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糟糕夥伴
第89章 糟糕夥伴
入夜,衛氏莊園舉行盛大篝火晚宴。
天子已遷入安邑城中,城中宅院建設空間有限,因此單論宅邸布局、閣樓屋棟以及裝修形制,是遠不如衛氏莊園的。
安邑與衛氏莊園相距十餘里,夜間可見篝火。
白日入衛天子的那隊虎責也已返回莊園,參與晚宴。
莊園晚宴火光傳來,驚動安邑。
楊琦聞訊登上城樓,面南而立,眉頭緊皺:「火勢可控,不像是糧倉延燒。」
周忠雙手負在背後則提議:「明日可征趙基入朝,商議虎責重編之事。
不僅要重編,還要執行守衛。」
能宿衛天子,這可是極大的榮耀。
「不急,等趙元明來了再說,元明沉穩有大局,他這族孫雖算不上跋扈,卻也十分無禮。」
楊琦對趙基的感官很不好:「自恃勇力,桀驁不遜。」
但也只是感官不好,感覺趙基還需要狠狠打磨、雕琢一番,才能成為國家偉器。
近期有趙彥在,中期也能將趙基之父扶植起來,以牽制趙基。
只要不拔刀,朝廷有的是辦法讓馴服趙基。
兩人閒聊之際,一隊匈奴人驅馬到城下,使者高呼:「我有右賢王奏表在!欲呈大漢天子!」
充任門尉的郎官探頭觀察,看著三束火把十一個匈奴騎士,就大聲回應:「城中夜禁,不能開城!」
「奏表在此,延誤大事,休怪朝廷治你罪行!」
匈奴使者將矛插在地上,予杆綁了奏表,十一騎勒馬轉身朝南而去,
門尉無奈,只能以繩索送一名都兵下城,取了長矛、奏表再縫繩而上。
奏表落到門尉手裡,快步來到城樓內,遞給烤火的衛尉周忠:「明公,
右賢王所獻奏表在此。」
周忠拿起來詢問楊琦:「子奇,天色已晚,天子車馬勞頓,奏表發到尚書台如何?」
朝廷機構殘缺,現在皇帝、皇后住到了寬闊、亮敞的郡守府里,今夜大概率會很累。
楊琦接過奏表,見只是裝在錦袋裡的帛書,沒有漆封。
作為侍中,他毫不避諱,就解開細繩,取出帛書閱讀,頓時瞪圓眼晴:「千古惡賊,莫過於此!」
周忠扭頭去看,楊琦像牛一樣瞪眼粗呼吸,將手裡奏表遞給周忠。
周忠接過閱讀,只覺得他認識這些字,有些無法理解這些文字的描述的事情。
濃眉緊皺,周忠腦袋嗡嗡作響,一時不知該說什麼。
楊琦接過帛書奏表摺疊後裝入錦袋,紮上細繩:「嘉謀,通知各處公卿,我這就去面見天子。」
「是。」
周忠應下,目送楊琦快步離去後,他才起身,又有些手足無措。
這已經不是一座金磚密室、許多座五銖錢地窖的事情,而是如何找到第二座金磚密室,以及怎麼找的事情了。
這個過程里,會死很多人。
很多人不想死,所以反應快的話,肯定會殊死反抗,
因此一定趕在這些人知情、反抗之前,痛下狠手!
