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請纓出使——終軍
終軍,字子云,濟南人,西漢著名的政治、外交人物。少年好學,十八歲被選為博士弟子,西入京師長安,受到漢武帝的賞識,拜為謁者,供職宮中。後擢升諫大夫,期間曾回答白麟奇木為大一統之兆,又審斷博士徐偃允許民眾私自煮鹽鑄鐵為有罪,為出使匈奴之事出謀劃策,並出關巡行郡國,都令武帝十分滿意。自請出使南越國,說服南越王內附漢朝,隨後留鎮南越,因抗拒內附的南越丞相呂嘉發動反漢政變,終軍與安國少季等漢使皆遇害。
終軍,少年好學,以能言善辯、博學多才並擅長寫文章,而聞名於郡中。
漢武帝設置博士弟子,十八歲的終軍,被選為博士弟子,赴京師長安深造。臨行前,終軍先到郡府接受遣送,太守聽說他有與眾不同的才能,便召見終軍。認為他確實奇異,與他結交,終軍告別太守而去,到長安上書論事,武帝認為他的文章很特別,拜終軍為謁者,供職宮中。
跟隨武帝去雍縣,在五畤祭祀,捕獲一隻白麟。這個白麟只有一隻頭角,每隻腳有五隻蹄子,又得到一顆奇樹,樹枝向旁邊斜長,又在樹的上部合攏。武帝覺得這兩樣東西很奇異,向群臣詢問是何徵兆,終軍呈上對策說:
臣聽說《詩》頌揚君主之德,《樂》歌詠帝王之功。經書不同,意思相同,都是為了表明盛德的崇高偉大。南越逃竄藏匿在蘆葦叢中,與鳥魚同處。天子正朔不能達到那裡,漢朝官員臨境,東甌歸附漢朝,閩越王伏罪被殺,南越靠此得救。北面匈奴,追逐水草居住,與禽獸同類,虎狼一樣的心,上古以來就不能使他們畏懼。大將軍揮戈,單于逃奔到大漠;驃騎將軍舉旗,昆邪聽從漢朝的教化。
這樣,天子恩澤沐浴南方,漢朝威勢暢達北部。如果刑罰不偏袒近臣,薦舉不遺漏遠方,設置官職,等待賢人,懸賞等待有功之臣。有能力的人升官,保有祿位;沒能力的人免職,退歸農田,天下就有統一的法規。皇上具有很多優點卻不滿足,睿智聖明卻不專斷,建立明堂、辟雍、靈台三處學宮,明確各自的職責,前代封禪之君的政績也沒有聽說像這樣完美。
漢朝初建,萬事草創,等到天下風俗一致,九州井然有序時,還要等待聖明之君發揚光大,祖宗創下的基業才能永遠傳下去。所以周朝到成王時,才制定製度,於是就出現了祥瑞的征應。陛下光明睿智,敬神明,奉祭祀,精誠上達神靈,捕獲奇異之獸是應該的。從前周武王在河中還未渡河,白魚跳進武王的船中,點燃火把取來,大臣們都說:「吉祥的徵兆啊!」
現在祭祀還未舉行,就捕獲到靈獸來進獻,這是上天用來顯示吉祥的祭物,也與陛下精誠上通於天相符。應乘此吉祥美好的時刻,改元定號,上告神靈。用江淮的白茅織席,登泰山封禪,以應和光明,讓史官有記載。六鷁退飛是叛逆的象徵;白魚躍進船里,是和順的象徵。政治的清明與昏暗,上攪亂飛鳥,下感動河魚,各以此類推。如今野獸獨角,象徵天下一統;眾多枝條在樹的上部合攏,這是無外的表現,如果這些徵兆應驗,也許將有外族解開發辮,除去夷裝,戴上漢朝的帽子,穿上漢朝的服裝,從而接受教化,歸附漢朝的,請拱手等待!
