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創造歷史的場刊高分
首映式的第二天,陳鋒頭一回感覺到什麼叫做冰火兩重天。
歐美的電影雜誌,將他的新作品都夸出花了。
坎城官方場刊《銀幕》評分:3.5。
這絕對是高分。
千禧年以來所有參加坎城電影節的影片中,場刊評分排名第一。
《首映》雜誌稱讚陳鋒的新作,是近年來的最佳影片。
《好萊塢報導》:影片通過長鏡頭、隱喻等手法,生動展現了社會底層的生活狀態和上流社會的冷漠,氣味符號的使用增強了影片的象徵意義,難得一遇的佳作。
《電影筆記》:犀利的社會批判、層次分明的敘事結構和深刻的人性挖掘,創造了一部極具現實意義的電影。
衛報評論:精妙的劇本與層層遞進的衝突,複雜的角色與多層次的情感,符號隱喻與現實的交織,成功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貧富差距。
甚至有電影雜誌主編親自撰寫專欄:《寄生蟲》不僅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港島電影,而且從今往後都將是港島電影史上最好的電影。
這麼高的評價,讓陳鋒都有點不好意思了。
雖然他一直都很自信,但還沒有狂妄地認為自己就是最好的導演。
每天看這些歐美影評分析,他都忍不住要飄飄然起來。
有些影評人在撰寫專欄的時候,毫不掩飾地宣稱,金棕櫚必然屬於這部電影。
看著一篇篇誇獎自己的影評,陳鋒要說一點都不得意,那是不可能的。
但別忘了,歐洲三大獎一直都有大熱必死的習慣。
很多評分高的電影,最終並沒有獲得足夠分量的獎項。
場刊打分者是專業影評人,看待電影的角度與獎項的評委並不一樣。
而且這一次的評委主席是王佳衛。
從藝術風格來說,他顯然不太喜歡這類影片。
雖然他和陳鋒是同胞,可恰恰因為這個原因,有可能產生避嫌的心理。
如果這樣的話,那可真是倒了大霉。
陳鋒現在對獲獎有著很強烈的信心,但拿什麼獎項就不好說了。
金棕櫚,肯定是第一目標。
不過,拿到其他的大獎也可以接受。
相比於在坎城的暴火,《寄生蟲》在港島的票房只能用慘澹來形容。
首日票房46萬港幣,完全低於陳鋒的預料。
他以為自己這部電影,第一天的票房怎麼著也能破百萬。
可現實,卻讓他心裡一片冰涼。
這麼低的票房,完全用不著指望收回成本。
港島電影一般放映一個月就下線,但第一周的排片是最高的。
而在第一周當中,首日票房往往是最關鍵的指標。
就目前的票房來看,估計到了第二周還會懸崖下跌。
陳鋒自己估算了一下,《寄生蟲》在港島的票房能突破千萬就謝天謝地了。
一千萬的話,片方只能拿走400萬,這裡面還包括了英皇的發行費。
扣掉所有費用後,天河影視最多能到帳300萬。
這點錢夠幹什麼的?
