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朝堂公議,放棄涼州?
「陛下,臣以為,涼州遠離中原,羌人不堪教化,光武帝、安帝時,都曾考慮放棄涼州。」
「如今我漢軍又遭遇大敗,涼州諸多郡縣群起反叛,與其繼續平涼,損兵折將,不如棄之……」
「臣附議!」
「臣附議!」
中平二年,六月。
前殿大朝,百官齊聚。
一場關於是否該放棄涼州的爭論,在朝堂上展開。
剛剛升任司徒的崔烈,攜領銜群臣之威,領著一眾元老大臣,請皇帝放棄涼州。
皇帝坐在上位,看不斷有人走出坐席,站在崔烈身後,一時間心如刀絞。
我大漢怎麼養了你們這群廢物。
但皇帝也不好發作,這一次,涼州之敗,確實太慘。
皇帝知道,這事怪自己,讓朝堂之爭影響了戰場,強令皇甫嵩出戰,實在太蠢。
皇帝擺了擺手,讓崔烈退下。
崔烈一愣,自從自己接任司徒,和皇帝的溝通少了,這次提議放棄涼州,只是想給皇帝減輕一些負擔,看皇帝的意思是不滿意。
畢竟是帝黨,崔烈也不多說,立即退回坐席,其餘大臣見崔烈退了,也跟著一起退回。
皇帝深深嘆了一口氣。
「大將軍!」
何進聞言,走出坐席,手持玉笏,對皇帝躬身一拜。
「臣在。」
皇帝沉聲道:「你不是一直想主持涼州戰事嗎?剛好有機會……」
聽見這話,何進直接雙腿發軟,撲通一聲跪了下來。
「大將軍!」皇帝厲聲道。
「陛下,皇甫嵩都戰敗了,我恐怕不行……」
當初討羌,只打一個金城郡,何進尚且有把握,如今涼州十二郡國都有叛軍,漢軍又剛剛大敗,何進感覺自己不能扭轉戰局。
何進的軟弱,讓皇帝心裡一涼,也讓周圍的大臣嗤之以鼻。
眾人大多感覺,涼州保不住了。
「你們!你們誰敢出戰?」
皇帝朗聲高呼,卻沒見人回應,這個朝堂好似死一般沉寂。
「你們!」
「咳咳咳!」
聽見皇帝咳嗽,在一旁侍候的張讓趕忙幫忙順氣,一邊寬慰道:「陛下,你要寬心,我大漢兵多將廣,涼州丟不了。」
張讓雖然被視為奸佞,但最了解皇帝心思,而且他也清楚,丟失涼州,皇帝必定威望大損,到時候自己這個皇帝的爪牙,也沒好日子過了。
皇帝聽見張讓的寬慰,暫時振奮了一下精神,正身坐好,直面群臣。
「朕說兩件事,第一,涼州不能丟,否則朕無顏見列祖列祖,你們這些臣子也將留惡名於史冊。」
大臣們聽完,一起面對皇帝,拱手一拜。
「第二,此戰必須要勝,至於怎麼取勝,是你們的事情,必須儘快商議一個對策,而且你們要齊心協力,誰敢掣肘戰事,朕決不輕饒。」
「遵命!」
大殿中再次沉寂了一會兒,張讓見皇帝臉色憔悴,便朗聲高呼道:「退朝!」
「咳咳咳!」
出了前殿,皇帝坐在步攆上,依舊狂咳不止。
張讓心裡焦急,趕緊讓人加快腳步。
到了德陽殿,張讓讓人扶好皇帝,送進寢殿。
皇帝雖然只有二十八歲,但身體已有衰退之相,這一點張讓最清楚。
「阿父,你看到了嗎?今日朝堂之上,他們都在逼朕,司徒領著一班大臣,要朕放棄涼州,大將軍不敢出戰,整個朝堂無人應聲,朕為何養了這班蠢笨臣子?」
到了寢室私密之處,皇帝終於忍不住了,開始宣洩情緒。
張讓扶皇帝坐下,自己坐在一旁,緩緩拍打皇帝的後背。
「陛下,要不要沐浴一下,再找幾位妃嬪伺候?」張讓在皇帝身邊諂媚問道。
「算了。」
皇帝擺了擺手道:「涼州戰事一日不平,我心難安。」
張讓笑著說道:「陛下吉人自有天相,不必為這等小事煩憂,涼州那邊,有的是能人……」
說完這話,張讓一頓,涼州確實有能人,不過劉備、曹操,都是自己的死對頭。