周忠回神過來,快步走出城樓對幾個迎上來的屬吏說:「通知公卿,拜謁天子,一同議事。」
很多人分散居住在城內豪強、官吏宅邸中,考究關係,不是遠親,也是門生故束的關係北城郡守府內,後宅庭院內。
寢室內點燃六支燭台,劉協躺在榻上,質量上乘的素絹中衣敞開,露出明顯的肋骨胸排。
那點興奮勁過後,他只想靜靜躺著。
就那麼垂目望著當面木柜上擺著的一對燭台,突然問一邊盤發裹頭的伏壽:「皇后,你說趙基他想要什麼?不要官職爵位,我還能給他什麼?」
伏壽沒有急著回答,將頭髮裹好後扭腰轉身抬腿回到榻上,仿佛姐姐照顧弟弟一樣,將劉協的露的中衣拉扯好,又給他紮好腰帶,又給彼此拉上蠶絲填充的輕薄、溫暖被子。
她也是仰躺,腦海中閃過趙基直身跪坐的背影:「臣妾不知他想要什麼,臣妾卻知他是聰慧的人,不願為朝廷捨命,也不會為虛名、財富所累。
他也歷經疾苦,或許是不想立於危牆之下。」
趙基不願給朝廷送命,這沒什麼好指責的。
雒陽大變以來,再經歷過東遷,東遷過程中前後五場血戰,劉協已經不指望人人懷有以身報國之心。
飽讀詩書,世食漢祿的衣冠、寒門、豪強都沒有這種覺悟,再指責家貧讀書少的趙基·這實在有些不講道理,過於昏。
劉協這點認知、涵養還是有的,只是不理解:》「他讀書少,怎麼會有這樣的見識?有這樣苟全性命的見識,又怎麼會有那樣卓越異常的勇氣?」
這很矛盾。
伏壽也想不明白,就說:「陛下,人與人是不一樣的。就如楊琦說的那樣,趙基先天生來就會用兵,這是常人無法比擬的天賦。或許他本性就是苟全之人,只是武力卓群;也有可能是他不喜名利,不願受束縛。」
「你說的有些道理,可朕還是看不懂他。」
「休說陛下,就是楊琦也看不懂趙基。就是看懂了,趙彥回來前,楊琦也不敢試探、欺壓。」
伏壽言語中對公卿們也不是很尊敬,東遷路上很多事情都是有轉機的,
但公卿們遲疑難斷,反而弄的皇帝、皇后僅以身免,其他多數公卿、郎官還是後來和談,李催那裡放回來的。
鬼知道這些郎官被俘虜後,被李催郭亂兵逼著做下了什麼難堪、不齒的事。
若不是李郭亂兵不敢弒殺天子,帶隊搜查的軍吏故意走錯路,劉協他們真的跑不掉。
當趙基還在猜疑公卿百官操守、能力的時候,伏壽則一點都不信任。
這些公卿惹出更大的禍端,哪怕逼反趙基,她也不會意外。
反而是趙基,在她看來表現的還是過於理智了,殺兩三個郎官助助興,
朝廷公卿才會清醒認知局面。
而現在趙基跑過去跟匈奴人搭夥吃飯,公卿百官收編郡兵、宗賊,看著朝廷控制了四千餘兵馬,可這有什麼用?
用三個月時間訓練他們,李郭二賊發兵來犯時,敢不敢頂上去迎擊?
公卿若有練兵、指揮打仗的才能,又怎麼會淪落到這一步!
東遷的路途上,以及這個冬季的貧苦寒冷生活,讓伏壽對這夥人失望到了極點。
甚至後悔當這個皇后,她是庶出,她的嫡母是桓帝之女。
如果不來當皇后,她們一家就會生活在東海邊上,享受溫暖的冬季,以及明媚不算酷熱的夏季。
她的的父兄也就不用追隨天子,遊走在死亡邊緣。
把郡兵、宗賊交給趙基,才是最快最有效抵禦李郭賊兵的應對之法!
皇甫嵩、朱俊這兩位平黃市的功勳宿將之所以出工不出力,以及活活氣死,究竟是誰的原因?
是李郭二賊太強,還是公卿百官不肯全力支持他們?
可怕的不是公卿百官不清楚輕重緩急,他們什麼都知道!
