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掀起風暴!
第602章 掀起風暴!
很多事,不能細想。
不用過於複雜,也不用陰謀論,只是就事論事的分析。
就能發現很多忽略的細節。
沈三通的話,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
柳顏想了想確實如此:「沈導,你的意思我們文藝片有所空白?」
沈三通說:「同樣是文藝片,好萊塢的優秀文藝電影,哪怕是反思,也是為了團結去反思。」
「不是說好萊塢沒有垃圾電影,當然也有,有足夠基數才能產出精品,而是說經過市場、時間、觀眾篩選的電影,是有著對於國家對於時代對於家庭的愛。」
「愛,一種溫暖,活躍的生機,在我們文藝電影中,類似的氣質,幾乎看不到。下意識的解構,下意識的撕裂,冰冷的、刻板的、空洞的、乖戾的這樣的情緒居多。」
「我一直呼籲不要進行商業和文藝的二元劃分,現在我依然做這樣的呼籲。見賢思齊,不妨學習好萊塢。」
「好萊塢的文藝片,它們主流的,沒有從根本上、下意識去否定自身文化和制度的。」
「不僅沒有,《阿甘正傳》原著是諷刺的,電影拍成了勵志故事。」
「我們不去做深入的解讀,僅僅從文化屬性來說,這個電影是彌合了當時花旗國的撕裂,在獲得票房成功的同時,產生了了良好的社會效用。」
「也是奇怪,我們一些人很推崇外國的事物,卻不願意學好的東西。」
柳顏不好接話。
沈三通能說的話,她不能說,還想在圈裡混。
其實她對於沈三通找她來主持這次的直播,就很意外。
今天還特意打扮了一番,買了件平時捨不得買的羊絨大衣,裡面穿了身酒紅色緞面連衣裙,既有端正也有性感。
到了室內,把大衣一脫,細看,該有的都有的。
柳顏沒忘記原來的問題:「沈導,如何看待張導沖奧?」
沈三通說:「我覺得張一謀導演曾經說的好,奧斯卡只是花旗國的獎項,張一謀導演當年也說了,我們重視奧斯卡大獎,是因為花旗國電影市場是老大。」
「與其去追逐獎項,不如推出我們的一套標準,把我們的市場做起來。」
「先做好自家事更重要。我們重點要擺脫外面的束縛,市場足夠大了,足以支撐走出我們的電影道路,就算走不出,也不要傻傻做別人給我們出的卷子。」
意思不言自明,所謂衝擊奧斯卡,是做別人出的題。
柳顏問:「.所以你才一直沒有沖奧的想法?」
沈三通是很異類的導演。
從05年出道開始,國產片甚至部分國產進口的票房冠軍,大部分在他手裡,只有偶爾幾次不是。
如果是國內導演拿了,也基本是他捧的。
按道理,這樣的導演商業成功,要去追求「藝術」了。
但是沈三通對歐洲三大和奧斯卡沒有興趣,金馬金像也沒有,連個頒獎典禮也往往懶得出席。
沈三通搖頭:「我目前的主要任務是去做地基,三通娛樂也是如此,奧斯卡、歐洲坎城、柏林、威尼斯等外國獎項榮譽,不在未來清單之上。」
「我們這一代電影人,不要去追逐外面的認可,先把市場做大。這樣下一代的電影人,他們才能堂堂正正和外面交流或者說較量。」
柳顏捧說:「哇,你做了很大犧牲。」
沈三通卻不居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們都不算俯首,只是耕好自己的田。」
「造兩彈一星,多少人放棄了外部待遇,放棄前沿學術研究,去做工程,把已知的東西建好,而且還是外國已經建成的。」
「再往前,無數流血的烈士,和人搏殺,把命拴在褲腰帶上,什麼愛好啊,生活啊,都沒有。」
「相比之下我們電影人多好,有國內獎項,也有市場,賺了這麼多錢,收穫的成功和物質夠多了。」
「我們不去燒別人的灶台,燒好自己的,很簡單的要求,而且也對自己有好處。」
「燒別人的,把自己柴火燒光了,自己回頭要被凍死。」
沈三通苦口婆心,希望更多人覺醒。
三通娛樂只是一家公司,不可能做成所有事情。
電影評價、獎項標準,以及整體架構,需要各方合作來完成。
追逐奧斯卡,追逐歐洲藝術獎項,會把自己變得不人不鬼。
一旦進入那個節奏,等著被吃干抹淨吧。
總有一款剝皮的理由,適合每一個自願走上祭壇的火雞。
《寄生蟲》如果不是好萊塢資本攻城略地,意圖一口吞下棒子市場,是不能拿獎的。
好萊塢在棒子的操作,是重複古裝大片在東大的操作。
這些和陰謀論無關,也和意識形態無關,僅僅從行業競爭角度。
人家有這個手段,如何去攻占一個市場,早有一個完善的商業運作模式。
先捧,捧上去之後,再抽梯子,透支、燃燒掉本土市場。
發展方向帶歪,走向自我毀滅之路。
最後掐尖,將最頂尖的從業者掃入麾下,按照刻板印象融入人家的規則。
頂尖明星到了好萊塢,先出演刻板印象角色。
相當於飛升小說,下界的煊赫一方的老祖,到了仙界掃大門、刷盤子。
花旗國早年最愛乾的一件事,從東大毛子等國家,把優秀人才弄過來,然後不使用,故意廢掉。
東大電影好在有政策層面兜底,再加上市場夠大,有迴旋餘地,能夠以空間換時間。
如果全靠幼稚的電影從業者,是真的完蛋。
棒子電影沒有這個自主權,完的徹徹底底。
電影如此,電視劇何嘗不是如此。
沒有奈飛發力,《魷魚遊戲》這部戲哪可能這麼火?
