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沈坤
第226章 沈坤
八月二十二日。
淮安府清河縣。
自從去歲韃破淮東,又有洪澤湖決堤,繁華一時的清江浦已然淪為廢墟。
南北運河、黃河、淮河匯集的清河縣與對岸的烏頭鎮取而代之。
雖然如今南北對立,大戰連連,但南北運河依舊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使清河縣並不顯得頹敗。
縣城以東五六里處,一處軍營依河而立,營中士卒正在奮力操練。
一位中年文士笑著問剛剛趕到的吳百朋,「惟錫兄,較之舟山何如?」
吳百朋笑了笑卻沒有回答,邊上一位似有文華之氣卻身披軟申的中年人搖頭道:「護衛軍出征杭州,於蕭山碼頭一香大潰兩百倭寇,後進擊追擊,無所不勝,不能比,遠不能比。」
「十洲公過謙了。」吳百朋並沒有否認。
富安鎮中,吳百朋雖未見戰事,但眼見護衛軍士卒進退如一,號令森嚴,由小見大,當知護衛軍威名並不是憑空而來。
這位身披軟申的中年人即嘉靖二十年狀元沈坤,邊上的中年人是散盡家財買糧的阮淳。
而正在操練的士卒就是所謂的「狀元軍」
沈坤並沒有再說什麼,只是專注的盯著士卒操練,一直到操練完畢,才請吳百朋在營房內坐定。
「沈某知曉惟錫來意。」沈坤延手請茶,「但此事不可輕定。」
吳百朋贊同的點頭,「一旦出兵,勝負難料,不可輕忽。」
「雖舟山贈糧米、軍械,但軍中皆沈某鄉梓子弟。」沈坤眯著眼打量看吳百朋的神色。
說起來沈坤是有些不太要臉的,當日陳銳承諾輸糧米,而且後來還贈送舟山都缺的軍械,無非就是為了指望狀元軍能夠牽制淮東的賊軍,減輕山東的壓力。
雖然不是沈坤承諾的,而是吳百朋應下的,但畢竟沈坤收了糧米,又收了軍械,現在卻有些猶豫。
「如今韃靶漢軍萬戶李率軍進逼大清河,已然開戰多日。」吳百朋輕聲道:「徐州昨日傳來軍報,倪泰遣斥候北上,探得白蓮教首趙全率軍已抵東平州。」
「山東副總兵戚繼光出兵萊州,停駐在平度州一帶。」
沈坤眯著眼想了會兒,才說:「趙全還真是衝著兗州府東側來的。」
「晚輩知曉十洲公所慮。」吳百朋徑直道:,「其一,出兵北上,若是倭寇來襲,只怕肆虐各地。」
沈坤微微點頭,如今狀元軍已經擴軍到三千了,但要北上牽制賊軍,至少要出兵兩千,那防禦上就難免不足。
出兵之後,後方老巢被襲,這是很可能出現的—因為盤踞在淮安府東北側的賊軍不止一支。
如今至少可以確定有兩支,一支是在充州府與淮安府的交界處的羽山周邊,主要是以亂兵、暴民為主,多有頭裹白幣者,應該就是白蓮教控制的賊軍。
另一支是盤踞在淮安府東北側的海州,部分在郁淵島,主要是倭寇。
一旦倭寇來襲,整個淮安府南部,除了基本上不了陣的大河衛的士卒之外,只有狀元軍還算有些戰力了。
吳百朋輕聲道:「成國公如今駐軍雕寧但已遣江北游擊李遂率兩千士卒東來,駐軍安東縣。」
「李遂啊。」沈坤臉上露出笑容。
李遂乃淮安衛指揮使,去歲參加了魚台一戰,淮東大敗後收拾殘局,整頓潰兵,收容六千士卒,奠定了淮東軍重建的基礎,在軍中頗有威望。
兩千士卒北上,留一千士卒守御清河、草灣。」吳百朋試探問道。
看沈坤沉吟不語,吳百朋苦笑道:「十洲公只怕是疑心舟山未必會出兵山東吧?」
「是啊。」沈坤臉上的笑容也顯得苦澀,「舟山欲出兵山東,此事已然遍傳江南江北,山東巡撫王民應擁兩萬餘大軍,又有山東副總兵戚繼光在後—.」
沈坤的話說的有些影影綽綽,但吳百朋也出仕了四年了,這種官場話也聽得懂。
沈坤的話有兩層意思,其一是懷疑護衛軍會不會北上,雖然杭州一戰展現了強大的戰力,但對手是倭寇,而北上卻是面對。
其二是懷疑陳銳是欲藉此邀名。
如果護衛軍北上山東,那必然震驚天下...-這是明廷南遷之後,第一支北上的軍隊。
無論勝負如何,都必然讓陳銳聲名大振。
說得再陰暗一點,陳銳只需要率領護衛軍在萊州、登州轉一圈,就能獲得很高的名望.這樣的買賣,實在是很賺的。
而另一方面,沈坤也知道,這次攻打山東的主要是以北地漢軍為主,戰力不算強,山東擁兵數萬,未必會敗北,護衛軍數千兵力能有什麼用。
所以陳銳的用意,很值得懷疑。
「我相信他。」吳百朋只沉默了很短時間就開口道:「若是十洲公親見其一面,亦會信之。」
『此人鋒銳如出鞘利劍,神色不改卻暗中洶湧,胸懷大志,非尋常人物?
