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未開始,先告假
每逢初一、十五,是朔望朝參的日子。
這日,剛好是二月十五的望日,恰逢朝會日期。
皇上將在奉天門金台御幄中升座,京師中凡五府六部,各四品以上衙門,堂官主事。分文東武西魚貫入門行叩頭禮,然後登階循廊分班侍立,按部奏事。
至於那些級別較低的官員,則只能候於午門之外,在鴻臚寺官員的導引下行五拜三叩之禮,然後北向拱立靜候旨意。
陛下於兩日前特意下旨,將這次朝參擴大。部分四品以下官員,也得以在平台廣場上參加朝會。
如六部中的一些五品郎中,六品員外郎,七品主事就是擴大的那部分。
也正是由於朔望朝參的擴大。
等於康到午門時,午門外已經擠滿了官員。
他一個小小的試百戶,混在人群中,連被多看一眼的資格都沒有。
他老遠瞧見楊士奇和一名同樣鬚髮花白的官員交談,那人和楊士奇一樣,身上穿的都是一品仙鶴服。
於康心中思量,猜出他就是之前告假回老家掃墓的,南楊先生楊溥。
也不知他是何時回的京,剛好趕上這次朔望朝參。
這二位如今是文臣表率,加之共同開創「台閣體」詩風,在文壇亦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此時,他們身邊圍滿了官員,
都是京城各二、三品衙門的堂官和佐官。
這種頂級陣容,於康想都不想,拒絕加入其中。
他繼續在人群中掃視,尋找徐良的身影。
哪知徐良沒找到,身後卻突然伸出一隻手,在他肩膀上拍了一記。
於康回頭看時,發現竟是與他有過一面之緣的,都察院僉都御史吳煜。
二人本不熟,且只見過一面。
於康心裡奇怪,但身體卻已經因為條件反射,開始行禮。
只是,他的大禮只進行了一半,便被自來熟的吳煜打斷了。
吳煜身體靠近於康,貼著他的耳邊說道。
「小哥,升職了啊!那天淨顧著和王山干架了,倒是忘了問你叫什麼?」
於康將身體往側邊靠了靠,直覺告訴他,這位吳僉院還是離得遠一些比較好。
恰好這時,他看見徐良往這邊來了。
於是對吳煜歉意的一笑,一邊招手一邊大聲喊道:「大人,我在這兒。」
作為新上任的北鎮撫司堂官,徐良一出現,就賺足了目光。
不少官員目光都有意無意的停在徐良身上,眼神複雜。
錦衣衛聲名、口碑本就不好,北鎮撫司尤其差。
現在朝廷新任命了一位指揮僉事,專理北鎮撫事。
這些官員,對北鎮撫司的滿心怨氣,就全都轉到了這位新上任的徐鎮撫身上。
徐良似乎毫不介意周圍審視的目光,等看見於康後,大跨步來到近前。
還未開口,吳煜卻先是抱拳恭賀。
「恭喜徐鎮撫,陛下這麼快就下旨升了你的職,看來瓦剌使團的事,這次是打算交給北鎮撫司來繼續查了。」
徐良搖了搖頭:「徐某人沒接到旨意。」
吳煜繼續笑道:「早晚的事。」
徐良沉默不語,似乎不想再繼續聊這個話題。
吳煜卻緊緊揪住不放:「怎麼?徐鎮撫似乎對此事另有想法?或者,徐鎮撫覺得,此案陛下另有安排。」
徐良搖頭:「我等人臣,首要便是盡忠,豈可私下妄議陛下之決斷。」
吳煜訕訕一笑,知道從徐良口中問不出什麼,抱拳告辭。
等吳煜走後,於康悄悄提醒徐良。
「大人,似乎有些不對勁啊!」
「什麼?」徐良問。
於康努了努嘴,示意他看看四周。
徐良一掃周圍,果然發現,有不少人正往他們二人這邊看,有些目光中,甚至充滿敵意。
於康臉色一苦:「大人,咱們是不是犯眾怒了。只是,這他娘的到底是因為什麼啊?」
徐良眼觀鼻,鼻觀心,良久,似有所悟。
「或許,是因為詔獄!」
於康正要開口,這時響起三通鼓聲。
緊接著,午門洞開。一隊禁軍旗校,手執戈矛魚貫而出,分列兩旁。
他們身上,盔甲兵器光芒耀眼,不容逼視。
午門即開,該是進入宮城的時間到了。
文武官員,都停下了交談,各自從左掖門、右掖門,魚貫而入。
徐良招了招手,和於康跟隨著大隊伍,入了右掖門。
眾官員越過灑金橋,來到奉天門外的平台廣場上。分列兩班,文武大臣各自站定。
徐良和於康雖是陛下特令參加朔望朝參,但因為是第一次來參加朝會,所以根本就沒有他們的位置。
兩人只能站在武官班列,隱在最末尾的位置,等候陛下召見。
移時,禮部鴻臚寺官員清點朝參官員人數之後,手持黃冊名簿報了進去。
不一會兒,傳旨太監便來到奉天門外的台階上,尖著嗓子喊道:
「有旨!」
眾官員面面相覷,這時候下什麼旨?
