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南下
此時眾人的目光都投向了端坐在劉備左手邊的諸葛亮身上,顯然,大家都想聽聽這位諸葛軍師有何高見。
劉備見狀,只能詢問諸葛亮道:「軍師,諸軍南下一事你看該如何安排?」
諸葛亮輕輕搖了搖手中的羽扇,笑著說道:「亮才疏學淺,又是初來咋到,本該多聽少言。不過既然主公相詢,那我就姑妄言之,諸位姑妄聽之。」
劉備笑道:「軍師當說無妨,備洗耳恭聽。」
諸葛亮起身來到劉備身側掛著的輿圖前,用羽扇指著地圖說道:「如今我軍入蜀,唯有一條通道,那就是長江一線。荊州水軍實力不俗,不過三峽一帶水流湍急,水軍逆流而上非常困難。而長江北岸雖有山道,但也是崎嶇難行,行軍必然緩慢。」
「所以我以為,大軍應該分為兩路,一路走水路,一路走北側山道。陸路先行,先取魚復關,再入巴地取江州;水路後發,直抵江州,兩軍匯合後再議後面的事。」
這裡選擇陸路先行的原因是,水路是逆流而上,所以很多地方都需要縴夫幫忙,如果陸路沒有打通,那麼水路也就走不通。
魚復關位於巴東郡,是益州的門戶所在,也就是說,魚復關是劉備入蜀的第一道關卡。
至於江州,在巴郡拆分為巴、巴東、巴西三郡之前就是巴郡的郡治所在,現在還是益州東部的重鎮,拿下這裡也就代表著在益州徹底站穩了腳跟。
歷史上諸葛亮入蜀的時候也是先水陸並行抵達江州,然後在此處兵分兩路分別攻略益州各郡。
張飛是個急性子,見諸葛亮說了半天都是如何入蜀,於是就開口詢問該如何南下,「軍師所說的乃是入蜀之策,現在我軍南下又該走什麼路線呢?」
「既然入蜀兵分兩路,那南下最好也是如此,我以為,不妨讓子龍將軍帶領麾下騎兵以及興霸將軍所部,前往江陵會合漢升將軍,然後在江陵登船,走水路先往夷道,在這裡把漢升將軍所部,興霸將軍所部以及沈彌、婁發所部混編在一起。這些人大都是南方人,能夠適應江上乘船,所以他們走水路進益州。」
「至於剩下的劉辟、龔都、關平、士仁四位校尉所部,則由翼德將軍帶領,不必去江陵,直接前往夷陵城。」
「主公則與陳到將軍帶領三千本部,先往襄陽拜別劉荊州,然後再去江陵,調運糧草輜重,最後與張將軍在夷陵城會合。此路人馬大多數都是北人,難以乘船,所以走陸路入蜀。」
聽到這裡,劉備有些擔心,「子龍麾下的騎兵都是北方人,乘船入蜀會不會不適應?」
諸葛亮解釋道:「主公,抵達江州之前,一路上都是丘陵地帶,騎兵根本發揮不了太大作用,所以就算騎兵一時不適應,也沒有太大問題,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戰馬的運輸,好在荊州水軍對此也有經驗,應該不會對戰馬造成太大的傷害。」
劉備點了點頭,又轉頭向坐在堂內的其他人問道:「嗯,眾位對軍師的安排可有異議?」
堂內眾人相互對視了幾眼,然後齊聲回道:「軍師的安排面面俱到,我等並無異議。」
既然都無異議,劉備也就下定了決心,他一拍桌案,大聲說道:「好,那就按照軍師所言,明日整頓兵馬,收拾輜重,後日一早,大軍正式開拔。」
「遵命!」眾人齊聲領命。
劉備接著說道:「那好,大家都各自回去準備吧,雲長、翼德、子龍、孔明、元直還有伯玉,你們幾個留一下。」說完,他想了想後又補充了一句「憲和和子仲也留下吧。」
眾人紛紛離開大堂,只剩下陳璋幾人留在堂內。
「根據劉荊州所言,現在趙韙已經退守江州,形勢岌岌可危,所以我打算派人提前進入益州與他聯絡,讓他放開通道,不知你們誰願意為我去說服趙韙。」說完,劉備把目光轉向了坐在左側的陳璋等人。
按照以前的慣例,代表劉備出使的不是簡雍就是孫乾。不過孫乾是個文士,所以一般只適合出使袁紹劉表這樣的人。
