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膠州灣(下)
第231章 膠州灣(下)
陳銳隨手拿了個小木棍點在地圖上「從亭口鎮分兵,周君佑,你率二團、三團在西岸下船,步行穿插向西北方向,尋機破敵。」
周君佑眯著眼盯著地圖,「昌邑縣位於濰汶水西側,先在上游渡河,破敵後再行渡河往東。」
陳子鑾提醒道:「留守昌邑縣的敵軍兵力應該不多,關鍵在於搜集船隻,既斷絕援兵,也斷絕退路。」
周君仁眼晴一亮,手掌在地圖上比劃了一下,」「或能全殲—」
平度州的東南側是漩河、白河,西側是膠水,而且幾條河流在亭口鎮匯合,形成了一個面積不小,但相對來說比較封閉的戰場。
「不可能。」陳銳搖頭道:「三千輕騎,不可能不留下人手在膠水守護船隻。」
陳銳轉頭看向周君佑,)「你有方面之權,但破敵後,率軍向東,必要在」
陳銳頓了頓,在心裡算了下時日,「若能順利,明日從大沽河北上,兩日抵亭口鎮,必要在九月初三抵膠水西岸。」
周君佑也在心裡計算,今日是八月二十七日,八月三十日下船,從亭口鎮一路向西北方向穿插,距離昌邑縣約莫百里。
也就是說,三天之內,穿插百里,破敵後搜集船隻,然後再東進數十里,抵達膠水西側。
「來得及。」葉邦榮也在心裡算,「八月三十日開始急行軍,距離昌邑縣十里外修整,九月初二必然能破敵,次日轉而東向。」
「糧食夠不夠?」陳銳問道。
「夠,一日二餐,炒米足夠六日食,而且沿途也能採買。」周君佑肯定的說:「輻重營這次攜帶數千銀兩,調撥一部分過來。」
陳銳點點頭,還是有些不太放心,這是護衛軍第一次遠距離包抄作戰,
沉吟片刻後,陳銳看向閻丁,「你跟著去。」
「是。
「搜集的船隻讓二團、三團先用。」徐渭建議道:「無論多寡,先行進發,最後在亭口鎮匯合。」
「不錯,讓斥候先行。」陳銳點頭贊同,「我率一團、直屬營可以拖後,最好等到九月初二到九月初三才進擊,時間還很寬裕。」
亭口鎮距離汶水縣只有七八十里,而且還有漩河相連。
陳子鑾遲疑了會兒才開口道:「三千輕騎·若是戚元敬所部不敢戰,
大哥只率一團、直屬營,兵力只怕不足。」
一團加直屬營兵力在兩千左右,相對來說的確有些弱。
「不會。」陳銳搖搖頭,「三千輕騎不會全數來攻,且攻昌邑縣要防可能的韃靶援軍,兩個團才能有所保障。」
陳銳不覺得戚繼光會龜縮不出,但即使戚繼光不敢戰,兩千護衛軍對陣三千輕騎,陳銳雖然沒有必勝的把握,但也決計不至於敗北。
「好了,開始吧。」
各個將校紛紛離去,周君佑、樓楠、葉邦榮整軍向北,做出發的準備,
周君仁加派人手去搜集船隻。
輻重營那邊最為忙碌,既要運送至今還沒有完全運送下船的各式軍械,
又要調撥各種物資,忙的不可開交。
徐渭轉頭看著膠州灣,贊道:「實是神來一筆。」
陳銳選擇了膠州灣作為落腳點,在徐渭看來,並不是隨隨便便的,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原因很多,但最讓徐渭讚賞的是從海路北上,避開了沂沂河谷。
沂沂河谷是魯南最重要的一條通道,位於泰沂山脈與五蓮山之間,江淮之地北上魯北以及入魯東:此乃是第一要地。
明初徐達北伐,就是打通了沂沂河谷,方能大軍入魯。
如今明3
工中+
為沂沂河谷的南側已經被賊車、倭寇等眾多勢力覆蓋。
徐渭幾乎可以在腦海中描繪出日後可能的戰局。
護衛軍一部從膠州灣登陸,轉而向西,同時已經拿下海州的護衛軍一部通過沂沂河谷,出營州向東,合軍後沿沂水北上,出現在青州府的腹地。
琢磨了好一會兒,徐渭惋惜的說:「若是能連同海路,那日後萊州與海州、舟山的來往就方便多了,水師能驟然攻天津,襲北直隸腹地。」
「元朝行海運,所以才修建膠萊河,使船隻無需繞過登州,可以節省路程,且登州沿海有山角之險。」老哈解釋道:「我已經詢問過本地長者,也查閱過地方志,當時動工倉促,三年即成,因河窄水淺,行船困難,四年後就被廢棄。」
「十年前,開挖新河,但大活河水量不足,只能建閘控制水位。」老哈饒有興致的說:「實際上河道還是相連的,只是拖沙而行——.」
徐渭回頭看向陳銳,後者摸看下巴的短須,眼神閃煉不定。
「肯定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只怕銀錢也不少。」陳銳有些心動,但也知道這不是小事。
「但好處也不少。」徐渭笑著分析道:「西側有膠山,膠水即從山中出,穿過整個萊州府,大沽河自登州府招遠縣阜山出,西南而下,自麻港入海。」
「加上各條支流—」一旁的陳子鑾也心動了,「護衛軍能以船隻運送兵力至於萊州府各處,甚至能遠達登州北部。」
陳銳沉吟片刻後,「那就要駐有重兵。」
「這倒是。」徐渭點頭贊同,「一旦通航,海船能從萊州府北側出海,
直抵天津,韃必然不會容忍。」
「但也能與登州軍成角之勢。」陳子鑾輕聲道:「且後有海州為盾。」
徐渭試探問道:「此戰之後,問問吳兄?
