戰船的行為。然而岑彭卻認為入蜀必須要有一隻強大的船隊,最後事實證明他是對的,水陸並進才是入蜀的最佳戰略。
所以之前諸葛亮給劉備的建議也是水陸兩路並進,黃忠甘寧這些熟悉水戰的將領走水路,張飛麾下的北方士卒走陸路。
短短的一段瞿塘峽陳璋等人走了整整兩日,這才來到了瞿塘峽西端的魚復城。
魚復為春秋時庸國魚邑,後屬巴國,秦惠文王(前314年)置縣,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又於魚復縣設立了江關都尉。
劉璋將巴郡分為巴,永寧,固陵三郡後,從朐忍到魚復一帶都被劃入了固陵郡,魚復成為了固陵郡治所在。
如今,永寧和固陵二郡都掌握在趙韙手裡,所以駐守在魚復的也還是趙韙的部下。
雖然趙韙在起兵反叛之前已經派人與荊益交界處的荊州官吏聯絡修好,但是魚復畢竟是蜀地門戶所在,所以此處趙韙還是安排了一校人馬駐守。
魚復附近長江兩岸斷崖壁立,高數百丈,寬不及百米,形如門戶,所以又被稱作「夔門」。
自古以來就有「險莫若劍閣,雄莫若夔門」的說法,所以只要有兩千人馬駐紮在此,外敵一時半會之間絕難進入益州。
陳璋此次出使的目的就是說服趙韙,打開魚復的關門,讓劉備軍能夠順利入蜀。
為了不讓魚復城內的守軍誤會,陳璋讓魏延帶著部曲停駐在城外半里處休息,自己則帶著人前去聯絡。
魏延雖然答應讓兵馬暫時停下,但是他堅持要求陪同陳璋一起去,除了保護陳璋安全外,順便也能看看魚復周圍的地形以及守軍防衛情況。
最後,劉邕負責留下帶領部曲,而魏延則陪著陳璋和簡雍一起來到魚復城下,隨行的還有十幾名全副武裝的護衛。
因為魏延打算好好觀察一下魚復的情況,所以陳璋一行人特地掩藏了蹤跡,悄悄靠近了魚復城。直到離城門不遠,眾人才大搖大擺的走到城門附近叫門。。
陳璋等人的突然出現讓魚復城內的守軍顯得有些忙亂,等了好一會後魚復城的城門才緩緩打開,從裡面走出一隊益州軍士卒。
這番景象看的魏延直搖頭:「這些人也太慌亂了,如果我把那些部曲帶過來,不要一個時辰,就能打下此地。」
「或許是因為趙韙兵敗,讓此地也有些軍心不穩吧,而且現在我們只有十幾個人,又刻意掩藏了蹤跡,守軍一時注意不到。如果是大隊人馬,估計他們早就發現了,那就有了足夠的時間做出應對。」陳璋搖了搖頭,他並不認為拿下魚復有魏延說的那麼簡單。
「你們是什麼人,到魚復來作什麼?」對面的領軍軍官問道。
陳璋決定給自己扯上一塊虎皮,「在下陳璋,乃是左將軍玄德公麾下主薄,我家主公奉天子之命,前來益州宣詔。因漢中為米賊所據,道路不通,所以左將軍打算從荊州入蜀。不過他在荊州聽聞益州內亂,特遣我先行入蜀,查看情況。」
現在雖然是亂世,但是在大部分人心中,漢室綿延了將近四百年,漢帝的權威仍是至高無上的。
所以陳璋一說是漢帝派遣劉備入蜀宣詔,自己是劉備的前哨,對面的軍官的態度立馬變得非常客氣。
「原來是陳主薄,不知左將軍對益州之事怎麼看?」雖然對方態度變得客氣,但是他還是想要弄清楚陳璋的具體來意。
畢竟劉焉是朝廷正式任命的益州牧,劉璋雖然是子承父業,但也是得到朝廷認可下詔任命的監軍使者、兼益州牧。
