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加勛晉爵敕旨下
第125章 加勛晉爵敕旨下
李淵拉著李逸的手,笑眯眯的道:「想要什麼賞賜儘管說,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啊!」
李逸心說我想要封個國公,你也不會給啊。
被皇帝如此近距離的看著,要是一般人可能都激動的要暈倒,好在李逸對皇帝光環有點免疫。
「這次興盛里七個村子,幾乎無一倖免,全被亂兵縱火燒了,百姓剛收回家的糧食也被搶了,地里還沒來的及收割的稻穀還被縱火燒了,
馬上冬天到來,興盛里的百姓還不知道要如何度過這個寒冬,如果朝廷能夠免除興盛里百姓今年的租調,並予以賑濟,李逸代表興盛里五百戶村民,感激不盡。」
李淵道:「救災濟民,這是朝廷應有之事,你不說,朝廷也會做的。你放心,朝廷會撥錢撥糧,幫大家修復房屋,也會免除今明兩年的租調的,」
「你這次損失應當也很大吧,」
李逸點頭,說自己無棚草堂兩個院子,二百多畝地新收的糧食,無極學堂接受的皇帝、太子、秦王等的賞賜,杜如晦等的捐贈,那些錢糧紙筆,甚至課桌椅全沒了。
還有他的作坊,也燒沒了。
聽起來損失真不小。
但皇帝不知道,那天,家裡提前把不少糧食轉運到草堂後面崖下三孔窯洞裡,然後封起來了,
作坊里的鐵鍋,腐竹,油等不少也都搬去了馮六郎莊園家裡來不及帶走的,李逸都給收空間裡了,甚至家具都收到露台上了,羌兵劫掠,也沒啥東西可給他們搶的,放火,也只是燒掉了黃草屋頂,燒壞了些門窗。
學堂連課桌椅都沒少一套,更別說珍貴的紙筆墨硯書籍,還有學會倉庫里的糧食錢絹。
但李淵哪知道這些,理所當然的認為事發倉促,李逸來不及搬運糧食布四等,被賊人一把火燒了、搶了。
李淵想了想,讓殿中監盧寬替他草旨。
皇帝救建新的無極學堂,敕修無極院。
「給李逸修個莊園,修大點修高點,四面築夯土圍牆,築個三丈高,底厚兩丈,圍個十畝地,牆外挖個寬深各兩丈的壕溝,
以後再不懼啥事咧,你那現有兩院子圍在裡面,讓少府監派工匠給你修復門窗,把屋頂都換成小青瓦,
朕再讓給你弄個花園,
無極學堂修到先前方年縣給的那塊橋頭的六畝地上去,這次也給夯築起四面高牆,圍成堡子,學堂房屋夯築,屋頂也換成小青瓦。
並給配備齊桌椅、書籍、紙筆,並撥一筆錢糧。
十畝的無極院,六畝的無極學堂,一大一小兩個堡子,相距百來米,坐落在神禾塬下,漓河北岸,
李逸聽了欣喜的很,
皇帝敕建,將作監派工匠,少府監出材料,太府寺出錢,哪有反對的理由。
「你這次立下大功,朕不僅要補償你損失,還要重加賞賜,賜你晉爵一級,
加勛二轉,散職升三階,
賜地千畝,賞錢十萬,黃金百兩、絹千匹,奴隸二十口。」
「朕再封你長安縣尉,專職捕賊。」
這一連串的賞賜,連殿中監盧寬這個紫袍三品大佬,都聽了很羨慕。
李逸也感嘆李淵的豪爽大方。
「臣連個正字、校書都做不好,哪敢領長安縣尉之職,長安縣尉人稱捕賊尉,負責半座京師五十餘坊,以及城外五十餘鄉的治安,臣年方十六,剛還俗,
實在沒這個能力,」
李逸只是拒絕了長安尉一職,
沒拒絕其它的賞賜,
李淵授須,「事不過三,你真要拒絕朕第三次封官?」
「長安縣尉,國家公器,朝廷要職,臣不敢受。」
李淵對盧寬道,「親家公,你說這李無逸是不是有點過份了?」