沈三通可以肯定,絕對砸錢了。
不是一般的砸錢,還投入了戰略層面的資源,開放了以往不開放的渠道,全面發力。
付出這麼大,奈飛也得到了回報,《魷魚遊戲》收益以及棒子市場。
《魷魚》後續收益,和製作方、演員導演沒有絲毫關係。
到了第二部導演直接說了,不拍第二部沒有錢賺。
這就是花旗國行業巨頭公司的可怕。
它們不只是要某個方面的好處,是所有方面的好處都要。
要棒子市場,也要《魷魚遊戲》的盈利,還要棒子優秀製作團隊和演員貢獻自己的創造力
占據生產生態位,不僅是吃,還要讓被攻占的市場與有榮焉,自己主動獻上血肉。
同時,因為有著敘事的優勢,奈飛只要在本土砸錢,鼓動本土的傳媒機器發揮作用,打開局面後,國外自有人跟隨。
哪怕精神內核,後續收益完全和棒子無關,「花旗國重視認可」「歐美潮流」「闖美成功」等關鍵詞轟炸,依然足以輕易在棒子引爆熱度。
不只是棒子,東大也有莫名其妙的人跟進。
某些人,立刻撲上去跪倒反思。
為什麼我們沒有《魷魚遊戲》?
還有棒子飯圈渠道,為了維護韓流在歐美打開局面,你內娛自娛自樂這套話術,圍繞著棒子飯圈的人也會各種攪風攪雨。
而且以上操作,和電影、電視劇本身質量關係不大。
特別是獲獎影片,什麼都可以用藝術解釋。
拍的一坨屎,也可以是一種藝術探索嘗試,就看大喇叭如何塑造。
可以是《魷魚遊戲》,也可以是《黑暗榮耀》,可以是《寄生蟲》,也能是《老手》或者《殺人回憶》。
關鍵在於給不給口子。
給了,總有一套可以吹的角度。
這才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內娛的電影、電視劇「自產自銷」,在外國來說是小兒科。
歐美那才叫一個自循環。
不允許人在自己草坪種地,這樣離譜的規定都能執行下去、
資本運作進入了高度壟斷階段。
東大都有預爆劇,花旗國會沒有嗎?