照理說,這時候,百官就位,陛下該金台御幄中升座。
卻不知為何,人未至,卻先傳出一道旨意。
百官徒自心中猜測。
這時,宣旨太監繼續尖著嗓子喊。
「眾臣接旨!」
眾官員雖覺得奇怪,但也無法,顧不了太多,都齊刷刷跪倒。
宣旨太監眼睛飛快的往下一掃,繼續喊道:「朕不豫,朝參晚些時候到,眾卿稍待朕片刻。」
宣旨太監宣讀完諭旨,眾臣一個個愕然抬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盡都面面相覷。
朔望朝參,陛下未到,竟先告了假。
告假就告假吧!卻也不說告假多久,不說讓等多久。
眾臣目光,盡都瞟向離金台御幄只有咫尺的位置。那裡是內閣『三楊』之二班列的位置。
就連對面武官班列,最靠前的幾人,也都毫不例外。
所有人都在看楊士奇和楊溥的反應,想看他們如何應對此事。
旨意宣讀完畢。
楊士奇和楊溥眾目睽睽之下,率先起身。
所有人也都有樣學樣,站直了身體,想知道二人接下來如何應對。
奈何這兩位百官表率,此時竟像商量好了一般,齊齊閉上了眼睛,他們絲毫不理會周圍的竊竊私語。就像是睡著了一般。
眾臣見這二位如什麼也沒發生過一般,一時也摸不准事情走向將為何。
有些甚至在心裡暗自思量:「難道兩位閣老,早知道陛下會晚到的事?」
竊竊私語聲,越來越大。
徐良皺著眉,低聲對於康說道:「今日有些不對勁!」
於康心裡暗自腹誹。
您終於瞧出不對勁了?昨日那兩道旨意,和今日的臨時告假。這位年輕的陛下,顯然想搞些事情出來。
這日,剛好是二月十五的望日,恰逢朝會日期。
皇上將在奉天門金台御幄中升座,京師中凡五府六部,各四品以上衙門,堂官主事。分文東武西魚貫入門行叩頭禮,然後登階循廊分班侍立,按部奏事。
至於那些級別較低的官員,則只能候於午門之外,在鴻臚寺官員的導引下行五拜三叩之禮,然後北向拱立靜候旨意。
陛下於兩日前特意下旨,將這次朝參擴大。部分四品以下官員,也得以在平台廣場上參加朝會。
如六部中的一些五品郎中,六品員外郎,七品主事就是擴大的那部分。
也正是由於朔望朝參的擴大。
等於康到午門時,午門外已經擠滿了官員。
他一個小小的試百戶,混在人群中,連被多看一眼的資格都沒有。
他老遠瞧見楊士奇和一名同樣鬚髮花白的官員交談,那人和楊士奇一樣,身上穿的都是一品仙鶴服。
於康心中思量,猜出他就是之前告假回老家掃墓的,南楊先生楊溥。
也不知他是何時回的京,剛好趕上這次朔望朝參。
這二位如今是文臣表率,加之共同開創「台閣體」詩風,在文壇亦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此時,他們身邊圍滿了官員,
都是京城各二、三品衙門的堂官和佐官。
這種頂級陣容,於康想都不想,拒絕加入其中。
他繼續在人群中掃視,尋找徐良的身影。
哪知徐良沒找到,身後卻突然伸出一隻手,在他肩膀上拍了一記。
於康回頭看時,發現竟是與他有過一面之緣的,都察院僉都御史吳煜。
二人本不熟,且只見過一面。
於康心裡奇怪,但身體卻已經因為條件反射,開始行禮。
只是,他的大禮只進行了一半,便被自來熟的吳煜打斷了。
吳煜身體靠近於康,貼著他的耳邊說道。
「小哥,升職了啊!那天淨顧著和王山干架了,倒是忘了問你叫什麼?」
於康將身體往側邊靠了靠,直覺告訴他,這位吳僉院還是離得遠一些比較好。
恰好這時,他看見徐良往這邊來了。
於是對吳煜歉意的一笑,一邊招手一邊大聲喊道:「大人,我在這兒。」
作為新上任的北鎮撫司堂官,徐良一出現,就賺足了目光。
不少官員目光都有意無意的停在徐良身上,眼神複雜。
錦衣衛聲名、口碑本就不好,北鎮撫司尤其差。