三千萬的投資,票房分成三百萬,簡直是恥辱。
幸虧,池曉擰帶來了好消息。
電影首映之後,全球各地片商的購買意願明顯上漲。
日本片商出價50萬美元,東南亞片商給的打包價是80萬美元。
令人驚喜的是,向來小氣摳門的韓國片商居然也出價到了50萬美元。
他們對這部電影相當看好,認為其中的內容也反映了韓國的現狀,擁有一定的觀影基礎。
歐洲片商給出的價格是100萬美元,還有南美片商出價15萬美元。
只有北美的片商,沒什麼動靜。
前兩天哈維韋恩斯坦的500萬美元報價,讓其他北美片商都望而卻步。
從各地片商的報價來看,《寄生蟲》收回成本問題不大。
除去北美地區之外,版權總價已經將近3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2400萬。
再加上港台兩地的票房分成,大致能打平3000萬人民幣的製片成本。
而且,海外版權價格應該還能繼續談。
樂觀估計,已經可以看到盈利的前景了。
這也讓陳鋒的心裡放下了一塊大石頭,渾身輕鬆了許多。
最近兩天,臉上恢復了笑容。
好消息不止這一個,《寄生蟲》在港島的票房第二天也呈現出逆勢而上的跡象。
第一天的票房46萬,第二天這個數字就漲到了83萬。
上座率明顯提升,讓發行方英皇娛樂都有些意外。
他們立刻派人進行了隨機調查,那些看過《寄生蟲》的觀眾對這部影片的評價都很高,也願意將這部片子介紹給周圍的朋友。
這說明,英皇娛樂低估了這部片子的市場潛力。
於是,他們決定加大宣傳力度。
到了26日,也就是電影上映的第四天,日票房已經正式突破百萬大關。
黃金時間的部分場次入座率,開始爆滿。
種種跡象表明,《寄生蟲》的票房潛力相當可觀。
於是從27日開始,這部電影同時在31家影院上映。
當日票房成績,首次觸碰200萬港幣。
過山車一樣的票房,讓陳鋒的心情也隨之起伏。
明天晚上就是頒獎典禮,他已經接到了主辦方的邀請。
凡是能夠獲獎的影片,劇組主創人員都會接到類似的通知。
陳鋒心情大好,臉上的笑容一天都沒有消失。
直到傍晚,他在筆記本電腦上看到了國內娛樂媒體刊登的採訪。
新浪娛樂的記者對馮褲子進行人物專訪的時候,詢問了他對本屆坎城電影節的獎項預測。
其中,提問的重點就是如何看待這次入圍的兩部華語電影。
「我看了婁導的新電影,只能用大為震撼來形容我的心情,他用鏡頭再現了一段歷史,給我帶來了很強烈的情感衝擊,主題非常深刻。」
「從技法上來看,婁導在六代導演中還是比較突出的,這部作品也是他傾力打造,所以我很看好能夠在坎城電影節有所斬獲。」
「至於《寄生蟲》這部電影,我還沒看過,但我覺得一個內地人跑到港島呆了幾天,突然就要拍一部反映港島社會關係的電影,這有點太可笑了。」
「我很好奇他怎麼深入了解港島的人文風貌?又怎麼創作出一部主題深刻的好電影,在我看來這是不可想像的。」
「一個新人後輩,首先要踏踏實實地往前走,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為賦新詞強說愁,用我們京城話來說,這種人忒矯情。」
「而且吧,你不能指望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小伙子,拍出什麼有深度的電影,他的人生閱歷都不夠,腦袋是空的,怎麼拍出有思想的作品?!」
馮褲子的這番發言,是不加掩飾的質疑。
《寄生蟲》首映的時候,陳鋒沒讓劇組給馮褲子發邀請函。
原因也很簡單,前兩個月這貨在媒體面前公開貶低陳鋒。
況且,就在《寄生蟲》首映的前一天,夜宴劇組也舉行了酒會。
同樣沒邀請陳鋒,卻邀請了劇組的其他主演。
既然馮褲子表現出了明顯的針對,陳鋒也不會客氣。
關係不好,沒必要邀請對方參加《寄生蟲》的首映禮。
因為這件事,馮褲子私下裡沒少罵陳鋒小人得志,不懂尊敬長輩。
兩人雖然也算有點關係,但在坎城電影節上卻沒有任何接觸。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他們倆肯定有矛盾。
讓人意外的是,馮褲子居然在接受專訪的時候,對陳鋒指名道姓地質疑。
一點也不顧及,背後田莊莊的關係。
如果十年前的話,馮褲子肯定不敢。
現在嘛,他是公認的賀歲片之王,內地商業片第一導演。
地位不一樣了,脾氣也就不一樣。
反觀田莊莊雖然出身演藝世家,但十幾年來只有一部翻拍作品。
所以,馮褲子也沒了以前的敬畏。
人家現在可是華誼的台柱子,要錢有錢,要關係有關係。
連以前的大哥痞子王都不在意,更何況是田莊莊。
另外,陳鋒這人在電影圈裡的人緣確實不好。
做事的風格有點獨。
剛拍了一部電影,就自己成立了影視公司。
仗著背後有煤老闆的資金支持,他的作品還沒有接受過其他公司的投資。
其實吧,陳鋒也挺冤。
他不是拒絕別的影視公司投資,而是壓根沒人投。
拍攝第一部作品的時候,影視圈裡都不知道有他這號人。
到了第二部作品,成本一下子飆升到了三千萬。
其他影視公司對這種高風險的項目避之不及,怎麼可能投錢。
當初去港島拍攝之前,陳鋒曾經邀請英皇的楊老闆投資。
人家在酒桌上就在直接拒絕了,只是答應幫忙宣傳發行。
可以說,《寄生蟲》項目從一開始就無人問津。
這也導致陳鋒和別的影視公司,沒有任何利益牽扯。
再加上他年少成名,難免有幾分狂氣。
圈內的其他導演看不順眼,也是人之常情。
就像婁葉跟陳鋒沒冤沒仇,同樣不止一次在媒體鏡頭前諷刺過陳鋒。
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被譽為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
誰聽了,心裡不煩?
