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劉表的猶豫
蔡夫人見自己的枕頭風見效,也明白過猶不及的道理,所以在劉表的輕聲安慰下很快就收起了眼淚。
第二天,劉表來到前院處理公務,此時,早有準備的蔡瑁給張允使了一個眼色,示意由他帶頭進諫。
張允會意,立馬出列對著坐在主位上的劉表說道:「舅舅,我有事要稟告。」
劉表素來注重親情,所以特別一直以來對待張允特別優厚,不僅讓他協助蔡瑁統領荊州水軍,還允許他在大庭廣眾之下不必稱呼自己為主公。
有了劉表的縱容,張允自然是打蛇隨棍上,直呼劉表為舅。
「有什麼事你就直說,不必吞吞吐吐。」劉表見張允說話遮遮掩掩,不由得皺了皺眉。
張允答道:「舅舅,這幾日劉玄德留下的使者陳伯玉在荊州各處走動,籠絡人心。我擔心劉玄德另有所圖,可是舅舅說過,劉玄德與你是同宗兄弟,手足情深,所以我這才有些左右為難,畢竟疏不間親。」
陳璋這些日子的確拜訪了不少荊州的官員,其中更是幾度拜訪了公子劉琦,與他相談甚歡。
這其實也是陳璋計劃的一部分,有了這幾次拜訪,蔡瑁等人才能夠藉此攻擊劉備與劉琦暗中勾結,有圖謀不軌之心。
當然,為了防止劉表過度起疑,陳璋的這些拜訪的對象也是通過精挑細選的,每個拜訪的人都有前去的理由。而且荊州軍的將領,除了蔡瑁以外陳璋是一個都沒有接觸。
張允的一番話果然引起了劉表的好奇,「哦,他都拜訪了哪些人?」
火燒到這裡也就差不多了,張允可不想讓劉表覺得自己暗中監視陳璋,於是他回答道:「具體有哪些人我實在是不清楚,不過我在大公子府外見過兩次陳璋。」
又是劉琦,劉表此時心中疑竇大起,自從劉備離開襄陽,雖然說孫乾常年在荊州牧府陪伴自己,但是這個陳璋卻從來沒上門拜訪過。
現在他反而屢次拜訪自己的兒子劉琦,這到底是他自作主張還是得到了劉備的授意。
不過劉表此時面上仍不動聲色:「好了,我知道了,你和琦兒住得近,以後也可以多走動走動。」
劉表的前兩個兒子因為早已成家,而且還有官職在身,所以早就搬出了荊州牧府。只有小兒子劉琮成家不久,而且娶的又是蔡夫人侄女,所以才遲遲沒有搬離。
這也是為什麼蔡夫人抱恙後劉琮一大早就過來問安,而其他兩人卻沒有反應,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蔡夫人生病。而蔡夫人卻沒告知劉表這一點,反而不斷抱怨劉琦不如劉琮有孝心。
張允應諾後就坐回了自己的座位,這時,劉表的謀主蒯越說話了。
「主公,劉玄德此人有虎狼之心,他之前屢次投靠各地諸侯,最後卻反噬其主,所以主公不得不防啊,陶恭祖,呂奉先和曹孟德就是前車之鑑。」
劉表聞言,立馬斥責道:「胡說八道,我與劉玄德同宗同族,他窮途末路來投,得我收留,又怎麼會反過頭來加害於我!」
蒯越的哥哥蒯良見狀,立馬降低了調門:「主公,或許劉玄德本人沒有鳩占鵲巢的意思,可是他的那些手下呢?要知道關張趙三人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又怎麼會滿足於區區新野一座小城?如果他們在劉玄德面前挑撥離間,久而久之,難保劉玄德不會改變主意。」
這一次的進言劉表沒有立刻反駁,反而是低頭沉吟了起來。
蔡瑁知道現在火候已經差不多了,於是起身說道:「主公,兩位蒯先生說的有理,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還是應該對劉備多加提防才是。」
劉表這次思忖了片刻後,總算做出了決定:「諸位說的也有道理,不過劉玄德剛剛來投,還未做過任何對荊州不利之事,我實在不忍鬧到兄弟反目。諸位可有辦法解決我的煩惱?」