對策奏上,武帝認為很奇異,因此改年號為元狩。幾個月後,越地與匈奴都有酋長率領部下投降,當時都認為終軍的對策確實應驗了。
朝廷派博士徐偃到各郡國巡視風俗,徐偃假稱受詔,讓膠東、魯國煮鹽鑄鐵,返京後,匯報情況,調為太常丞。御史大夫張湯彈劾徐偃假稱受詔的大危害,按法是死罪。徐偃認為,《春秋》經義,大夫出疆,如果有能夠安定國家、保存萬民的事情,可以自作主張。張湯能施加法律,卻無法駁倒他。
武帝讓終軍去審訊,終軍反問徐偃說:「古時候,各個諸侯國習俗不同,百里之外,消息不通,不時有朝見天子和參加盟會之類的事情,安危形勢,瞬息萬變,所以有未得到君主詔令允許就自作主張的道理;現在天下統一,萬里風俗相同,所以《春秋》有『王者無外』的說法,是說天子總在自己的疆域內。你在漢朝的國境內巡視,卻說是『出疆』,什麼道理?再說鹽鐵,各郡均有儲蓄,這兩個郡國沒有,國家不值得當作大事,你卻用安定國家、保存萬民為託辭,為什麼?」
反問徐偃說:「膠東南近琅笽,北接北海,魯國西靠泰山,東有東海,從四郡得到鹽鐵,你估計四郡的人口田地數目,日常的用具器物食鹽,不夠用來同時供給這兩個郡國嗎?還是實際有餘,官吏無能呢?憑什麼這樣說呢?你假稱受詔鑄鐵的理由,是想到春天耕種時滿足百姓的器具需求。現在魯國的鑄鐵,應先做好準備,到秋天才能點火。這話與事實是否相反呢?你以前上過三道奏章,皇上沒有答覆,你不考慮你的建議不被皇上允許,竟然假稱受詔,自作主張,作威作福,順從百姓心愿,沽名釣譽,這是聖明天子必須加以嚴懲的。『枉尺直尋』,是說小不直而大直,孟子認為不能這樣說,現在你所犯的罪責很重,為什麼還要做呢?還是希望僥倖不死,想以此釣取名聲呢?」
徐偃理屈辭窮,承認有罪該死,終軍奏道:「徐偃假稱受詔,獨斷專行,不是奉命出使的臣子應該做的,請求交給御史,召徐偃接受審判。」得到批准。
武帝認為他的反駁很好,下詔將其出示給御史大夫看,其後終軍奉詔出關,巡視郡國,把他見到的對國家有好處的事情報告給武帝,武帝很滿意。
朝廷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終軍主動請求出使,說:「我沒有點滴之功,卻能夠供職宮禁,值宿警衛,領取了五年的俸祿。邊境不時有警報,臣子應當披上戰甲,拿起武器,衝鋒陷陣,在前面開路。但因我能力低下,不會打仗,不能為國馳騁疆場。現在聽說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我希望竭盡智謀精力,輔助使者,針對單于出謀劃策,趨吉避凶。我年紀輕,才能低,不熟悉侍從官員以外的事,不能擔當一方重任,私下很怨恨自己。」武帝命令他出謀劃策,預判吉凶,並認為終軍的回答很出色,提拔他為諫大夫。
武帝聽說南越國王趙嬰齊去世,其與漢朝女子樛氏所生之子趙興繼位,便派樛氏在漢朝的情夫安國少季出使南越,以達成之前被南越方面拖延的國王入朝、比內諸侯的要求,完成統一事業。終軍主動請求說:「希望能賜給我長繩子,一定能將南越王捆綁起來,帶到宮門下。」
於是,跟隨安國少季一起前往南越,負責具體交涉事務,還有勇士魏臣等輔助決策。在樛氏的協助下,終軍一行成功說服南越王內附漢朝,約定三歲一朝見,取消防範漢朝的邊關。武帝得報大喜,賜給南越國王和大臣官印和綬帶,採用漢法,命令安國少季、終軍等人繼續留在南越,鎮撫那裡。
南越丞相呂嘉,不願歸順漢朝,多次勸南越王趙興不要聽漢使之言,趙興不聽,又稱病不見漢使。安國少季、終軍等都注意到呂嘉的動向,卻迫於客觀形勢,不能誅殺他。