不過是之前好萊塢電影、美劇在東大存在濾鏡,沒人質疑。
濾鏡沒了,好萊塢電影低常識特點才顯露無疑。
沈三通真希望電影從業者,能有個基本的認知,也能有點基本大局觀。
「沈導,關於春節檔的問題。」柳顏從網友發言中,找了個關於今年春節檔的。
也是專訪任務之一,為三通娛樂春節檔造勢。
《囧途4》和《趙子龍》這兩部戲,沈三通不是導演也不是製片,沒有掛名監製,不過作為重點戲,大方向他有把握。
隨便聊聊,就快一個小時。
沈三通乾脆自己來看看網友留言。
直播這方面比不上後世拿個手機就行,要用電腦,但也和後世很像了。
這場直播,連結了一個大屏幕投影。
沈三通看著屏幕的實時發言,莫名有種既視感。
網友發言千奇百怪,有電影的,也有公司相關的,還有問好的,新年好啊之類的。
基本保持友好,倒不是網友素質高,而是素質低的沒法發言。
做了限制,只有關注一定時間的才能發言。
沈三通找了找關於奧斯卡,《金陵十三釵》,以及張一謀的問題。
剛剛留了點話沒說全,正好現在直播也到了結尾,可以說說。
不難找。
沈三通在電影局茶話會批評《金陵十三釵》,大眾圈層沒有公開,但是當時參會的人,有文藝逼導演,和沈三通恩怨不小,轉回頭就發了博。
關注電影的人,想打聽能打聽到。
再加上沈三通剛剛談了奧斯卡,沒有直面回應《十三釵》,不少網友更加好奇。
「大家別搞事,別亂傳消息。張一謀導演,是我尊重的前輩,上大學的時候,《英雄》上映,我和很多老師、同學爭論,我認為《英雄》是載入影史的電影,現在我也是這個評價。」
不提還好,一提直播間裡話題就轉移到了張一謀身上。
沈三通看到已經有人刷「但是」。
「沒有但是,我很尊重張導,我不評價《金陵十三釵》,沖奧這個我不好說,各有各路,奧斯卡不是我家開的,我耕好自己的田就行。」
沈三通看到有人說他圓滑,變了,只是笑而不語。
「不說《十三釵》,我想聊聊我們文藝片為什麼沒有愛,沒有美好的元素,和大家探討一下。」
「從張一謀導演一路走來的電影基調來看,進入商業片領域,他在文藝電影領域打通關了。從他的一系列作品,我們能窺見文藝片的一二。」
「張一謀導演為何在國際獎項上受追捧,固然是他比很多二代弟子拍的好,最重要是符合西方自由主義敘事框架。」
「也就是傳統和現代這套,代替了我們自己的敘事,來講述我們的故事。」
「這套敘事框架是有便宜可以占的,把西方放在現代的位置上,評獎之類的會占優勢。」
「滿足了西方需要,論證它們天然比處於『傳統』的我們站得高,所以有充當教師爺的資格。」
「我們是『傳統』的,所以要走向現代,這個現代,指的是按照西方模式進行。」
「張一謀導演的處女作《紅高粱》這部戲,從原作到電影,都是這樣的歷史觀點。」
「這部電影,表面上有豪邁爽快的一面,內在歷史其實如同死水,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和五百年前,一千年前沒有什麼不同。」
「而本子象徵著『現代』,我們代表『傳統』,而代表光明和勝利的『羅漢大哥』是什麼呢?看過的都會知道。」
「我認為張一謀導演無意滿足了西方某種需要。」
「暗示了我們必須經過西方文明洗禮,從靜止的高粱地走向流動的生機的蔚藍色,否則沒救。」
「西方喜歡這種,所以給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亞洲電影,一舉奠定了張導藝術地位,至今無人撼動。」
「此後,從《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哪怕到了商業片,《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或多或少有這個影子。」
「他電影裡的歷史是靜止的,古代也是模糊的,看不到具體的朝代,《英雄》算是斷代比較清晰,但還是很多進行了虛構,《黃金甲》更是如此。」
「到了《金陵十三釵》,雖然題材變化多端,但歷史敘事沒有太多變化。」
沈三通把人往好了說。
其實奧運會開幕式仔細想來也有,傳統服飾非常模糊,不見具體朝代的影子,還是靜止、不變那一套。
張一謀那套就是把非西方的民族抽象為女人,把西方抽象為孔武有力的男人。
迎合了西方人種族優越感的,支配地位的需要。
因此他在西方各類電影節上屢有斬獲,「出口轉內銷」,成為國內電影導演的第一人。
只是依然是那個問題,時代變了,如今女人的形象,不符合西方的利益。
歐萌現狀,08年之後不僅沒有發展,而且停滯乃至於後退。
再也沒有那個心情和優越感來俯瞰東方了。
看熱鬧嘻嘻哈哈,回頭一看,發現自己失火的是自家。
能笑出來才怪。
而花旗國需要把東大抽象成有破壞力,但有破壞力又不可能的矛盾形象。
這都不是《金陵十三釵》能給的。
直播間爆了。
沈三通沒評價《十三釵》,但也已經全評價了。
不只是評價《十三釵》,也不只是張一謀。
不少人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怪不得我總覺得文藝電影哪哪都彆扭。」
也有人對此不接受,沈三通的分析,超出了他們平時的思維。
不少文青高呼不可接受。
沈三通見直播間熱度爆炸,發言都看不清,一秒划過去很多條,解釋道:「大家不要覺得張一謀導演不好,我只是想和大家探討探討文藝片,看看問題在哪裡。」
「其實張一謀導演很優秀,當年《高粱地》也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沈三通不是客套話,確實如此。
張一謀只是暗示,利用鏡頭語言讓人去悟。
像《狼圖騰》之類的書,乾脆就是明晃晃的販賣種族優越。
六代導演更是普遍匍匐在地。
相比於其他五代電影,田莊莊那種,以及被髪國先鋒歐洲那套電影理論影響下的不說人話,張一謀的戲至少人能懂。
一旁的柳顏驚呆了。
越解釋越讓人崩壞。
這是張一謀!
