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2000騎兵突襲
而楊國柱從五城兵馬司營地過來,路程只有幾十公里,本來可以把北京城上百門各式各樣的大炮全部帶過來,但考慮到北京城守城需要,只帶了8門3噸的紅夷大炮。
況且大明的大炮不比現代大炮,也不是萬能的,最大有效射程只有2公里左右,調整方向也很吃力,在這個距離,騎兵很快就能衝上來,到時炮兵跑都沒機會跑,很可能全部成為炮灰,不僅發揮不了大炮的威力,很有可能還會成為累贅。
楊國柱道:「大人,火炮射擊距離2公里,我們是不是再向前走1公里。」
盧象升道:「所有人再往前一公里,大家準備好,防止清軍的突襲。」
8萬大軍又朝前走了1公里,現在明清兩軍已經可以遙遙相望。
到了射擊距離後,楊國柱趕緊命令部隊停下:
「所有人停止前進,火炮隊排成一排,裝填彈藥,向清軍發炮。」
軍馬衝鋒的速度大概在40公里每小時,3分鐘就可以跑2公里,一門紅夷大炮調整方位,裝填彈藥發射一次的時間超過5分鐘,楊國柱只有機會射擊一輪。
火炮手正在裝填彈藥時,楊國柱部隊的斥候飛馬奔來,馬還沒停穩,斥候就從馬上跳了下來:
「大人,清軍一股騎兵向我們衝來,估計有2千多人。」
清軍斥候發現楊國柱拉出大炮,早就回去稟告,多爾袞當機立斷,派出騎兵破壞明軍的計劃。
楊國柱抬頭觀望,遠處揚起一股塵土,一支鐵騎正向自己衝來,剛開始時速度還不快,一會大地就傳來馬蹄敲擊地面的轟鳴聲。
楊國柱下令道:「所有重型披甲兵出列,列陣迎擊清軍。」
隊伍裡面5000名披著三層重甲的士兵快速站到了火炮隊前面,準備迎接清軍騎兵的衝擊。
古代打仗能抑制騎兵的沒有很好的辦法,基本上是依靠重甲步兵。
重甲步兵披的三層重甲起碼有50斤以上,列好陣型後就是一塊鐵坨坨,騎兵衝過來哪怕把士兵殺死了,躺在地上也能有效遏制騎兵速度。
而且披重甲後的士兵,如果沒有砍到他的要害,根本傷害不了他。
重甲步兵唯二的缺點:一是笨重,非常考驗士兵的身體素質,二是價格昂貴,一副合格的重甲起碼20兩銀子以上,5千人就是10萬兩銀子。
清軍最牛的不是他們的騎兵,而是他們的甲兵,一個甲兵可以打十幾個明軍普通士兵。
5000人列好隊以後,拿出特製的長矛,握住向前挺出,一把長矛長度超過2米,專門克制騎兵。
清軍帶領騎兵衝過來的是皇太極長子豪格。
楊國柱身披重甲,站在最前面一排,看著越來越近的清軍騎兵,眼裡露出凶光:
「都說清軍無敵,可以一打五。」
「我楊國柱不信這個邪,看看今天是你硬還是我鐵。」
「兄弟們,握緊你們的武器,清狗殺我百姓,占我國土,今天要讓他們血債血償。」
50米
30米
整個重甲隊伍全神貫注,只要清軍騎兵衝上來,大家就全力刺出長矛,給他們致命一擊。
沒想到帶頭的清軍以一個不可思議的角度向右邊轉了過去,後面2千騎兵跟著第一騎擦著重甲方陣向後跑去。
楊國柱立馬反應過來:清軍避開重甲部隊,要攻擊後方2.5萬的輕步兵。
趕忙大喊:「全體向後,追擊清軍騎兵。」
楊國柱的部隊可不像宋飛的部隊,經常按現代軍訓內容訓練,聽到向後轉的命令後,這些披著50斤重甲的士兵亂成一團。
當所人轉好以後,清軍騎兵已經殺進了後方的輕步兵之中。
2.5萬的輕步兵隊伍,長300米,寬80米。
高速奔馳的騎兵就像一把燒紅的刀插進黃油裡面,輕步兵還沒反應過來,右后角就已經被清軍撕開一個大口子。
清軍插入明軍隊伍後,立馬與周圍的明軍短兵相接,清軍特有的彎刀在馬匹的帶動下,發揮了高效的殺傷力,明軍士兵也在奮力揮舞兵器,想把這隻騎兵擋下。
周圍輕步兵立馬從四周圍了上來,一心想要留下這2千騎兵,楊國柱帶領重甲兵就在100米外,只要能夠等重甲兵追上來,清軍騎兵絕對逃不出去。
但是清軍騎兵並不戀戰,剛剛衝進去,殺了一波明軍後,立馬撤退,脫離明軍大部隊。
明軍見狀組織弓箭手在清軍騎兵後面放箭,可馬的速度太快了,瞬間就跑出100米開外,明軍只射到了幾個跑在最後的騎兵。
這些騎兵沖了一波以後,楊國柱的隊伍基本上沒有陣型可言,但面對10於自己的明軍,這2千騎兵也不想打硬仗,不然損失太大了,繞了一大圈,沒有再次發起攻擊,遠遠的跑到明清兩軍的中間,既沒有回營,也沒有再次發起進攻。
楊國柱相信,只要他再次把火炮拉出來,這伙騎兵還會進攻。
這種老式火炮在清軍的靈活戰術下,竟然毫無用處!