「再有能人,一萬兵馬,能對抗十幾萬叛軍嗎?況且精銳已失……」
漢軍這次覆沒的是前鋒和中軍,其中有兩千禁軍,三千輛運兵車,乃是皇帝的本錢。
剩下的後軍都是各州徵調的地方軍,皇帝不相信他們的戰力。
張讓還在發愁,也不知說什麼好。
忽然,一個小宦官快步跑來。
「陛……陛下,不好了,司徒和虎賁中郎將打起來了。」
「咳!」
皇帝猛咳一聲。
司徒和虎賁中郎將相鬥於宮廷,真是聞所未聞。
等等,他們好像是父子倆。
張讓急拱手:「陛下,我去看看。」
出了德陽殿,來到北宮和南宮之間的大路,張讓見兩人正在纏鬥。
準確說是一個人正毆打另一個人。
「快,把他們拉開。」
禁衛上前,分開二人。
張讓急匆匆上前,查看二人傷勢,崔烈除了衣帽亂了,其餘無事,崔元平倒是一臉傷痕。
「二位,你們一個領銜群臣,一個宿衛宮廷,怎麼就打起來了?」
崔烈怒道:「逆子!逆子!」
說完,便拂袖離去。
張讓趕緊問崔元平,到底發生了何事。
崔元平伸出拇指,拭去嘴邊血跡,沉聲道:「這事怨我,我聽說父親提議放棄涼州,罵他是奸佞,不配當司徒。」
「罵得……好……沒有禮數!」
張讓邊指責邊笑。
「跟咱家來,我給你上點藥。」
見張讓邀請,崔元平道:「不必了,拳腳傷而已,我自己處理就行。」
「來吧!」
張讓拉著崔元平往德陽殿走。
「張常侍,這是陛下寢殿。」
「進來就是!」
崔元平跟上,一起進了寢殿。
「陛下!」
見了皇帝,崔元平躬身拱手。
張讓來到皇帝身邊,把崔烈毆打崔元平之事說了。
皇帝眉毛一松,心情大好,連連點頭道:「崔元平乃是忠直之人,賜座。」
崔元平被皇帝賜座,整個人戰戰兢兢,實在太過於激動。
虎賁中郎將雖然也是個將,但說白了就是禁衛統領,平日裡不參與朝政,也不會被皇帝如此禮遇。
「陛下,你臉色不好。」離近看了一眼皇帝,崔元平急道。
「胡說,陛下好著呢!」張讓急道。
皇帝抬手,打斷張讓道:「元平,最近朕確實憂愁,涼州困局,實在難解。」
崔元平想了想道:「陛下,臣請出戰。」
皇帝看了看崔元平,又看了看張讓,皺著眉問道:「你願出戰?」
「臣願為陛下效死!」
「好好好!」
看崔元平主動請戰,皇帝雖然感動,卻也不會讓他這位禁衛統領指揮作戰。
「你的心意我知道了,我會考慮的。」
崔元平聞言,表情黯然。
「陛下。」
崔元平急道:「臣舉薦一人,可平涼州。」
「誰?」
皇帝有些驚喜。
「劉玄德。」
崔元平一直嫉妒劉備被皇后青睞,雖然舉薦劉備,自己心裡不舒服,但出於公心,還是得說。
皇帝問張讓道:「聽聞平定汝南的黃忠,是劉玄德舉薦的?」
「不錯。」
張讓拱手道:「劉玄德雖然有才,但卻只有二十多歲,資歷尚淺,難以服眾,不如選一老將為主帥,讓劉玄德輔佐,再調集兵馬相助,或許能反敗為勝。」
皇帝點頭道:「正合朕意。」
「崔元平。」
皇帝輕輕一笑道:「你在宮中宿衛,沒有立功的機會,朕任你為西河太守,領并州邊軍突襲涼州,你可願意?」
「臣領命!」崔元平聲音發顫,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回去準備吧。」
崔元平拱手告退。
皇帝起身道:「董卓是一位老將,朕拜為前將軍,讓他為帥,劉備為護羌校尉,做他的副帥。」
「汝南戰事已平,命黃忠星夜兼程,率領南陽精銳過武關,入關中,支援陳倉。」
「再讓雁門太守樂陵,西河太守崔元平,率領邊軍出戰,從北邊突襲叛軍後方。」