當然,劉焉死後,朝廷本來是讓潁川人扈瑁擔任益州刺史,結果趙韙等人擁立劉璋,擊走了扈瑁。朝廷最後不得不捏著鼻子認了,下詔讓劉璋繼任益州牧。
可是現在趙韙和劉璋反目成仇,如果劉備覺得劉璋是朝廷任命的官員,那趙韙可就是反叛的逆賊了。
所以這位趙韙的心腹才想探探陳璋的口風,然後再決定是否要放陳璋等人入蜀。
陳璋對他的心思心知肚明,於是說道:「左將軍的意思是,他一時也不知道誰是誰非。所以左將軍打算先讓我和趙郡守見一面,了解一下情況,然後他再入蜀調和。」
說到這裡,陳璋又假裝漫不經心的提起一件其他的事,「不過,劉荊州曾向左將軍說起劉君朗當年私造天子乘輿,準備御用的車馬衣服器械百物,還常出詆毀朝廷之語。」
巫縣縣城以西是一段相對開闊的谷地,所以這一段路程使團走的非常順利,兩天過後,使團就來到了巫縣轄下的大溪鎮。
大溪鎮和魚復之間,就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峽瞿塘峽,僅有十幾里長。不過,此時這裡還不叫瞿塘峽,而是叫廣陵峽。
瞿塘峽雖短,但是卻是三峽中最崎嶇難行的一段,整條瞿塘峽古道(峽路),由砭道、槽道、棧道共同組成。
所謂砭道就是山路;槽道是在臨江絕壁上挖出的隧道,有時,也將槽道同稱為「棧道」;棧道是在懸壁上鑿孔架木修成的懸空道路。
其中,現在草堂河至狀元堆的那一段,長約九公里。岩壁上,並沒有鑿孔、插木為梁的痕跡,而是在懸崖中硬生生挖出一條「凹」形的槽道來,遠望如刀削。
瞿塘峽不僅北側山道艱險難行,長江水路也是激流險灘密布,再加上逆流而上需要縴夫拉縴,所以行軍亦非易事。
當然,歷史上溯江而上攻擊巴蜀的戰例還是有不少的,一般都是採用水路陸路兩路進軍的方式。但是這些戰例大多發生在漢朝以後。
現在從沿長江進攻巴蜀的成功的只有東漢建國時的大將岑彭攻滅公孫述一例。
有意思的是,當初劉秀帶領岑彭等人攻下隴右,在返回洛陽之前,劉秀還寫了一封信給岑彭,裡面說「兩城(西城、上邽)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
從此就有了「得隴望蜀」的成語,而岑彭後來的確攻下了西城和上邽,只是後面又被對方奪回。
最後岑彭兜兜轉轉,繞了一大個圈子,從長江一線攻入蜀地,只可惜在打下成都之前,被公孫述派來的刺客刺殺。
這場戰役,漢軍出動了六萬士卒,騎兵五千,戰船數千,這才擊敗蜀軍。
在戰役開始之前,最高指揮官,大司馬吳漢曾經以水手太多浪費糧草為由制止徵集戰船的行為。然而岑彭卻認為入蜀必須要有一隻強大的船隊,最後事實證明他是對的,水陸並進才是入蜀的最佳戰略。
所以之前諸葛亮給劉備的建議也是水陸兩路並進,黃忠甘寧這些熟悉水戰的將領走水路,張飛麾下的北方士卒走陸路。
短短的一段瞿塘峽陳璋等人走了整整兩日,這才來到了瞿塘峽西端的魚復城。
魚復為春秋時庸國魚邑,後屬巴國,秦惠文王(前314年)置縣,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又於魚復縣設立了江關都尉。
劉璋將巴郡分為巴,永寧,固陵三郡後,從朐忍到魚復一帶都被劃入了固陵郡,魚復成為了固陵郡治所在。
如今,永寧和固陵二郡都掌握在趙韙手裡,所以駐守在魚復的也還是趙韙的部下。