沈坤笑了笑沒有開口說什麼,能高中狀元,能在丁憂時候組建狀元軍,
他自己也非尋常人物,自然不會被吳百朋這番話說動。
吳百朋也知道這一點,接著說:、「其一,這些時日晚輩送了六封信來清河縣,每一封都提及山東戰事。」
「是。」沈坤點點頭。
「十洲公以為我是從徐州,從朝中兵部得知這些戰報的嗎?」吳百朋的話中不乏嘲諷之意,「每一份戰報,都是舟山送來的。」
「什麼?」沈坤大為意外。
沈坤張了張嘴巴,但最終沒能問出口。
原本以為吳百朋的消息都是來源於徐州,來源於兵部,但沒想到卻是舟山。
沈坤本是東南名士,又因組建狀元軍而名聲大噪,消息不算閉塞,早就看清楚如今局勢。
說白了,至少在江北,明軍牢守徐州、淮安府一帶,依託淮河、黃河而守,實際上已經將山東視為棄子。
而偏偏有人卻挺身而出,欲北上擊胡..雖然不知道陳銳其人到底是什麼心思,但如此鮮明的對比,讓沈坤無言以對。
八月二十二日。
淮安府清河縣。
自從去歲韃破淮東,又有洪澤湖決堤,繁華一時的清江浦已然淪為廢墟。
南北運河、黃河、淮河匯集的清河縣與對岸的烏頭鎮取而代之。
雖然如今南北對立,大戰連連,但南北運河依舊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使清河縣並不顯得頹敗。
縣城以東五六里處,一處軍營依河而立,營中士卒正在奮力操練。
一位中年文士笑著問剛剛趕到的吳百朋,「惟錫兄,較之舟山何如?」
吳百朋笑了笑卻沒有回答,邊上一位似有文華之氣卻身披軟申的中年人搖頭道:「護衛軍出征杭州,於蕭山碼頭一香大潰兩百倭寇,後進擊追擊,無所不勝,不能比,遠不能比。」
「十洲公過謙了。」吳百朋並沒有否認。
富安鎮中,吳百朋雖未見戰事,但眼見護衛軍士卒進退如一,號令森嚴,由小見大,當知護衛軍威名並不是憑空而來。
這位身披軟申的中年人即嘉靖二十年狀元沈坤,邊上的中年人是散盡家財買糧的阮淳。
而正在操練的士卒就是所謂的「狀元軍」
沈坤並沒有再說什麼,只是專注的盯著士卒操練,一直到操練完畢,才請吳百朋在營房內坐定。
「沈某知曉惟錫來意。」沈坤延手請茶,「但此事不可輕定。」
吳百朋贊同的點頭,「一旦出兵,勝負難料,不可輕忽。」
「雖舟山贈糧米、軍械,但軍中皆沈某鄉梓子弟。」沈坤眯著眼打量看吳百朋的神色。
說起來沈坤是有些不太要臉的,當日陳銳承諾輸糧米,而且後來還贈送舟山都缺的軍械,無非就是為了指望狀元軍能夠牽制淮東的賊軍,減輕山東的壓力。
雖然不是沈坤承諾的,而是吳百朋應下的,但畢竟沈坤收了糧米,又收了軍械,現在卻有些猶豫。
「如今韃靶漢軍萬戶李率軍進逼大清河,已然開戰多日。」吳百朋輕聲道:「徐州昨日傳來軍報,倪泰遣斥候北上,探得白蓮教首趙全率軍已抵東平州。」
「山東副總兵戚繼光出兵萊州,停駐在平度州一帶。」
沈坤眯著眼想了會兒,才說:「趙全還真是衝著兗州府東側來的。」
「晚輩知曉十洲公所慮。」吳百朋徑直道:,「其一,出兵北上,若是倭寇來襲,只怕肆虐各地。」
沈坤微微點頭,如今狀元軍已經擴軍到三千了,但要北上牽制賊軍,至少要出兵兩千,那防禦上就難免不足。
