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耄耋老人的一跪
劉年喊的悲愴,喊出了他滿腹的委屈。
只是,他的委屈無人理會。
甚至滿朝文武,都看傻子一樣看著他。
剛剛陛下說了「暫時先」卸了官,暫時是什麼意思?若是完全失了聖心,就不會有『暫時』這兩個字了。
陛下年輕氣盛,這兩年重罰了多少二、三品的衙門堂官、佐官。你一個小小東城巡御史,給朝廷抹了這麼大的黑,真像吳煜說的,放在洪武朝,砍了腦袋也是有可能的。
只是這種事,就是看陛下信不信,又願不願意保你。
陛下剛剛一番話,顯然是打算護佑你這次。只是『暫時先』免了你的官,誰聽不出,陛下話里話外,有以後重新啟用的意思?
這時候當堂喊冤,豈不是打陛下的臉,這可不是什麼明智的事。
於康因為有徐良這個『天耳通』在,已然知道朱祁鎮和王振私語後的打算。
劉年躲過這次,於康本來滿心失望。
誰知此刻,劉年竟出了昏招,陛下話顯然只說了一半,他竟敢當庭打斷。
依著金台御帷上,那位少年皇帝的脾氣,劉年這次算是自己把自己玩殘了。
終究是『好好先生』的名聲,身上掛了這麼多年。這次受了這麼大委屈,還是在陛下面前,最終還是沒忍住。
於康樂得看戲,這種引起輿情的事件,成千上萬人口中的笑談,哪是這麼容易就能扭轉的。
所有人都將目光投向金台御帷之上。
果然,年輕的陛下,臉色肉眼可見的起了變化。
他也不說話,只揮了揮手。
一旁王振臉都氣成了豬肝色,紫著一張臉,吩咐階前大漢將軍。
「還不將他拖下去?」
劉年本跪倒勾著頭悄悄往上看。心中還在打腹稿,準備開口時,扭轉乾坤。
王振一句話卻讓他腦子嗡嗡響。
他不明白,為何王公如此對自己,明明昨日還對自己說,大理寺左少卿的位置,陛下已經屬意於他。
為何今日……?
這種從雲端摔到地上的感覺,幾乎讓他窒息。
難道就因為幾句污衊之言?
他疑惑,委屈,不滿,憤恨……!
各種情緒交雜在一起。
可是當他迎上王振的那雙鷹隼一般的眸子,和讀出王振眼神中透露出的那股狠意時。他的心還是莫名的揪起,生出一絲懼意。
他把所有一切都壓在了,這位陛下最親近的大伴身上,甚至不惜屈膝跪下,丟棄了一切文人風骨,本想著可以借勢平步青雲,可為何會這樣?
難道連王公也放棄我了麼?
這時候,劉年心中萬籟俱寂,如死灰一般。
他知道自己做了這個選擇,想走捷徑,是為仕林不恥。如今若是再被王振放棄,他自此以後,算是斷絕仕途之路。
這時,王振眼神一眯,暗含警告,示意他閉嘴。
這個眼神,劉年很熟悉。
儘管心中五味雜陳,渾身發冷,但面對這個唯一的救命稻草,他不得不低下頭顱,悉數接受。
王振揮揮手:「帶下去,送他回家好好反省。」
眾人哪裡不知,直到此刻,王振還在力保劉年。
朱祁鎮似乎早已經不耐煩,甚至不理會那些大漢將軍架著劉年往外去。
「今日要議,近日以來的幾件大事,若還有人為了這點雞零狗碎的腌臢事耽誤時間,朕決不輕饒。」
說完,眼神一掃吳煜和於康。
吳煜老神在在,不為所動,大禮一拜之後,自己回了班列。
於康則心中罵娘,這件事本就和他沒什麼關係,而且他還是證人,這位小皇帝如此厭煩的眼神,顯然不是針對剛剛那件事,而是針對他這個人。
被天子不喜,這是要完的預兆啊!
但此時無法,他也只能悻悻回了班列。
這時,之前和劉年對峙的順天府尹姜濤,再次出了班列。
「陛下,若說大事,在京師重地,草菅人命數百上千算不算?將萬人栽上逃役之名,又算不算?臣所奏之事,在臣看來,就是天大的事。」
順天府數日前,從被百姓攔轎喊冤的楊士奇手中,接下一樁案子,這事已經傳開了。
但是近來順天府將消息封鎖的極嚴密。
眾多朝臣,大部分只知道有這麼一件事,但內中究竟因為什麼,在他們心中也是一團迷霧。
如今姜濤口中說出,眾臣無不驚愕,朝堂頓時訝然。
牽涉數百上千條人命,還是在京師,誰人如此大膽,當真不要命了麼?