張讓急道:「鮮卑也是蠢蠢欲動,并州守軍一旦動了,恐怕并州難保。」
皇帝擺手道:「管不了這麼多了,先把燃眉之急解了再說。」
……
隴西,關隴大道。
沿著渭水,旗幟連綿不斷。
劉備騎馬相迎。
看見黃忠,劉備催馬上前。
「將軍!」
黃忠對劉備急拱手。
「將軍!」
孫夏、劉辟一起拱手。
劉備讚嘆道:「漢升,你這也太厲害了,看旗幟得有幾萬人吧。」
黃忠笑道:「我手握半個南陽,轄下百萬人口,可惜只有五十萬在黃家莊園,即便這樣,十五人出一丁,湊個三萬大軍不難。」
「三萬?還不難?」
劉備差點被黃忠整笑了,要知道朝廷征羌,總共才湊了三萬人,還是全國徵調。
你一個縣令就搞出三萬大軍。
「將軍不用擔心我們吃的多,南陽宿麥早熟,五月已經完成了夏收,糧草我們自帶。」孫夏笑著說道。
劉備傳授給黃忠、孫夏的,是諸葛亮的成熟治理策略,這策略出自秦時徵調制度,並不是種田養兵這麼簡單。
所謂徵調,除了徵兵,還有物資調配。
各莊園上交稅糧,黃忠不可能一一徵收,便會通過免稅的方式,吸引一部分人農閒時從事運輸。
這不僅能增加百姓財富,還能增加運力。
漢武帝時,靠著成熟的調運制度,才得以從容對抗匈奴。
只不過後來土地兼併嚴重,各莊園封閉自守,調運制度也就無法運行了。
如今,黃忠又啟動了這一制度,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南陽正值農閒,男女老少齊上陣,已經通過商洛大道以及渭水,將糧草布置在關中各處糧倉。
南陽兵最起碼三個月內,不用擔心糧食供給。
眾人來到中軍。
董卓早已在轅門外等待。
看見南陽兵的旗幟接天連地,董卓心裡讚嘆,這也許是劉備的疑兵之計,好讓細作們看看,漢軍的援軍如此之多。
劉備領黃忠見董卓,向董卓介紹。
董卓高興不已,笑著說道:「黃將軍,這次帶了多少人啊?」
黃忠拱手道:「三萬。」
董卓按刀,昂首朗聲道:「不錯,這計謀不錯,我看著也是三萬。」
黃忠急問:「什麼計謀。」
「這不是疑兵嗎?」董卓問道。
黃忠笑道:「什麼疑兵啊,我起南陽北部之兵,確實是三萬。」
「呃……」
董卓頓時感覺後背一涼。
南陽連遭黃巾肆虐,怎麼忽然拉出這麼多兵馬。
劉備笑道:「疑兵,好辦法!」
「漢升,讓你的士兵多打造旗幟,旗幟再加兩倍,給叛軍以十萬大軍的感覺。」
「諾!」
董卓倒吸一口涼氣,沒想到手握三萬大軍的黃忠,居然對劉備唯命是從。
要是自己手下那些部將,手握三萬大軍,眼睛還不得長到天靈蓋上去。
進了中軍營帳。
黃忠對諸將一一拱手,眾將知道黃忠不過是一縣令,也不太當回事。
安排座位時。
董卓坐上主位,劉備作為副將坐在次座,而首座的位置,董卓安排黃忠坐上。
「嘶!」
眾將倒吸一口涼氣。
公孫瓚憤然道:「黃忠一個縣令,憑什麼坐在首座?」
曹操猜測,董卓禮遇黃忠,必有緣由,便勸說公孫瓚道:「伯圭,黃將軍日夜兼程,支援我等,坐在首座,理所應當。」
「不錯。」
董卓介紹道:「黃漢升此來,共帶來兵馬三萬,助我對抗叛軍。」
「三萬兵馬?」
那沒問題了。
如今的討羌大軍,只有一萬兵馬,黃忠的兵力超過原本兵馬三倍,不當主帥都委屈他了。
眾將立即換了臉色,對黃忠多有諂媚笑容。
曹操則在思索,南陽去年還內亂不止,怎麼今年就能拉出三萬大軍。
公孫瓚嗤笑一聲道:「三萬大軍算什麼,不過是烏合之眾,咱們還得征糧養他們。」
董卓笑了笑道:「伯圭,你錯了,漢升這次自帶三個月軍糧。」
你他麼有病吧!