1
陳子鑾嘴角抽搐了下,吳澤如今忙的那叫一個不可開交,每次回沈家門都要埋怨幾句真是上了當,這輩子都沒這麼操心過。
陳子鑾如今也是軍中核心人物了,又在旅部,所以知道很多關鍵信息—.·此戰之後,護衛軍的重點在海州,已經確定吳澤是主事者。
如果在讓吳澤負責疏通大沽河,只怕真的撐不住了—-就算是牛馬,也不能這麼使喚啊。
「再想想吧。」陳銳不置可否。
「如果要做,那就要儘快。」徐渭提醒了句,,「而且,我雖未見過戚元敬,但觀其信件,只怕有青霞之像。」
陳子鑾咧了咧嘴巴,沈煉在舟山的名聲可不太好,周君佑、樓楠還算是穩重的,但周君仁、司馬等人私下都是破口大罵的。
如今護衛軍諸將心裡都有數,舟山和朝廷明面上沒撕破臉,但實際上已經分道揚了。
不說中低級將校,至少團、營級別的軍官基本上都是站在舟山這邊的—..讓很多人意外的是,其中態度最為堅決的丁邦彥。
原因也很簡單,丁邦彥最清楚雙方那鮮明的對比。
陳銳略為沉默了會兒,他聽得懂徐渭的言外之意。
戚繼光未必會站在舟山這一邊,那疏通大沽河,在膠州灣駐守重兵,那就很有必要了·這是舟山在北地唯一能牢牢握在手中的要點。
萊州府河流縱橫,且膠州灣地勢相對來說比較複雜,韃以重兵壓境也未必攻得下來,更何況後方還有舟山、海州,即使真的守不住,也能撤回來。
但若能守得住,借看膠萊河,萊州府乃至小半個登州府都在護衛軍的勢力範圍之內。
陳銳隨手拿了個小木棍點在地圖上「從亭口鎮分兵,周君佑,你率二團、三團在西岸下船,步行穿插向西北方向,尋機破敵。」
周君佑眯著眼盯著地圖,「昌邑縣位於濰汶水西側,先在上游渡河,破敵後再行渡河往東。」
陳子鑾提醒道:「留守昌邑縣的敵軍兵力應該不多,關鍵在於搜集船隻,既斷絕援兵,也斷絕退路。」
周君仁眼晴一亮,手掌在地圖上比劃了一下,」「或能全殲—」
平度州的東南側是漩河、白河,西側是膠水,而且幾條河流在亭口鎮匯合,形成了一個面積不小,但相對來說比較封閉的戰場。
「不可能。」陳銳搖頭道:「三千輕騎,不可能不留下人手在膠水守護船隻。」
陳銳轉頭看向周君佑,)「你有方面之權,但破敵後,率軍向東,必要在」
陳銳頓了頓,在心裡算了下時日,「若能順利,明日從大沽河北上,兩日抵亭口鎮,必要在九月初三抵膠水西岸。」
周君佑也在心裡計算,今日是八月二十七日,八月三十日下船,從亭口鎮一路向西北方向穿插,距離昌邑縣約莫百里。
也就是說,三天之內,穿插百里,破敵後搜集船隻,然後再東進數十里,抵達膠水西側。
「來得及。」葉邦榮也在心裡算,「八月三十日開始急行軍,距離昌邑縣十里外修整,九月初二必然能破敵,次日轉而東向。」
「糧食夠不夠?」陳銳問道。
「夠,一日二餐,炒米足夠六日食,而且沿途也能採買。」周君佑肯定的說:「輻重營這次攜帶數千銀兩,調撥一部分過來。」
陳銳點點頭,還是有些不太放心,這是護衛軍第一次遠距離包抄作戰,
沉吟片刻後,陳銳看向閻丁,「你跟著去。」
「是。
「搜集的船隻讓二團、三團先用。」徐渭建議道:「無論多寡,先行進發,最後在亭口鎮匯合。」
「不錯,讓斥候先行。」陳銳點頭贊同,「我率一團、直屬營可以拖後,最好等到九月初二到九月初三才進擊,時間還很寬裕。」
亭口鎮距離汶水縣只有七八十里,而且還有漩河相連。
陳子鑾遲疑了會兒才開口道:「三千輕騎·若是戚元敬所部不敢戰,
大哥只率一團、直屬營,兵力只怕不足。」
一團加直屬營兵力在兩千左右,相對來說的確有些弱。
「不會。」陳銳搖搖頭,「三千輕騎不會全數來攻,且攻昌邑縣要防可能的韃靶援軍,兩個團才能有所保障。」
陳銳不覺得戚繼光會龜縮不出,但即使戚繼光不敢戰,兩千護衛軍對陣三千輕騎,陳銳雖然沒有必勝的把握,但也決計不至於敗北。
「好了,開始吧。」
各個將校紛紛離去,周君佑、樓楠、葉邦榮整軍向北,做出發的準備,
周君仁加派人手去搜集船隻。