京畿重地,誰人能如此隻手遮天,那些隱在大街小巷,鄉間田野的探子,都是眼瞎了麼?
所有人都知道,順天府是在憋大的,但誰又能想到,順天府憋的大的,竟這麼大。
京師好些年頭沒出過這麼大案子了吧?
就在眾臣驚愕之時,又有一人走出班列。正是站在文臣班列首位的那位西揚先生楊士奇,當朝一品大學士。
朝初,為體恤五位先皇託孤的老臣,陛下曾下中旨,太皇太后亦下了令旨,幾位大臣朝會可以不跪。
但楊士奇此時出列,卻顫顫巍巍跪倒。
眾臣目中皆驚。
「陛下,此事因百姓攔下老臣小轎喊冤而起,百姓遞上血書,字字泣血,句句是冤。讀完血書,讓人涕淚不止。此事老臣不能放任不理。順天府數日嚴查。姜府尹遞上的奏疏,老臣亦署了名。」
說到此處,楊士奇佝僂衰敗的身軀,緩緩低下,聲音埋在胸前:
「陛下,此事百姓太冤,懇請陛下懲處有罪之人,還百姓清白,為死去之人伸冤。」
楊士奇舉動,文武班列中,各自表情不一。
有的鬚髮皆張,目中充血;有的垂首沉思,眉頭緊蹙;有的面色慘白,目中惶恐……
只是看著跪在最前面那位佝僂老人,不少人還是心頭一酸。
與此同時,又有一人聲音響起,也是如此蒼老。
是南楊先生——楊溥,他也緊隨其後,和楊士奇並排跪倒。
兩位歲近耄耋之年的老大人,牽起無數人心中那絲懷念。
三楊去其一之後,內閣被內廷壓的喘不過氣。
近年來,兩位老大人也似乎早已喪失鬥志,行事只知裱糊縫補。
但此刻,這兩位老大人似乎有些不一樣了。
在他們都將陛下和太皇太后的旨意拋諸腦後,選擇跪下的那刻。
朝中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兩位老大人這次的決心,無法輕易撼動。
包括金台御帷上的那兩位。
只是,他的委屈無人理會。
甚至滿朝文武,都看傻子一樣看著他。
剛剛陛下說了「暫時先」卸了官,暫時是什麼意思?若是完全失了聖心,就不會有『暫時』這兩個字了。
陛下年輕氣盛,這兩年重罰了多少二、三品的衙門堂官、佐官。你一個小小東城巡御史,給朝廷抹了這麼大的黑,真像吳煜說的,放在洪武朝,砍了腦袋也是有可能的。
只是這種事,就是看陛下信不信,又願不願意保你。
陛下剛剛一番話,顯然是打算護佑你這次。只是『暫時先』免了你的官,誰聽不出,陛下話里話外,有以後重新啟用的意思?
這時候當堂喊冤,豈不是打陛下的臉,這可不是什麼明智的事。
於康因為有徐良這個『天耳通』在,已然知道朱祁鎮和王振私語後的打算。
劉年躲過這次,於康本來滿心失望。
誰知此刻,劉年竟出了昏招,陛下話顯然只說了一半,他竟敢當庭打斷。
依著金台御帷上,那位少年皇帝的脾氣,劉年這次算是自己把自己玩殘了。
終究是『好好先生』的名聲,身上掛了這麼多年。這次受了這麼大委屈,還是在陛下面前,最終還是沒忍住。
於康樂得看戲,這種引起輿情的事件,成千上萬人口中的笑談,哪是這麼容易就能扭轉的。
所有人都將目光投向金台御帷之上。
果然,年輕的陛下,臉色肉眼可見的起了變化。
他也不說話,只揮了揮手。
一旁王振臉都氣成了豬肝色,紫著一張臉,吩咐階前大漢將軍。
「還不將他拖下去?」
劉年本跪倒勾著頭悄悄往上看。心中還在打腹稿,準備開口時,扭轉乾坤。
王振一句話卻讓他腦子嗡嗡響。
他不明白,為何王公如此對自己,明明昨日還對自己說,大理寺左少卿的位置,陛下已經屬意於他。
為何今日……?
這種從雲端摔到地上的感覺,幾乎讓他窒息。
難道就因為幾句污衊之言?
他疑惑,委屈,不滿,憤恨……!