公孫瓚心中暗罵,有兵有糧,你不割據一方,在這裡搗什麼亂?弄得我像個愚公一般。
公孫瓚一臉鬱悶,也不再說什麼了。
曹操拱手道:「既然援軍到了,我們便可散布消息,說朝廷傾十萬大軍攻羌,可命援軍多布旗幟,以為疑兵,叛軍自然大亂。」
董卓點頭道:「叛軍雖多,然心不一,聚集久了,定會互相傾軋,此時惑亂人心,正當其時。」
……
武威郡,邊界。
曠野之中,有一漢軍營盤,上書「馬」字。
此時,中軍帳正在飲宴。
得知好兄弟馬騰正領官軍討伐叛軍,韓遂派使者來招降。
使者舉杯道:「將軍若跟我們一同造反,來日攻下長安,將軍便是大司馬。」
「很好。」
馬騰剛剛舉起酒杯,忽然一密探到來,在馬騰耳邊耳語幾句。
「將軍,漢軍十萬援軍到來,雁門太守樂陵,西河太守崔元平,領兵突襲涼州後方。」
馬騰聽完,倏然起身,將酒杯重重扔在地上。
聽見一聲脆響,韓遂的使者疑惑地看著馬騰,不知所措。
馬騰按劍,朗聲道:「我馬騰乃是漢室忠臣,這人居然勸我從逆,實在可恨,將他拉下去斬了,首級送往陳倉!」
「如今我漢軍又遭遇大敗,涼州諸多郡縣群起反叛,與其繼續平涼,損兵折將,不如棄之……」
「臣附議!」
「臣附議!」
中平二年,六月。
前殿大朝,百官齊聚。
一場關於是否該放棄涼州的爭論,在朝堂上展開。
剛剛升任司徒的崔烈,攜領銜群臣之威,領著一眾元老大臣,請皇帝放棄涼州。
皇帝坐在上位,看不斷有人走出坐席,站在崔烈身後,一時間心如刀絞。
我大漢怎麼養了你們這群廢物。
但皇帝也不好發作,這一次,涼州之敗,確實太慘。
皇帝知道,這事怪自己,讓朝堂之爭影響了戰場,強令皇甫嵩出戰,實在太蠢。
皇帝擺了擺手,讓崔烈退下。
崔烈一愣,自從自己接任司徒,和皇帝的溝通少了,這次提議放棄涼州,只是想給皇帝減輕一些負擔,看皇帝的意思是不滿意。
畢竟是帝黨,崔烈也不多說,立即退回坐席,其餘大臣見崔烈退了,也跟著一起退回。
皇帝深深嘆了一口氣。
「大將軍!」
何進聞言,走出坐席,手持玉笏,對皇帝躬身一拜。
「臣在。」
皇帝沉聲道:「你不是一直想主持涼州戰事嗎?剛好有機會……」
聽見這話,何進直接雙腿發軟,撲通一聲跪了下來。
「大將軍!」皇帝厲聲道。
「陛下,皇甫嵩都戰敗了,我恐怕不行……」
當初討羌,只打一個金城郡,何進尚且有把握,如今涼州十二郡國都有叛軍,漢軍又剛剛大敗,何進感覺自己不能扭轉戰局。
何進的軟弱,讓皇帝心裡一涼,也讓周圍的大臣嗤之以鼻。
眾人大多感覺,涼州保不住了。
「你們!你們誰敢出戰?」
皇帝朗聲高呼,卻沒見人回應,這個朝堂好似死一般沉寂。
「你們!」
「咳咳咳!」
聽見皇帝咳嗽,在一旁侍候的張讓趕忙幫忙順氣,一邊寬慰道:「陛下,你要寬心,我大漢兵多將廣,涼州丟不了。」
張讓雖然被視為奸佞,但最了解皇帝心思,而且他也清楚,丟失涼州,皇帝必定威望大損,到時候自己這個皇帝的爪牙,也沒好日子過了。
皇帝聽見張讓的寬慰,暫時振奮了一下精神,正身坐好,直面群臣。
「朕說兩件事,第一,涼州不能丟,否則朕無顏見列祖列祖,你們這些臣子也將留惡名於史冊。」