所以大家都把目光放到了簡雍身上,可是簡雍卻苦笑道:「主公,我對益州人物根本就是一無所知,而軍情緊急,不可耽擱,所以若讓我出使恐怕會耽誤主公大事。」
簡雍的話也不無道理,他之前一直在北方活動,再加上蜀地封閉,他對巴蜀人物完全是兩眼一抹黑,想要說服趙韙根本無從下手。
於是劉備又把目光轉向了陳璋和徐庶二人,畢竟在場的這些人裡面,也只有他們還有諸葛亮三人可能對巴蜀的人物比較了解。
諸葛亮是軍師,需要在自己身邊出謀劃策,不太適合出使,而且諸葛亮也從未到過益州,對益州人的了解也不算多。
徐庶搖了搖頭道:「我對蜀地人物也只是一知半解,大部分人都只是聽說過他們的名字,至於趙韙此人,只知道他是益州本地人出身。」
聽完徐庶的話後,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陳璋,畢竟他現在是最後的希望了。
陳璋被他們看的頭皮發麻,連忙說道:「我雖然對益州的人有所了解,可是大部分也都是聽別人轉述,並未真正見過這些人。」
簡雍一拍大腿,大聲說道:「伯玉你好歹對這些人還有所了解,總比我們什麼都不知道要好的多。主公,我以為應該讓伯玉出使。」
「可是我從來沒有出使過,而且我年紀輕輕,容易被人輕視。再加上沒有經驗,萬一把事情搞砸了怎麼辦?」陳璋還想推脫。
一旁的簡雍看樣子是非把陳璋拖下水不可,因為陳璋不去那很可能就是他去,那還不如拉著陳璋一起去,「不必擔心,到時候我可以陪你一起去。再說了,當初甘羅十二歲出使趙國和燕國的時候也是第一次,結果還不是馬到成功。」
徐庶這個傢伙看熱鬧不嫌事大,也在一旁添油加醋道:「不錯,當年曲逆侯在高祖麾下就曾多次出使,伯玉這也算是有家學淵源了。」
看著眾人投來殷切的目光,陳璋只能硬著頭皮道:「那好吧,我可以去試試說服趙韙,不過,憲和先生你得陪我一起去,畢竟有些出使的禮節還要你來教我。」
劉備見狀,只能詢問諸葛亮道:「軍師,諸軍南下一事你看該如何安排?」
諸葛亮輕輕搖了搖手中的羽扇,笑著說道:「亮才疏學淺,又是初來咋到,本該多聽少言。不過既然主公相詢,那我就姑妄言之,諸位姑妄聽之。」
劉備笑道:「軍師當說無妨,備洗耳恭聽。」
諸葛亮起身來到劉備身側掛著的輿圖前,用羽扇指著地圖說道:「如今我軍入蜀,唯有一條通道,那就是長江一線。荊州水軍實力不俗,不過三峽一帶水流湍急,水軍逆流而上非常困難。而長江北岸雖有山道,但也是崎嶇難行,行軍必然緩慢。」
「所以我以為,大軍應該分為兩路,一路走水路,一路走北側山道。陸路先行,先取魚復關,再入巴地取江州;水路後發,直抵江州,兩軍匯合後再議後面的事。」
這裡選擇陸路先行的原因是,水路是逆流而上,所以很多地方都需要縴夫幫忙,如果陸路沒有打通,那麼水路也就走不通。
魚復關位於巴東郡,是益州的門戶所在,也就是說,魚復關是劉備入蜀的第一道關卡。
至於江州,在巴郡拆分為巴、巴東、巴西三郡之前就是巴郡的郡治所在,現在還是益州東部的重鎮,拿下這裡也就代表著在益州徹底站穩了腳跟。
歷史上諸葛亮入蜀的時候也是先水陸並行抵達江州,然後在此處兵分兩路分別攻略益州各郡。
張飛是個急性子,見諸葛亮說了半天都是如何入蜀,於是就開口詢問該如何南下,「軍師所說的乃是入蜀之策,現在我軍南下又該走什麼路線呢?」
「既然入蜀兵分兩路,那南下最好也是如此,我以為,不妨讓子龍將軍帶領麾下騎兵以及興霸將軍所部,前往江陵會合漢升將軍,然後在江陵登船,走水路先往夷道,在這裡把漢升將軍所部,興霸將軍所部以及沈彌、婁發所部混編在一起。這些人大都是南方人,能夠適應江上乘船,所以他們走水路進益州。」
「至於剩下的劉辟、龔都、關平、士仁四位校尉所部,則由翼德將軍帶領,不必去江陵,直接前往夷陵城。」