這可是張一謀!
沈三通不是黑張一謀,也沒有臆想,通過他的經歷,把文藝片底色進行了展示。
柳顏莫名的有一種既視感,恍然大悟。
想起來了。
四年前李銨的《色·戒》也有一場直播,那個時候還是圖片聊天室,是他主持的。
柳顏望著坐在電腦前的沈三通,不由移開眼睛。
銳利!
鋒利!
沈三通當然只是客套話,他就是在公開炮轟《十三釵》還有張一謀。
《色·戒》和《金陵十三釵》,就像是《臥虎藏龍》和《英雄》一樣。
《英雄》跟風《臥虎藏龍》,有問題但不大。
《金陵十三釵》就顯得畸形,問題重重。
哪怕知道對方不會得逞,沈三通還是要站出來,表示反對。
因為他相信觀眾。
《十三釵》消解嚴肅題材,號稱六億的投資,只有幾分鐘戰爭場面。
全是炒作,還是不合時宜的炒作,觀眾又不是無腦的傻子,會覺得不對勁的。
這個時候看不出來,總有一天觀眾會明白。
必須進行堅決的鬥爭。
一場直播,直接在各大網站掀起了討論,在業內也形成一場風暴。
無他,說話的是沈三通。
沈三通的身份有很多,作家、歌手、導演,以及投資人、商人。
現在基本只有兩個標籤,導演以及三通娛樂的掌舵人。
11年中國總票房252億,相比去年提高46%,其中國產片132億,提高18%,而進口片120億,增幅96.6%,進口片幾乎實現了翻倍。
能有如此誇張的成績,主要是三點。
第一院線建設如火如荼,一萬三千多張銀幕,一年的增幅接近05年銀幕的兩倍,08年的總和,就是如此恐怖。
第二票補,團購網站大戰,票補如火如荼,電商票補規模達到5億元,而且這個趨勢還在繼續,燒錢網際網路是認真的。
第三則是好萊塢的入場,11年全年引進好萊塢電影近40部,原來20部額度上,又引進了包括特種片、買斷片在內的19部,其中30部票房過億,好萊塢電影票房在進口片占比中票房占比95%以上。
好萊塢電影的引進力度可以說前所未有。
前世12年談判後,也只是34部,其中14部還有技術要求,這一世先讓好萊塢吃到了甜頭。
結果,也是不出所料,好萊塢來了,國產片幾乎一點招架之力都沒有!
除了三通娛樂!
好萊塢進口片增加,每個月兩到三部大片。
從一月到六月,每個月都有三部以上,只有三通娛樂的重點項目能碰一碰。
三通娛樂重點戲不上,日冠只會從一部好萊塢進口片落到第二部好萊塢進口片頭上,只有三通娛樂可以和好萊塢進口片撕咬。
《狼牙》《李世民》這樣的戲更是可以在暑期檔壓著好萊塢進口片打。
也只是如此,國產片依然處於守勢。
到了賀歲檔還是調了檔期。
把《碟中諜4:幽靈協議》和《大偵探福爾摩斯2:詭影遊戲》調到了明年,給《金陵十三釵》《龍門飛甲》讓路。
國產片超過進口片的票房,恰好和兩部戲在元旦之前的票房差不多。
三通娛樂有著主場優勢也只有幾部戲能碰一碰,大多時候還是要避其鋒芒。
也已經足夠!
如此大的引進力度,還能保證守住過半票房比例,足夠了!
沈三通地位可想而知!
打出來的!