婁葉今年都四十一了,讓二十多歲的陳鋒壓在頭上。
碰到這種事,能不憋氣嘛。
在新作首映式上,他就忍不住對著陳鋒開炮。
「不要拿我的作品和別人相比,這部作品從04年9月正式開機,一直到05年的5月才殺青,輾轉六個城市取景,從中國到德國。」
「後期製作過程將近一年,我從900多份的拷貝中剪輯出9個小時的素材,最後製作成140分鐘的最初版本,被海外片商報名參加了坎城影展。」
「我不是說我有多麼辛苦,但導演對待作品的態度一定要端正,這個劇本是從02年開始有靈感,打磨了兩年多才最終成型,這就是我對觀眾,對電影的誠意。」
「有些年輕人在對待電影藝術方面投機取巧,我認為去年獲得金熊獎的那部作品,質量一般般,但導演很聰明地迎合了評委的觀影口味。」
「今年他的作品雖然也入圍了坎城主競賽單元,但這有很大的區別,他的作品只是為了沖獎,而我則是為了自我意識的表達。」
「據我所知啊,《寄生蟲》這部作品的正式拍攝之間只有68天,從時間上我就感覺不到任何的誠意,這速度比大部分商業片還快。」
婁葉對陳鋒充滿了羨慕嫉妒,現在已經完全升級為恨意。
他幾年功夫打磨的一部電影,為了參加坎城冒了那麼大的風險。
反觀陳鋒,兩個月隨隨便便拍了一部戲,同樣入圍了坎城主競賽單元。
兩相對比,讓他的心直接碎了一地。
更可恨的是,婁葉的新作未盡審查通過就報名了坎城。
五年禁導的處罰,已成定論。
可陳鋒投機取巧,以港片的名義報名,什麼處罰都沒有。
同樣都是導演,這差距也忒大了。
人比人,氣死人。
就在馮褲子和婁葉在坎城向陳鋒開炮的同時,國內的幾名六代導演也做出了呼應。
「我知道婁葉的新戲,還去探過班,對於他追求藝術的態度,我一直都非常佩服,一部好作品需要時光的打磨,就像是燉菜一樣,火候到了才能好吃。」
「陳鋒的新戲,我沒有看過,也沒打算看,一個二十多歲的毛頭小伙子,那來的人生感悟?他對社會連最基本的認知都沒有成熟。」
「一部作品的深度和導演本人的閱歷一定是息息相關的,沒有足夠的人生經驗,就無法拍出觸及心靈的好作品。」
「我一直都認為,陳鋒的作品在藝術和思想上都是流於表面,沒什麼值得討論的地方。」
賈科長對陳鋒的怨念挺深。
本來他是六代導演的帶頭大哥,突然就被篡位了。
陳鋒作品很少,但達到的高度卻是他暫時無法企及的。
感覺像是一個新人走了狗屎運,莫名其妙地奪走了他多年苦苦追求的女神。
不僅賈科長有這種感覺,路川更是如此,對風頭正勁的陳鋒各種看不上。
同樣是拍了兩部戲,他的首部作品《尋槍》也大獲成功,卻被外界默認是為姜紋作品。
第二部作品《可可西里》,好不容易證明了自己。
沒等高興勁兒過去呢,就被人控告抄襲。
而且,他還敗訴賠錢,坐實了抄襲的罪名。