盧寬看的出李淵並不是真生氣,便笑道:「李逸沒做過官,這長安尉確實也不是那麼好做的。」
「罷,既然你不想做官也不勉強。」
皇帝其它的賞賜倒也還是給了。
李逸於是由淺水縣男爵,榮升淺水縣開國子爵。
勛加二轉,累積九轉,為大將軍散實官,散職加三階,升為正七品宣惠尉散職。
散實官和散職都不值錢,現在很泛濫,也沒職掌,唯一值點錢的是,能夠請授勳田。
大將軍做為九轉勛,可得一千五百畝勛田。
這意味著李逸還能再獲得五百畝永業,皇帝又額外賞賜一千畝,這次又能到手一千五百畝地。
秀芝、李存孝等七人放免為良,李逸失去七個奴隸,但皇帝補償他二十個。
「臣謝陛下洪恩。」
李逸謝的非常真誠,
這次賺大發了。
拒絕長安縣尉,也是必須的。長安縣雖有六個縣尉,一人管一曹,但李淵說他是專職捕賊,也就是管法曹的縣尉,人稱捕賊尉。
這個縣尉是最難當的,因為京師這麼大,哪怕長安縣只管一半城裡一半城外,但加起來五十多坊外加五十多鄉,
京師京郊那麼多王公貴族宗親,門閥豪強,別說小小縣尉,就是京兆尹,這名面上的京師地方長官,也是很難當的,
唐朝歷史上的京兆尹,絕大多數干不滿一年就被撤了。
李逸既無經驗,也沒什麼顯赫背景,想當好這個差太難,更可能是上任沒多久,就得罪重要權貴,或是被人踢出來背鍋,
所以啊,還是不去趟那渾水,
幹嘛那麼辛苦呢,
俗話說,三生不幸,知縣附郭;三生作惡,附郭省城;惡貫滿盈,附郭京城。
連當個京城的縣令,都被稱是前世惡貫滿盈,才會這世罰做京城縣令,可見這京縣令多難當,那京縣尉就更難當了。
人啊,運氣來了擋也擋不住。
鴻運當頭,天上掉餡餅。
這三千羌騎叛亂,本來是一樁大禍事,結果李逸這裡卻因禍得福,升官晉爵,賞錢賜地,
好事一堆,
但也是他把握住了,
半路聽聞羌兵叛亂燒殺搶掠,及時果斷的就組織安排,他沒有逃去長安城避禍,
反而是留下並組織了興盛里的村民退到易守難攻的馮六郎莊園,
甚至派出了自己手下羌奴偵察敵情,
這些表現,值得嘉獎,尤其是誤打誤撞下斬了旁企地的首級,這可是實打實的大功一件。
皇帝告訴李逸,
如今叛羌因旁岱地被殺,三千羌賊已四分五散,一窩蜂的往南山逃,圖逃往漢中。
龐玉集結了一萬人馬,銜尾追擊,已數敗羌賊。
但李淵給龐玉下了道秘旨,讓他不要斬盡殺絕,而是著羌賊潰兵往漢中跑,龐玉率領的一萬唐軍,在後面跟隨入漢中。
以剿滅叛變羌兵的名義,正式兵入漢中,
漢中此時雖然也名義上歸附大唐,但沒啥實際控制,
當初李淵帶兵南下,攻打關中,陰世師衛文升等主持長安防禦,李襲譽輔佐代王守衛京師,他提出派兵占據永豐倉,散發粟米賑濟貧窮,拿出倉庫中錢絹賞賜將士,
快馬傳各郡,一起聯合圍剿盜賊但陰世師卻不同意,李襲譽跟陰世師不合,便乾脆請求去老家招募軍隊。
他老家就在漢中旁邊的安康,世為當地豪強,他大哥李襲志原在嶺南桂林為始安郡丞,天下大亂後,也是招兵買馬,自稱總管,打退了周邊多次進攻,相當了得。
李襲譽抵達漢中,立即以朝廷名義,召集地方豪強大族,甚至是蠻族部落酋長們,給他們開出了很豐厚的條件,封官許諾,還真就拉起了一支軍隊來。
不過他這邊剛拉起軍隊,那邊李淵已經擊敗衛文升、陰世師,直接拿下長安。
李淵聽說李襲譽在漢中招集了一支大軍,立馬派使者快馬加鞭趕到漢中,帶去親筆信,
李淵給李襲譽的條件非常不錯,咱們都姓李,幾百年前是一家,你來長安,
我們兩家結親連譜,我還代表朝廷封你為安康郡公,並封你大哥為桂州總管、始安郡公。