大臣們聽完,一起面對皇帝,拱手一拜。
「第二,此戰必須要勝,至於怎麼取勝,是你們的事情,必須儘快商議一個對策,而且你們要齊心協力,誰敢掣肘戰事,朕決不輕饒。」
「遵命!」
大殿中再次沉寂了一會兒,張讓見皇帝臉色憔悴,便朗聲高呼道:「退朝!」
「咳咳咳!」
出了前殿,皇帝坐在步攆上,依舊狂咳不止。
張讓心裡焦急,趕緊讓人加快腳步。
到了德陽殿,張讓讓人扶好皇帝,送進寢殿。
皇帝雖然只有二十八歲,但身體已有衰退之相,這一點張讓最清楚。
「阿父,你看到了嗎?今日朝堂之上,他們都在逼朕,司徒領著一班大臣,要朕放棄涼州,大將軍不敢出戰,整個朝堂無人應聲,朕為何養了這班蠢笨臣子?」
到了寢室私密之處,皇帝終於忍不住了,開始宣洩情緒。
張讓扶皇帝坐下,自己坐在一旁,緩緩拍打皇帝的後背。
「陛下,要不要沐浴一下,再找幾位妃嬪伺候?」張讓在皇帝身邊諂媚問道。
「算了。」
皇帝擺了擺手道:「涼州戰事一日不平,我心難安。」
張讓笑著說道:「陛下吉人自有天相,不必為這等小事煩憂,涼州那邊,有的是能人……」
說完這話,張讓一頓,涼州確實有能人,不過劉備、曹操,都是自己的死對頭。
「再有能人,一萬兵馬,能對抗十幾萬叛軍嗎?況且精銳已失……」
漢軍這次覆沒的是前鋒和中軍,其中有兩千禁軍,三千輛運兵車,乃是皇帝的本錢。
剩下的後軍都是各州徵調的地方軍,皇帝不相信他們的戰力。
張讓還在發愁,也不知說什麼好。
忽然,一個小宦官快步跑來。
「陛……陛下,不好了,司徒和虎賁中郎將打起來了。」
「咳!」
皇帝猛咳一聲。
司徒和虎賁中郎將相鬥於宮廷,真是聞所未聞。
等等,他們好像是父子倆。
張讓急拱手:「陛下,我去看看。」
出了德陽殿,來到北宮和南宮之間的大路,張讓見兩人正在纏鬥。
準確說是一個人正毆打另一個人。
「快,把他們拉開。」
禁衛上前,分開二人。
張讓急匆匆上前,查看二人傷勢,崔烈除了衣帽亂了,其餘無事,崔元平倒是一臉傷痕。
「二位,你們一個領銜群臣,一個宿衛宮廷,怎麼就打起來了?」
崔烈怒道:「逆子!逆子!」
說完,便拂袖離去。
張讓趕緊問崔元平,到底發生了何事。
崔元平伸出拇指,拭去嘴邊血跡,沉聲道:「這事怨我,我聽說父親提議放棄涼州,罵他是奸佞,不配當司徒。」
「罵得……好……沒有禮數!」
張讓邊指責邊笑。
「跟咱家來,我給你上點藥。」
見張讓邀請,崔元平道:「不必了,拳腳傷而已,我自己處理就行。」
「來吧!」
張讓拉著崔元平往德陽殿走。
「張常侍,這是陛下寢殿。」
「進來就是!」
崔元平跟上,一起進了寢殿。
「陛下!」
見了皇帝,崔元平躬身拱手。
張讓來到皇帝身邊,把崔烈毆打崔元平之事說了。
皇帝眉毛一松,心情大好,連連點頭道:「崔元平乃是忠直之人,賜座。」
崔元平被皇帝賜座,整個人戰戰兢兢,實在太過於激動。
虎賁中郎將雖然也是個將,但說白了就是禁衛統領,平日裡不參與朝政,也不會被皇帝如此禮遇。
「陛下,你臉色不好。」離近看了一眼皇帝,崔元平急道。
「胡說,陛下好著呢!」張讓急道。