雖然趙韙在起兵反叛之前已經派人與荊益交界處的荊州官吏聯絡修好,但是魚復畢竟是蜀地門戶所在,所以此處趙韙還是安排了一校人馬駐守。
魚復附近長江兩岸斷崖壁立,高數百丈,寬不及百米,形如門戶,所以又被稱作「夔門」。
自古以來就有「險莫若劍閣,雄莫若夔門」的說法,所以只要有兩千人馬駐紮在此,外敵一時半會之間絕難進入益州。
陳璋此次出使的目的就是說服趙韙,打開魚復的關門,讓劉備軍能夠順利入蜀。
為了不讓魚復城內的守軍誤會,陳璋讓魏延帶著部曲停駐在城外半里處休息,自己則帶著人前去聯絡。
魏延雖然答應讓兵馬暫時停下,但是他堅持要求陪同陳璋一起去,除了保護陳璋安全外,順便也能看看魚復周圍的地形以及守軍防衛情況。
最後,劉邕負責留下帶領部曲,而魏延則陪著陳璋和簡雍一起來到魚復城下,隨行的還有十幾名全副武裝的護衛。
因為魏延打算好好觀察一下魚復的情況,所以陳璋一行人特地掩藏了蹤跡,悄悄靠近了魚復城。直到離城門不遠,眾人才大搖大擺的走到城門附近叫門。。
陳璋等人的突然出現讓魚復城內的守軍顯得有些忙亂,等了好一會後魚復城的城門才緩緩打開,從裡面走出一隊益州軍士卒。
這番景象看的魏延直搖頭:「這些人也太慌亂了,如果我把那些部曲帶過來,不要一個時辰,就能打下此地。」
「或許是因為趙韙兵敗,讓此地也有些軍心不穩吧,而且現在我們只有十幾個人,又刻意掩藏了蹤跡,守軍一時注意不到。如果是大隊人馬,估計他們早就發現了,那就有了足夠的時間做出應對。」陳璋搖了搖頭,他並不認為拿下魚復有魏延說的那麼簡單。
「你們是什麼人,到魚復來作什麼?」對面的領軍軍官問道。
陳璋決定給自己扯上一塊虎皮,「在下陳璋,乃是左將軍玄德公麾下主薄,我家主公奉天子之命,前來益州宣詔。因漢中為米賊所據,道路不通,所以左將軍打算從荊州入蜀。不過他在荊州聽聞益州內亂,特遣我先行入蜀,查看情況。」
現在雖然是亂世,但是在大部分人心中,漢室綿延了將近四百年,漢帝的權威仍是至高無上的。
所以陳璋一說是漢帝派遣劉備入蜀宣詔,自己是劉備的前哨,對面的軍官的態度立馬變得非常客氣。
「原來是陳主薄,不知左將軍對益州之事怎麼看?」雖然對方態度變得客氣,但是他還是想要弄清楚陳璋的具體來意。
畢竟劉焉是朝廷正式任命的益州牧,劉璋雖然是子承父業,但也是得到朝廷認可下詔任命的監軍使者、兼益州牧。
當然,劉焉死後,朝廷本來是讓潁川人扈瑁擔任益州刺史,結果趙韙等人擁立劉璋,擊走了扈瑁。朝廷最後不得不捏著鼻子認了,下詔讓劉璋繼任益州牧。
可是現在趙韙和劉璋反目成仇,如果劉備覺得劉璋是朝廷任命的官員,那趙韙可就是反叛的逆賊了。
所以這位趙韙的心腹才想探探陳璋的口風,然後再決定是否要放陳璋等人入蜀。
陳璋對他的心思心知肚明,於是說道:「左將軍的意思是,他一時也不知道誰是誰非。所以左將軍打算先讓我和趙郡守見一面,了解一下情況,然後他再入蜀調和。」
說到這裡,陳璋又假裝漫不經心的提起一件其他的事,「不過,劉荊州曾向左將軍說起劉君朗當年私造天子乘輿,準備御用的車馬衣服器械百物,還常出詆毀朝廷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