要不是老父親護著,恐怕早就滾出娛樂圈了。
歐美的電影雜誌,將他的新作品都夸出花了。
坎城官方場刊《銀幕》評分:3.5。
這絕對是高分。
千禧年以來所有參加坎城電影節的影片中,場刊評分排名第一。
《首映》雜誌稱讚陳鋒的新作,是近年來的最佳影片。
《好萊塢報導》:影片通過長鏡頭、隱喻等手法,生動展現了社會底層的生活狀態和上流社會的冷漠,氣味符號的使用增強了影片的象徵意義,難得一遇的佳作。
《電影筆記》:犀利的社會批判、層次分明的敘事結構和深刻的人性挖掘,創造了一部極具現實意義的電影。
衛報評論:精妙的劇本與層層遞進的衝突,複雜的角色與多層次的情感,符號隱喻與現實的交織,成功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貧富差距。
甚至有電影雜誌主編親自撰寫專欄:《寄生蟲》不僅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港島電影,而且從今往後都將是港島電影史上最好的電影。
這麼高的評價,讓陳鋒都有點不好意思了。
雖然他一直都很自信,但還沒有狂妄地認為自己就是最好的導演。
每天看這些歐美影評分析,他都忍不住要飄飄然起來。
有些影評人在撰寫專欄的時候,毫不掩飾地宣稱,金棕櫚必然屬於這部電影。
看著一篇篇誇獎自己的影評,陳鋒要說一點都不得意,那是不可能的。
但別忘了,歐洲三大獎一直都有大熱必死的習慣。
很多評分高的電影,最終並沒有獲得足夠分量的獎項。
場刊打分者是專業影評人,看待電影的角度與獎項的評委並不一樣。
而且這一次的評委主席是王佳衛。
從藝術風格來說,他顯然不太喜歡這類影片。
雖然他和陳鋒是同胞,可恰恰因為這個原因,有可能產生避嫌的心理。
如果這樣的話,那可真是倒了大霉。
陳鋒現在對獲獎有著很強烈的信心,但拿什麼獎項就不好說了。
金棕櫚,肯定是第一目標。
不過,拿到其他的大獎也可以接受。
相比於在坎城的暴火,《寄生蟲》在港島的票房只能用慘澹來形容。
首日票房46萬港幣,完全低於陳鋒的預料。
他以為自己這部電影,第一天的票房怎麼著也能破百萬。
可現實,卻讓他心裡一片冰涼。
這麼低的票房,完全用不著指望收回成本。
港島電影一般放映一個月就下線,但第一周的排片是最高的。
而在第一周當中,首日票房往往是最關鍵的指標。
就目前的票房來看,估計到了第二周還會懸崖下跌。
陳鋒自己估算了一下,《寄生蟲》在港島的票房能突破千萬就謝天謝地了。
一千萬的話,片方只能拿走400萬,這裡面還包括了英皇的發行費。
扣掉所有費用後,天河影視最多能到帳300萬。
這點錢夠幹什麼的?
