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的老圈門
偶爾聽老人唱牌兒經:「陸萬成住在黃橋鎮,羅家巷裡朝東門」、「陸萬成住在雙圈門,買賣公平不欺人。」陸萬成是黃橋的一家百年老店,經營南北雜貨,童叟無欺,講究誠信,唱六萬時牌友們至今還喜歡這樣誇獎。那麼牌兒經提及的「雙圈門」是什麼呢?粟裕將軍70年代回黃橋,特別就看了工字樓、雙圈門等景觀,把鎮上主要大街小巷走了個遍,所到之處都感到似曾相識。
原來黃橋古鎮歷史上沒有城牆,由於戰爭頻繁先民們在街巷兩頭各砌上一道門,這就是圈門。圈門兩側與民房相接,門洞為拱形,夜裡將兩扇厚實的木門或閂或鎖,整條街巷進入封閉狀態。門上有頂,磚木結構,兩邊削水,既保護了門,又可供行人避雨。圈門是古代建築中的一種形式,由城門、城關的建築形式演變而成,一般建在行人必經的隘口。有的設置大門,夜間關閉,以保障安全;有的只是裝點景致。黃橋解放以前就有29個圈門,分散設置在鎮內要道、街巷路口,猶如多重城門把關扼守。有了圈門古街似乎有了靈魂,同時也增加了威嚴與神秘。黃橋這個不到3平方公里的古鎮竟然有如許多的圈門,其地方特色鮮明,在國內尚不多見。
舊時有一首《圈門謠》,還有人依稀記得:「鎮有圈門十三重,白沙昂首立當中;舟行南北賞江湖,帶繞長堤貫西東;西圈門外望仙女,東圈門內伏青龍;北圈門中關帝守,南圈門下站傭工.客商往來人喧嚷,富貧興衰不相同;歲歲年年送窮神,迎來盼去一場空.」
黃橋的圈門建於何時,眾說紛紜。有說是北宋建鎮以後就有了,從鎮海門的設置來推斷,黃橋圈門亦當可追溯至宋朝前後。圈門的廓,青磚砌疊,高低錯落有序。廓內的木板門厚薄不一,重要的圈門後置兩根粗木,一橫置,一豎置,起到頂住和拴住木門的作用。重要路口的圈門下方設有滑輪裝置,為啟閉方便。入夜時,商團派員值更巡查,確保安全。
黃橋的圈門上都標有名字,或因巷而名,或因地理、人事而取名,雅而得體。東首的圈門面向大海,取名為鎮海門,西首的面對長江,叫澄江門。「黃橋通」何學三先生,曾將29座圈門抄錄留存,現簡述如下,以備稽考。
鍾毓圈門位於西街西首,為泰興進黃橋第一門,取鍾靈毓秀之意。
騰蛟圈門位於大石橋東堍,西大街西首。臨河,取騰蛟起風之意。
風翥圈門位於西大街東首,朝東。
永豐圈門位於東大街西首,朝西,與風翥圈門合稱「雙圈門「。
富春圈門位於東大街東首金剛殿旁。
同安圈門位於火巷南首。
富安圈門位於孫家巷南首,花園橋北堍。
鎮海圈門位於珠巷東首,福慧寺西側。傳說黃橋東不遠處即東海,宋時,福慧寺曾遭水淹,為保平安,故取此名。
澄江圈門位於珠巷西首,面河。
毓秀圈門位於小橋口,與澄江隔橋相望。
興仁里圈門位於北典當南首近珠巷處。
北鑰圈門位於北典當北首近米巷處。
馬巷圈門位於馬巷中間,太平缸側。
通裕圈門位於羅家巷北近珠巷處。
太平圈門位於南迎祥巷南端。
迪祥巷圈門位於巷南近珠巷處。
萬昌巷圈門位於巷南近米巷處。
保衛圈門位於秩二房巷北首,出此門通池岸村、柳家莊。
楊家園子圈門近保衛門,朝西。
春生圈門位於米巷東首,東為春,故名。
永康圈門位於米巷西首。
永泰圈門位於吳恆豐橋西,往北之要隘。