有一天,南越王趙興及其母樛氏曾設宴招待安國少季、終軍等漢使,呂嘉等大臣也出席宴會。宴會上,樛氏公開指責呂嘉反對內附,希望以此激怒漢使,讓他們能當場誅殺呂嘉。但安國少季、終軍等卻遲疑不決,最終沒有果斷處置呂嘉。呂嘉察覺事態不對,準備離席,樛氏打算用矛殺死呂嘉,但趙興不想殺呂嘉,制止了母親。
此後,呂嘉仍不見趙興和漢使,並密謀政變,但又考慮到趙興不想殺死自己,所以幾個月都沒行動,只有樛氏一心想誅殺呂嘉,但孤掌難鳴。
武帝聽說呂嘉不聽命,趙興和樛氏孤弱而無法制服呂嘉,安國少季等使者又怯懦不能決斷。
於是,派韓千秋及樛氏之弟樛樂率二千人的武裝使團進入南越,意圖為趙興和樛氏撐腰,並除掉呂嘉。呂嘉聽說後,終於發動政變,將即將入朝的趙興、樛氏和漢使安國少季、終軍等全部殺死,另立趙興異母兄趙建德為王。
韓千秋所率的武裝使團,也在南越國都番禺四十里外的地方被殲滅,消息傳到長安,武帝震怒,派路博德、楊仆等,滅亡南越國,終軍遇害時只有二十多歲,世人稱他為「終童」。
終軍,少年好學,以能言善辯、博學多才並擅長寫文章,而聞名於郡中。
漢武帝設置博士弟子,十八歲的終軍,被選為博士弟子,赴京師長安深造。臨行前,終軍先到郡府接受遣送,太守聽說他有與眾不同的才能,便召見終軍。認為他確實奇異,與他結交,終軍告別太守而去,到長安上書論事,武帝認為他的文章很特別,拜終軍為謁者,供職宮中。
跟隨武帝去雍縣,在五畤祭祀,捕獲一隻白麟。這個白麟只有一隻頭角,每隻腳有五隻蹄子,又得到一顆奇樹,樹枝向旁邊斜長,又在樹的上部合攏。武帝覺得這兩樣東西很奇異,向群臣詢問是何徵兆,終軍呈上對策說:
臣聽說《詩》頌揚君主之德,《樂》歌詠帝王之功。經書不同,意思相同,都是為了表明盛德的崇高偉大。南越逃竄藏匿在蘆葦叢中,與鳥魚同處。天子正朔不能達到那裡,漢朝官員臨境,東甌歸附漢朝,閩越王伏罪被殺,南越靠此得救。北面匈奴,追逐水草居住,與禽獸同類,虎狼一樣的心,上古以來就不能使他們畏懼。大將軍揮戈,單于逃奔到大漠;驃騎將軍舉旗,昆邪聽從漢朝的教化。
這樣,天子恩澤沐浴南方,漢朝威勢暢達北部。如果刑罰不偏袒近臣,薦舉不遺漏遠方,設置官職,等待賢人,懸賞等待有功之臣。有能力的人升官,保有祿位;沒能力的人免職,退歸農田,天下就有統一的法規。皇上具有很多優點卻不滿足,睿智聖明卻不專斷,建立明堂、辟雍、靈台三處學宮,明確各自的職責,前代封禪之君的政績也沒有聽說像這樣完美。
漢朝初建,萬事草創,等到天下風俗一致,九州井然有序時,還要等待聖明之君發揚光大,祖宗創下的基業才能永遠傳下去。所以周朝到成王時,才制定製度,於是就出現了祥瑞的征應。陛下光明睿智,敬神明,奉祭祀,精誠上達神靈,捕獲奇異之獸是應該的。從前周武王在河中還未渡河,白魚跳進武王的船中,點燃火把取來,大臣們都說:「吉祥的徵兆啊!」
現在祭祀還未舉行,就捕獲到靈獸來進獻,這是上天用來顯示吉祥的祭物,也與陛下精誠上通於天相符。應乘此吉祥美好的時刻,改元定號,上告神靈。用江淮的白茅織席,登泰山封禪,以應和光明,讓史官有記載。六鷁退飛是叛逆的象徵;白魚躍進船里,是和順的象徵。政治的清明與昏暗,上攪亂飛鳥,下感動河魚,各以此類推。如今野獸獨角,象徵天下一統;眾多枝條在樹的上部合攏,這是無外的表現,如果這些徵兆應驗,也許將有外族解開發辮,除去夷裝,戴上漢朝的帽子,穿上漢朝的服裝,從而接受教化,歸附漢朝的,請拱手等待!
