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鹽商心裡苦
面對崇禎皇帝的稅警總團,一眾鹽商的愁的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打死他們吧,那是宗子,殺了相當於造反。
不打死他們吧,大運河和鹽業的利潤就要被崇禎皇帝奪走了!
這些急瘋了的鹽商趕忙給崇禎皇帝遞話:鹽稅也不是不能漲一漲,比方說,可以從每年一百多萬兩增長到每年四五百萬兩。
崇禎皇帝都懶得搭理他們,每年四五百萬兩?
打發叫花子呢?
這點錢夠乾死滿清嗎?
不夠啊!
洪承疇和沈延揚他們準備給崇禎皇帝交納每年四千萬石糧食和一千萬兩白銀的稅款,比這些該死的奸商大方多了。
因為他們瓜分的,是別人的利益。
崽賣爺田,當然不心疼了!
畢竟他們跟著崇禎皇帝才能每年賺幾千萬兩,不跟著崇禎皇帝,他們一文錢都賺不到,當然要和鹽商們斗到底了!
這不是請客吃飯,這是你死我活的根本鬥爭!
是要流血犧牲,死上幾十萬人的!
因為徽幫鹽總他們背後是東林、復社,而且東林、復社的士大夫手中也掌握著大量的土地和人口,所以他們的實力不弱的!
後世傳說商人和東林如何如何的,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商人都會用大把銀子養著東林黨當他們的保護傘。
比如鄭芝龍雖然也給錢謙益上貢,但是老鄭並不太依賴東林黨。
老鄭的富貴是用水軍打出來的!
在如今東亞的海面上,除了西洋人外,還沒有誰敢說能和老鄭掰一下手腕。
可是那幫淮揚鹽商是沒有實力的,而且他們的買賣其實也沒啥難度。
還不如江南那些絲綢商人和景德鎮的瓷器商人呢!
人家畢竟能讓西洋人、日本人把一船船白銀送上來。
而且絲綢和瓷器也不壟斷,也不是必需品,競爭還是蠻激烈的。
而食鹽就不一樣了,食鹽是壟斷經營的必需品!
而且加工成本很低,鹽商也不是灶戶,他們自己不加工食鹽,其實就是一群包稅商人。
而當包稅商人不能向發包的朝廷繳納足夠數量的稅收的時候,崇禎皇帝還要他們幹什麼?
沒有把他們這些奸商統統拉去處死已經是大發慈悲了!
而如今揚州衛指揮使徐永基是徐達的子孫,不是兩公府的嫡系,而是魏國府的旁支,所以當不了國公,但還是撈到了一個指揮使的差事,而且還是比較有油水的揚州衛指揮使。
揚州是鹽業重鎮,兩淮鹽運司就設在揚州,八大鹽總也常住揚州。
所以揚州衛指揮使徐永基也少不了要插手鹽業,他一方面是魏國府在揚州的代理人——代表魏國府向揚州八大鹽總收保護費,而且還參與四個老西鹽總的生意,魏國府可拿著這四家的暗股!
除了徐永基之外,南都有頭有臉的勛貴,幾乎都會在儀真守備所管轄的揚州衛、淮安衛、高郵衛等淮揚諸衛中插一腳,以便他們插手兩淮鹽業。
這些個衛所都有緝查私鹽的權力,控制了這幾個衛所,就等於扼住了揚州鹽商們的咽喉!
除了儀真守備系統外,還有一個南京操江水師也有緝查私鹽的權力,這個水師同樣是南京勛貴插手鹽務的工具。
明朝的皇帝大概也知道鹽業上的貓膩太多,所以就想用多方監管的辦法反腐。
於是南京勛貴可以通過儀真守備之下的衛所和操江水師插手,文官們可以通過兩淮鹽運司、巡鹽御史、巡江御史、揚州知府等等插手鹽務。
而來自內廷的南京守備太監、淮安鎮守太監,同樣可以插手揚州鹽務。
於是所有插手鹽務的勛貴、官員、太監,就都要分上一份了。
分錢的人太多,庇護私鹽的人也太多,所以能交給朝廷的鹽稅也就少得可憐了。
而勛貴、文官、太監這三方,在揚州的勾心鬥角,也就主要圍繞鹽利展開。
在明面上掌握淮揚鹽業的八大鹽總,也就漸漸變成了這三方力量的白手套。
現在崇禎皇帝根本看不上這群廢物,於是就把他們統統給廢了。
這可是要命的事情。
所以揚州衛指揮使徐永基這段時間都快急瘋了!