三千萬的投資,票房分成三百萬,簡直是恥辱。
幸虧,池曉擰帶來了好消息。
電影首映之後,全球各地片商的購買意願明顯上漲。
日本片商出價50萬美元,東南亞片商給的打包價是80萬美元。
令人驚喜的是,向來小氣摳門的韓國片商居然也出價到了50萬美元。
他們對這部電影相當看好,認為其中的內容也反映了韓國的現狀,擁有一定的觀影基礎。
歐洲片商給出的價格是100萬美元,還有南美片商出價15萬美元。
只有北美的片商,沒什麼動靜。
前兩天哈維韋恩斯坦的500萬美元報價,讓其他北美片商都望而卻步。
從各地片商的報價來看,《寄生蟲》收回成本問題不大。
除去北美地區之外,版權總價已經將近3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2400萬。
再加上港台兩地的票房分成,大致能打平3000萬人民幣的製片成本。
而且,海外版權價格應該還能繼續談。
樂觀估計,已經可以看到盈利的前景了。
這也讓陳鋒的心裡放下了一塊大石頭,渾身輕鬆了許多。
最近兩天,臉上恢復了笑容。
好消息不止這一個,《寄生蟲》在港島的票房第二天也呈現出逆勢而上的跡象。
第一天的票房46萬,第二天這個數字就漲到了83萬。
上座率明顯提升,讓發行方英皇娛樂都有些意外。
他們立刻派人進行了隨機調查,那些看過《寄生蟲》的觀眾對這部影片的評價都很高,也願意將這部片子介紹給周圍的朋友。
這說明,英皇娛樂低估了這部片子的市場潛力。
於是,他們決定加大宣傳力度。
到了26日,也就是電影上映的第四天,日票房已經正式突破百萬大關。
黃金時間的部分場次入座率,開始爆滿。
種種跡象表明,《寄生蟲》的票房潛力相當可觀。
於是從27日開始,這部電影同時在31家影院上映。
當日票房成績,首次觸碰200萬港幣。
過山車一樣的票房,讓陳鋒的心情也隨之起伏。
明天晚上就是頒獎典禮,他已經接到了主辦方的邀請。
凡是能夠獲獎的影片,劇組主創人員都會接到類似的通知。
陳鋒心情大好,臉上的笑容一天都沒有消失。
直到傍晚,他在筆記本電腦上看到了國內娛樂媒體刊登的採訪。
新浪娛樂的記者對馮褲子進行人物專訪的時候,詢問了他對本屆坎城電影節的獎項預測。
其中,提問的重點就是如何看待這次入圍的兩部華語電影。
「我看了婁導的新電影,只能用大為震撼來形容我的心情,他用鏡頭再現了一段歷史,給我帶來了很強烈的情感衝擊,主題非常深刻。」
「從技法上來看,婁導在六代導演中還是比較突出的,這部作品也是他傾力打造,所以我很看好能夠在坎城電影節有所斬獲。」
「至於《寄生蟲》這部電影,我還沒看過,但我覺得一個內地人跑到港島呆了幾天,突然就要拍一部反映港島社會關係的電影,這有點太可笑了。」
「我很好奇他怎麼深入了解港島的人文風貌?又怎麼創作出一部主題深刻的好電影,在我看來這是不可想像的。」
「一個新人後輩,首先要踏踏實實地往前走,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能為賦新詞強說愁,用我們京城話來說,這種人忒矯情。」
「而且吧,你不能指望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小伙子,拍出什麼有深度的電影,他的人生閱歷都不夠,腦袋是空的,怎麼拍出有思想的作品?!」
馮褲子的這番發言,是不加掩飾的質疑。
《寄生蟲》首映的時候,陳鋒沒讓劇組給馮褲子發邀請函。
原因也很簡單,前兩個月這貨在媒體面前公開貶低陳鋒。
況且,就在《寄生蟲》首映的前一天,夜宴劇組也舉行了酒會。
同樣沒邀請陳鋒,卻邀請了劇組的其他主演。
既然馮褲子表現出了明顯的針對,陳鋒也不會客氣。
關係不好,沒必要邀請對方參加《寄生蟲》的首映禮。
因為這件事,馮褲子私下裡沒少罵陳鋒小人得志,不懂尊敬長輩。
兩人雖然也算有點關係,但在坎城電影節上卻沒有任何接觸。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他們倆肯定有矛盾。
讓人意外的是,馮褲子居然在接受專訪的時候,對陳鋒指名道姓地質疑。
一點也不顧及,背後田莊莊的關係。
如果十年前的話,馮褲子肯定不敢。
現在嘛,他是公認的賀歲片之王,內地商業片第一導演。
地位不一樣了,脾氣也就不一樣。
反觀田莊莊雖然出身演藝世家,但十幾年來只有一部翻拍作品。
所以,馮褲子也沒了以前的敬畏。
人家現在可是華誼的台柱子,要錢有錢,要關係有關係。
連以前的大哥痞子王都不在意,更何況是田莊莊。
另外,陳鋒這人在電影圈裡的人緣確實不好。
做事的風格有點獨。
剛拍了一部電影,就自己成立了影視公司。
仗著背後有煤老闆的資金支持,他的作品還沒有接受過其他公司的投資。
其實吧,陳鋒也挺冤。
他不是拒絕別的影視公司投資,而是壓根沒人投。
拍攝第一部作品的時候,影視圈裡都不知道有他這號人。
到了第二部作品,成本一下子飆升到了三千萬。
其他影視公司對這種高風險的項目避之不及,怎麼可能投錢。
當初去港島拍攝之前,陳鋒曾經邀請英皇的楊老闆投資。
人家在酒桌上就在直接拒絕了,只是答應幫忙宣傳發行。
可以說,《寄生蟲》項目從一開始就無人問津。
這也導致陳鋒和別的影視公司,沒有任何利益牽扯。
再加上他年少成名,難免有幾分狂氣。
圈內的其他導演看不順眼,也是人之常情。
就像婁葉跟陳鋒沒冤沒仇,同樣不止一次在媒體鏡頭前諷刺過陳鋒。
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被譽為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
誰聽了,心裡不煩?