面對清軍騎兵發起的攻擊,盧象升在後面冷冷觀看,沒有出手。
站在盧象升旁邊一個軍官說道:
「盧大人,為什麼我們不用騎兵去追擊清軍,只要我們衝去去,2千清軍絕對跑不掉。」
盧象升用看白痴的眼光看著旁邊的軍官:「我們這1萬騎兵衝上去以後,和這2千騎兵打在一起,這時多爾袞帶著8千騎兵衝出來,殺到北京城下,誰來牽制他。」
聽了盧象升的話,軍官背後驚出一身冷汗,再也不敢隨便發言。
盧象升看著眼前的形勢又說了一句:「如果楊國柱3萬人能被這區區2千人打垮了,我們都準備戰死在這裡吧。」
這次清軍騎兵的突擊,也讓宋飛開了眼界。
自己就在楊國柱的右邊,剛剛自己用望遠鏡看到清清楚楚,清軍衝擊時毫不猶豫,撤退時更不拖泥帶水,整個動作一氣呵成,沒有高度的默契,沒有騎馬如喝水一樣的騎行技術,這個戰術動作是不可能實現的。
宋飛現在終於有點明白,為什麼努爾哈赤能以13副鐵甲起事,為什麼幾萬滿清軍隊能夠打贏幾十萬大明軍隊。
軍隊士兵的戰鬥素質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況且大明的大炮不比現代大炮,也不是萬能的,最大有效射程只有2公里左右,調整方向也很吃力,在這個距離,騎兵很快就能衝上來,到時炮兵跑都沒機會跑,很可能全部成為炮灰,不僅發揮不了大炮的威力,很有可能還會成為累贅。
楊國柱道:「大人,火炮射擊距離2公里,我們是不是再向前走1公里。」
盧象升道:「所有人再往前一公里,大家準備好,防止清軍的突襲。」
8萬大軍又朝前走了1公里,現在明清兩軍已經可以遙遙相望。
到了射擊距離後,楊國柱趕緊命令部隊停下:
「所有人停止前進,火炮隊排成一排,裝填彈藥,向清軍發炮。」
軍馬衝鋒的速度大概在40公里每小時,3分鐘就可以跑2公里,一門紅夷大炮調整方位,裝填彈藥發射一次的時間超過5分鐘,楊國柱只有機會射擊一輪。
火炮手正在裝填彈藥時,楊國柱部隊的斥候飛馬奔來,馬還沒停穩,斥候就從馬上跳了下來:
「大人,清軍一股騎兵向我們衝來,估計有2千多人。」
清軍斥候發現楊國柱拉出大炮,早就回去稟告,多爾袞當機立斷,派出騎兵破壞明軍的計劃。
楊國柱抬頭觀望,遠處揚起一股塵土,一支鐵騎正向自己衝來,剛開始時速度還不快,一會大地就傳來馬蹄敲擊地面的轟鳴聲。
楊國柱下令道:「所有重型披甲兵出列,列陣迎擊清軍。」
隊伍裡面5000名披著三層重甲的士兵快速站到了火炮隊前面,準備迎接清軍騎兵的衝擊。
古代打仗能抑制騎兵的沒有很好的辦法,基本上是依靠重甲步兵。
重甲步兵披的三層重甲起碼有50斤以上,列好陣型後就是一塊鐵坨坨,騎兵衝過來哪怕把士兵殺死了,躺在地上也能有效遏制騎兵速度。
而且披重甲後的士兵,如果沒有砍到他的要害,根本傷害不了他。
重甲步兵唯二的缺點:一是笨重,非常考驗士兵的身體素質,二是價格昂貴,一副合格的重甲起碼20兩銀子以上,5千人就是10萬兩銀子。
清軍最牛的不是他們的騎兵,而是他們的甲兵,一個甲兵可以打十幾個明軍普通士兵。
5000人列好隊以後,拿出特製的長矛,握住向前挺出,一把長矛長度超過2米,專門克制騎兵。