現在朝廷新任命了一位指揮僉事,專理北鎮撫事。
這些官員,對北鎮撫司的滿心怨氣,就全都轉到了這位新上任的徐鎮撫身上。
徐良似乎毫不介意周圍審視的目光,等看見於康後,大跨步來到近前。
還未開口,吳煜卻先是抱拳恭賀。
「恭喜徐鎮撫,陛下這麼快就下旨升了你的職,看來瓦剌使團的事,這次是打算交給北鎮撫司來繼續查了。」
徐良搖了搖頭:「徐某人沒接到旨意。」
吳煜繼續笑道:「早晚的事。」
徐良沉默不語,似乎不想再繼續聊這個話題。
吳煜卻緊緊揪住不放:「怎麼?徐鎮撫似乎對此事另有想法?或者,徐鎮撫覺得,此案陛下另有安排。」
徐良搖頭:「我等人臣,首要便是盡忠,豈可私下妄議陛下之決斷。」
吳煜訕訕一笑,知道從徐良口中問不出什麼,抱拳告辭。
等吳煜走後,於康悄悄提醒徐良。
「大人,似乎有些不對勁啊!」
「什麼?」徐良問。
於康努了努嘴,示意他看看四周。
徐良一掃周圍,果然發現,有不少人正往他們二人這邊看,有些目光中,甚至充滿敵意。
於康臉色一苦:「大人,咱們是不是犯眾怒了。只是,這他娘的到底是因為什麼啊?」
徐良眼觀鼻,鼻觀心,良久,似有所悟。
「或許,是因為詔獄!」
於康正要開口,這時響起三通鼓聲。
緊接著,午門洞開。一隊禁軍旗校,手執戈矛魚貫而出,分列兩旁。
他們身上,盔甲兵器光芒耀眼,不容逼視。
午門即開,該是進入宮城的時間到了。
文武官員,都停下了交談,各自從左掖門、右掖門,魚貫而入。
徐良招了招手,和於康跟隨著大隊伍,入了右掖門。
眾官員越過灑金橋,來到奉天門外的平台廣場上。分列兩班,文武大臣各自站定。
徐良和於康雖是陛下特令參加朔望朝參,但因為是第一次來參加朝會,所以根本就沒有他們的位置。
兩人只能站在武官班列,隱在最末尾的位置,等候陛下召見。
移時,禮部鴻臚寺官員清點朝參官員人數之後,手持黃冊名簿報了進去。
不一會兒,傳旨太監便來到奉天門外的台階上,尖著嗓子喊道:
「有旨!」
眾官員面面相覷,這時候下什麼旨?
照理說,這時候,百官就位,陛下該金台御幄中升座。
卻不知為何,人未至,卻先傳出一道旨意。
百官徒自心中猜測。
這時,宣旨太監繼續尖著嗓子喊。
「眾臣接旨!」
眾官員雖覺得奇怪,但也無法,顧不了太多,都齊刷刷跪倒。
宣旨太監眼睛飛快的往下一掃,繼續喊道:「朕不豫,朝參晚些時候到,眾卿稍待朕片刻。」
宣旨太監宣讀完諭旨,眾臣一個個愕然抬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盡都面面相覷。
朔望朝參,陛下未到,竟先告了假。
告假就告假吧!卻也不說告假多久,不說讓等多久。
眾臣目光,盡都瞟向離金台御幄只有咫尺的位置。那裡是內閣『三楊』之二班列的位置。
就連對面武官班列,最靠前的幾人,也都毫不例外。
所有人都在看楊士奇和楊溥的反應,想看他們如何應對此事。
旨意宣讀完畢。
楊士奇和楊溥眾目睽睽之下,率先起身。
所有人也都有樣學樣,站直了身體,想知道二人接下來如何應對。
奈何這兩位百官表率,此時竟像商量好了一般,齊齊閉上了眼睛,他們絲毫不理會周圍的竊竊私語。就像是睡著了一般。
眾臣見這二位如什麼也沒發生過一般,一時也摸不准事情走向將為何。
有些甚至在心裡暗自思量:「難道兩位閣老,早知道陛下會晚到的事?」
竊竊私語聲,越來越大。
徐良皺著眉,低聲對於康說道:「今日有些不對勁!」
於康心裡暗自腹誹。
您終於瞧出不對勁了?昨日那兩道旨意,和今日的臨時告假。這位年輕的陛下,顯然想搞些事情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