「主公則與陳到將軍帶領三千本部,先往襄陽拜別劉荊州,然後再去江陵,調運糧草輜重,最後與張將軍在夷陵城會合。此路人馬大多數都是北人,難以乘船,所以走陸路入蜀。」
聽到這裡,劉備有些擔心,「子龍麾下的騎兵都是北方人,乘船入蜀會不會不適應?」
諸葛亮解釋道:「主公,抵達江州之前,一路上都是丘陵地帶,騎兵根本發揮不了太大作用,所以就算騎兵一時不適應,也沒有太大問題,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戰馬的運輸,好在荊州水軍對此也有經驗,應該不會對戰馬造成太大的傷害。」
劉備點了點頭,又轉頭向坐在堂內的其他人問道:「嗯,眾位對軍師的安排可有異議?」
堂內眾人相互對視了幾眼,然後齊聲回道:「軍師的安排面面俱到,我等並無異議。」
既然都無異議,劉備也就下定了決心,他一拍桌案,大聲說道:「好,那就按照軍師所言,明日整頓兵馬,收拾輜重,後日一早,大軍正式開拔。」
「遵命!」眾人齊聲領命。
劉備接著說道:「那好,大家都各自回去準備吧,雲長、翼德、子龍、孔明、元直還有伯玉,你們幾個留一下。」說完,他想了想後又補充了一句「憲和和子仲也留下吧。」
眾人紛紛離開大堂,只剩下陳璋幾人留在堂內。
「根據劉荊州所言,現在趙韙已經退守江州,形勢岌岌可危,所以我打算派人提前進入益州與他聯絡,讓他放開通道,不知你們誰願意為我去說服趙韙。」說完,劉備把目光轉向了坐在左側的陳璋等人。
按照以前的慣例,代表劉備出使的不是簡雍就是孫乾。不過孫乾是個文士,所以一般只適合出使袁紹劉表這樣的人。
所以大家都把目光放到了簡雍身上,可是簡雍卻苦笑道:「主公,我對益州人物根本就是一無所知,而軍情緊急,不可耽擱,所以若讓我出使恐怕會耽誤主公大事。」
簡雍的話也不無道理,他之前一直在北方活動,再加上蜀地封閉,他對巴蜀人物完全是兩眼一抹黑,想要說服趙韙根本無從下手。
於是劉備又把目光轉向了陳璋和徐庶二人,畢竟在場的這些人裡面,也只有他們還有諸葛亮三人可能對巴蜀的人物比較了解。
諸葛亮是軍師,需要在自己身邊出謀劃策,不太適合出使,而且諸葛亮也從未到過益州,對益州人的了解也不算多。
徐庶搖了搖頭道:「我對蜀地人物也只是一知半解,大部分人都只是聽說過他們的名字,至於趙韙此人,只知道他是益州本地人出身。」
聽完徐庶的話後,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陳璋,畢竟他現在是最後的希望了。
陳璋被他們看的頭皮發麻,連忙說道:「我雖然對益州的人有所了解,可是大部分也都是聽別人轉述,並未真正見過這些人。」
簡雍一拍大腿,大聲說道:「伯玉你好歹對這些人還有所了解,總比我們什麼都不知道要好的多。主公,我以為應該讓伯玉出使。」
「可是我從來沒有出使過,而且我年紀輕輕,容易被人輕視。再加上沒有經驗,萬一把事情搞砸了怎麼辦?」陳璋還想推脫。
一旁的簡雍看樣子是非把陳璋拖下水不可,因為陳璋不去那很可能就是他去,那還不如拉著陳璋一起去,「不必擔心,到時候我可以陪你一起去。再說了,當初甘羅十二歲出使趙國和燕國的時候也是第一次,結果還不是馬到成功。」
徐庶這個傢伙看熱鬧不嫌事大,也在一旁添油加醋道:「不錯,當年曲逆侯在高祖麾下就曾多次出使,伯玉這也算是有家學淵源了。」
看著眾人投來殷切的目光,陳璋只能硬著頭皮道:「那好吧,我可以去試試說服趙韙,不過,憲和先生你得陪我一起去,畢竟有些出使的禮節還要你來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