不巧的是,趙基也知道,應該是趙彥警告過,
身為天子虎費,寧願去跟匈奴人為伍,也不肯來安邑宿衛天子。
說到底,還是天子年輕,此前無法給予呂布、皇甫嵩、朱俊這些人強力支持,現在也無法給與趙基像樣的支持。
伏壽看著沉思的劉協臉頰,只希望他快快長大,強壯起來。
她不願想像,如果公卿拖累之下,趙基也如徐榮那樣憋屈戰死,以後誰還敢豁出性命拱衛帝室。
入夜,衛氏莊園舉行盛大篝火晚宴。
天子已遷入安邑城中,城中宅院建設空間有限,因此單論宅邸布局、閣樓屋棟以及裝修形制,是遠不如衛氏莊園的。
安邑與衛氏莊園相距十餘里,夜間可見篝火。
白日入衛天子的那隊虎責也已返回莊園,參與晚宴。
莊園晚宴火光傳來,驚動安邑。
楊琦聞訊登上城樓,面南而立,眉頭緊皺:「火勢可控,不像是糧倉延燒。」
周忠雙手負在背後則提議:「明日可征趙基入朝,商議虎責重編之事。
不僅要重編,還要執行守衛。」
能宿衛天子,這可是極大的榮耀。
「不急,等趙元明來了再說,元明沉穩有大局,他這族孫雖算不上跋扈,卻也十分無禮。」
楊琦對趙基的感官很不好:「自恃勇力,桀驁不遜。」
但也只是感官不好,感覺趙基還需要狠狠打磨、雕琢一番,才能成為國家偉器。
近期有趙彥在,中期也能將趙基之父扶植起來,以牽制趙基。
只要不拔刀,朝廷有的是辦法讓馴服趙基。
兩人閒聊之際,一隊匈奴人驅馬到城下,使者高呼:「我有右賢王奏表在!欲呈大漢天子!」
充任門尉的郎官探頭觀察,看著三束火把十一個匈奴騎士,就大聲回應:「城中夜禁,不能開城!」
「奏表在此,延誤大事,休怪朝廷治你罪行!」
匈奴使者將矛插在地上,予杆綁了奏表,十一騎勒馬轉身朝南而去,
門尉無奈,只能以繩索送一名都兵下城,取了長矛、奏表再縫繩而上。
奏表落到門尉手裡,快步來到城樓內,遞給烤火的衛尉周忠:「明公,
右賢王所獻奏表在此。」
周忠拿起來詢問楊琦:「子奇,天色已晚,天子車馬勞頓,奏表發到尚書台如何?」
朝廷機構殘缺,現在皇帝、皇后住到了寬闊、亮敞的郡守府里,今夜大概率會很累。
楊琦接過奏表,見只是裝在錦袋裡的帛書,沒有漆封。
作為侍中,他毫不避諱,就解開細繩,取出帛書閱讀,頓時瞪圓眼晴:「千古惡賊,莫過於此!」
周忠扭頭去看,楊琦像牛一樣瞪眼粗呼吸,將手裡奏表遞給周忠。
周忠接過閱讀,只覺得他認識這些字,有些無法理解這些文字的描述的事情。
濃眉緊皺,周忠腦袋嗡嗡作響,一時不知該說什麼。
楊琦接過帛書奏表摺疊後裝入錦袋,紮上細繩:「嘉謀,通知各處公卿,我這就去面見天子。」
「是。」
周忠應下,目送楊琦快步離去後,他才起身,又有些手足無措。
這已經不是一座金磚密室、許多座五銖錢地窖的事情,而是如何找到第二座金磚密室,以及怎麼找的事情了。
這個過程里,會死很多人。
很多人不想死,所以反應快的話,肯定會殊死反抗,
因此一定趕在這些人知情、反抗之前,痛下狠手!