清軍帶領騎兵衝過來的是皇太極長子豪格。
楊國柱身披重甲,站在最前面一排,看著越來越近的清軍騎兵,眼裡露出凶光:
「都說清軍無敵,可以一打五。」
「我楊國柱不信這個邪,看看今天是你硬還是我鐵。」
「兄弟們,握緊你們的武器,清狗殺我百姓,占我國土,今天要讓他們血債血償。」
50米
30米
整個重甲隊伍全神貫注,只要清軍騎兵衝上來,大家就全力刺出長矛,給他們致命一擊。
沒想到帶頭的清軍以一個不可思議的角度向右邊轉了過去,後面2千騎兵跟著第一騎擦著重甲方陣向後跑去。
楊國柱立馬反應過來:清軍避開重甲部隊,要攻擊後方2.5萬的輕步兵。
趕忙大喊:「全體向後,追擊清軍騎兵。」
楊國柱的部隊可不像宋飛的部隊,經常按現代軍訓內容訓練,聽到向後轉的命令後,這些披著50斤重甲的士兵亂成一團。
當所人轉好以後,清軍騎兵已經殺進了後方的輕步兵之中。
2.5萬的輕步兵隊伍,長300米,寬80米。
高速奔馳的騎兵就像一把燒紅的刀插進黃油裡面,輕步兵還沒反應過來,右后角就已經被清軍撕開一個大口子。
清軍插入明軍隊伍後,立馬與周圍的明軍短兵相接,清軍特有的彎刀在馬匹的帶動下,發揮了高效的殺傷力,明軍士兵也在奮力揮舞兵器,想把這隻騎兵擋下。
周圍輕步兵立馬從四周圍了上來,一心想要留下這2千騎兵,楊國柱帶領重甲兵就在100米外,只要能夠等重甲兵追上來,清軍騎兵絕對逃不出去。
但是清軍騎兵並不戀戰,剛剛衝進去,殺了一波明軍後,立馬撤退,脫離明軍大部隊。
明軍見狀組織弓箭手在清軍騎兵後面放箭,可馬的速度太快了,瞬間就跑出100米開外,明軍只射到了幾個跑在最後的騎兵。
這些騎兵沖了一波以後,楊國柱的隊伍基本上沒有陣型可言,但面對10於自己的明軍,這2千騎兵也不想打硬仗,不然損失太大了,繞了一大圈,沒有再次發起攻擊,遠遠的跑到明清兩軍的中間,既沒有回營,也沒有再次發起進攻。
楊國柱相信,只要他再次把火炮拉出來,這伙騎兵還會進攻。
這種老式火炮在清軍的靈活戰術下,竟然毫無用處!
面對清軍騎兵發起的攻擊,盧象升在後面冷冷觀看,沒有出手。
站在盧象升旁邊一個軍官說道:
「盧大人,為什麼我們不用騎兵去追擊清軍,只要我們衝去去,2千清軍絕對跑不掉。」
盧象升用看白痴的眼光看著旁邊的軍官:「我們這1萬騎兵衝上去以後,和這2千騎兵打在一起,這時多爾袞帶著8千騎兵衝出來,殺到北京城下,誰來牽制他。」
聽了盧象升的話,軍官背後驚出一身冷汗,再也不敢隨便發言。
盧象升看著眼前的形勢又說了一句:「如果楊國柱3萬人能被這區區2千人打垮了,我們都準備戰死在這裡吧。」
這次清軍騎兵的突擊,也讓宋飛開了眼界。
自己就在楊國柱的右邊,剛剛自己用望遠鏡看到清清楚楚,清軍衝擊時毫不猶豫,撤退時更不拖泥帶水,整個動作一氣呵成,沒有高度的默契,沒有騎馬如喝水一樣的騎行技術,這個戰術動作是不可能實現的。
宋飛現在終於有點明白,為什麼努爾哈赤能以13副鐵甲起事,為什麼幾萬滿清軍隊能夠打贏幾十萬大明軍隊。
軍隊士兵的戰鬥素質也是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