作為三通娛樂的老總,國產片占有六成多份額,還不是依靠強制壟斷,是真正的內容勝利。
作為導演,大部分電影都要去探索電影票房的天花板,《狼牙》、《盜夢》、《囧途》系列,涉及多個品類,開創多個題材。
張偉評大嘴巴一而再的保持克制,不是心態好,而是不得不好,沈三通存在就讓很多人感到窒息。
「欺人太甚!欺師滅祖,就該把畢業證收回!」
田莊莊發出一聲怒吼。
「太過分!」
張偉評目露凶光,怒了一下。
沈三通公開批評張一謀,哪怕採用了迂迴說法,也足以掀起一場風波。
一場關於電影藝術的大討論,不再是小圈子的定義,擴散到了大眾層次。
(本章完)
很多事,不能細想。
不用過於複雜,也不用陰謀論,只是就事論事的分析。
就能發現很多忽略的細節。
沈三通的話,可謂一語驚醒夢中人。
柳顏想了想確實如此:「沈導,你的意思我們文藝片有所空白?」
沈三通說:「同樣是文藝片,好萊塢的優秀文藝電影,哪怕是反思,也是為了團結去反思。」
「不是說好萊塢沒有垃圾電影,當然也有,有足夠基數才能產出精品,而是說經過市場、時間、觀眾篩選的電影,是有著對於國家對於時代對於家庭的愛。」
「愛,一種溫暖,活躍的生機,在我們文藝電影中,類似的氣質,幾乎看不到。下意識的解構,下意識的撕裂,冰冷的、刻板的、空洞的、乖戾的這樣的情緒居多。」
「我一直呼籲不要進行商業和文藝的二元劃分,現在我依然做這樣的呼籲。見賢思齊,不妨學習好萊塢。」
「好萊塢的文藝片,它們主流的,沒有從根本上、下意識去否定自身文化和制度的。」
「不僅沒有,《阿甘正傳》原著是諷刺的,電影拍成了勵志故事。」
「我們不去做深入的解讀,僅僅從文化屬性來說,這個電影是彌合了當時花旗國的撕裂,在獲得票房成功的同時,產生了了良好的社會效用。」
「也是奇怪,我們一些人很推崇外國的事物,卻不願意學好的東西。」
柳顏不好接話。
沈三通能說的話,她不能說,還想在圈裡混。
其實她對於沈三通找她來主持這次的直播,就很意外。
今天還特意打扮了一番,買了件平時捨不得買的羊絨大衣,裡面穿了身酒紅色緞面連衣裙,既有端正也有性感。
到了室內,把大衣一脫,細看,該有的都有的。
柳顏沒忘記原來的問題:「沈導,如何看待張導沖奧?」
沈三通說:「我覺得張一謀導演曾經說的好,奧斯卡只是花旗國的獎項,張一謀導演當年也說了,我們重視奧斯卡大獎,是因為花旗國電影市場是老大。」
「與其去追逐獎項,不如推出我們的一套標準,把我們的市場做起來。」
「先做好自家事更重要。我們重點要擺脫外面的束縛,市場足夠大了,足以支撐走出我們的電影道路,就算走不出,也不要傻傻做別人給我們出的卷子。」
意思不言自明,所謂衝擊奧斯卡,是做別人出的題。
柳顏問:「.所以你才一直沒有沖奧的想法?」
沈三通是很異類的導演。
從05年出道開始,國產片甚至部分國產進口的票房冠軍,大部分在他手裡,只有偶爾幾次不是。
如果是國內導演拿了,也基本是他捧的。
按道理,這樣的導演商業成功,要去追求「藝術」了。
但是沈三通對歐洲三大和奧斯卡沒有興趣,金馬金像也沒有,連個頒獎典禮也往往懶得出席。
沈三通搖頭:「我目前的主要任務是去做地基,三通娛樂也是如此,奧斯卡、歐洲坎城、柏林、威尼斯等外國獎項榮譽,不在未來清單之上。」
「我們這一代電影人,不要去追逐外面的認可,先把市場做大。這樣下一代的電影人,他們才能堂堂正正和外面交流或者說較量。」
柳顏捧說:「哇,你做了很大犧牲。」
沈三通卻不居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們都不算俯首,只是耕好自己的田。」
「造兩彈一星,多少人放棄了外部待遇,放棄前沿學術研究,去做工程,把已知的東西建好,而且還是外國已經建成的。」
「再往前,無數流血的烈士,和人搏殺,把命拴在褲腰帶上,什麼愛好啊,生活啊,都沒有。」
「相比之下我們電影人多好,有國內獎項,也有市場,賺了這麼多錢,收穫的成功和物質夠多了。」
「我們不去燒別人的灶台,燒好自己的,很簡單的要求,而且也對自己有好處。」
「燒別人的,把自己柴火燒光了,自己回頭要被凍死。」
沈三通苦口婆心,希望更多人覺醒。
三通娛樂只是一家公司,不可能做成所有事情。
電影評價、獎項標準,以及整體架構,需要各方合作來完成。
追逐奧斯卡,追逐歐洲藝術獎項,會把自己變得不人不鬼。
一旦進入那個節奏,等著被吃干抹淨吧。
總有一款剝皮的理由,適合每一個自願走上祭壇的火雞。
《寄生蟲》如果不是好萊塢資本攻城略地,意圖一口吞下棒子市場,是不能拿獎的。
好萊塢在棒子的操作,是重複古裝大片在東大的操作。
這些和陰謀論無關,也和意識形態無關,僅僅從行業競爭角度。
人家有這個手段,如何去攻占一個市場,早有一個完善的商業運作模式。
先捧,捧上去之後,再抽梯子,透支、燃燒掉本土市場。
發展方向帶歪,走向自我毀滅之路。
最後掐尖,將最頂尖的從業者掃入麾下,按照刻板印象融入人家的規則。
頂尖明星到了好萊塢,先出演刻板印象角色。
相當於飛升小說,下界的煊赫一方的老祖,到了仙界掃大門、刷盤子。
花旗國早年最愛乾的一件事,從東大毛子等國家,把優秀人才弄過來,然後不使用,故意廢掉。
東大電影好在有政策層面兜底,再加上市場夠大,有迴旋餘地,能夠以空間換時間。
如果全靠幼稚的電影從業者,是真的完蛋。
棒子電影沒有這個自主權,完的徹徹底底。
電影如此,電視劇何嘗不是如此。
沒有奈飛發力,《魷魚遊戲》這部戲哪可能這麼火?