之前也不是沒有不開眼的人動手,只是跟著稅警總團南下的,還又黃得功率領的一萬天子近衛軍。
那些動手之人,九族已經被滅了。
揚州衛指揮使徐永基怎麼會不知道黃得功這是在向自己示威?
為了鹽業把魏國公全族給殺了不至於,但是乾死他全家肯定是沒問題的!
都打死宗子了,說他們不想造反,有人會相信嗎?
與其相信這個,不如相信毒死皇帝的董卓是漢室忠臣!
......
揚州北郊,江園。
在揚州徽幫鹽商四大總商之首的王萬春的書房之內,幾人如木雞一般呆坐。
今年五十多歲,有儒商才子之稱王萬春王大才子,今兒連麗春院那個吟詩作賦,琴棋書畫都一等一的清倌人韋春花都不想去會了,只是召集了門客在書房裡面,拿著一份令旨抄件,翻來覆去的仔細看著,也不知看了多久,就是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屋子裡面靜悄悄的,只能聽見王大才子唉聲嘆氣的聲音。
到了最後,王萬春更是長嘆一聲,將令旨抄件輕輕擺放在跟前的書桌上,苦笑道:「這哪裡是要廢止鹽法、裁撤鹽政......分明是想要老夫這樣的鹽業總商的命啊......鹽業大利,牽扯太廣,方方面面都要分肥,老夫這樣的總商只是看著風光,其實沒有多少家底的......」
「......一旦鹽法廢除,鹽政裁撤,老夫就不能替方方面面的人賺錢了!到時候他們還能放過老夫,讓老夫安享晚年嗎?老夫的那點家底,還不是轉眼就給吃干抹淨了?說不定連性命都要搭進去啊!」
聽著王大才子絕望的話語,在場的門客都是心裡一酸,有幾個眼淚都下來了。
他們這些人並不是商人,而是受了王萬春資助的寒門書生,多數都有秀才功名。
他們如今是在王氏門下為客,一方面讀書備考;一方面替王氏奔走官場士林,謀求利益。
打死他們吧,那是宗子,殺了相當於造反。
不打死他們吧,大運河和鹽業的利潤就要被崇禎皇帝奪走了!
這些急瘋了的鹽商趕忙給崇禎皇帝遞話:鹽稅也不是不能漲一漲,比方說,可以從每年一百多萬兩增長到每年四五百萬兩。
崇禎皇帝都懶得搭理他們,每年四五百萬兩?
打發叫花子呢?
這點錢夠乾死滿清嗎?
不夠啊!
洪承疇和沈延揚他們準備給崇禎皇帝交納每年四千萬石糧食和一千萬兩白銀的稅款,比這些該死的奸商大方多了。
因為他們瓜分的,是別人的利益。
崽賣爺田,當然不心疼了!
畢竟他們跟著崇禎皇帝才能每年賺幾千萬兩,不跟著崇禎皇帝,他們一文錢都賺不到,當然要和鹽商們斗到底了!
這不是請客吃飯,這是你死我活的根本鬥爭!
是要流血犧牲,死上幾十萬人的!
因為徽幫鹽總他們背後是東林、復社,而且東林、復社的士大夫手中也掌握著大量的土地和人口,所以他們的實力不弱的!
後世傳說商人和東林如何如何的,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商人都會用大把銀子養著東林黨當他們的保護傘。
比如鄭芝龍雖然也給錢謙益上貢,但是老鄭並不太依賴東林黨。
老鄭的富貴是用水軍打出來的!
在如今東亞的海面上,除了西洋人外,還沒有誰敢說能和老鄭掰一下手腕。
可是那幫淮揚鹽商是沒有實力的,而且他們的買賣其實也沒啥難度。
還不如江南那些絲綢商人和景德鎮的瓷器商人呢!
人家畢竟能讓西洋人、日本人把一船船白銀送上來。
而且絲綢和瓷器也不壟斷,也不是必需品,競爭還是蠻激烈的。
而食鹽就不一樣了,食鹽是壟斷經營的必需品!