永昌圈門位於吳恆豐橋東,朝北。
利津圈門位於布巷北首,朝北。
朝陽圈門位於布巷南首,朝南。
百歲坊圈門位於陰陽巷西首,相傳建圈門時,巷內有百歲老人,故名。
節孝坊圈門位於王家巷西首,相傳因有誥封節孝居此巷內,故名。
聚寶門圈門位於小巷西首,門最小,支出小,聚寶也。
六六圈門位於花園橋六六路上,國民黨歐陽旅長鋪修的新路,六月六日竣工故命名「六六」,隱喻六六大順。
以上29座圈門,或毀於戰火,或年久失修,圯廢。解放後,黃橋大規模進行市政建設,最後一座圈門在東大街擴建時拆去。
新世紀黃橋鎮在古巷道改造中,順應民意恢復圈門風景。現已恢復了「鍾靈毓秀「「龍翔鳳翥」「太平」,「澄江門」「北鑰南管」等10多個圈門,打造了屬於黃橋自己的特色旅遊風景線。今天的圈門,不僅有古老的建造風格,更加入了時尚的現代元素,成為遊客觀賞的焦點。
圈門的命名實際上寄予了古時黃橋人美好生活的願望。比如「鍾靈毓秀「凝聚了天地間的靈氣,孕育著優秀的人物。意思是指美好的自然環境自然產生出傑出的人物;「龍翔鳳翥」比喻意氣風發神采飛揚。
「鎮海澄江」之說是指古時黃橋地處海濱一帶,人們最易受狂風怒潮的侵襲,一旦遇上了「海嘯」,不是「船多逢風沉溺」,就是鹽場「各場池垣淹沒」,廩鹽無存,甚至「決堤垣」,「壞城廓」,而使「人畜沉溺無算」。所以人們對大海產生了一種恐懼感,普遍有一種希望大海風平浪靜的願望。黃橋東圈門以「鎮海」為名,有定息海潮之意。與之相對應的是黃橋西靠長江,「澄江門」同樣希冀了船民祈求出江平安順利、風平浪靜的願望。
宋朝詩人楊蟠有一首《澄江門》,寫得極有韻致:「獨上高樓望海門,青山幾點送歸船。寒光淡淡浮紅日,曉色冥冥散白煙。浦外落霞爭倦燒,池中流水自鳴弦。扶欄下見蓬萊影,一半仙魂在月邊。」
作為水鄉古鎮,黃橋因圈門而美麗如是。
原來黃橋古鎮歷史上沒有城牆,由於戰爭頻繁先民們在街巷兩頭各砌上一道門,這就是圈門。圈門兩側與民房相接,門洞為拱形,夜裡將兩扇厚實的木門或閂或鎖,整條街巷進入封閉狀態。門上有頂,磚木結構,兩邊削水,既保護了門,又可供行人避雨。圈門是古代建築中的一種形式,由城門、城關的建築形式演變而成,一般建在行人必經的隘口。有的設置大門,夜間關閉,以保障安全;有的只是裝點景致。黃橋解放以前就有29個圈門,分散設置在鎮內要道、街巷路口,猶如多重城門把關扼守。有了圈門古街似乎有了靈魂,同時也增加了威嚴與神秘。黃橋這個不到3平方公里的古鎮竟然有如許多的圈門,其地方特色鮮明,在國內尚不多見。
舊時有一首《圈門謠》,還有人依稀記得:「鎮有圈門十三重,白沙昂首立當中;舟行南北賞江湖,帶繞長堤貫西東;西圈門外望仙女,東圈門內伏青龍;北圈門中關帝守,南圈門下站傭工.客商往來人喧嚷,富貧興衰不相同;歲歲年年送窮神,迎來盼去一場空.」
黃橋的圈門建於何時,眾說紛紜。有說是北宋建鎮以後就有了,從鎮海門的設置來推斷,黃橋圈門亦當可追溯至宋朝前後。圈門的廓,青磚砌疊,高低錯落有序。廓內的木板門厚薄不一,重要的圈門後置兩根粗木,一橫置,一豎置,起到頂住和拴住木門的作用。重要路口的圈門下方設有滑輪裝置,為啟閉方便。入夜時,商團派員值更巡查,確保安全。
