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選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王振行到乾清宮東暖閣時。

  朱祁鎮正在批閱司禮監秉筆太監金英,遞上來的通政司呈上的奏摺。

  通政司每日都會把各官員呈上的摺子,分門別類整理,再謄寫一遍留作副本歸檔。

  以便內廷若是故意壓下摺子不報時,方便查閱。

  原本則會根據所上報事情輕重緩急,粘上不同顏色的貼黃,用以區分。

  再行轉呈司禮監。

  當今陛下初登極位時,尚且年幼。

  司禮監慢慢竊取權柄,皇帝的批朱之權,便轉移到了司禮監太監手中。

  由此導致內閣和諸衙門,處處被司禮監掣肘。

  即便如今,正統皇帝即將成年,已經開始親自處理政務,自行批閱奏疏。

  但哪些摺子會讓皇帝看見,哪些又不會讓他看見;又有哪些讓他看見的早一些,哪些又會晚上數天甚至數月。

  一切還在司禮監掌握之中。

  即便是偶有一些內閣票擬後的奏疏,剛好送到朱祁鎮陛下面前,陛下能很快瞧見。

  但依著朱祁鎮的性子,他還是會『請來』王先生,問詢王先生的意見後,才會用硃筆親自寫下御批。

  ……

  王振到了門外,彎腰躬身等候。

  暖閣內伺候的范弘,連忙提醒朱祁鎮:「陛下,王公在門外求見。」

  朱祁鎮放下硃筆,伸了伸有些酸痛的脖子。這才朝門外躬身垂立的王振,開口說道:

  「王先生,不是和你說了麼,以後見我,無需遵循這些繁文縟節,自己進來就是。」

  白天的事,儘管孫太后已經給了王振一顆定心丸,但他心裡依然還覺得有些沒底。

  此時見朱祁鎮待他一如往常,一顆懸著的心,總算落了地。

  朱祁鎮指了指距離自己不遠的繡墩,示意王振坐下。

  王振要稟報孫太后召見的事,哪裡有心情坐。

  剛想開口說,朱祁鎮卻率先開口,將他的話截了胡:

  「王先生,你看看這道奏疏,內閣平日裡保薦四品及以下官員,向來都只寫一個名字呈上來,這次倒是奇怪,竟然寫了兩個名字。」

  王振猛然想起,午間,他趁著陛下去見太皇太后的當口,回了趟司禮監。在值房內,和金英關於內閣遞呈,保舉新任大理寺左少卿之職的奏疏,二人有過一番對話。

  當時,金英將奏本遞給他。

  王振看著奏本上的名字,念了出來,還問道:「山東提學僉事薛瑄?此人是誰,怎麼沒聽說過?」

  金英笑著說道:「這薛瑄,算起來還是王公的老鄉呢!」

  王振心中略一思量,想起之前。他曾經抱怨自己鄉人,淨是些無堪大用之人。

  此事過去才不足一月,內閣就保舉了一名山西籍官員,補大理寺左少卿的缺。

  若說其中沒有貓膩,王振決然不信。

  他看著金英,眼中露出一抹得色:「這肯定是內閣楊士奇的手筆,你信不信?」

  金英心中腹誹:楊溥告假,歸籍掃墓。其他兩位閣臣,唯二楊馬首是瞻。這個當口,可不是西楊先生的手筆麼?

  只是這些話,他卻不敢當面說,只能附和道:

  「王公心思剔透玲瓏,說的自然不會錯。不過,此人既是王公鄉人,大理寺左少卿的位子,合該是他的。」

  王振卻搖了搖頭,隨手拿起桌上的筆,蘸了蘸墨。隨手在奏本上又添了一個名字——劉年。

  金英臉色倏然一變,但很快又恢復如常。

  「劉年?「

  金英覺得這個名字聽著有些耳熟,似乎就在最近幾日,聽過幾次。

  只是他一時想不起來。

  王振放下筆,對著墨跡連吹幾口氣。

  「東城巡御史劉年,我倒覺得他更合適一些。」

  提起東城巡御史這個名頭,金英一下子想起來了。

  近日以來,宮裡那些隨侍小太監,都在傳此人笑話。

  他不知道王振為何添上劉年的名字,只當是這劉年入了王振的眼。


  他有心提醒王振,但轉念一想,這「尿尿御史」的笑話,就是從喜寧口中,最先傳出來的,王公不會不知道。

  於是就將已經到了口邊的話,又重新咽了回去。

  ……

  王振從朱祁鎮手中接過奏本。

  朱祁鎮問:「王先生可知道此二人?」

  王振點了點頭,說道:「陛下,東城巡御史劉年,任事勤勉,又和三法司打交道較多,若是升任大理寺左少卿之職,倒也合適。至於這個薛瑄,我倒是不方便說,要迴避。」

  朱祁鎮聽他如此說,反而來了興致,忙問:「為何,難道這薛瑄是王先生親戚不成?」

  王振搖頭道:「此人我也不熟,只是知道他是山西人,和我算是同鄉。既是同鄉,說出話來,難免引人非議,還是閉口納言的好。」

  朱祁鎮朝著一旁的范弘誇讚王振道:「范弘,你看王先生行事,多周全。」

  范弘滿臉尷尬,只能訕訕的跟著誇讚:「王公乃我輩榜樣也!」

  朱祁鎮卻不打算放過王振,繼續追問:

  「王先生,朕讓你說,你就說。為朝廷遴選人才,無需迴避。」

  王振也不說其他,只是提了一句:「這薛瑄如今是山東提學僉事,怕是對刑獄一道,不甚精擅。」

  朱祁鎮眉頭緊蹙,將奏本上兩人名字看了又看,也奇怪內閣怎會保薦一名教瑜官,或許他可能另有過人之處。

  但王先生如此說,加之他也覺得劉年,似乎更合適大理寺左少卿之職,心裡也就有了決斷。

  他將奏本隨意扔在几上。

  「劉年是京城官員,朕允他後日朝會,也一同覲見。屆時朕也好考教考教他。范弘,此事你去辦。」

  范弘應諾。

  王振最清楚朱祁鎮的性子,劉年大理寺左少卿的位子,算是定下來了。

  直到這時,他才似突然想起孫太后一樣。

  拍了拍腦門,滿臉自責:

  「哎呀!差點忘了告訴陛下,慈慶宮派人來傳話,說是太后娘娘親手烹製了羹湯,請陛下一同進晚膳。」

  朱祁鎮聽後,又伸了個懶腰。

  「朕剛好有些餓,本來正打算讓傳膳進來。現在母后相召,倒也省了不少麻煩,朕好久都沒有嘗過母后烹製的羹湯了。今夜算是有口福了,范弘,吩咐下去,現在就擺架慈慶宮。」

  范弘領命,先去做安排。

  王振識趣的告退:「陛下,天色不早了,我也該回去了。」

  「王先生快去休息,今日本是你休沐之日,最後又忙了一天,要不要朕再准你一日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