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劉備的決定(求追讀)
聽完劉備的敘述後,陳璋和徐庶二人卻反應不一,徐庶得知劉表打算資助劉備入蜀,自然是欣喜不已,不過對於留下關羽一事,他和劉備一樣,心中有些憂慮。
畢竟一旦劉備入蜀,就和關羽遠隔千山萬水,到時候想要聯繫還要借道荊州,關羽這邊就算有事,劉備也來不及救援。
陳璋最開始也和徐庶一樣欣喜,因為他的計策奏效了,可是聽到後面,他才發現自己小瞧了天下英雄。無論是劉表還是荊州世家,他們不過都是在演戲而已。
好在陳璋和蔡瑁之間的談話劉表應該不清楚,所以他最多也就以為,陳璋在這件事中只是扮演了一個推波助瀾的角色。
其實,事情會發展到這個地步,完全是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
首先劉備南下的時候並不像原時空那樣只有數千殘兵敗將,而是有將近兩萬的精銳士卒。
這樣劉備就有了入川的實力,而不是只能依附劉表舔舐傷口。同時,兵強馬壯的劉備駐紮在近在咫尺的新野,也讓劉表有幾分擔心自己會不會引狼入室。
其次是劉備和劉琦的互動,讓荊州的世族提前發現了劉備有劉琦聯合的可能,這讓他們有了危機感。
上一世劉備只有區區幾千殘兵,根本不被劉表和荊州世族看在眼裡,就把他隨手安置在了新野。等到荊州世族發現劉備的威脅,這時已經很難驅走劉備,所以他們只能鋌而走險,選擇直接從肉體上消滅劉備。
對於留下關羽一事,陳璋卻並不太擔心,畢竟曹操想要平定河北南下,起碼還要六七年,到時候劉備差不多已經拿下漢中了,雙方可以通過東三郡聯絡。
而且將關羽留在新野對劉備來說有不少好處,不僅能夠繼續保持在荊州的影響力,劉表去世後和曹操南下時也能迅速做出反應。
不過有些話卻不適合說出口,所以陳璋只能告訴劉備,既然自己難以決定,何不直接寫信問問關羽本人的意見。
按照關羽和劉備的兄弟情義,他肯定不願為了自己影響劉備的大業,入蜀可以說是現在劉備唯一的希望,關羽自然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徐庶也明白這點,所以他也出口贊同了陳璋的提議。
劉備本人就更不用說了,他才是三人之中最了解關羽的那一個。所以他直接說道:「不必問雲長的意見了,我明日就回復景升兄,願意暫時將雲長留在新野。不過,此事還需要寫封書信告知一下雲長。」
說完了,劉備就命人取來筆墨。親自書寫了一封書信,命令親衛快馬加鞭送往新野。
既然劉備主意已定,陳璋和徐庶也就不再多言,直接起身告退。
第二日,劉備就前往荊州牧府,向劉表告知了自己的決定。
劉表對劉備的決定非常滿意,立刻就命人先給新野送去了不少糧食輜重和器械盔甲。同時他還答應,除了沈彌和婁發以外,自己還會在荊州軍中抽調一批人馬補充給劉備。
等劉備離開後,劉表傳來了執掌荊州軍務的蔡瑁張允兩人,與他們商量應該抽調哪些人交給劉備。
蔡瑁本想出言反對,但是卻看到張允朝著他暗暗搖頭,所以他改口問道:「不知主公打算調多少兵馬到劉豫州麾下?」
劉表想了想道:「嗯,玄德會把雲長和他麾下的兩校兵馬,也就是四千人留在新野。所以這次我打算調四千人交給玄德補充他的損失,然後再調兩千人給雲長助他守城。」
此話一出,蔡瑁又要開口反對,可是話還沒出口,就聽一旁的張允率先回道:「主公此法可行,我與蔡將軍回去立馬就調人。」
蔡瑁見張允都這麼說了,也只能點頭同意,不過,他還是試探的問了一句:「昔日益州降人沈彌和婁發麾下還有兩千左右的人馬,不如先調這一部分人到劉玄德麾下如何?」
不料劉表卻搖頭道:「不妥,我已經答應了玄德,這些益州人隨他招募,所以用這兩千人抵數不妥,還是直接從荊州軍中抽調六千人給玄德好了。」