而且加工成本很低,鹽商也不是灶戶,他們自己不加工食鹽,其實就是一群包稅商人。
而當包稅商人不能向發包的朝廷繳納足夠數量的稅收的時候,崇禎皇帝還要他們幹什麼?
沒有把他們這些奸商統統拉去處死已經是大發慈悲了!
而如今揚州衛指揮使徐永基是徐達的子孫,不是兩公府的嫡系,而是魏國府的旁支,所以當不了國公,但還是撈到了一個指揮使的差事,而且還是比較有油水的揚州衛指揮使。
揚州是鹽業重鎮,兩淮鹽運司就設在揚州,八大鹽總也常住揚州。
所以揚州衛指揮使徐永基也少不了要插手鹽業,他一方面是魏國府在揚州的代理人——代表魏國府向揚州八大鹽總收保護費,而且還參與四個老西鹽總的生意,魏國府可拿著這四家的暗股!
除了徐永基之外,南都有頭有臉的勛貴,幾乎都會在儀真守備所管轄的揚州衛、淮安衛、高郵衛等淮揚諸衛中插一腳,以便他們插手兩淮鹽業。
這些個衛所都有緝查私鹽的權力,控制了這幾個衛所,就等於扼住了揚州鹽商們的咽喉!
除了儀真守備系統外,還有一個南京操江水師也有緝查私鹽的權力,這個水師同樣是南京勛貴插手鹽務的工具。
明朝的皇帝大概也知道鹽業上的貓膩太多,所以就想用多方監管的辦法反腐。
於是南京勛貴可以通過儀真守備之下的衛所和操江水師插手,文官們可以通過兩淮鹽運司、巡鹽御史、巡江御史、揚州知府等等插手鹽務。
而來自內廷的南京守備太監、淮安鎮守太監,同樣可以插手揚州鹽務。
於是所有插手鹽務的勛貴、官員、太監,就都要分上一份了。
分錢的人太多,庇護私鹽的人也太多,所以能交給朝廷的鹽稅也就少得可憐了。
而勛貴、文官、太監這三方,在揚州的勾心鬥角,也就主要圍繞鹽利展開。
在明面上掌握淮揚鹽業的八大鹽總,也就漸漸變成了這三方力量的白手套。
現在崇禎皇帝根本看不上這群廢物,於是就把他們統統給廢了。
這可是要命的事情。
所以揚州衛指揮使徐永基這段時間都快急瘋了!
之前也不是沒有不開眼的人動手,只是跟著稅警總團南下的,還又黃得功率領的一萬天子近衛軍。
那些動手之人,九族已經被滅了。
揚州衛指揮使徐永基怎麼會不知道黃得功這是在向自己示威?
為了鹽業把魏國公全族給殺了不至於,但是乾死他全家肯定是沒問題的!
都打死宗子了,說他們不想造反,有人會相信嗎?
與其相信這個,不如相信毒死皇帝的董卓是漢室忠臣!
......
揚州北郊,江園。
在揚州徽幫鹽商四大總商之首的王萬春的書房之內,幾人如木雞一般呆坐。
今年五十多歲,有儒商才子之稱王萬春王大才子,今兒連麗春院那個吟詩作賦,琴棋書畫都一等一的清倌人韋春花都不想去會了,只是召集了門客在書房裡面,拿著一份令旨抄件,翻來覆去的仔細看著,也不知看了多久,就是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屋子裡面靜悄悄的,只能聽見王大才子唉聲嘆氣的聲音。
到了最後,王萬春更是長嘆一聲,將令旨抄件輕輕擺放在跟前的書桌上,苦笑道:「這哪裡是要廢止鹽法、裁撤鹽政......分明是想要老夫這樣的鹽業總商的命啊......鹽業大利,牽扯太廣,方方面面都要分肥,老夫這樣的總商只是看著風光,其實沒有多少家底的......」
「......一旦鹽法廢除,鹽政裁撤,老夫就不能替方方面面的人賺錢了!到時候他們還能放過老夫,讓老夫安享晚年嗎?老夫的那點家底,還不是轉眼就給吃干抹淨了?說不定連性命都要搭進去啊!」
聽著王大才子絕望的話語,在場的門客都是心裡一酸,有幾個眼淚都下來了。
他們這些人並不是商人,而是受了王萬春資助的寒門書生,多數都有秀才功名。
他們如今是在王氏門下為客,一方面讀書備考;一方面替王氏奔走官場士林,謀求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