李襲譽看了看自己新招起的人馬,再看看李淵的勢力,
最後選擇上表歸附李淵,回長安上任去了。
漢中等地表面上也是因此歸附,但實際上各方勢力自治,甚至因天下大亂,
這些地方世家,跟蠻族首領們互相攻擊,開始兼併。
去年,也就是李襲譽歸附入朝後,李淵便派李孝恭為襄州道招慰大使,在李襲譽家族的嚮導下,出長安至安康,然後入川,經達州,開州等地到達夔州,在這一帶招降撫慰。
又遣雲陽令詹俊、武功縣正李仲袞等前往巴蜀招撫,
秦嶺以南的漢水谷地這一塊,有三大重鎮,漢中、安康、商洛,李襲譽家就是安康最大的豪強世家,這一支也確實是出自隴西李氏的分支。
漢中是漢水河谷第一重鎮,如今更名梁州,由魏城縣伯陳茂掌握,但在越來越激烈的漢中內亂中,這位曾經隋文帝心腹,任過益州總管府司馬的陳茂,也死於漢中蠻族的襲擊下,
李淵雖馬上派從江都歸來的陳茂兒子陳政去接替父職,授其梁州總管,
但是,這個陳政剛到梁州,也被蠻族擊殺,
但有密報,陳政可能並不是死於蠻族,而是有可能被漢中豪族所害。
明顯還是權力之爭,本土勢力不願意接受長安空降的刺史。
眼看漢中越來越亂,
李淵必須得派兵過去才行,
李孝恭人在川東,也忙著跟那些巴山蠻族等作戰,根本抽不開身,李淵便借追擊叛亂羌兵之名,一萬人馬殺過去。
皇帝還給龐玉一道密旨,
等他進了漢中城,就向當地官民宣旨,設梁州總管府,管梁、洋、集、興四州,由右衛將軍龐玉擔任梁州總管、刺史。
一萬唐軍,就駐紮於梁洋集興四州。
李逸並不知道皇帝還有這些複雜的計劃,在皇帝眼裡,三千羌騎已經趕進南山,他們反成了唐軍掌握漢中的先鋒。
李逸還在高興得了許多賞賜,李淵卻已經要得到整個漢中。
李淵拉著李逸的手,笑眯眯的道:「想要什麼賞賜儘管說,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啊!」
李逸心說我想要封個國公,你也不會給啊。
被皇帝如此近距離的看著,要是一般人可能都激動的要暈倒,好在李逸對皇帝光環有點免疫。
「這次興盛里七個村子,幾乎無一倖免,全被亂兵縱火燒了,百姓剛收回家的糧食也被搶了,地里還沒來的及收割的稻穀還被縱火燒了,
馬上冬天到來,興盛里的百姓還不知道要如何度過這個寒冬,如果朝廷能夠免除興盛里百姓今年的租調,並予以賑濟,李逸代表興盛里五百戶村民,感激不盡。」
李淵道:「救災濟民,這是朝廷應有之事,你不說,朝廷也會做的。你放心,朝廷會撥錢撥糧,幫大家修復房屋,也會免除今明兩年的租調的,」
「你這次損失應當也很大吧,」
李逸點頭,說自己無棚草堂兩個院子,二百多畝地新收的糧食,無極學堂接受的皇帝、太子、秦王等的賞賜,杜如晦等的捐贈,那些錢糧紙筆,甚至課桌椅全沒了。
還有他的作坊,也燒沒了。
聽起來損失真不小。
但皇帝不知道,那天,家裡提前把不少糧食轉運到草堂後面崖下三孔窯洞裡,然後封起來了,
作坊里的鐵鍋,腐竹,油等不少也都搬去了馮六郎莊園家裡來不及帶走的,李逸都給收空間裡了,甚至家具都收到露台上了,羌兵劫掠,也沒啥東西可給他們搶的,放火,也只是燒掉了黃草屋頂,燒壞了些門窗。
學堂連課桌椅都沒少一套,更別說珍貴的紙筆墨硯書籍,還有學會倉庫里的糧食錢絹。
但李淵哪知道這些,理所當然的認為事發倉促,李逸來不及搬運糧食布四等,被賊人一把火燒了、搶了。
