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人心惶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從牆子嶺朝東南方向,繞道平谷東側,經三河、通州入京,既沒有遇上禁軍部隊,也不知道禁軍部隊與建奴交戰之事,更想像不到,那建奴在一夜之間早已被禁軍部隊殲滅。

  建奴破塞入關,入寇京畿,直接威脅到了京師的安全,也就相當於威脅到了國家存亡,因此當兵部得知消息之後,所有人都大驚失色,被嚇得魂不附體。

  他們萬沒想到建奴會在這種時候突然再度入寇京畿,這才剛擊退了大順軍,建奴又接踵而至,京師尚未從之前所遭受的蹂躪之中恢復元氣,這一次,也不知道能不能扛得住,安然渡過此劫!

  兵部官員們不敢有半點耽擱,趕忙入宮前去向朱振華稟報,並根據以往經驗,提前擬定好了一系列的應對之策,只等朱振華點頭,便可將各項事宜第一時間部署下去!

  兵部已然亂成了一團,這消息自然是捂不住的,馬上就傳得六部皆知,而後又不知何時傳到了六部之外,如星火燎原一般,迅速傳得街頭巷尾,人盡皆知!

  這下,整個京城可瞬間就亂了,之前人們聽聞「邊關急報,軍情緊急」還只是猜測,現在聽聞這是從兵部傳出來的消息之後,自是不疑有他,想不信都不行了!

  一時間京師中的所有商鋪全都關門落了板兒,唯獨那糧鋪仍舊照常營業,還當街叫賣了起來。

  每逢動亂之時,糧食的重要性便會越發凸顯,聽聞建奴破塞入關的消息之後,恐慌的百姓們第一反應便是買糧屯米,紛紛湧向了糧鋪米店爭相購糧,京中各個大小糧鋪米店都是人山人海,被圍得水泄不通。

  糧商自然不會放過這個發國難財的好機會,亦會趁機坐地起價,主打一個嫌貴你就別買,反正有的是人買!

  至於那些買不起糧食,家中又沒有餘糧的,不少人都當街哭嚎了起來,有的痛罵奸商們沒有人性,趁火打劫,發國難財,有的埋怨上天不公,不給他們活路!

  但這一次,還真就唯獨沒有一個罵朝廷的!

  因為如今這朝廷可是沈王殿下攝政,而對於沈王殿下,所有人都是萬分敬佩,感恩戴德的!

  因為沈王殿下不僅嚴懲了朝中的奸臣亂黨,貪官污吏,而且還心繫百姓,重視民生,從國庫中撥了大量錢款用以賑濟,或由朝廷採購糧米發給百姓,或直接發給銀錢作為補助,以供百姓自行購買衣食。

  朝廷給老百姓發糧食發銀錢,這種事情別說前所未有,簡直都是聞所未聞啊!

  很多人,很多家庭都是藉此才渡過難關,活下來的,他們哪有不對沈王殿下感恩戴德的道理?

  而且隨著從美洲調來的糧食一批批陸續送到京師,京師的糧食日益充足,給百姓發放的賑濟糧自然也比原來多了不少,百姓們從勉強過活,逐步轉變成了足以溫飽,日子也是一天天好了起來。

  可誰曾想,這好日子才過了幾天啊,那該死的建奴竟然就又打了過來,老百姓們能不埋怨上天,不給他們活路嗎?

  百姓們對於建奴的恐懼早已深深刻在了骨子裡,這十幾年來,建奴入關了五六次,每一次對於大明京畿而言,都是一場浩劫!

  便是建奴始終都未從攻破大明京師,殺入城中,但每逢建奴攻城,這京中百姓也好過不了,不是被抓壯丁拉去守城、充當勞力,就是被朝廷征糧征餉,因此家破人亡者不在少數!

  而且這一次,建奴乃是趁虛而入,京師剛遭蹂躪,到底能不能守得住還兩說呢,在老百姓們眼裡,那建奴可都是殺人不眨眼的蠻夷,若是京師城破,屠城恐怕在所難免,到那時……

  京城之中突然亂成了這樣,城中巡邏的禁軍將士們自是第一時間了解了情況,並馬上將此事層層上報,朱振華很快便得知了消息。

  此時的朱振華正在接見那幾個來宮中告急的兵部官員,他已經告訴這幾人,此事他早已知曉,那建奴也早已被自己麾下的禁軍部隊剿滅,讓他們不必擔心,安心回去便是。

  可偏偏這幾人就是不信,死活也不肯離開,一個勁兒地跪在地上乞求他萬勿對此事掉以輕心,理應慎重其事,嚴肅對待!

  朱振華也知道,這種事情遠遠超出了他們的認知與想像,所以不論自己如何解釋他們也是不會相信的,所以也懶得跟他們多說廢話,等把多爾袞和孔有德、耿仲明等一眾被俘虜的敵將送到京師之後,自會證明自己所說都是真的,到那時也就由不得他們不信了。

  朱振華被這幾人吵得正有些心煩,就聽趙博低聲稟報說,建奴破塞入關的消息已經在城中傳的人盡皆知,城中百姓恐慌萬分,全城已經亂做一團了!

  聽聞此事,可把朱振華給氣壞了,當時就拍了桌子,喝問道:「你們是幹什麼吃的,如何便走漏了消息?」

  幾個兵部官員頓時嚇得一個哆嗦,紛紛住了口,面無血色地低下了頭去。

  這大殿之中又無旁人,便是趙博壓低聲音,這幾人也能聽清他所說的話,一聽這京城因為他們走漏了風聲而大亂,一個個早就已經心虛了,朱振華這一發火,更是被嚇得魂飛魄散。

  這事兒就是他們的責任,他們無可辯駁,也無話可說,只能低頭認罪,聽憑沈王殿下的發落。

  不過朱振華這氣來的快,走得也快,看著跪在殿中的這幾個兵部官員,不過是幾個六品的主事,自己又何必難為他們呢?

  自打之前大批京官落馬之後,這六部衙門的尚書、侍郎便所剩無幾,剩下的都是一些小魚小蝦,這些小官兒都能力有限,水平良莠不齊,又怎麼能指望他們如那些能混到六部尚書、行走內閣的老銀幣們一般,思慮周到,行事嚴密呢?

  而且,如今六部之中殘存的官員都品級差不多,沒有真正當家做主的人在,遇到事情都是一群人商量著辦,這消息一送到兵部,一群人都跟炸了鍋似的,人多嘴雜,哪有不走漏風聲的道理?

章節目錄