話都說到這個地步了,蔡瑁也只能同意直接從荊州軍中抽調士卒交給劉備。劉表見二人同意,也就不再多說,直接揮手示意他們退下。
離開的路上,蔡瑁一臉不解的問張允:「主公要把荊州士卒送與劉備,你自己不出言阻止也就算了,為何還要攔著我不讓我說話?」
張允開口解釋道:「大舅,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儘快趕走劉玄德,防止他和大公子勾連,其他的細枝末節何必在意。再說了,這六千人馬最後還不是要我們來調,到時候給他一批老弱不就好了。何苦惹得主公不悅,到時候說不定又起波折。」
蔡瑁思忖了片刻後道:「你說的也有幾分道理,不過都是老弱恐怕也不合適,畢竟到時候主公肯定是要給劉備送行的,都給老弱主公一定會發現。」
「那大舅的意思是?」
「荊州軍中又不是只有我們一方勢力,到時候從荊南四郡調人好了,反正有主公軍令在,量他們也不敢不出人。」蔡瑁眼睛一轉,想到了一個好計策。
張允立馬拍起了蔡瑁的馬屁,「還是大舅高明,這就叫一石二鳥,我怎麼就沒有想到還能這麼做呢?」
這頓馬屁果然拍的蔡瑁舒爽不已,他大笑著拍了拍張允的肩膀,「哈哈哈,你還年輕,考慮不周是很正常的,以後多歷練歷練就好了。」
自從劉表進入荊州,他能夠完全掌控的就只有南郡一地,荊州最大的南陽郡北部先後被袁術,張繡和曹操占據,劉表只控制了南部的一部分地盤。
江夏郡是黃祖的自留地,雖然黃祖名義上聽命於劉表,但是大多數時候他都是自行其是。
至於荊南四郡,一直對劉表是若即若離,直到劉表平定了張羨的叛亂後,這幾個郡才完全臣服。
而且這些地方雖然臣服了劉表,但卻和蔡瑁等荊襄世族並非一路,所以蔡瑁樂得削弱他們的實力。
張允等蔡瑁平靜下來後才繼續說道:「大舅,人馬雖然可以從荊南抽調,不過這領軍將領卻要好好考慮一番。」
「不錯,你有好的人選嗎?」蔡瑁問道。
畢竟一旦劉備入蜀,就和關羽遠隔千山萬水,到時候想要聯繫還要借道荊州,關羽這邊就算有事,劉備也來不及救援。
陳璋最開始也和徐庶一樣欣喜,因為他的計策奏效了,可是聽到後面,他才發現自己小瞧了天下英雄。無論是劉表還是荊州世家,他們不過都是在演戲而已。
好在陳璋和蔡瑁之間的談話劉表應該不清楚,所以他最多也就以為,陳璋在這件事中只是扮演了一個推波助瀾的角色。
其實,事情會發展到這個地步,完全是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
首先劉備南下的時候並不像原時空那樣只有數千殘兵敗將,而是有將近兩萬的精銳士卒。
這樣劉備就有了入川的實力,而不是只能依附劉表舔舐傷口。同時,兵強馬壯的劉備駐紮在近在咫尺的新野,也讓劉表有幾分擔心自己會不會引狼入室。
其次是劉備和劉琦的互動,讓荊州的世族提前發現了劉備有劉琦聯合的可能,這讓他們有了危機感。
上一世劉備只有區區幾千殘兵,根本不被劉表和荊州世族看在眼裡,就把他隨手安置在了新野。等到荊州世族發現劉備的威脅,這時已經很難驅走劉備,所以他們只能鋌而走險,選擇直接從肉體上消滅劉備。
對於留下關羽一事,陳璋卻並不太擔心,畢竟曹操想要平定河北南下,起碼還要六七年,到時候劉備差不多已經拿下漢中了,雙方可以通過東三郡聯絡。
而且將關羽留在新野對劉備來說有不少好處,不僅能夠繼續保持在荊州的影響力,劉表去世後和曹操南下時也能迅速做出反應。
不過有些話卻不適合說出口,所以陳璋只能告訴劉備,既然自己難以決定,何不直接寫信問問關羽本人的意見。