黃橋的圈門上都標有名字,或因巷而名,或因地理、人事而取名,雅而得體。東首的圈門面向大海,取名為鎮海門,西首的面對長江,叫澄江門。「黃橋通」何學三先生,曾將29座圈門抄錄留存,現簡述如下,以備稽考。
鍾毓圈門位於西街西首,為泰興進黃橋第一門,取鍾靈毓秀之意。
騰蛟圈門位於大石橋東堍,西大街西首。臨河,取騰蛟起風之意。
風翥圈門位於西大街東首,朝東。
永豐圈門位於東大街西首,朝西,與風翥圈門合稱「雙圈門「。
富春圈門位於東大街東首金剛殿旁。
同安圈門位於火巷南首。
富安圈門位於孫家巷南首,花園橋北堍。
鎮海圈門位於珠巷東首,福慧寺西側。傳說黃橋東不遠處即東海,宋時,福慧寺曾遭水淹,為保平安,故取此名。
澄江圈門位於珠巷西首,面河。
毓秀圈門位於小橋口,與澄江隔橋相望。
興仁里圈門位於北典當南首近珠巷處。
北鑰圈門位於北典當北首近米巷處。
馬巷圈門位於馬巷中間,太平缸側。
通裕圈門位於羅家巷北近珠巷處。
太平圈門位於南迎祥巷南端。
迪祥巷圈門位於巷南近珠巷處。
萬昌巷圈門位於巷南近米巷處。
保衛圈門位於秩二房巷北首,出此門通池岸村、柳家莊。
楊家園子圈門近保衛門,朝西。
春生圈門位於米巷東首,東為春,故名。
永康圈門位於米巷西首。
永泰圈門位於吳恆豐橋西,往北之要隘。
永昌圈門位於吳恆豐橋東,朝北。
利津圈門位於布巷北首,朝北。
朝陽圈門位於布巷南首,朝南。
百歲坊圈門位於陰陽巷西首,相傳建圈門時,巷內有百歲老人,故名。
節孝坊圈門位於王家巷西首,相傳因有誥封節孝居此巷內,故名。
聚寶門圈門位於小巷西首,門最小,支出小,聚寶也。
六六圈門位於花園橋六六路上,國民黨歐陽旅長鋪修的新路,六月六日竣工故命名「六六」,隱喻六六大順。
以上29座圈門,或毀於戰火,或年久失修,圯廢。解放後,黃橋大規模進行市政建設,最後一座圈門在東大街擴建時拆去。
新世紀黃橋鎮在古巷道改造中,順應民意恢復圈門風景。現已恢復了「鍾靈毓秀「「龍翔鳳翥」「太平」,「澄江門」「北鑰南管」等10多個圈門,打造了屬於黃橋自己的特色旅遊風景線。今天的圈門,不僅有古老的建造風格,更加入了時尚的現代元素,成為遊客觀賞的焦點。
圈門的命名實際上寄予了古時黃橋人美好生活的願望。比如「鍾靈毓秀「凝聚了天地間的靈氣,孕育著優秀的人物。意思是指美好的自然環境自然產生出傑出的人物;「龍翔鳳翥」比喻意氣風發神采飛揚。
「鎮海澄江」之說是指古時黃橋地處海濱一帶,人們最易受狂風怒潮的侵襲,一旦遇上了「海嘯」,不是「船多逢風沉溺」,就是鹽場「各場池垣淹沒」,廩鹽無存,甚至「決堤垣」,「壞城廓」,而使「人畜沉溺無算」。所以人們對大海產生了一種恐懼感,普遍有一種希望大海風平浪靜的願望。黃橋東圈門以「鎮海」為名,有定息海潮之意。與之相對應的是黃橋西靠長江,「澄江門」同樣希冀了船民祈求出江平安順利、風平浪靜的願望。
宋朝詩人楊蟠有一首《澄江門》,寫得極有韻致:「獨上高樓望海門,青山幾點送歸船。寒光淡淡浮紅日,曉色冥冥散白煙。浦外落霞爭倦燒,池中流水自鳴弦。扶欄下見蓬萊影,一半仙魂在月邊。」
作為水鄉古鎮,黃橋因圈門而美麗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