李淵想了想,讓殿中監盧寬替他草旨。
皇帝救建新的無極學堂,敕修無極院。
「給李逸修個莊園,修大點修高點,四面築夯土圍牆,築個三丈高,底厚兩丈,圍個十畝地,牆外挖個寬深各兩丈的壕溝,
以後再不懼啥事咧,你那現有兩院子圍在裡面,讓少府監派工匠給你修復門窗,把屋頂都換成小青瓦,
朕再讓給你弄個花園,
無極學堂修到先前方年縣給的那塊橋頭的六畝地上去,這次也給夯築起四面高牆,圍成堡子,學堂房屋夯築,屋頂也換成小青瓦。
並給配備齊桌椅、書籍、紙筆,並撥一筆錢糧。
十畝的無極院,六畝的無極學堂,一大一小兩個堡子,相距百來米,坐落在神禾塬下,漓河北岸,
李逸聽了欣喜的很,
皇帝敕建,將作監派工匠,少府監出材料,太府寺出錢,哪有反對的理由。
「你這次立下大功,朕不僅要補償你損失,還要重加賞賜,賜你晉爵一級,
加勛二轉,散職升三階,
賜地千畝,賞錢十萬,黃金百兩、絹千匹,奴隸二十口。」
「朕再封你長安縣尉,專職捕賊。」
這一連串的賞賜,連殿中監盧寬這個紫袍三品大佬,都聽了很羨慕。
李逸也感嘆李淵的豪爽大方。
「臣連個正字、校書都做不好,哪敢領長安縣尉之職,長安縣尉人稱捕賊尉,負責半座京師五十餘坊,以及城外五十餘鄉的治安,臣年方十六,剛還俗,
實在沒這個能力,」
李逸只是拒絕了長安尉一職,
沒拒絕其它的賞賜,
李淵授須,「事不過三,你真要拒絕朕第三次封官?」
「長安縣尉,國家公器,朝廷要職,臣不敢受。」
李淵對盧寬道,「親家公,你說這李無逸是不是有點過份了?」
盧寬看的出李淵並不是真生氣,便笑道:「李逸沒做過官,這長安尉確實也不是那麼好做的。」
「罷,既然你不想做官也不勉強。」
皇帝其它的賞賜倒也還是給了。
李逸於是由淺水縣男爵,榮升淺水縣開國子爵。
勛加二轉,累積九轉,為大將軍散實官,散職加三階,升為正七品宣惠尉散職。
散實官和散職都不值錢,現在很泛濫,也沒職掌,唯一值點錢的是,能夠請授勳田。
大將軍做為九轉勛,可得一千五百畝勛田。
這意味著李逸還能再獲得五百畝永業,皇帝又額外賞賜一千畝,這次又能到手一千五百畝地。
秀芝、李存孝等七人放免為良,李逸失去七個奴隸,但皇帝補償他二十個。
「臣謝陛下洪恩。」
李逸謝的非常真誠,
這次賺大發了。
拒絕長安縣尉,也是必須的。長安縣雖有六個縣尉,一人管一曹,但李淵說他是專職捕賊,也就是管法曹的縣尉,人稱捕賊尉。
這個縣尉是最難當的,因為京師這麼大,哪怕長安縣只管一半城裡一半城外,但加起來五十多坊外加五十多鄉,
京師京郊那麼多王公貴族宗親,門閥豪強,別說小小縣尉,就是京兆尹,這名面上的京師地方長官,也是很難當的,
唐朝歷史上的京兆尹,絕大多數干不滿一年就被撤了。
李逸既無經驗,也沒什麼顯赫背景,想當好這個差太難,更可能是上任沒多久,就得罪重要權貴,或是被人踢出來背鍋,
所以啊,還是不去趟那渾水,
幹嘛那麼辛苦呢,
俗話說,三生不幸,知縣附郭;三生作惡,附郭省城;惡貫滿盈,附郭京城。
連當個京城的縣令,都被稱是前世惡貫滿盈,才會這世罰做京城縣令,可見這京縣令多難當,那京縣尉就更難當了。
人啊,運氣來了擋也擋不住。
鴻運當頭,天上掉餡餅。
這三千羌騎叛亂,本來是一樁大禍事,結果李逸這裡卻因禍得福,升官晉爵,賞錢賜地,
好事一堆,
但也是他把握住了,
半路聽聞羌兵叛亂燒殺搶掠,及時果斷的就組織安排,他沒有逃去長安城避禍,