周忠回神過來,快步走出城樓對幾個迎上來的屬吏說:「通知公卿,拜謁天子,一同議事。」
很多人分散居住在城內豪強、官吏宅邸中,考究關係,不是遠親,也是門生故束的關係北城郡守府內,後宅庭院內。
寢室內點燃六支燭台,劉協躺在榻上,質量上乘的素絹中衣敞開,露出明顯的肋骨胸排。
那點興奮勁過後,他只想靜靜躺著。
就那麼垂目望著當面木柜上擺著的一對燭台,突然問一邊盤發裹頭的伏壽:「皇后,你說趙基他想要什麼?不要官職爵位,我還能給他什麼?」
伏壽沒有急著回答,將頭髮裹好後扭腰轉身抬腿回到榻上,仿佛姐姐照顧弟弟一樣,將劉協的露的中衣拉扯好,又給他紮好腰帶,又給彼此拉上蠶絲填充的輕薄、溫暖被子。
她也是仰躺,腦海中閃過趙基直身跪坐的背影:「臣妾不知他想要什麼,臣妾卻知他是聰慧的人,不願為朝廷捨命,也不會為虛名、財富所累。
他也歷經疾苦,或許是不想立於危牆之下。」
趙基不願給朝廷送命,這沒什麼好指責的。
雒陽大變以來,再經歷過東遷,東遷過程中前後五場血戰,劉協已經不指望人人懷有以身報國之心。
飽讀詩書,世食漢祿的衣冠、寒門、豪強都沒有這種覺悟,再指責家貧讀書少的趙基·這實在有些不講道理,過於昏。
劉協這點認知、涵養還是有的,只是不理解:》「他讀書少,怎麼會有這樣的見識?有這樣苟全性命的見識,又怎麼會有那樣卓越異常的勇氣?」
這很矛盾。
伏壽也想不明白,就說:「陛下,人與人是不一樣的。就如楊琦說的那樣,趙基先天生來就會用兵,這是常人無法比擬的天賦。或許他本性就是苟全之人,只是武力卓群;也有可能是他不喜名利,不願受束縛。」
「你說的有些道理,可朕還是看不懂他。」
「休說陛下,就是楊琦也看不懂趙基。就是看懂了,趙彥回來前,楊琦也不敢試探、欺壓。」
伏壽言語中對公卿們也不是很尊敬,東遷路上很多事情都是有轉機的,
但公卿們遲疑難斷,反而弄的皇帝、皇后僅以身免,其他多數公卿、郎官還是後來和談,李催那裡放回來的。
鬼知道這些郎官被俘虜後,被李催郭亂兵逼著做下了什麼難堪、不齒的事。
若不是李郭亂兵不敢弒殺天子,帶隊搜查的軍吏故意走錯路,劉協他們真的跑不掉。
當趙基還在猜疑公卿百官操守、能力的時候,伏壽則一點都不信任。
這些公卿惹出更大的禍端,哪怕逼反趙基,她也不會意外。
反而是趙基,在她看來表現的還是過於理智了,殺兩三個郎官助助興,
朝廷公卿才會清醒認知局面。
而現在趙基跑過去跟匈奴人搭夥吃飯,公卿百官收編郡兵、宗賊,看著朝廷控制了四千餘兵馬,可這有什麼用?
用三個月時間訓練他們,李郭二賊發兵來犯時,敢不敢頂上去迎擊?
公卿若有練兵、指揮打仗的才能,又怎麼會淪落到這一步!
東遷的路途上,以及這個冬季的貧苦寒冷生活,讓伏壽對這夥人失望到了極點。
甚至後悔當這個皇后,她是庶出,她的嫡母是桓帝之女。
如果不來當皇后,她們一家就會生活在東海邊上,享受溫暖的冬季,以及明媚不算酷熱的夏季。
她的的父兄也就不用追隨天子,遊走在死亡邊緣。
把郡兵、宗賊交給趙基,才是最快最有效抵禦李郭賊兵的應對之法!
皇甫嵩、朱俊這兩位平黃市的功勳宿將之所以出工不出力,以及活活氣死,究竟是誰的原因?
是李郭二賊太強,還是公卿百官不肯全力支持他們?
可怕的不是公卿百官不清楚輕重緩急,他們什麼都知道!
不巧的是,趙基也知道,應該是趙彥警告過,
身為天子虎費,寧願去跟匈奴人為伍,也不肯來安邑宿衛天子。
說到底,還是天子年輕,此前無法給予呂布、皇甫嵩、朱俊這些人強力支持,現在也無法給與趙基像樣的支持。
伏壽看著沉思的劉協臉頰,只希望他快快長大,強壯起來。
她不願想像,如果公卿拖累之下,趙基也如徐榮那樣憋屈戰死,以後誰還敢豁出性命拱衛帝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