輻重營那邊最為忙碌,既要運送至今還沒有完全運送下船的各式軍械,
又要調撥各種物資,忙的不可開交。
徐渭轉頭看著膠州灣,贊道:「實是神來一筆。」
陳銳選擇了膠州灣作為落腳點,在徐渭看來,並不是隨隨便便的,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原因很多,但最讓徐渭讚賞的是從海路北上,避開了沂沂河谷。
沂沂河谷是魯南最重要的一條通道,位於泰沂山脈與五蓮山之間,江淮之地北上魯北以及入魯東:此乃是第一要地。
明初徐達北伐,就是打通了沂沂河谷,方能大軍入魯。
如今明3
工中+
為沂沂河谷的南側已經被賊車、倭寇等眾多勢力覆蓋。
徐渭幾乎可以在腦海中描繪出日後可能的戰局。
護衛軍一部從膠州灣登陸,轉而向西,同時已經拿下海州的護衛軍一部通過沂沂河谷,出營州向東,合軍後沿沂水北上,出現在青州府的腹地。
琢磨了好一會兒,徐渭惋惜的說:「若是能連同海路,那日後萊州與海州、舟山的來往就方便多了,水師能驟然攻天津,襲北直隸腹地。」
「元朝行海運,所以才修建膠萊河,使船隻無需繞過登州,可以節省路程,且登州沿海有山角之險。」老哈解釋道:「我已經詢問過本地長者,也查閱過地方志,當時動工倉促,三年即成,因河窄水淺,行船困難,四年後就被廢棄。」
「十年前,開挖新河,但大活河水量不足,只能建閘控制水位。」老哈饒有興致的說:「實際上河道還是相連的,只是拖沙而行——.」
徐渭回頭看向陳銳,後者摸看下巴的短須,眼神閃煉不定。
「肯定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只怕銀錢也不少。」陳銳有些心動,但也知道這不是小事。
「但好處也不少。」徐渭笑著分析道:「西側有膠山,膠水即從山中出,穿過整個萊州府,大沽河自登州府招遠縣阜山出,西南而下,自麻港入海。」
「加上各條支流—」一旁的陳子鑾也心動了,「護衛軍能以船隻運送兵力至於萊州府各處,甚至能遠達登州北部。」
陳銳沉吟片刻後,「那就要駐有重兵。」
「這倒是。」徐渭點頭贊同,「一旦通航,海船能從萊州府北側出海,
直抵天津,韃必然不會容忍。」
「但也能與登州軍成角之勢。」陳子鑾輕聲道:「且後有海州為盾。」
徐渭試探問道:「此戰之後,問問吳兄?
1
陳子鑾嘴角抽搐了下,吳澤如今忙的那叫一個不可開交,每次回沈家門都要埋怨幾句真是上了當,這輩子都沒這麼操心過。
陳子鑾如今也是軍中核心人物了,又在旅部,所以知道很多關鍵信息—.·此戰之後,護衛軍的重點在海州,已經確定吳澤是主事者。
如果在讓吳澤負責疏通大沽河,只怕真的撐不住了—-就算是牛馬,也不能這麼使喚啊。
「再想想吧。」陳銳不置可否。
「如果要做,那就要儘快。」徐渭提醒了句,,「而且,我雖未見過戚元敬,但觀其信件,只怕有青霞之像。」
陳子鑾咧了咧嘴巴,沈煉在舟山的名聲可不太好,周君佑、樓楠還算是穩重的,但周君仁、司馬等人私下都是破口大罵的。
如今護衛軍諸將心裡都有數,舟山和朝廷明面上沒撕破臉,但實際上已經分道揚了。
不說中低級將校,至少團、營級別的軍官基本上都是站在舟山這邊的—..讓很多人意外的是,其中態度最為堅決的丁邦彥。
原因也很簡單,丁邦彥最清楚雙方那鮮明的對比。
陳銳略為沉默了會兒,他聽得懂徐渭的言外之意。
戚繼光未必會站在舟山這一邊,那疏通大沽河,在膠州灣駐守重兵,那就很有必要了·這是舟山在北地唯一能牢牢握在手中的要點。
萊州府河流縱橫,且膠州灣地勢相對來說比較複雜,韃以重兵壓境也未必攻得下來,更何況後方還有舟山、海州,即使真的守不住,也能撤回來。
但若能守得住,借看膠萊河,萊州府乃至小半個登州府都在護衛軍的勢力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