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膝蓋無辜中箭
第208章 膝蓋無辜中箭
陳銳不再將揚州的事放在心裡,舟山上下開始享受這趟抄家之旅帶來的無數好處。
但這件事的影響力卻遍及了半個天下,有人冷眼旁觀,有人背後叱罵,
有人憂心,也有人高聲叫好。
而南京城內更是熱鬧非凡,雖然沒有科道言官上書彈劾定海中所,但各種小道消息是漫天飛,真真假假令人難以分辨。
最搞笑的是,兵部還真的收到了浙江海道副使丁湛,以及江北巡按御史吳百朋的請功奏摺。
丁湛那是主要是留個日後好相見,他很快就要致仕了,以後不管是與揚州鹽商還是與舟山都沒什麼往來。
而沈束之所以請丁湛上書,是因為畢竟臨海三衛名義上是受海道副使所轄的。
在杭州一戰中,丁湛不僅恐懼於護衛軍的戰力,更恐懼於舟山的將來—
—所以應了下來。
而吳百朋卻是堂堂正正,一方面受護衛軍欲北上山東所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舟山給的太多了。
直接送來了三千石米,以及部分軍械,足夠狀元軍大半年所用了—----沈坤因為是狀元出身,所以組建的鄉勇軍被稱為「狀元軍」。
舟山遣送糧米軍械來援,這事兒是瞞不過去的,吳百朋甚至準備在山東戰事中插上一手了,乾脆這時候擺明了態度。
而此時此刻,整個南京城內最為窘迫的卻是沈煉。
哎,無辜膝蓋中了一箭。
錦衣衛衙門內,沈煉只能低著頭盯著地面,耳邊還隱隱傳來門外的叫罵聲,邊上的陸炳神色也頗為古怪,強忍著沒笑出來。
用後世的話說,沈煉現在簡直就是嘩了狗,這事兒也能砸到我頭上?
舟山的破事,居然能牽連到我?
雖南遷南京,但陸炳更受嘉靖帝信重,畢竟已經前後兩次救駕了。
而敢堵在錦衣衛衙門外高聲叫罵的,自然不是一般人。
「李子實雖是狀元出身,但向來不以氣凌人。」陸炳輕笑道:「如今堵在門外,如之奈何?」
沈煉陰著臉,舉手斟了杯酒,一飲而盡後罵道:「實是無妄之災!」
堵門的是翰林院侍讀學士兼裕王府講官,官居禮部左侍郎的李春芳。
這位狀元郎在歷史上是著名的青詞宰相,但在這一世卻是性情大改,
去年淮東大敗後,嚴世蕃掘開洪澤湖大堤,使李春芳鄉梓興化縣淪為水澤···-李春芳是堵看嚴府大門破口大罵。
對於李春芳的舉動,從嘉靖帝以下,無人有異議----」-人家老家都被淹了,罵幾句,那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再說了,人家堵在你家門口罵,又沒堵在內閣門口。
而這次,堵著錦衣衛衙門破口大罵,更是理所應當-—---被抄家滅門的泰州徐家,是李春芳的母族、妻族,甚至徐泛還是他未來的親家。
只不過杭州一戰,護衛軍的敢戰以及陳銳的「跋扈」擺在那兒了,李春芳哪裡敢跑到舟山當著面罵?
再加上朝中對這件事的態度很有保留,畢竟揚州鹽商也不是什麼好玩意,而舟山也是占了理的。
所以,沈煉成為了靶子。
誰都知道沈煉、沈束是被陳銳從京師一路帶回東南的,這關係是槓槓的,而沈束不在南京,所以只剩下沈煉了,
而沈煉本人卻是心裡苦楚無人述,他自個兒是心裡有數的,自從自己建言推行曬鹽法之後,與舟山的關係也就是沒撕破臉而已了。
年初沈束初去舟山,基本上五六日就會來一封信,之後一個月也有三四封信,而自那之後,再也沒有來信了。
沈煉還特地問過,傳去舟山的邸報,基本上都是陶承學抄送去的-----原本是沈煉的事。
就現在這關係,李春芳居然罵到我頭上--·-這讓沈煉如何不覺得委屈?