各種情緒交雜在一起。
可是當他迎上王振的那雙鷹隼一般的眸子,和讀出王振眼神中透露出的那股狠意時。他的心還是莫名的揪起,生出一絲懼意。
他把所有一切都壓在了,這位陛下最親近的大伴身上,甚至不惜屈膝跪下,丟棄了一切文人風骨,本想著可以借勢平步青雲,可為何會這樣?
難道連王公也放棄我了麼?
這時候,劉年心中萬籟俱寂,如死灰一般。
他知道自己做了這個選擇,想走捷徑,是為仕林不恥。如今若是再被王振放棄,他自此以後,算是斷絕仕途之路。
這時,王振眼神一眯,暗含警告,示意他閉嘴。
這個眼神,劉年很熟悉。
儘管心中五味雜陳,渾身發冷,但面對這個唯一的救命稻草,他不得不低下頭顱,悉數接受。
王振揮揮手:「帶下去,送他回家好好反省。」
眾人哪裡不知,直到此刻,王振還在力保劉年。
朱祁鎮似乎早已經不耐煩,甚至不理會那些大漢將軍架著劉年往外去。
「今日要議,近日以來的幾件大事,若還有人為了這點雞零狗碎的腌臢事耽誤時間,朕決不輕饒。」
說完,眼神一掃吳煜和於康。
吳煜老神在在,不為所動,大禮一拜之後,自己回了班列。
於康則心中罵娘,這件事本就和他沒什麼關係,而且他還是證人,這位小皇帝如此厭煩的眼神,顯然不是針對剛剛那件事,而是針對他這個人。
被天子不喜,這是要完的預兆啊!
但此時無法,他也只能悻悻回了班列。
這時,之前和劉年對峙的順天府尹姜濤,再次出了班列。
「陛下,若說大事,在京師重地,草菅人命數百上千算不算?將萬人栽上逃役之名,又算不算?臣所奏之事,在臣看來,就是天大的事。」
順天府數日前,從被百姓攔轎喊冤的楊士奇手中,接下一樁案子,這事已經傳開了。
但是近來順天府將消息封鎖的極嚴密。
眾多朝臣,大部分只知道有這麼一件事,但內中究竟因為什麼,在他們心中也是一團迷霧。
如今姜濤口中說出,眾臣無不驚愕,朝堂頓時訝然。
牽涉數百上千條人命,還是在京師,誰人如此大膽,當真不要命了麼?
京畿重地,誰人能如此隻手遮天,那些隱在大街小巷,鄉間田野的探子,都是眼瞎了麼?
所有人都知道,順天府是在憋大的,但誰又能想到,順天府憋的大的,竟這麼大。
京師好些年頭沒出過這麼大案子了吧?
就在眾臣驚愕之時,又有一人走出班列。正是站在文臣班列首位的那位西揚先生楊士奇,當朝一品大學士。
朝初,為體恤五位先皇託孤的老臣,陛下曾下中旨,太皇太后亦下了令旨,幾位大臣朝會可以不跪。
但楊士奇此時出列,卻顫顫巍巍跪倒。
眾臣目中皆驚。
「陛下,此事因百姓攔下老臣小轎喊冤而起,百姓遞上血書,字字泣血,句句是冤。讀完血書,讓人涕淚不止。此事老臣不能放任不理。順天府數日嚴查。姜府尹遞上的奏疏,老臣亦署了名。」
說到此處,楊士奇佝僂衰敗的身軀,緩緩低下,聲音埋在胸前:
「陛下,此事百姓太冤,懇請陛下懲處有罪之人,還百姓清白,為死去之人伸冤。」
楊士奇舉動,文武班列中,各自表情不一。
有的鬚髮皆張,目中充血;有的垂首沉思,眉頭緊蹙;有的面色慘白,目中惶恐……
只是看著跪在最前面那位佝僂老人,不少人還是心頭一酸。
與此同時,又有一人聲音響起,也是如此蒼老。
是南楊先生——楊溥,他也緊隨其後,和楊士奇並排跪倒。
兩位歲近耄耋之年的老大人,牽起無數人心中那絲懷念。
三楊去其一之後,內閣被內廷壓的喘不過氣。
近年來,兩位老大人也似乎早已喪失鬥志,行事只知裱糊縫補。
但此刻,這兩位老大人似乎有些不一樣了。
在他們都將陛下和太皇太后的旨意拋諸腦後,選擇跪下的那刻。
朝中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兩位老大人這次的決心,無法輕易撼動。
包括金台御帷上的那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