反而是留下並組織了興盛里的村民退到易守難攻的馮六郎莊園,
甚至派出了自己手下羌奴偵察敵情,
這些表現,值得嘉獎,尤其是誤打誤撞下斬了旁企地的首級,這可是實打實的大功一件。
皇帝告訴李逸,
如今叛羌因旁岱地被殺,三千羌賊已四分五散,一窩蜂的往南山逃,圖逃往漢中。
龐玉集結了一萬人馬,銜尾追擊,已數敗羌賊。
但李淵給龐玉下了道秘旨,讓他不要斬盡殺絕,而是著羌賊潰兵往漢中跑,龐玉率領的一萬唐軍,在後面跟隨入漢中。
以剿滅叛變羌兵的名義,正式兵入漢中,
漢中此時雖然也名義上歸附大唐,但沒啥實際控制,
當初李淵帶兵南下,攻打關中,陰世師衛文升等主持長安防禦,李襲譽輔佐代王守衛京師,他提出派兵占據永豐倉,散發粟米賑濟貧窮,拿出倉庫中錢絹賞賜將士,
快馬傳各郡,一起聯合圍剿盜賊但陰世師卻不同意,李襲譽跟陰世師不合,便乾脆請求去老家招募軍隊。
他老家就在漢中旁邊的安康,世為當地豪強,他大哥李襲志原在嶺南桂林為始安郡丞,天下大亂後,也是招兵買馬,自稱總管,打退了周邊多次進攻,相當了得。
李襲譽抵達漢中,立即以朝廷名義,召集地方豪強大族,甚至是蠻族部落酋長們,給他們開出了很豐厚的條件,封官許諾,還真就拉起了一支軍隊來。
不過他這邊剛拉起軍隊,那邊李淵已經擊敗衛文升、陰世師,直接拿下長安。
李淵聽說李襲譽在漢中招集了一支大軍,立馬派使者快馬加鞭趕到漢中,帶去親筆信,
李淵給李襲譽的條件非常不錯,咱們都姓李,幾百年前是一家,你來長安,
我們兩家結親連譜,我還代表朝廷封你為安康郡公,並封你大哥為桂州總管、始安郡公。
李襲譽看了看自己新招起的人馬,再看看李淵的勢力,
最後選擇上表歸附李淵,回長安上任去了。
漢中等地表面上也是因此歸附,但實際上各方勢力自治,甚至因天下大亂,
這些地方世家,跟蠻族首領們互相攻擊,開始兼併。
去年,也就是李襲譽歸附入朝後,李淵便派李孝恭為襄州道招慰大使,在李襲譽家族的嚮導下,出長安至安康,然後入川,經達州,開州等地到達夔州,在這一帶招降撫慰。
又遣雲陽令詹俊、武功縣正李仲袞等前往巴蜀招撫,
秦嶺以南的漢水谷地這一塊,有三大重鎮,漢中、安康、商洛,李襲譽家就是安康最大的豪強世家,這一支也確實是出自隴西李氏的分支。
漢中是漢水河谷第一重鎮,如今更名梁州,由魏城縣伯陳茂掌握,但在越來越激烈的漢中內亂中,這位曾經隋文帝心腹,任過益州總管府司馬的陳茂,也死於漢中蠻族的襲擊下,
李淵雖馬上派從江都歸來的陳茂兒子陳政去接替父職,授其梁州總管,
但是,這個陳政剛到梁州,也被蠻族擊殺,
但有密報,陳政可能並不是死於蠻族,而是有可能被漢中豪族所害。
明顯還是權力之爭,本土勢力不願意接受長安空降的刺史。
眼看漢中越來越亂,
李淵必須得派兵過去才行,
李孝恭人在川東,也忙著跟那些巴山蠻族等作戰,根本抽不開身,李淵便借追擊叛亂羌兵之名,一萬人馬殺過去。
皇帝還給龐玉一道密旨,
等他進了漢中城,就向當地官民宣旨,設梁州總管府,管梁、洋、集、興四州,由右衛將軍龐玉擔任梁州總管、刺史。
一萬唐軍,就駐紮於梁洋集興四州。
李逸並不知道皇帝還有這些複雜的計劃,在皇帝眼裡,三千羌騎已經趕進南山,他們反成了唐軍掌握漢中的先鋒。
李逸還在高興得了許多賞賜,李淵卻已經要得到整個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