婁葉今年都四十一了,讓二十多歲的陳鋒壓在頭上。
碰到這種事,能不憋氣嘛。
在新作首映式上,他就忍不住對著陳鋒開炮。
「不要拿我的作品和別人相比,這部作品從04年9月正式開機,一直到05年的5月才殺青,輾轉六個城市取景,從中國到德國。」
「後期製作過程將近一年,我從900多份的拷貝中剪輯出9個小時的素材,最後製作成140分鐘的最初版本,被海外片商報名參加了坎城影展。」
「我不是說我有多麼辛苦,但導演對待作品的態度一定要端正,這個劇本是從02年開始有靈感,打磨了兩年多才最終成型,這就是我對觀眾,對電影的誠意。」
「有些年輕人在對待電影藝術方面投機取巧,我認為去年獲得金熊獎的那部作品,質量一般般,但導演很聰明地迎合了評委的觀影口味。」
「今年他的作品雖然也入圍了坎城主競賽單元,但這有很大的區別,他的作品只是為了沖獎,而我則是為了自我意識的表達。」
「據我所知啊,《寄生蟲》這部作品的正式拍攝之間只有68天,從時間上我就感覺不到任何的誠意,這速度比大部分商業片還快。」
婁葉對陳鋒充滿了羨慕嫉妒,現在已經完全升級為恨意。
他幾年功夫打磨的一部電影,為了參加坎城冒了那麼大的風險。
反觀陳鋒,兩個月隨隨便便拍了一部戲,同樣入圍了坎城主競賽單元。
兩相對比,讓他的心直接碎了一地。
更可恨的是,婁葉的新作未盡審查通過就報名了坎城。
五年禁導的處罰,已成定論。
可陳鋒投機取巧,以港片的名義報名,什麼處罰都沒有。
同樣都是導演,這差距也忒大了。
人比人,氣死人。
就在馮褲子和婁葉在坎城向陳鋒開炮的同時,國內的幾名六代導演也做出了呼應。
「我知道婁葉的新戲,還去探過班,對於他追求藝術的態度,我一直都非常佩服,一部好作品需要時光的打磨,就像是燉菜一樣,火候到了才能好吃。」
「陳鋒的新戲,我沒有看過,也沒打算看,一個二十多歲的毛頭小伙子,那來的人生感悟?他對社會連最基本的認知都沒有成熟。」
「一部作品的深度和導演本人的閱歷一定是息息相關的,沒有足夠的人生經驗,就無法拍出觸及心靈的好作品。」
「我一直都認為,陳鋒的作品在藝術和思想上都是流於表面,沒什麼值得討論的地方。」
賈科長對陳鋒的怨念挺深。
本來他是六代導演的帶頭大哥,突然就被篡位了。
陳鋒作品很少,但達到的高度卻是他暫時無法企及的。
感覺像是一個新人走了狗屎運,莫名其妙地奪走了他多年苦苦追求的女神。
不僅賈科長有這種感覺,路川更是如此,對風頭正勁的陳鋒各種看不上。
同樣是拍了兩部戲,他的首部作品《尋槍》也大獲成功,卻被外界默認是為姜紋作品。
第二部作品《可可西里》,好不容易證明了自己。
沒等高興勁兒過去呢,就被人控告抄襲。
而且,他還敗訴賠錢,坐實了抄襲的罪名。
要不是老父親護著,恐怕早就滾出娛樂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