皇帝抬手,打斷張讓道:「元平,最近朕確實憂愁,涼州困局,實在難解。」
崔元平想了想道:「陛下,臣請出戰。」
皇帝看了看崔元平,又看了看張讓,皺著眉問道:「你願出戰?」
「臣願為陛下效死!」
「好好好!」
看崔元平主動請戰,皇帝雖然感動,卻也不會讓他這位禁衛統領指揮作戰。
「你的心意我知道了,我會考慮的。」
崔元平聞言,表情黯然。
「陛下。」
崔元平急道:「臣舉薦一人,可平涼州。」
「誰?」
皇帝有些驚喜。
「劉玄德。」
崔元平一直嫉妒劉備被皇后青睞,雖然舉薦劉備,自己心裡不舒服,但出於公心,還是得說。
皇帝問張讓道:「聽聞平定汝南的黃忠,是劉玄德舉薦的?」
「不錯。」
張讓拱手道:「劉玄德雖然有才,但卻只有二十多歲,資歷尚淺,難以服眾,不如選一老將為主帥,讓劉玄德輔佐,再調集兵馬相助,或許能反敗為勝。」
皇帝點頭道:「正合朕意。」
「崔元平。」
皇帝輕輕一笑道:「你在宮中宿衛,沒有立功的機會,朕任你為西河太守,領并州邊軍突襲涼州,你可願意?」
「臣領命!」崔元平聲音發顫,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回去準備吧。」
崔元平拱手告退。
皇帝起身道:「董卓是一位老將,朕拜為前將軍,讓他為帥,劉備為護羌校尉,做他的副帥。」
「汝南戰事已平,命黃忠星夜兼程,率領南陽精銳過武關,入關中,支援陳倉。」
「再讓雁門太守樂陵,西河太守崔元平,率領邊軍出戰,從北邊突襲叛軍後方。」
張讓急道:「鮮卑也是蠢蠢欲動,并州守軍一旦動了,恐怕并州難保。」
皇帝擺手道:「管不了這麼多了,先把燃眉之急解了再說。」
……
隴西,關隴大道。
沿著渭水,旗幟連綿不斷。
劉備騎馬相迎。
看見黃忠,劉備催馬上前。
「將軍!」
黃忠對劉備急拱手。
「將軍!」
孫夏、劉辟一起拱手。
劉備讚嘆道:「漢升,你這也太厲害了,看旗幟得有幾萬人吧。」
黃忠笑道:「我手握半個南陽,轄下百萬人口,可惜只有五十萬在黃家莊園,即便這樣,十五人出一丁,湊個三萬大軍不難。」
「三萬?還不難?」
劉備差點被黃忠整笑了,要知道朝廷征羌,總共才湊了三萬人,還是全國徵調。
你一個縣令就搞出三萬大軍。
「將軍不用擔心我們吃的多,南陽宿麥早熟,五月已經完成了夏收,糧草我們自帶。」孫夏笑著說道。
劉備傳授給黃忠、孫夏的,是諸葛亮的成熟治理策略,這策略出自秦時徵調制度,並不是種田養兵這麼簡單。
所謂徵調,除了徵兵,還有物資調配。
各莊園上交稅糧,黃忠不可能一一徵收,便會通過免稅的方式,吸引一部分人農閒時從事運輸。
這不僅能增加百姓財富,還能增加運力。
漢武帝時,靠著成熟的調運制度,才得以從容對抗匈奴。
只不過後來土地兼併嚴重,各莊園封閉自守,調運制度也就無法運行了。
如今,黃忠又啟動了這一制度,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南陽正值農閒,男女老少齊上陣,已經通過商洛大道以及渭水,將糧草布置在關中各處糧倉。