沈三通可以肯定,絕對砸錢了。
不是一般的砸錢,還投入了戰略層面的資源,開放了以往不開放的渠道,全面發力。
付出這麼大,奈飛也得到了回報,《魷魚遊戲》收益以及棒子市場。
《魷魚》後續收益,和製作方、演員導演沒有絲毫關係。
到了第二部導演直接說了,不拍第二部沒有錢賺。
這就是花旗國行業巨頭公司的可怕。
它們不只是要某個方面的好處,是所有方面的好處都要。
要棒子市場,也要《魷魚遊戲》的盈利,還要棒子優秀製作團隊和演員貢獻自己的創造力
占據生產生態位,不僅是吃,還要讓被攻占的市場與有榮焉,自己主動獻上血肉。
同時,因為有著敘事的優勢,奈飛只要在本土砸錢,鼓動本土的傳媒機器發揮作用,打開局面後,國外自有人跟隨。
哪怕精神內核,後續收益完全和棒子無關,「花旗國重視認可」「歐美潮流」「闖美成功」等關鍵詞轟炸,依然足以輕易在棒子引爆熱度。
不只是棒子,東大也有莫名其妙的人跟進。
某些人,立刻撲上去跪倒反思。
為什麼我們沒有《魷魚遊戲》?
還有棒子飯圈渠道,為了維護韓流在歐美打開局面,你內娛自娛自樂這套話術,圍繞著棒子飯圈的人也會各種攪風攪雨。
而且以上操作,和電影、電視劇本身質量關係不大。
特別是獲獎影片,什麼都可以用藝術解釋。
拍的一坨屎,也可以是一種藝術探索嘗試,就看大喇叭如何塑造。
可以是《魷魚遊戲》,也可以是《黑暗榮耀》,可以是《寄生蟲》,也能是《老手》或者《殺人回憶》。
關鍵在於給不給口子。
給了,總有一套可以吹的角度。
這才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內娛的電影、電視劇「自產自銷」,在外國來說是小兒科。
歐美那才叫一個自循環。
不允許人在自己草坪種地,這樣離譜的規定都能執行下去、
資本運作進入了高度壟斷階段。
東大都有預爆劇,花旗國會沒有嗎?
