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章 女帝登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762章 女帝登基

  190年,春三月,洛陽皇城前,眾官與百姓雲集。

  隨著莊嚴的鐘聲在皇宮大殿上空迴蕩,萬年公主的登基大典也就此正式拉開序幕。

  大殿內,燭光搖曳,金碧輝煌,氣氛莊重而肅穆。百官們身著朝服,整齊地排列在殿下,目光中既有敬畏也有期待。

  萬年公主身著華麗的鳳袍,頭戴九旒冕,一步步走上高台,每一步都顯得那麼莊重而堅定。她的臉上帶著一絲緊張,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憧憬和決心。

  蘇曜站在一旁,身著銀甲紅袍,目光中閃爍著堅定和自豪。

  他知道,這一刻對於萬年公主來說意義非凡,也是他們共同奮鬥的結果。

  隨著司儀的一聲高喊,登基大典正式開始。

  首先,是祭天儀式。

  萬年公主在大將軍蘇曜和太傅盧植以及眾位大臣的陪同下,緩緩走出大殿,來到祭壇前。

  她雙手合十,虔誠地跪拜天地,祈求上天保佑大漢江山永固,百姓安居樂業。

  祭天儀式結束後,萬年公主並未返回宮廷,而是直奔太廟拜謁先祖——見命高廟。

  這是歷任大漢皇帝登基的必備儀式,代表著上承天命。

  昔年霍光廢劉賀,其中有一條罪狀就是其未見命高廟,不具備皇帝的合法性。

  而在見命高廟後,緊接著,萬年公主便又匆匆回返宮廷,在文武百官的見證下,接過蘇曜手中遞來的傳國玉璽和帝王玉帶,這便是受皇帝璽綬——完成了即皇帝位。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百官們齊聲高呼,聲音震耳欲聾。

  萬年公主站在龍椅前,正式接受百官朝拜。

  她的目光掃過眾人,尤其是看到當先而立的蘇曜後,心中湧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激動。

  她知道,這一刻起,她不再只是那個被保護在後宮中的公主,而是成為了史上唯一的大漢女帝,也需要努力肩負起復興大漢的責任。

  即位儀式結束後,公主正式成為女帝,然而繁瑣的禮節與流程仍未結束。

  為了慶祝新帝登基,接下來還有慣例的大赦和改元環節。

  其中大赦天下自不必贅言,除了部分不赦之徒,大部分囚犯都將被釋放回家,以彰顯皇恩浩蕩。

  而改元這一點環節則頗多了幾分爭議。

  本來,在去歲的那一年劉宏在世時,年號乃是中平,而劉辯即位後先改元光熹,然後十常侍之亂後又改昭寧,及至劉協登基,再改永漢,可謂一年三次改元。

  最後,在劉協又失蹤,皇帝之位空缺,諸大臣便商議便把之前那些光熹、昭寧和永漢的年號統統廢除,改回中平。

  而最關鍵的就是今歲公主登基,要起個響亮的年號,以博個好彩頭。

  為此,諸位名儒學究可謂是吵破了腦袋。

  有的人不知是否是想要巴結新帝,建議以女帝即位前的萬年名號為新的紀元。

  也有的人則主張以吉祥之語來命名,如太平、太康等等。

  還有的人,則提議不要上來就這麼高調,國家社稷經歷了大的動盪,還需要面對很多困難,當以初平為年號。

  「年號初平,寓意著國家初定,百廢待興,也寄託了我等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說話的人乃是名儒蔡邕。

  此人雖是董卓提拔的親信,但在董卓覆滅時,蘇曜等人不但並未在朝廷之中大搞株連,反而還對那些確有真才實學之人多有提拔。

  蔡邕便是其中翹楚。

  此人精通音律,博通經史,擅寫辭賦,書法精妙,在很早之前就於南宮東觀的藏經閣中與盧植、韓說等修撰《東觀漢記》,被當時人譽為曠世逸才。

  甚至,連這天下第一部官定教材也是由其首倡修訂。

  那時,都要追溯到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有感於經籍距聖人著述的時間久遠,文字錯誤多,被俗儒牽強附會,貽誤學子。

  於是與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颺等人,奏請訂正「六經」的文字,在靈帝予以批准後,蔡邕於是用硃筆親自寫在碑上,讓工人刻好立在太學的門外,這就是中國第一部石經「熹平石經」。


  往後來的儒者學生們,都以此為標準經文,那碑新立時,來觀看及摹寫的,一天之內,車子就有一千多輛,街道也因此而堵塞。

  同時,也正是多虧了蔡邕等人的努力,蘇曜下來首開科舉才不至於連個統一的教材都沒有。

  因此,對於此等名士大儒,即便不考慮未來攻略蔡琰的需要以及盧植的力保,蘇曜也不會怠慢了他。

  於是乎,蔡邕便被蘇曜請到了府上,任大將軍祭酒,專司文事,教育與禮儀等等。

  老實說,這個官對於蔡邕來說實際上是小了。

  因為董卓給的更多。

  蔡邕當時被董卓強征入府,舉為「高第」,歷任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尚書,竟然是三天之內,遍歷了三台,升遷之快真是世所罕有。

  而大將軍祭酒不過是大將軍府中幕僚一員,雖為大將軍府中的要職,但與董卓給予的顯赫官職相比,確實顯得有些寒酸。

  然而,蔡邕卻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命。

  這不止是因為他從女兒那裡得知了蘇曜的為人和志向,更關鍵的是,蔡邕很清楚,現在這朝廷到底是誰說了算話。

  大將軍府中隨時能與蘇曜見面的首席文教長官,與尚書台里那些在日後改制後淪為執行機關的尚書比,孰輕孰重絕不是明面上那點俸祿所能代表的。

  蔡邕深知,自己現在所站的位置,是真正能夠影響國家未來的關鍵所在。

  大將軍蘇曜,這位年輕有為的將領,不僅武藝高強,更有著非凡的遠見和智謀,他能夠看清時局的變幻,抓住機遇,推動國家的改革與發展。

  而自己緊隨大將軍蘇曜,顯然是更加有出路的事情。

  尤其是,一想到不但自己,連女兒也被蘇曜委以重任,蔡邕簡直是夜裡都能笑醒,蔡家這次真是走了大運。

  為此,蔡邕在來到蘇曜府上後,便頻頻提出建議,更被蘇曜選為籌備首次科舉考試的主管官員。

  而這一次,改元之事上蔡邕便也大膽發言,提議初平年號以為新君改元。

  「如此一來,待得日後大將軍重整河山,我們亦可再改個更響亮的名號予以紀念。」

  蔡邕頗為自得扶著鬍鬚,侃侃而談。

  本來蘇曜對這件事其實是無所謂的,怎麼都好,商量出什麼用什麼,他不太講究這些。

  然而,當聽到蔡邕說什麼日後再改元紀念後,蘇曜突然脊背冒起了一陣寒意,那是昔日課堂上被各種年號折磨的回憶:

  「不妥,不妥!」

  「這改元之事,我有點別的看法。」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