出兵之後,後方老巢被襲,這是很可能出現的—因為盤踞在淮安府東北側的賊軍不止一支。
如今至少可以確定有兩支,一支是在充州府與淮安府的交界處的羽山周邊,主要是以亂兵、暴民為主,多有頭裹白幣者,應該就是白蓮教控制的賊軍。
另一支是盤踞在淮安府東北側的海州,部分在郁淵島,主要是倭寇。
一旦倭寇來襲,整個淮安府南部,除了基本上不了陣的大河衛的士卒之外,只有狀元軍還算有些戰力了。
吳百朋輕聲道:「成國公如今駐軍雕寧但已遣江北游擊李遂率兩千士卒東來,駐軍安東縣。」
「李遂啊。」沈坤臉上露出笑容。
李遂乃淮安衛指揮使,去歲參加了魚台一戰,淮東大敗後收拾殘局,整頓潰兵,收容六千士卒,奠定了淮東軍重建的基礎,在軍中頗有威望。
兩千士卒北上,留一千士卒守御清河、草灣。」吳百朋試探問道。
看沈坤沉吟不語,吳百朋苦笑道:「十洲公只怕是疑心舟山未必會出兵山東吧?」
「是啊。」沈坤臉上的笑容也顯得苦澀,「舟山欲出兵山東,此事已然遍傳江南江北,山東巡撫王民應擁兩萬餘大軍,又有山東副總兵戚繼光在後—.」
沈坤的話說的有些影影綽綽,但吳百朋也出仕了四年了,這種官場話也聽得懂。
沈坤的話有兩層意思,其一是懷疑護衛軍會不會北上,雖然杭州一戰展現了強大的戰力,但對手是倭寇,而北上卻是面對。
其二是懷疑陳銳是欲藉此邀名。
如果護衛軍北上山東,那必然震驚天下...-這是明廷南遷之後,第一支北上的軍隊。
無論勝負如何,都必然讓陳銳聲名大振。
說得再陰暗一點,陳銳只需要率領護衛軍在萊州、登州轉一圈,就能獲得很高的名望.這樣的買賣,實在是很賺的。
而另一方面,沈坤也知道,這次攻打山東的主要是以北地漢軍為主,戰力不算強,山東擁兵數萬,未必會敗北,護衛軍數千兵力能有什麼用。
所以陳銳的用意,很值得懷疑。
「我相信他。」吳百朋只沉默了很短時間就開口道:「若是十洲公親見其一面,亦會信之。」
『此人鋒銳如出鞘利劍,神色不改卻暗中洶湧,胸懷大志,非尋常人物?
沈坤笑了笑沒有開口說什麼,能高中狀元,能在丁憂時候組建狀元軍,
他自己也非尋常人物,自然不會被吳百朋這番話說動。
吳百朋也知道這一點,接著說:、「其一,這些時日晚輩送了六封信來清河縣,每一封都提及山東戰事。」
「是。」沈坤點點頭。
「十洲公以為我是從徐州,從朝中兵部得知這些戰報的嗎?」吳百朋的話中不乏嘲諷之意,「每一份戰報,都是舟山送來的。」
「什麼?」沈坤大為意外。
沈坤張了張嘴巴,但最終沒能問出口。
原本以為吳百朋的消息都是來源於徐州,來源於兵部,但沒想到卻是舟山。
沈坤本是東南名士,又因組建狀元軍而名聲大噪,消息不算閉塞,早就看清楚如今局勢。
說白了,至少在江北,明軍牢守徐州、淮安府一帶,依託淮河、黃河而守,實際上已經將山東視為棄子。
而偏偏有人卻挺身而出,欲北上擊胡..雖然不知道陳銳其人到底是什麼心思,但如此鮮明的對比,讓沈坤無言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