不過是之前好萊塢電影、美劇在東大存在濾鏡,沒人質疑。
濾鏡沒了,好萊塢電影低常識特點才顯露無疑。
沈三通真希望電影從業者,能有個基本的認知,也能有點基本大局觀。
「沈導,關於春節檔的問題。」柳顏從網友發言中,找了個關於今年春節檔的。
也是專訪任務之一,為三通娛樂春節檔造勢。
《囧途4》和《趙子龍》這兩部戲,沈三通不是導演也不是製片,沒有掛名監製,不過作為重點戲,大方向他有把握。
隨便聊聊,就快一個小時。
沈三通乾脆自己來看看網友留言。
直播這方面比不上後世拿個手機就行,要用電腦,但也和後世很像了。
這場直播,連結了一個大屏幕投影。
沈三通看著屏幕的實時發言,莫名有種既視感。
網友發言千奇百怪,有電影的,也有公司相關的,還有問好的,新年好啊之類的。
基本保持友好,倒不是網友素質高,而是素質低的沒法發言。
做了限制,只有關注一定時間的才能發言。
沈三通找了找關於奧斯卡,《金陵十三釵》,以及張一謀的問題。
剛剛留了點話沒說全,正好現在直播也到了結尾,可以說說。
不難找。
沈三通在電影局茶話會批評《金陵十三釵》,大眾圈層沒有公開,但是當時參會的人,有文藝逼導演,和沈三通恩怨不小,轉回頭就發了博。
關注電影的人,想打聽能打聽到。
再加上沈三通剛剛談了奧斯卡,沒有直面回應《十三釵》,不少網友更加好奇。
「大家別搞事,別亂傳消息。張一謀導演,是我尊重的前輩,上大學的時候,《英雄》上映,我和很多老師、同學爭論,我認為《英雄》是載入影史的電影,現在我也是這個評價。」
不提還好,一提直播間裡話題就轉移到了張一謀身上。
沈三通看到已經有人刷「但是」。
「沒有但是,我很尊重張導,我不評價《金陵十三釵》,沖奧這個我不好說,各有各路,奧斯卡不是我家開的,我耕好自己的田就行。」
沈三通看到有人說他圓滑,變了,只是笑而不語。
「不說《十三釵》,我想聊聊我們文藝片為什麼沒有愛,沒有美好的元素,和大家探討一下。」
「從張一謀導演一路走來的電影基調來看,進入商業片領域,他在文藝電影領域打通關了。從他的一系列作品,我們能窺見文藝片的一二。」
「張一謀導演為何在國際獎項上受追捧,固然是他比很多二代弟子拍的好,最重要是符合西方自由主義敘事框架。」
「也就是傳統和現代這套,代替了我們自己的敘事,來講述我們的故事。」
「這套敘事框架是有便宜可以占的,把西方放在現代的位置上,評獎之類的會占優勢。」
「滿足了西方需要,論證它們天然比處於『傳統』的我們站得高,所以有充當教師爺的資格。」
「我們是『傳統』的,所以要走向現代,這個現代,指的是按照西方模式進行。」
「張一謀導演的處女作《紅高粱》這部戲,從原作到電影,都是這樣的歷史觀點。」
「這部電影,表面上有豪邁爽快的一面,內在歷史其實如同死水,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和五百年前,一千年前沒有什麼不同。」
「而本子象徵著『現代』,我們代表『傳統』,而代表光明和勝利的『羅漢大哥』是什麼呢?看過的都會知道。」
「我認為張一謀導演無意滿足了西方某種需要。」
「暗示了我們必須經過西方文明洗禮,從靜止的高粱地走向流動的生機的蔚藍色,否則沒救。」
「西方喜歡這種,所以給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此殊榮的亞洲電影,一舉奠定了張導藝術地位,至今無人撼動。」
「此後,從《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哪怕到了商業片,《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或多或少有這個影子。」
「他電影裡的歷史是靜止的,古代也是模糊的,看不到具體的朝代,《英雄》算是斷代比較清晰,但還是很多進行了虛構,《黃金甲》更是如此。」
「到了《金陵十三釵》,雖然題材變化多端,但歷史敘事沒有太多變化。」
沈三通把人往好了說。
其實奧運會開幕式仔細想來也有,傳統服飾非常模糊,不見具體朝代的影子,還是靜止、不變那一套。
張一謀那套就是把非西方的民族抽象為女人,把西方抽象為孔武有力的男人。
迎合了西方人種族優越感的,支配地位的需要。
因此他在西方各類電影節上屢有斬獲,「出口轉內銷」,成為國內電影導演的第一人。
只是依然是那個問題,時代變了,如今女人的形象,不符合西方的利益。
歐萌現狀,08年之後不僅沒有發展,而且停滯乃至於後退。
再也沒有那個心情和優越感來俯瞰東方了。
看熱鬧嘻嘻哈哈,回頭一看,發現自己失火的是自家。
能笑出來才怪。
而花旗國需要把東大抽象成有破壞力,但有破壞力又不可能的矛盾形象。
這都不是《金陵十三釵》能給的。
直播間爆了。
沈三通沒評價《十三釵》,但也已經全評價了。
不只是評價《十三釵》,也不只是張一謀。
不少人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怪不得我總覺得文藝電影哪哪都彆扭。」
也有人對此不接受,沈三通的分析,超出了他們平時的思維。
不少文青高呼不可接受。
沈三通見直播間熱度爆炸,發言都看不清,一秒划過去很多條,解釋道:「大家不要覺得張一謀導演不好,我只是想和大家探討探討文藝片,看看問題在哪裡。」
「其實張一謀導演很優秀,當年《高粱地》也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沈三通不是客套話,確實如此。
張一謀只是暗示,利用鏡頭語言讓人去悟。
像《狼圖騰》之類的書,乾脆就是明晃晃的販賣種族優越。
六代導演更是普遍匍匐在地。
相比於其他五代電影,田莊莊那種,以及被髪國先鋒歐洲那套電影理論影響下的不說人話,張一謀的戲至少人能懂。
一旁的柳顏驚呆了。
越解釋越讓人崩壞。
這是張一謀!