蔡瑁等人早就根據劉表不同的反應制定了相應的對策,現在看到劉表已經對劉備有了提防之意,作為荊州牧東曹掾的傅巽立馬開口道:「主公,劉玄德現在駐紮在新野,離襄陽實在太近,容易變生肘腋之下。所以我認為,應該把劉玄德遠遠的遣出去,這樣既能防患於未然,又不傷主公兄弟之情。」
韓嵩立馬附和道:「傅公悌言之有理,劉玄德與主公同族兄弟,的確不宜撕破臉面,主公不妨借他一支軍馬,讓他在荊州之外打下一塊疆土,做一地之主豈不比寄人籬下要強。」
蒯氏兄弟立馬附和道:「不錯,劉玄德若能在荊州之外站穩腳跟,將來也可以與荊州相互支援。而且荊州四戰之地,劉玄德若能像吳巨一樣擋住一面,也能減少荊州壓力。」
荊州的南面與交州相鄰,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之時,因為害怕劉表北上搗亂,他先是派人南下引發了荊南的張羨叛亂。張羨之亂被平定後,他又鼓動交州牧張津攻打劉表。
不過張津很快就被手下區景殺死,劉表藉機派遣賴恭擔任交州刺史,吳巨擔任蒼梧太守,牢牢掌控了蒼梧這個交州與荊州的通道,使得荊州南部安穩了不少。
劉表覺得這個建議不錯,可是他又有些擔心北邊的曹操,畢竟荊州軍雖然號稱帶甲十萬,可是真和曹操打起來,能發揮出多少戰鬥力還真不好說。
畢竟南方的這些兵卒都更加擅長水戰,北人騎馬,南人操舟已經是大家的共識了,像孫堅那樣的猛人實在少有。
所以把劉備遣走,那荊州北部的安全又該由誰來負責?總不能直接放開門戶,任由曹軍南下吧。
當劉表把自己心中的憂慮說出來後,蔡瑁等人有些傻眼了,他們之前商議的時候根本就沒考慮過這個。
因為他們幾人都是荊州的投降派,曹操若是南下那他們鐵定是順滑的投降了,哪裡會想的到要在北方安置兵馬守衛。
就在幾人有些措手不及,努力思索該如何應對的時候,有一個人突然開口了。
第二天,劉表來到前院處理公務,此時,早有準備的蔡瑁給張允使了一個眼色,示意由他帶頭進諫。
張允會意,立馬出列對著坐在主位上的劉表說道:「舅舅,我有事要稟告。」
劉表素來注重親情,所以特別一直以來對待張允特別優厚,不僅讓他協助蔡瑁統領荊州水軍,還允許他在大庭廣眾之下不必稱呼自己為主公。
有了劉表的縱容,張允自然是打蛇隨棍上,直呼劉表為舅。
「有什麼事你就直說,不必吞吞吐吐。」劉表見張允說話遮遮掩掩,不由得皺了皺眉。
張允答道:「舅舅,這幾日劉玄德留下的使者陳伯玉在荊州各處走動,籠絡人心。我擔心劉玄德另有所圖,可是舅舅說過,劉玄德與你是同宗兄弟,手足情深,所以我這才有些左右為難,畢竟疏不間親。」
陳璋這些日子的確拜訪了不少荊州的官員,其中更是幾度拜訪了公子劉琦,與他相談甚歡。
這其實也是陳璋計劃的一部分,有了這幾次拜訪,蔡瑁等人才能夠藉此攻擊劉備與劉琦暗中勾結,有圖謀不軌之心。
當然,為了防止劉表過度起疑,陳璋的這些拜訪的對象也是通過精挑細選的,每個拜訪的人都有前去的理由。而且荊州軍的將領,除了蔡瑁以外陳璋是一個都沒有接觸。
張允的一番話果然引起了劉表的好奇,「哦,他都拜訪了哪些人?」
火燒到這裡也就差不多了,張允可不想讓劉表覺得自己暗中監視陳璋,於是他回答道:「具體有哪些人我實在是不清楚,不過我在大公子府外見過兩次陳璋。」
又是劉琦,劉表此時心中疑竇大起,自從劉備離開襄陽,雖然說孫乾常年在荊州牧府陪伴自己,但是這個陳璋卻從來沒上門拜訪過。
現在他反而屢次拜訪自己的兒子劉琦,這到底是他自作主張還是得到了劉備的授意。
不過劉表此時面上仍不動聲色:「好了,我知道了,你和琦兒住得近,以後也可以多走動走動。」