但偏偏這事兒又不能攤開說,沈煉及其長子的性命都是陳銳救下的,卻在背後掘人根基·.·
陸炳打量著沈煉,心裡倒是覺得無所謂,他覺得沈煉有些危言聳聽,就算陳銳練兵有方,也不過千餘兵力,龜縮一島而已。
就在這時候,門外的罵聲停了下來,陸炳覺得有些奇怪,這才罵了兩刻鐘-··-去年李春芳堵在嚴府門口罵了一個多時辰呢。
片刻後有人回報,陸炳咂咂嘴,沈煉神色也是古怪,嚴世蕃到了。
也不知道嚴世番是真的來錦衣衛衙門有事,還是聽說了李春芳堵門才特地趕來的,反正一到就對著李春芳一頓狂噴。
「這是說哪裡話?」嚴世蕃陰的笑道:「明明是因倭患遭難,說起來陳銳是替他們報仇——..你還不去信舟山!」
「對了,多備些厚禮!」
「畢竟既是母族,又是妻族———.—哈哈哈!」
嚴世蕃的仇家多著呢,其中絕不可能有迴旋餘地的只有兩股勢力,其一是舟山陳銳,其二就是揚州鹽商。
現在兩邊鬧到這個地步..--嚴世蕃聽到消息的時候笑得直打跌。
陳銳這廝,果然是個不肯吃虧的,忍了半個月突然出手,抄家滅族啊!
邊上一個來助拳的官員嘆道:「徐公樂善好施,向來名望甚高————
『那是商賈。」嚴世蕃嘿嘿笑道:「士農工商,難登大雅之堂。」
李春芳身材碩長,膚色白皙,相貌堂堂,如今面目掙獰,雙目赤紅,咬著牙盯著嚴世蕃,「你不怕兩淮鹽場生變嗎?」
開玩笑,所謂的株連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除了徐泛的岳家之外,母族、妻族被一網打盡-—---換句話說,李春芳九族已去四族多了。
嚴世蕃冷笑道:「兩淮鹽場生變,又有倭寇侵襲嗎?」
「畢竟定海衛扞衛海疆,說不定又要遣軍進擊了。」
「當然了,定海衛隸屬浙江指揮使,不應越界。」嚴世蕃看似好心的提醒道:「真若是兩淮鹽場生變,那也只能請上命,使吳淞參將轉江北參將了。」
如今吳淞只有一位參將,那就是駐守崇明的徐唯學。
陳銳還真不能算是倭寇,而徐唯學雖然如今有官身,但以前的的確確是倭寇。
陳銳不再將揚州的事放在心裡,舟山上下開始享受這趟抄家之旅帶來的無數好處。
但這件事的影響力卻遍及了半個天下,有人冷眼旁觀,有人背後叱罵,
有人憂心,也有人高聲叫好。
而南京城內更是熱鬧非凡,雖然沒有科道言官上書彈劾定海中所,但各種小道消息是漫天飛,真真假假令人難以分辨。
最搞笑的是,兵部還真的收到了浙江海道副使丁湛,以及江北巡按御史吳百朋的請功奏摺。
丁湛那是主要是留個日後好相見,他很快就要致仕了,以後不管是與揚州鹽商還是與舟山都沒什麼往來。
而沈束之所以請丁湛上書,是因為畢竟臨海三衛名義上是受海道副使所轄的。
在杭州一戰中,丁湛不僅恐懼於護衛軍的戰力,更恐懼於舟山的將來—
—所以應了下來。
而吳百朋卻是堂堂正正,一方面受護衛軍欲北上山東所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舟山給的太多了。
直接送來了三千石米,以及部分軍械,足夠狀元軍大半年所用了—----沈坤因為是狀元出身,所以組建的鄉勇軍被稱為「狀元軍」。
舟山遣送糧米軍械來援,這事兒是瞞不過去的,吳百朋甚至準備在山東戰事中插上一手了,乾脆這時候擺明了態度。
而此時此刻,整個南京城內最為窘迫的卻是沈煉。
哎,無辜膝蓋中了一箭。
錦衣衛衙門內,沈煉只能低著頭盯著地面,耳邊還隱隱傳來門外的叫罵聲,邊上的陸炳神色也頗為古怪,強忍著沒笑出來。
用後世的話說,沈煉現在簡直就是嘩了狗,這事兒也能砸到我頭上?
舟山的破事,居然能牽連到我?