南陽兵最起碼三個月內,不用擔心糧食供給。
眾人來到中軍。
董卓早已在轅門外等待。
看見南陽兵的旗幟接天連地,董卓心裡讚嘆,這也許是劉備的疑兵之計,好讓細作們看看,漢軍的援軍如此之多。
劉備領黃忠見董卓,向董卓介紹。
董卓高興不已,笑著說道:「黃將軍,這次帶了多少人啊?」
黃忠拱手道:「三萬。」
董卓按刀,昂首朗聲道:「不錯,這計謀不錯,我看著也是三萬。」
黃忠急問:「什麼計謀。」
「這不是疑兵嗎?」董卓問道。
黃忠笑道:「什麼疑兵啊,我起南陽北部之兵,確實是三萬。」
「呃……」
董卓頓時感覺後背一涼。
南陽連遭黃巾肆虐,怎麼忽然拉出這麼多兵馬。
劉備笑道:「疑兵,好辦法!」
「漢升,讓你的士兵多打造旗幟,旗幟再加兩倍,給叛軍以十萬大軍的感覺。」
「諾!」
董卓倒吸一口涼氣,沒想到手握三萬大軍的黃忠,居然對劉備唯命是從。
要是自己手下那些部將,手握三萬大軍,眼睛還不得長到天靈蓋上去。
進了中軍營帳。
黃忠對諸將一一拱手,眾將知道黃忠不過是一縣令,也不太當回事。
安排座位時。
董卓坐上主位,劉備作為副將坐在次座,而首座的位置,董卓安排黃忠坐上。
「嘶!」
眾將倒吸一口涼氣。
公孫瓚憤然道:「黃忠一個縣令,憑什麼坐在首座?」
曹操猜測,董卓禮遇黃忠,必有緣由,便勸說公孫瓚道:「伯圭,黃將軍日夜兼程,支援我等,坐在首座,理所應當。」
「不錯。」
董卓介紹道:「黃漢升此來,共帶來兵馬三萬,助我對抗叛軍。」
「三萬兵馬?」
那沒問題了。
如今的討羌大軍,只有一萬兵馬,黃忠的兵力超過原本兵馬三倍,不當主帥都委屈他了。
眾將立即換了臉色,對黃忠多有諂媚笑容。
曹操則在思索,南陽去年還內亂不止,怎麼今年就能拉出三萬大軍。
公孫瓚嗤笑一聲道:「三萬大軍算什麼,不過是烏合之眾,咱們還得征糧養他們。」
董卓笑了笑道:「伯圭,你錯了,漢升這次自帶三個月軍糧。」
你他麼有病吧!
公孫瓚心中暗罵,有兵有糧,你不割據一方,在這裡搗什麼亂?弄得我像個愚公一般。
公孫瓚一臉鬱悶,也不再說什麼了。
曹操拱手道:「既然援軍到了,我們便可散布消息,說朝廷傾十萬大軍攻羌,可命援軍多布旗幟,以為疑兵,叛軍自然大亂。」
董卓點頭道:「叛軍雖多,然心不一,聚集久了,定會互相傾軋,此時惑亂人心,正當其時。」
……
武威郡,邊界。
曠野之中,有一漢軍營盤,上書「馬」字。
此時,中軍帳正在飲宴。
得知好兄弟馬騰正領官軍討伐叛軍,韓遂派使者來招降。
使者舉杯道:「將軍若跟我們一同造反,來日攻下長安,將軍便是大司馬。」
「很好。」
馬騰剛剛舉起酒杯,忽然一密探到來,在馬騰耳邊耳語幾句。
「將軍,漢軍十萬援軍到來,雁門太守樂陵,西河太守崔元平,領兵突襲涼州後方。」
馬騰聽完,倏然起身,將酒杯重重扔在地上。
聽見一聲脆響,韓遂的使者疑惑地看著馬騰,不知所措。
馬騰按劍,朗聲道:「我馬騰乃是漢室忠臣,這人居然勸我從逆,實在可恨,將他拉下去斬了,首級送往陳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