劉表的前兩個兒子因為早已成家,而且還有官職在身,所以早就搬出了荊州牧府。只有小兒子劉琮成家不久,而且娶的又是蔡夫人侄女,所以才遲遲沒有搬離。
這也是為什麼蔡夫人抱恙後劉琮一大早就過來問安,而其他兩人卻沒有反應,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蔡夫人生病。而蔡夫人卻沒告知劉表這一點,反而不斷抱怨劉琦不如劉琮有孝心。
張允應諾後就坐回了自己的座位,這時,劉表的謀主蒯越說話了。
「主公,劉玄德此人有虎狼之心,他之前屢次投靠各地諸侯,最後卻反噬其主,所以主公不得不防啊,陶恭祖,呂奉先和曹孟德就是前車之鑑。」
劉表聞言,立馬斥責道:「胡說八道,我與劉玄德同宗同族,他窮途末路來投,得我收留,又怎麼會反過頭來加害於我!」
蒯越的哥哥蒯良見狀,立馬降低了調門:「主公,或許劉玄德本人沒有鳩占鵲巢的意思,可是他的那些手下呢?要知道關張趙三人都有萬夫不當之勇,又怎麼會滿足於區區新野一座小城?如果他們在劉玄德面前挑撥離間,久而久之,難保劉玄德不會改變主意。」
這一次的進言劉表沒有立刻反駁,反而是低頭沉吟了起來。
蔡瑁知道現在火候已經差不多了,於是起身說道:「主公,兩位蒯先生說的有理,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還是應該對劉備多加提防才是。」
劉表這次思忖了片刻後,總算做出了決定:「諸位說的也有道理,不過劉玄德剛剛來投,還未做過任何對荊州不利之事,我實在不忍鬧到兄弟反目。諸位可有辦法解決我的煩惱?」
蔡瑁等人早就根據劉表不同的反應制定了相應的對策,現在看到劉表已經對劉備有了提防之意,作為荊州牧東曹掾的傅巽立馬開口道:「主公,劉玄德現在駐紮在新野,離襄陽實在太近,容易變生肘腋之下。所以我認為,應該把劉玄德遠遠的遣出去,這樣既能防患於未然,又不傷主公兄弟之情。」
韓嵩立馬附和道:「傅公悌言之有理,劉玄德與主公同族兄弟,的確不宜撕破臉面,主公不妨借他一支軍馬,讓他在荊州之外打下一塊疆土,做一地之主豈不比寄人籬下要強。」
蒯氏兄弟立馬附和道:「不錯,劉玄德若能在荊州之外站穩腳跟,將來也可以與荊州相互支援。而且荊州四戰之地,劉玄德若能像吳巨一樣擋住一面,也能減少荊州壓力。」
荊州的南面與交州相鄰,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之時,因為害怕劉表北上搗亂,他先是派人南下引發了荊南的張羨叛亂。張羨之亂被平定後,他又鼓動交州牧張津攻打劉表。
不過張津很快就被手下區景殺死,劉表藉機派遣賴恭擔任交州刺史,吳巨擔任蒼梧太守,牢牢掌控了蒼梧這個交州與荊州的通道,使得荊州南部安穩了不少。
劉表覺得這個建議不錯,可是他又有些擔心北邊的曹操,畢竟荊州軍雖然號稱帶甲十萬,可是真和曹操打起來,能發揮出多少戰鬥力還真不好說。
畢竟南方的這些兵卒都更加擅長水戰,北人騎馬,南人操舟已經是大家的共識了,像孫堅那樣的猛人實在少有。
所以把劉備遣走,那荊州北部的安全又該由誰來負責?總不能直接放開門戶,任由曹軍南下吧。
當劉表把自己心中的憂慮說出來後,蔡瑁等人有些傻眼了,他們之前商議的時候根本就沒考慮過這個。
因為他們幾人都是荊州的投降派,曹操若是南下那他們鐵定是順滑的投降了,哪裡會想的到要在北方安置兵馬守衛。
就在幾人有些措手不及,努力思索該如何應對的時候,有一個人突然開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