雖南遷南京,但陸炳更受嘉靖帝信重,畢竟已經前後兩次救駕了。
而敢堵在錦衣衛衙門外高聲叫罵的,自然不是一般人。
「李子實雖是狀元出身,但向來不以氣凌人。」陸炳輕笑道:「如今堵在門外,如之奈何?」
沈煉陰著臉,舉手斟了杯酒,一飲而盡後罵道:「實是無妄之災!」
堵門的是翰林院侍讀學士兼裕王府講官,官居禮部左侍郎的李春芳。
這位狀元郎在歷史上是著名的青詞宰相,但在這一世卻是性情大改,
去年淮東大敗後,嚴世蕃掘開洪澤湖大堤,使李春芳鄉梓興化縣淪為水澤···-李春芳是堵看嚴府大門破口大罵。
對於李春芳的舉動,從嘉靖帝以下,無人有異議----」-人家老家都被淹了,罵幾句,那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再說了,人家堵在你家門口罵,又沒堵在內閣門口。
而這次,堵著錦衣衛衙門破口大罵,更是理所應當-—---被抄家滅門的泰州徐家,是李春芳的母族、妻族,甚至徐泛還是他未來的親家。
只不過杭州一戰,護衛軍的敢戰以及陳銳的「跋扈」擺在那兒了,李春芳哪裡敢跑到舟山當著面罵?
再加上朝中對這件事的態度很有保留,畢竟揚州鹽商也不是什麼好玩意,而舟山也是占了理的。
所以,沈煉成為了靶子。
誰都知道沈煉、沈束是被陳銳從京師一路帶回東南的,這關係是槓槓的,而沈束不在南京,所以只剩下沈煉了,
而沈煉本人卻是心裡苦楚無人述,他自個兒是心裡有數的,自從自己建言推行曬鹽法之後,與舟山的關係也就是沒撕破臉而已了。
年初沈束初去舟山,基本上五六日就會來一封信,之後一個月也有三四封信,而自那之後,再也沒有來信了。
沈煉還特地問過,傳去舟山的邸報,基本上都是陶承學抄送去的-----原本是沈煉的事。
就現在這關係,李春芳居然罵到我頭上--·-這讓沈煉如何不覺得委屈?
但偏偏這事兒又不能攤開說,沈煉及其長子的性命都是陳銳救下的,卻在背後掘人根基·.·
陸炳打量著沈煉,心裡倒是覺得無所謂,他覺得沈煉有些危言聳聽,就算陳銳練兵有方,也不過千餘兵力,龜縮一島而已。
就在這時候,門外的罵聲停了下來,陸炳覺得有些奇怪,這才罵了兩刻鐘-··-去年李春芳堵在嚴府門口罵了一個多時辰呢。
片刻後有人回報,陸炳咂咂嘴,沈煉神色也是古怪,嚴世蕃到了。
也不知道嚴世番是真的來錦衣衛衙門有事,還是聽說了李春芳堵門才特地趕來的,反正一到就對著李春芳一頓狂噴。
「這是說哪裡話?」嚴世蕃陰的笑道:「明明是因倭患遭難,說起來陳銳是替他們報仇——..你還不去信舟山!」
「對了,多備些厚禮!」
「畢竟既是母族,又是妻族———.—哈哈哈!」
嚴世蕃的仇家多著呢,其中絕不可能有迴旋餘地的只有兩股勢力,其一是舟山陳銳,其二就是揚州鹽商。
現在兩邊鬧到這個地步..--嚴世蕃聽到消息的時候笑得直打跌。
陳銳這廝,果然是個不肯吃虧的,忍了半個月突然出手,抄家滅族啊!
邊上一個來助拳的官員嘆道:「徐公樂善好施,向來名望甚高————
『那是商賈。」嚴世蕃嘿嘿笑道:「士農工商,難登大雅之堂。」
李春芳身材碩長,膚色白皙,相貌堂堂,如今面目掙獰,雙目赤紅,咬著牙盯著嚴世蕃,「你不怕兩淮鹽場生變嗎?」
開玩笑,所謂的株連九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除了徐泛的岳家之外,母族、妻族被一網打盡-—---換句話說,李春芳九族已去四族多了。
嚴世蕃冷笑道:「兩淮鹽場生變,又有倭寇侵襲嗎?」
「畢竟定海衛扞衛海疆,說不定又要遣軍進擊了。」
「當然了,定海衛隸屬浙江指揮使,不應越界。」嚴世蕃看似好心的提醒道:「真若是兩淮鹽場生變,那也只能請上命,使吳淞參將轉江北參將了。」
如今吳淞只有一位參將,那就是駐守崇明的徐唯學。
陳銳還真不能算是倭寇,而徐唯學雖然如今有官身,但以前的的確確是倭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