按照關羽和劉備的兄弟情義,他肯定不願為了自己影響劉備的大業,入蜀可以說是現在劉備唯一的希望,關羽自然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徐庶也明白這點,所以他也出口贊同了陳璋的提議。
劉備本人就更不用說了,他才是三人之中最了解關羽的那一個。所以他直接說道:「不必問雲長的意見了,我明日就回復景升兄,願意暫時將雲長留在新野。不過,此事還需要寫封書信告知一下雲長。」
說完了,劉備就命人取來筆墨。親自書寫了一封書信,命令親衛快馬加鞭送往新野。
既然劉備主意已定,陳璋和徐庶也就不再多言,直接起身告退。
第二日,劉備就前往荊州牧府,向劉表告知了自己的決定。
劉表對劉備的決定非常滿意,立刻就命人先給新野送去了不少糧食輜重和器械盔甲。同時他還答應,除了沈彌和婁發以外,自己還會在荊州軍中抽調一批人馬補充給劉備。
等劉備離開後,劉表傳來了執掌荊州軍務的蔡瑁張允兩人,與他們商量應該抽調哪些人交給劉備。
蔡瑁本想出言反對,但是卻看到張允朝著他暗暗搖頭,所以他改口問道:「不知主公打算調多少兵馬到劉豫州麾下?」
劉表想了想道:「嗯,玄德會把雲長和他麾下的兩校兵馬,也就是四千人留在新野。所以這次我打算調四千人交給玄德補充他的損失,然後再調兩千人給雲長助他守城。」
此話一出,蔡瑁又要開口反對,可是話還沒出口,就聽一旁的張允率先回道:「主公此法可行,我與蔡將軍回去立馬就調人。」
蔡瑁見張允都這麼說了,也只能點頭同意,不過,他還是試探的問了一句:「昔日益州降人沈彌和婁發麾下還有兩千左右的人馬,不如先調這一部分人到劉玄德麾下如何?」
不料劉表卻搖頭道:「不妥,我已經答應了玄德,這些益州人隨他招募,所以用這兩千人抵數不妥,還是直接從荊州軍中抽調六千人給玄德好了。」
話都說到這個地步了,蔡瑁也只能同意直接從荊州軍中抽調士卒交給劉備。劉表見二人同意,也就不再多說,直接揮手示意他們退下。
離開的路上,蔡瑁一臉不解的問張允:「主公要把荊州士卒送與劉備,你自己不出言阻止也就算了,為何還要攔著我不讓我說話?」
張允開口解釋道:「大舅,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儘快趕走劉玄德,防止他和大公子勾連,其他的細枝末節何必在意。再說了,這六千人馬最後還不是要我們來調,到時候給他一批老弱不就好了。何苦惹得主公不悅,到時候說不定又起波折。」
蔡瑁思忖了片刻後道:「你說的也有幾分道理,不過都是老弱恐怕也不合適,畢竟到時候主公肯定是要給劉備送行的,都給老弱主公一定會發現。」
「那大舅的意思是?」
「荊州軍中又不是只有我們一方勢力,到時候從荊南四郡調人好了,反正有主公軍令在,量他們也不敢不出人。」蔡瑁眼睛一轉,想到了一個好計策。
張允立馬拍起了蔡瑁的馬屁,「還是大舅高明,這就叫一石二鳥,我怎麼就沒有想到還能這麼做呢?」
這頓馬屁果然拍的蔡瑁舒爽不已,他大笑著拍了拍張允的肩膀,「哈哈哈,你還年輕,考慮不周是很正常的,以後多歷練歷練就好了。」
自從劉表進入荊州,他能夠完全掌控的就只有南郡一地,荊州最大的南陽郡北部先後被袁術,張繡和曹操占據,劉表只控制了南部的一部分地盤。
江夏郡是黃祖的自留地,雖然黃祖名義上聽命於劉表,但是大多數時候他都是自行其是。
至於荊南四郡,一直對劉表是若即若離,直到劉表平定了張羨的叛亂後,這幾個郡才完全臣服。
而且這些地方雖然臣服了劉表,但卻和蔡瑁等荊襄世族並非一路,所以蔡瑁樂得削弱他們的實力。
張允等蔡瑁平靜下來後才繼續說道:「大舅,人馬雖然可以從荊南抽調,不過這領軍將領卻要好好考慮一番。」
「不錯,你有好的人選嗎?」蔡瑁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