這可是張一謀!
沈三通不是黑張一謀,也沒有臆想,通過他的經歷,把文藝片底色進行了展示。
柳顏莫名的有一種既視感,恍然大悟。
想起來了。
四年前李銨的《色·戒》也有一場直播,那個時候還是圖片聊天室,是他主持的。
柳顏望著坐在電腦前的沈三通,不由移開眼睛。
銳利!
鋒利!
沈三通當然只是客套話,他就是在公開炮轟《十三釵》還有張一謀。
《色·戒》和《金陵十三釵》,就像是《臥虎藏龍》和《英雄》一樣。
《英雄》跟風《臥虎藏龍》,有問題但不大。
《金陵十三釵》就顯得畸形,問題重重。
哪怕知道對方不會得逞,沈三通還是要站出來,表示反對。
因為他相信觀眾。
《十三釵》消解嚴肅題材,號稱六億的投資,只有幾分鐘戰爭場面。
全是炒作,還是不合時宜的炒作,觀眾又不是無腦的傻子,會覺得不對勁的。
這個時候看不出來,總有一天觀眾會明白。
必須進行堅決的鬥爭。
一場直播,直接在各大網站掀起了討論,在業內也形成一場風暴。
無他,說話的是沈三通。
沈三通的身份有很多,作家、歌手、導演,以及投資人、商人。
現在基本只有兩個標籤,導演以及三通娛樂的掌舵人。
11年中國總票房252億,相比去年提高46%,其中國產片132億,提高18%,而進口片120億,增幅96.6%,進口片幾乎實現了翻倍。
能有如此誇張的成績,主要是三點。
第一院線建設如火如荼,一萬三千多張銀幕,一年的增幅接近05年銀幕的兩倍,08年的總和,就是如此恐怖。
第二票補,團購網站大戰,票補如火如荼,電商票補規模達到5億元,而且這個趨勢還在繼續,燒錢網際網路是認真的。
第三則是好萊塢的入場,11年全年引進好萊塢電影近40部,原來20部額度上,又引進了包括特種片、買斷片在內的19部,其中30部票房過億,好萊塢電影票房在進口片占比中票房占比95%以上。
好萊塢電影的引進力度可以說前所未有。
前世12年談判後,也只是34部,其中14部還有技術要求,這一世先讓好萊塢吃到了甜頭。
結果,也是不出所料,好萊塢來了,國產片幾乎一點招架之力都沒有!
除了三通娛樂!
好萊塢進口片增加,每個月兩到三部大片。
從一月到六月,每個月都有三部以上,只有三通娛樂的重點項目能碰一碰。
三通娛樂重點戲不上,日冠只會從一部好萊塢進口片落到第二部好萊塢進口片頭上,只有三通娛樂可以和好萊塢進口片撕咬。
《狼牙》《李世民》這樣的戲更是可以在暑期檔壓著好萊塢進口片打。
也只是如此,國產片依然處於守勢。
到了賀歲檔還是調了檔期。
把《碟中諜4:幽靈協議》和《大偵探福爾摩斯2:詭影遊戲》調到了明年,給《金陵十三釵》《龍門飛甲》讓路。
國產片超過進口片的票房,恰好和兩部戲在元旦之前的票房差不多。
三通娛樂有著主場優勢也只有幾部戲能碰一碰,大多時候還是要避其鋒芒。
也已經足夠!
如此大的引進力度,還能保證守住過半票房比例,足夠了!
沈三通地位可想而知!
打出來的!
作為三通娛樂的老總,國產片占有六成多份額,還不是依靠強制壟斷,是真正的內容勝利。
作為導演,大部分電影都要去探索電影票房的天花板,《狼牙》、《盜夢》、《囧途》系列,涉及多個品類,開創多個題材。
張偉評大嘴巴一而再的保持克制,不是心態好,而是不得不好,沈三通存在就讓很多人感到窒息。
「欺人太甚!欺師滅祖,就該把畢業證收回!」
田莊莊發出一聲怒吼。
「太過分!」
張偉評目露凶光,怒了一下。
沈三通公開批評張一謀,哪怕採用了迂迴說法,也足以掀起一場風波。
一場關於電影藝術的大討論,不再是小圈子的定義,擴散到了大眾層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