對策奏上,武帝認為很奇異,因此改年號為元狩。幾個月後,越地與匈奴都有酋長率領部下投降,當時都認為終軍的對策確實應驗了。
朝廷派博士徐偃到各郡國巡視風俗,徐偃假稱受詔,讓膠東、魯國煮鹽鑄鐵,返京後,匯報情況,調為太常丞。御史大夫張湯彈劾徐偃假稱受詔的大危害,按法是死罪。徐偃認為,《春秋》經義,大夫出疆,如果有能夠安定國家、保存萬民的事情,可以自作主張。張湯能施加法律,卻無法駁倒他。
武帝讓終軍去審訊,終軍反問徐偃說:「古時候,各個諸侯國習俗不同,百里之外,消息不通,不時有朝見天子和參加盟會之類的事情,安危形勢,瞬息萬變,所以有未得到君主詔令允許就自作主張的道理;現在天下統一,萬里風俗相同,所以《春秋》有『王者無外』的說法,是說天子總在自己的疆域內。你在漢朝的國境內巡視,卻說是『出疆』,什麼道理?再說鹽鐵,各郡均有儲蓄,這兩個郡國沒有,國家不值得當作大事,你卻用安定國家、保存萬民為託辭,為什麼?」
反問徐偃說:「膠東南近琅笽,北接北海,魯國西靠泰山,東有東海,從四郡得到鹽鐵,你估計四郡的人口田地數目,日常的用具器物食鹽,不夠用來同時供給這兩個郡國嗎?還是實際有餘,官吏無能呢?憑什麼這樣說呢?你假稱受詔鑄鐵的理由,是想到春天耕種時滿足百姓的器具需求。現在魯國的鑄鐵,應先做好準備,到秋天才能點火。這話與事實是否相反呢?你以前上過三道奏章,皇上沒有答覆,你不考慮你的建議不被皇上允許,竟然假稱受詔,自作主張,作威作福,順從百姓心愿,沽名釣譽,這是聖明天子必須加以嚴懲的。『枉尺直尋』,是說小不直而大直,孟子認為不能這樣說,現在你所犯的罪責很重,為什麼還要做呢?還是希望僥倖不死,想以此釣取名聲呢?」
徐偃理屈辭窮,承認有罪該死,終軍奏道:「徐偃假稱受詔,獨斷專行,不是奉命出使的臣子應該做的,請求交給御史,召徐偃接受審判。」得到批准。
武帝認為他的反駁很好,下詔將其出示給御史大夫看,其後終軍奉詔出關,巡視郡國,把他見到的對國家有好處的事情報告給武帝,武帝很滿意。
朝廷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終軍主動請求出使,說:「我沒有點滴之功,卻能夠供職宮禁,值宿警衛,領取了五年的俸祿。邊境不時有警報,臣子應當披上戰甲,拿起武器,衝鋒陷陣,在前面開路。但因我能力低下,不會打仗,不能為國馳騁疆場。現在聽說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我希望竭盡智謀精力,輔助使者,針對單于出謀劃策,趨吉避凶。我年紀輕,才能低,不熟悉侍從官員以外的事,不能擔當一方重任,私下很怨恨自己。」武帝命令他出謀劃策,預判吉凶,並認為終軍的回答很出色,提拔他為諫大夫。
武帝聽說南越國王趙嬰齊去世,其與漢朝女子樛氏所生之子趙興繼位,便派樛氏在漢朝的情夫安國少季出使南越,以達成之前被南越方面拖延的國王入朝、比內諸侯的要求,完成統一事業。終軍主動請求說:「希望能賜給我長繩子,一定能將南越王捆綁起來,帶到宮門下。」
於是,跟隨安國少季一起前往南越,負責具體交涉事務,還有勇士魏臣等輔助決策。在樛氏的協助下,終軍一行成功說服南越王內附漢朝,約定三歲一朝見,取消防範漢朝的邊關。武帝得報大喜,賜給南越國王和大臣官印和綬帶,採用漢法,命令安國少季、終軍等人繼續留在南越,鎮撫那裡。
南越丞相呂嘉,不願歸順漢朝,多次勸南越王趙興不要聽漢使之言,趙興不聽,又稱病不見漢使。安國少季、終軍等都注意到呂嘉的動向,卻迫於客觀形勢,不能誅殺他。
有一天,南越王趙興及其母樛氏曾設宴招待安國少季、終軍等漢使,呂嘉等大臣也出席宴會。宴會上,樛氏公開指責呂嘉反對內附,希望以此激怒漢使,讓他們能當場誅殺呂嘉。但安國少季、終軍等卻遲疑不決,最終沒有果斷處置呂嘉。呂嘉察覺事態不對,準備離席,樛氏打算用矛殺死呂嘉,但趙興不想殺呂嘉,制止了母親。
此後,呂嘉仍不見趙興和漢使,並密謀政變,但又考慮到趙興不想殺死自己,所以幾個月都沒行動,只有樛氏一心想誅殺呂嘉,但孤掌難鳴。
武帝聽說呂嘉不聽命,趙興和樛氏孤弱而無法制服呂嘉,安國少季等使者又怯懦不能決斷。
於是,派韓千秋及樛氏之弟樛樂率二千人的武裝使團進入南越,意圖為趙興和樛氏撐腰,並除掉呂嘉。呂嘉聽說後,終於發動政變,將即將入朝的趙興、樛氏和漢使安國少季、終軍等全部殺死,另立趙興異母兄趙建德為王。
韓千秋所率的武裝使團,也在南越國都番禺四十里外的地方被殲滅,消息傳到長安,武帝震怒,派路博德、楊仆等,滅亡南越國,終軍遇害時只有二十多歲,世人稱他為「終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